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1-9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刘小枫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诗化哲学》本书站在东方文化的立场,对西方20世纪大思想家的思想传统进行清理,当时在上海三联书店一出版,即被誉为国内第一部对西方大思想家解读的经典式基本读物,畅销学界。
《诗化哲学》全书以人物为纲,包括了20世纪最重要的几位思想家,比如俄国的舍斯托夫、瑞士的卡尔?巴特、德国的舍勒?布尔特曼、朋霍费尔、默茨、海德格尔、卡尔?拉纳、穆尔特曼、瑞士的曼、汉斯?昆、巴尔塔萨、美国的尼布尔等,作者在写作中渗透了自己的东方学术立场,表达一种经过自己深思和理解择其关键思想,在解读式介绍的基础上,继续推进着对中国文化思想的探讨。
全书文笔优美流畅,作者各择以上思想家的关键思想,重要著作,核心问题,次第从容道来,详略得当,深入浅出,知人论世,见微知著,极见作者功力。
《诗化哲学》的修订重版将会推动国内相关领域的深入研究。
作者简介
刘小枫,1956年生,四川重庆人。1978年入四川外语学院,获文学士学位;1982年入北京大学,获哲学硕士学位;
1985年到深圳大学中文系任教;1989年入瑞士巴塞尔大学,获神学博士学位。1993年起,任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北京大学比较文化研究所兼任教授。现任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主要著作有《诗化哲学》(济南,1986年)、《拯救与逍遥》(上海,1988年)、《走向十字架上的真》(上海,1994年)、《这一代人的怕和爱》。
书籍目录
绪 论 德国浪漫美学的气质、禀赋和源起
第一节 浪漫主义思潮的兴起
第二节 德国浪漫美学的气质和禀赋
第三节 德国浪漫美学的源起
第一章 诗的本体论
第一节 诗意化的世界
第二节 浪漫本体论
第三节 诗化的感觉
第四节 语言的“祝咒”
第五节 神话的意义
第六节 荷尔德林的预感
第七节 诗与时间
第二章 走向本体论的诗
第一节 从知性认识到审美直观
第二节 诗意地自我沉醉的本体
第三节 诗的祝福
第四节 诗与沉醉
第三章 对人生之谜的诗的解答
第一节 诗人与哲学家交换位置
第二节 诗的解谜功能
第三节 想象与本体的诗化
第四节 诗与体验
第四章 新浪漫诗群的崛起、冥思和呼唤
第一节 知者无知
第二节 诗人何为
第三节 冥思死亡
第四节 呼唤灵性
第五章 从诗化的思到诗意的栖居
第一节 世界之夜将达夜半
第二节 恬然澄明
第三节 回忆与诗化的思
第四节 倾听与诗意的栖居
第六章 人和现实社会的审美解放
第一节 社会批判的本体论
第二节 感性的审美生成
第三节 现实社会的艺术形式化
第四节 诗与自律
结 语
章节摘录
版权页:18世纪末发生的法国大革命彻底瓦解了欧洲传统的政治统绪,随之,在德国、英国、法国以至全欧洲,出现了一股强大的思潮——浪漫主义。它像一位人们在精神迷惑和惶恐中盼望的神祇走遍全欧,把一种尖锐而又含混的精神气质带到人们的心中。一百多年来,浪漫精神不但在许多民族精神中扎下根来,而且肆意风靡漫延,以致在今天,“浪漫”和“浪漫主义”这些字眼早已具有了复杂、含混甚至矛盾的含义,人们可以把叔本华认命的寂静主义、马克思愤愤不平的共产主义、尼采醉态的酒神精神、爱默生清明的神秘情怀、法西斯主义的政治神话,乃至当今解构现代的后现代主义这些看起来毫不相干的东西,统统装进“浪漫主义”的口袋。即便在我们这个具有古朴、平实的精神传统的国家,“浪漫主义”这个字眼也不陌生:人们知道,生活上的“浪漫”(所谓罗曼蒂克)就是乱搞男女关系,文学上的“浪漫”就是富于夸张的想象,政治上的“浪漫”就是要有革命的敢想敢干精神。与其说浪漫主义属于19世纪,不如说属于离我们更近的20世纪。究竟什么是浪漫主义?何谓浪漫精神?浪漫思潮为什么与我们日趋现代化的生活方式紧密相关?在我们这里,没有人过问这些问题,崇信和反对“浪漫主义”的人们却在与一个面目模糊又令人兴奋的幽灵激烈对抗。我们必须来认清这个幽灵,因为,这个幽灵涉及到人类的现实历史境遇和人的生存意义。浪漫主义最初是一种泛审美化的哲学,由德国浪漫派诗哲们首先提出来(德国浪漫派诞生于1790—1800);这种以诗化形式出现的新型哲学——浪漫哲学,成了德国现代思想史上的一个十分重要的传统。据说,只有在德语思想中,才有真正的浪漫主义哲学。就浪漫主义作为一种成形的哲学思想传统来说,这一说法是行得通的。为了不至于漫无边际和大而不当,本书既不讨论生活作风问题的“浪漫”,也不想澄清所谓作为文学创作方法的浪漫主义,更没有涉及政治学中的浪漫主义。本书的目的有限,这就是:认识德国的浪漫主义思想传统。
编辑推荐
《诗化哲学(重订本)》编辑推荐:浪漫哲学的兴起,就是人类精神黄昏的绝唱。科学技术之重与人的价值之轻的世界图景:对永恒的遗忘。这里有:荷尔德林的预感、里尔克的焦虑、尼采的绝望、海德格尔的呐喊……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