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11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德]桑巴特 页数:393 译者:杨树人
Tag标签:无
前言
社会主义这个问题成了我们的兴趣的中心点;本书所讨论的虽是这个问题,却绝不愿其成为一种流行式的文章:因为这本书尽管可以在10年15年前写成,而我恐怕,即在30年后,还是一本“现实”的书,或竟尤甚于今日。这不是一种流行式的文章,因为我对于我们政府的政策存心没有直接讨论。这并不是因为我对于希特勒(Hitler)政府漠不关心,或竟是存有敌视态度。这太谈不到了。我之所以放弃与当道逐一辩论,而对于我们政府的政治措施以及我们握权人的意见仅间或考虑到,并且多半是限于举例式的,其原因在于我确信,这一种态度能给予我的国家以最好的报效。观念?这工作只有在距离日常政治相当的位置上,才能完成。因为只有在这位置上,我们才有能力看清这问题基础上的简单性与其结构有着必然联系的整体观念(本身的简单处在及与本身有附属错综关系的复杂处在)。我力求把一切惯用的名词分析起来,把一切理论上的、实际上的词句还原到其最终的意义本质上去,到处追寻其基本着眼处及其系统的联系处。指出那在思想上有统一的所在,把它缺乏的创设起来。这个方法我同样地、并且正要实用之于那些敌视国家社会主义的理论上,比如说马克思主义。倘使读者在本书的第三卷中——那儿我从事叙述马克思主义的意念——特别觉得头痛,那么他应当不为艰苦而灰心;因为那些理论的强处就在于其技巧的结构和完固的系统,求一度认识此点,是对于每个在今日而要谈政治事件的人所不可避免的要求。谁要以为这种求概念辩明和系统分析的努力过于理论、过于教授化,因而认其对于生活形态为赘余,那么他是受了一个极重大的欺骗。他蔑视了思想的权力。科学(其首要任务即在于辩明)对于“生活”,此处即指政治,也是贡献的。政治家固不能按照学理去创造他的工作:这样,他会成为一个不育的(不能成事的)理想家。但是他应当携着学理去创造:因为他应当站在认知的明光之中。我们有不可胜举的聪慧政治家,曾如此行事——即在革命时代也有。当然了,那些“学理”也一定要适宜于烛照真相。
内容概要
德意志社会主义视其任务为把德意志国从经济时代的沙漠中拯救出来。……德意志社会主义不是无产阶级的,不是小资产阶级或其他社会主义部分的,而是一个民族社会主义。因为它包括全体,所以亦及于各部分的文化,不仅限于经济方面:它是全体的。 倘使德意志社会士义的拥护人脑海中有一个想象图状,那么这图状应当是:人类伟人的创造的时代,在这时代中统一的精神把个人结合成一个有意义的全体,在这全体之中,个人能完全其自己的生命,为共同而服务。
作者简介
桑巴特(Werner-Sombart,1863~1941).20世纪著名的德国社会学家、经济学家,与书伯同为德国社会学会创始人。一生思考的两大主题就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并就此分别与马克思,韦伯进行思想上的交锋。其沦著多为经典,并被译成多种文字,如《19世纪的社会主义和社会运动》(1896)、《现代资本主义》(1902)、《为什么美国没有社会主义》(1906),《犹太人与现代资本主义》(1911)、《资本主义的精华》(1913)、《奢侈与资本主义》(1913)等。
书籍目录
第一部分 经济时代 第一章 巴比伦筑塔堡 过去时期中的撒旦的力量 人口增加 寿命延长财富增加 货物增加 新时代的舒适品 世界经济关系 白人的统治 榨取的方法 国际金融资本 …… 第二章 社会与国家的改造 第三章 精神生活第二部分 何谓社会主义 第四章 语言惯用意义 第五章 社会主义的一般概念 第六章 社会主义的类别第三部分 经济时代社会主义之迷误 第七章 无产阶级社会主义的意念内容 第八章 何谓批评 第九章 马克思主义第四部分 何谓德意志社会主义 第十章 本语之各种意义 第十一章 何谓德意志 第十二章 德意志社会主义之目标与途径第五部分 国家 第十三章 国族 第十四章 公同 第十五章 共同第六部分 经济 第十六章 技术 第十七章 货之消费 第十八章 货之生产附录:资本主义之将来
章节摘录
人于其情感世界上是荒野化了,而在知识上也成了畸形不发育状态。毫无疑问,我们时代的人平均比从前时代的人要愚笨些。17、18世纪的学者要比19、20世纪的聪明得多;牧羊童较智于工厂工人;旧式的家庭主妇较智于女学生。可是在这时期中,人类的精神知力并未退步,其原因在哪里呢?这大概就在于现代知识资料及其推广、传递的特殊处在,关于此点我们已讨论过。此处不能和整个的科学界辩论,因为科学之为科学并没有很严重地影响我们时代的标记和社交生物的人类。不然我们一定要回答那些问题了:为什么Montaigne(蒙田),LaBrlay6re(布吕耶尔),Rochefoucault(候须福柯),歌德,尼采等人,知道人类的心灵生活比近代的“心理学家”还要多?为什么Brehm(老布雷姆)知道动物生活比许多现代的动物学家还要多?或是JustusM6sr知道经济生活比现代的经济学“理论家”还要多?这大概与那个事实有密切关系,歌德一次曾经很深刻地确述过:“事实上,要是知道得少,反可以知道得对。”与我们相关的是那现代科学所作的并且直接、间接由书,报,小册,电影,无线电,演讲等等所灌输的知识资料,对于所谓的民众心灵所生的影响。我们可以找到下列几个最重要的影响:首先,我们可以说人们是学识化了(intellektualisiert)。“求学问”是现代人类,尤其是都市人的特性。所谓“学问”者第一在于集聚若干“知识”,这些知识都是由书本读来的,换句话说是已经经过概念思考的中介而产生的东西。其次,在这丰富的拥挤的知识资料之中,人是肤浅化了,因为食而不化的缘故。而最糟的则是:因为个人离开知识根源的路太远,不能亲自到达,他所得到的只是已经制造完毕的一些口头禅成语,所谓知识早在此中僵化了。这些口头禅成语,学识的食汤粉,就是大多数求学问的人们的食料,其结果达到半学问或是四分之一学问,比无学问还要坏得多。人们很自豪,以为自己是从先人成见与谬见中解脱出来;而自称“自由”的人,实则已经被那硬化“学理”的一重不可冲破的蛛网围住,在这种网中比那些在先入成见和谬见锁链下的从前的自然人,行动还要不自由得多。他所陷入的那些概念:无神主义或达尔文主义,阶级斗争或反犹太主义,国际主义,人民艺术,榨取,社会革命,进步,反动,人种学或其他,不问叫什么,都是一样;他是被牢牢地拘在那儿。知识增多与普遍的第三个影响,我称之为:知识的平凡化。我拿这名词来称呼人们对于宇宙奇迹的麻木不仁。比如现在传播知识最有效力的“文化影片”(,教育影片),真叫人摇头。这班滞钝的民众看到那些最精微的、最神圣的事件的报告,竟完全不关痛痒,平淡无奇,没有一点冲动。可以是植物或是动物的生活,可以是其他民族的神圣礼俗或是原始森林或寒冰世界的秘密:这些饱和的民众统给吸收进去,没有震恐,没有敬畏,没有自己的努力。
编辑推荐
《德意志社会主义(第2版)》:第三种社会主义1934年,一个危机四伏的时代,一本于家国危难中寻求出路的书。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