出版时间:2009-1 出版社:天津大学出版社 作者:《建筑创作》杂志社 编 页数:372
Tag标签:无
前言
自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至今已经整整30年了,中国的经济社会走过了不平凡的历程,作为支柱产业的建筑业和建筑设计咨询业也走过了不平凡的历程。回顾历史、总结过去,温故知新、与时俱进,是非常有意义的事。纵观30年,中国建筑设计行业的发展变化至少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建筑设计体制向多元化的转变。从只有为数不多的单一的国营建筑设计机构发展到现在的国有、民营、个体等多种运营机制并存的格局,在国营建筑设计机构中也多存在多种经营模式,包括各种形式的资深建筑师的工作室,这都为繁荣建筑创作搭建了发展平台。其次,由于改革开放拓展了创作环境和条件,大量优秀建筑作品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新中国成立以后,除了20世纪s0年代以国家确定的北京“国庆十大工程,,为代表之外,建筑设计行业一直成绩平平,对此,社会颇有微词。直至改革开放之后,20世纪80年代、90年代以来,全国各地才先后涌现出一批令人关注的优秀建筑作品。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创作思想更加活跃,建筑形式更加丰富多彩,广州亚运工程、北京奥运工程、上海世博会建设等,令世人刮目相看,建筑成就有目共睹。其中的中外合作设计,促进了中国本土建筑师与国外建筑师的交流与合作,为提高整体建筑创作水平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中国建筑师在大量的设计实践中兼收并蓄、勇于创新,设计能力和水平明显提升。
内容概要
本书用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建筑设计实践,从政策理论综述,到设计作品一览,从介绍业界人物,到纵论改革成就,让我们清晰地看到,中国建筑设计30年来的光辉历程。除此之外,本书出版的另外一个意义在于体现了建筑师与媒体的共同追求,表达了建筑师与媒体一致的社会责任。
作者简介
金磊,中国灾害防御协会副秘书长;第29届奥运会安全顾问;第七届、第八届北京市人民政府专家顾问团专家;北京减灾协会常务副秘书长;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安全与防灾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协减灾白皮书专家组专家;建设部综合减灾委员会委员;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处长;《建筑创作》杂志社主编,高级工程师。
书籍目录
序第一部分 概述·反思 一、30载变迁的个案说发展 1.北京长安街见证改革 2.开放的饭店业 3.30年大事要览 二、30年历程经验与思考 1.改革年代划分及当代建筑师 2.中外合作设计 3.多元化设计机构的形成 4.建筑设计理论创新 5.设计改革史的智慧 6.居住方式变迁的印证 7.工业建筑的发展 8.建筑艺术水准的提高 9.重视超大型建筑工程 10.结语第二部分 作品·评价 一、建筑设计作品概述 二、建筑设计作品简介 办公建筑 居住建筑 医疗建筑 体育建筑 教育建筑 商业建筑 交通建筑 旅游建筑 纪念建筑 工业建筑 展览建筑 观演建筑 其他建筑第三部分 人物·理性 缘起 改革开放带来了建筑学教育的飞跃发展——刘临安·1977 我当院长二三事——秦佑国·1978 有感于改革开放30年——窦以德·1978 改革开放激活了我的创作生命——程泰宁·1981 我与天津建院一同走过的30年——刘景棵·1986 人生的20分:回忆在清华大学读书的时光——朱小地·1988 东南大学建筑教育的特色、改革与创新——王建国·1989 前三门与房改——马国馨·1990 从仿学到原创:30年专业之路回望——孟建民·1990 和谐建筑之旅——张锦秋·1991 人生在执着中闪光——和红星·1993 改革只是自然的成长——赵小钧·1994 回忆我国建筑师职业建设的一些片段——张钦楠·1994 30年河东、30年河西:建筑学是如何由冷变热的——彭一刚·1995 我的人生三步曲——周恺·1996 脚步匆匆——崔恺·1997 坚持集团化的发展探索——张桦·2000 工作是我快乐之最——黄汇·2000 我这30年——庄惟敏·2005 机遇——王小东·2005 伴随中国中元而成长——丁建·2006 朋友——胡越·2006 我的“改革”人生——何镜堂·2007 国有建筑设计大院大有可为——修龙·2007第四部分 论坛·启迪 一、论文保护古都独特风貌论建筑的风格、形式、内容及其他 关于中国近代建筑史的研究 世纪之交论中国城市规划发展——1997年北京“21世纪的城市” 国际会议主旨报告 我的建筑绘画观 2007年中国建筑业回顾 “鸟巢”到“水立方”,奥运鼓舞建筑师 建筑评论四则 20世纪遗产的基本特点 温故知新话“方针” 从国宾馆设计到旅馆图集前后 建筑师的类型与设计服务型建筑师的培养——我国建筑学教育转型 中的一个实质问题 关于历史文化名城的定位和错位 “合作设计”的自省 中国建筑50年 世纪之交的老龄居住问题 近现代住宅讲课大纲 浅谈城市设计的控制力——以东莞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建设实践为例 论上海世界博览会Expo 2010主题 2002上海双年展策展杂感 胡越的建筑乌托邦 中国建筑师的前沿与展望 超速状态的“混乱”呈现——2005首届深圳城市/建筑双年展评述 灾后重建论 中国建筑教育改革30年 三个欧洲建筑师看改革开放中国建筑的变化 二、言论第五部分 事件·年表 1978—1988 1989—1998 1999—008附录 民营设计企业改革论坛 全国工程建设勘察设计大师名录(建筑类) “梁思成奖”获奖名单 中国建筑学会青年建筑师奖获奖名单 中国建筑学会建筑教育奖获奖名单 2007全球华人青年建筑师获奖名单 第一届中国建筑图书奖获奖书目及推荐书目参考文献编后记
章节摘录
插图:第一部分 概述·反思一、30载变迁个案说发展1.北京长安街见证改革 2001年1 2月31日我们在为《北京十大建筑设计》撰写“编者导言”时曾说:“编就《北京十大建筑设计》一书的作用除了历史、经典、记录这些关键词外,更让人想起一个时代。”我们承编的《长安街的过去、现在、未来》一书(2004年3月)曾从六个方面介绍了北京长安街的特点及城市形态。之所以说长安街是中国改革开放的起点是因为它是串联京西宾馆(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地)、人民大会堂、中南海及众多党政军机构的横轴线,长安街越来越成为与会决策者和执行者将改革开放大政方针宣传贯彻的必经之地。更为重要的是,长安街“时空”在30年间的变迁引领着改革开放的新风尚。30年前,它还只是一个特殊符号,而如今从上空俯瞰长安街,它简直成了现代版的“清明上河图”,作为20世纪及21世纪初中国的一面镜子,长安街之变可追溯到1984年马来西亚“糖王”郭鹤年在大陆的投资,即长安街上兴建的国贸中心;最典型的建筑是20余个部级单位、40余个市级单位、100余个区属单位及1 800多户居民在半年之内搬迁,开创了政府为商业项目建设让路创造机会的“先河”。由于改革的深化,长安街两侧新建的项目性质也在变化之中,据统计,20世纪90年代新建的21座建筑中,属于商业金融和写字楼类的已占到70%,而在20世纪50年代它们的比例仅为20%左右。特别值得说明的是,长安街建筑风格的演变使国人的观念也变得愈加开放、包容、多元。
后记
1978年12月,一场开启中国改革开放进程的“划时代”会议,改变着古老中国的命运。中国的崛起是过去30年间世界经济史上最伟大的事件之一,现在和未来,感悟中国30年改革的奇迹和悲情,必然会引发中国建筑设计界的持续思考。这是一本旨在记载30年设计体制转折与变迁的书,这是一本力求影响一段历史并追求建筑共生融合的书,这是一本靠故事中的事书写30载传奇与激情的书。之所以决定策划并编辑中国建筑设计改革30年的纪念集是有许多考虑的:最初在2007年12月的中联环“建筑师茶座”上听到看到来自北京十余家民营设计单位富于创业精神的谈话,使我感到应为这些新体制下执业建筑师编一本“足迹史”,自20E)3年起,我便与《中国建设报》理论部主任王宝林共同策划,先后三载连续推出《点击中国建设》时论文集,它虽是在《中国建设报》上发表文章的集萃,但由于它们的及时性、前瞻性、资料性使《温故2003·启示2004》、《回眸2004·影响2005》、《铭记2005·倾听2006》这三个年度的书十分受欢迎,此后在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师分会的支持下,我刊又先后推出2005—2006版、2006~2007版的《中国建筑设计年度报告》,无论在理性归纳上,还是对建筑事件的追踪评点上。无论在对作品的分析上,还是对建筑文化事件的认知上都更贴切建筑师的需求,都更能体现为建筑师在赢得话语权。我们从内心能感受到,这样的所为并非是出一部书,而是在践行一种无比崇高的事业。正是基于这些原因,当感悟到2008年的中国改革30周年纪念时,便及时策划,并认真开始了按门类、按章节、按历史进程的组稿及撰文。应该说,马国馨院士、BlAD朱小地院长等都为本书框架的形成与完善做出了巨大贡献。以下试对本书的几个关键方面做些交待,旨在与读者交流编撰的心声:关于改革30年的综述篇。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我国进入改革开放的历史时期。此后是中国建筑设计作品综合实力及国际影响力日益提高的30年,是中国建筑设计走市场化道路从萌芽起步走向成熟的30年。对于这激荡30年的时光,本书的概述选取了对设计行业有影响力的方面予以分析,并尝试从中寻找规律,无论是合作设计还是原创设计,无论是国有还是民营,无论是作品在中国还是世界,都表明通过改革解放了思想。通过改革,建筑师激发了创造性,通过改革行业获得了创新式发展的原动力。
编辑推荐
《1978-2008中国建筑设计三十年》由天津大学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