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经的叙事艺术

出版时间:2011-7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以色列】巴埃弗拉特(Shimon Bar-Efrat)  页数:330  译者:李锋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希伯来《圣经》的叙事极具艺术品质,但西人的研究于此颇为淡漠。这本由巴埃弗拉特所著,李锋译的《圣经的叙事艺术》的关注,恰在于《圣经》叙事的形式与结构。作者首论叙事人与叙事模式,再谈人物塑造、情节构成、时间空间和文体细节,最后加以统括。《圣经的叙事艺术》视《圣经》为文学,意在为其叙事提供指南,展现一番全新的阅读方式,其中所涉文学特征以众多实例旁证之,遍及全经,惟《创世记》与《撒母耳记》为重。出版以来,本书被誉为“圣经文学领域中划时代的创举”。

作者简介

巴埃弗拉特是以色列著名的圣经学者,耶路撒冷希伯来中等学校圣经研究部主任。

书籍目录

前言
导言
第一章 叙事人
1. 叙事人的全知
2. 叙事人的现身
A. 公开型叙事人
B. 隐蔽型叙事人
第二章 人物
1. 直接人物塑造
A. 外貌描写
B. 内在个性
2. 间接人物塑造
A. 话语
B. 行为
C. 次要角色
第三章 情节
1. 单一叙事
A. 情节的单位
B. 情节的发展阶段
2. 叙事组合
第四章 时间与空间
1. 时间的塑造
A. 时间的持续长度
B. 时间序列
2. 空间的塑造
第五章 文体
1. 文体手法
A. 语音和节奏
B. 词语的意义
C. 词语的重复
D. 词序
2. 叙事单元的文体
A. 亚多尼雅的故事(王上1)
B. 户筛的话语(撒下17:7—13)
第六章 暗嫩和他玛的故事
参考书目

章节摘录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能随心所欲地变换视角,而是被限定在一个地方,只有费尽周折才能有所更换。我们一般是从一个视角,即我们自己的视角,去观察一切事物。不能随便移动位置,也无法轻易跃过大段距离、更不能跨越时间阻隔。可这一切,文学作品当中的叙事人都能做得到,当然,叙事人并不一定都用上以上的潜能,而是有时候心甘情愿地被限制在某个地方或某个视角去描述事件,可倘若他使用了这些潜能,那么我们面对的就是一位全知型的叙事人了。  在很多《圣经》故事里,叙事人始终呆在一个地方,比如说,伊甸园的故事(创3)、购买麦比拉坟地(创23)、示巴女王拜访所罗门王(王上10),但在更多的叙事故事里,叙事人一瞬间就从一地转到另一地:刚才还在迦南地跟亚伯拉罕在一起,一会儿便跑到美索不达米亚,跟亚伯拉罕的仆人一起,去拜访彼士利的家了(创24);刚才还在亚弗同以色列人和非利士人的军队在一起,下一刻就在示罗跟老以利在一起(撒上4);刚刚还与押沙龙一同在耶路撒冷,随后就又跟大卫出现在了玛哈念(撒下17)。叙事人于其中自由往来、毫无迟疑延搁。  《圣经》叙事人还能潜入内室、出现在隐私场合、听到私人秘谈,所以,我们得以知道书念的美女亚比煞被唤来与大卫同床、为他暖被窝时,大卫并未与之发生性关系(王上1.4)。在众人被命离开暗嫩的卧房后,叙事人仍旧逗留在里面,经历了那场强奸,目睹了暗嫩如何制服他玛的反抗、也听到了他们俩事前和事后的交谈(撒下13)。

编辑推荐

这本《圣经的叙事艺术》由以色列的巴埃弗拉特所著,李锋译。写作本书的目的,就是要为作为文学作品的《圣经》叙事提供一个指南,意在展现一种新的阅读方式,这种阅读的基础是当下文学研究中通行的一些方法和准则,它把归纳总结、系统调查和对新观点的考察结合在了一起。    本书所涉及的文学特征都通过大量实例进行了旁证,这样设计就是为了详细阐明《圣经》的叙事或者至少是部分叙事,使其更为清晰明了。所用例子选自《圣经》叙事文学中的各个章节,但主要来自《创世记》和《撒母耳记》。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圣经的叙事艺术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7条)

 
 

  •   圣经的叙事艺术,以为圣经就是圣经,看了就行,其实圣经是本很精彩的书
  •   终于收到了,很开心
  •   读得一下子要读完。。。。
  •   书的内容很好,复试备考的时候用了
  •   无比好的一本书。读完此书,能更好地欣赏圣经叙事的谋篇布局,语言的美,及说明文字的真正作用。翻译的也还不错。输的印刷、纸张选用都好。
  •     这本书,我是这么对待的。在文本分析的立场上分析圣经的局部段落。主要为文本叙事方面的分析与宗教信仰无关,与艺术手法相关较少。
      
      在一个干净利落的故事中,比喻和象征总是较少。简单纯朴的对话描写和动作描写更加不带个人观点地讲述了故事进程,而绚烂的语言技巧则容易蒙蔽故事的本真。
      
      从此,我认为,叙事的艺术没有先进落后之分,尤其是在分析故事信息结构的时候。它的阅读快感可能不如充满比喻和象征的段落,但是作为故事,它未必原始。
      
      (做访谈的时候,也是这样。被试大段的抒情可能会蒙蔽新手的眼睛,往往这个时候,他借助艺术手段脱离了故事,也脱离了自己的感情真相,他想隐瞒什么。主试要尤其敏感。)
      
      
      非常简短地抽取大卫哀哭押沙龙的部分,来看看这里的文本如何表达了故事情感。
      
      我要抽取的两个段落是撒下18:33和撒下19:6. 我会根据本书中的相关分析阐述我自己的思考,并把本书中的分析用自己的语言复述出来。仅此而已。并且值得再一次强调的是,我要分析的是故事叙事本身,请将讲故事的原文当做一个普通的故事讲述人,站在相信原文诚实反应故事的立场上,不去怀疑原作者是否诚实以及原文的宗教特征。这不是我想讨论的。
      
      
      文本1
      
      王就心里伤恸,上城门楼去哀哭,一面走一面说:“我儿押沙龙啊!我儿,我儿押沙龙啊!我恨不得替你死,押沙龙啊!我儿,我儿!” 撒下18:33
      
      第一,大卫王失去了儿子,他怎样悲伤?作为一个王,他忘记了身份,跑到城门去哀哭;在短短一句话中,呼唤儿子的简单音调“我儿”多达五次;他一面走一面说,运动与语言已经无法依照常规逻辑分开,而混合到了一起。逻辑的混乱显示了情感的剧变;因为儿子的死,他唯一一句因果逻辑的话语是想代替儿子死,一句强烈的、本质是不合逻辑的情感性的解决方案。
      
      (访谈中,主试要尤其注意被试同义重复的段落。正如同这里的“我儿”,不仅仅是同音重复用作强调,还可能是暗示了背后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变故,引发叙述人短暂性的语言逻辑缺失)
      
      
      第二,人称代词的转变。大卫王哀悼儿子。从逻辑角度来讲,他已经知道押沙龙被杀。那么他的话语对象应该是第三人称。如,表达身份的“我儿”,或“押沙龙啊”。但是这里夹杂着一个第二人称短语。这是不符合逻辑的。我想替你死。——但是这个“你”已经死了——因此这句话从逻辑上说是不正确的。但是第二人称强迫死去的儿子从客观的第三人称变成了一个仿佛近在父亲眼前的形象,这个形象是父亲放下身份跑去城门哀哭的理由,是他一面走一面说不顾文雅的理由,是他丧失语言逻辑,在一句话25个字中,除了这个不合逻辑的短语,其他字数全部用来用各种代词呼唤儿子的理由。
      这个你,是押沙龙,是大卫王的儿子。他死了,即使他是试图推翻父亲的逆子,在平叛中被杀死。作为父亲,意识到的只有他死了。很快,他连此也意识不到,他说,我想替你去死,我最好是替你死。
      
      (访谈中,人称代词的运用极其重要。被试的语言习惯大都细节化,一般他们自己也不太注意。主试要在誊录中充分敏感。当一个人物,在被试的口中突然转换代词,即使他的语气和内容再平常,也是值得注意的一个信息点:背后可能有故事,有待挖掘。)
      
      
      综述:这段文本恰巧是牧牧要排练的一首歌的歌词。我们可以一起感受一下,作曲家怎样处理这句话中对儿子的呼唤声的感情叠加,以及那句不合逻辑的话。我记得那句我想替你去死的句子,有一次直接把我唱哭了。声音中满是愤怒、悲痛、无奈,以至于绝望。并且,因为音乐的形式不同,一句话的呼唤,变成了多声部相互呼应的彼此回答,变成了重复呼唤多次,感情的震撼在原本的叠加上又有了一次叠加。
      
      
      
      
      
      文本2
      
      你却爱那恨你的人,恨那爱你的人。你今日明明地不以将帅,仆人为念。我今日看明,若押沙龙活着,我们都死亡,你就喜悦了。——撒下19:6
      
      
      这段话是约押对着大卫王所说,背景一是约押听说大卫王整日哀哭押沙龙而没有顾及群臣百姓的想法。背景二是约押正是平叛的将领,违背大卫王的命令“不可伤害押沙龙”,最终杀害押沙龙的人。
      
      这就很有意思了。这个将领敢用激将法直接进谏哀伤得没有理智的大卫王,似乎表明了他的刚直个性。但是同时还要注意一点,他正是造成大卫王哀伤的直接原因,是他违背命令,杀害了押沙龙,导致如今大卫王丧失理智。
      
      本书中认为,约押的话不完全是事实。“你却爱那恨你的人”——这话没错,押沙龙反叛父亲,父亲却反过来为他哀悼。“恨那爱你的人”——这下半段话的所指就模糊了,看上去,更像是为了凑对子而说出来的。这句话没什么道理,大卫为自己的儿子哭泣,怎么能就此说他恨他的人民和他的将领?难道大卫要在得知自己的儿子死于非命的消息后开怀地宴请他的将领,就能说明大卫是爱他的人民的好国王?——仔细想,这句话的逻辑指代比比前半句薄弱得多。那么,约押这么说就产生了新的可能。第一,为了让激将法成效,故意刺激大卫王。第二,他自己在用指责对方的方式掩盖自己的羞愧。不能排除约押对大卫王的强烈反应产生了震惊,从而后悔自己杀害押沙龙,亲手造成了这位父亲的痛苦。这时候,为了给自己开脱,将责任转嫁和回避重点是一个很常见的防御措施。类比的可有男女朋友的分手,经常会听见“你根本不爱我,你其实一直在恨我!”这类言情独白。用你其实在恨我,掩盖了自己的过错和感情,把情感事件转化为对对方道德的考量,使情感变为理性判断,从而平复自己的后悔、羞愧等感情。
      当然,这只是合理推测,我们都不是约押,叙述人也不是。他说了这话,也可能只是为了让句子更对偶。不过这里我还是要插一句,如同在一开始所提到的那样,在特定的情况下运用特别的修辞方式说话,背后仍然可能有值得挖掘的因素。
      
      
      (访谈中,基于合理的推测要丰富,要对每一句情感强烈的话语足够敏感。但是推导到最终结论,却要保守保守再保守。不能在通篇的合理推测中得到一个想当然的结论。比如,啊,约押肯定是在羞愧了嘛。我们只能说,约押的情感值得注意。他教会我们的是,以后我们遇见相同的境况,就能对这些不寻常的反应找到合理的推测而包容它们。心理学的一切方法,如果最后导致研究者对他人的态度愈来愈非人,都是很可惜的。越是研究到最后,越是能接纳,才是研究者的宗旨。在访谈中,主试涉及直接挖掘受访者的故事,尤其如此。)
      
      
  •   补充一句:大卫王在撒下18:33中的这一句感慨,是第18章的结尾。结尾通过一个冲出逻辑之外,满是激烈情感的句子截断故事。造成了阅读的冲击感,也为读者留下了“大卫王是否能恢复理智?”以及“大卫王如何应对此事”的悬念。于是我们在19章中看到了约押的进谏。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