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9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熊丙奇 页数:106 字数:124000
Tag标签:无
前言
在我每年接触的学生中——高中生和大学生——都有相当数量来自农村。在高考咨询现场,这些农村孩子充满对大学的渴望,但同时因为信息缺乏,而无从选择,而且由于家庭经济原因,又充满对求学的担忧。在大学校园,一些农村孩子充满自信,积极融入大学环境,成绩优异,而另一些农村孩子,却由于农村“出身”,不敢面对自己家庭的贫困,敏感、自卑而迷茫。 对这些学生,我有着强烈地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理性规划自己人生发展的冲动,几乎每次讲座,我都会一一回答他们的提问,直到喉咙沙哑——有朋友告诉我,这是我不懂得科学发声的缘故——不仅因为我也来自农村,也是从偏僻的农村小山沟走来,深知缺乏信息,不知道路在何方的痛苦,而且我认为每个人都是人才,天生我材必有用,这些人才,缺乏的是“点拨”。 所以,当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找到我,准备面向农村孩子出版一套丛书时,我爽快地答应了。我知道,与见诸报端的教育时评迅速产生的社会影响力相比,这些农家书的影响可能没有那么“迅速”;与长期钻研所写的教育论文相比,这些农家书以政策讲解、信息传播、方法指导为主,或许没有多少学术含量。但是,我相信,哪怕是在某个偏远的小山村,某天某个农村学生看到这本书,由此了解了某个教育政策,或者开始规划自己的未来,这本书也因此有了些许价值。 教育本是如此,润物细无声。也因此,本书关于选择大学的介绍,不是停留在最基本的高考志愿选择中,而是向前拓展到如何看待上大学,向后延伸到如何上大学。事实上,解决了这一前一后的两个问题,高考志愿的填报也就呼之欲出,成为学业生涯的一环,而不是简单的技术操作。
内容概要
作者结合多年高考咨询经验以及大学生职业发展指导实践,面向广大农村学生及其家庭,讲解全新的上大学理念,传授实用的高考志愿填报技巧,解读国家各类助学政策,并分析大学学业规划,旨在帮助农村孩子形成理性的求学观念,选择适合自己的大学,度过有意义的大学生活,成为有竞争力的人才。本书适合所有农村学生及家庭阅读。
书籍目录
A 认识大学——上大学的意义 一、为什么上大学? 二、名校与一本B 选择大学——选大学的技巧 一、大学的种类 二、大学怎样录取考生 三、选择“好学校” 四、选择“好专业”C 无忧大学——大学经济方案 一、奖学金 二、贫困生资助 三、助学贷款 四、勤工助学D 把握大学——规划大学生活 一、何为规划? 二、高效率投入大学生活 三、成长路径设计
章节摘录
《京华时报92008年高考期间的一则报道说,高考首日,北京市第七中学考点内,第三次参加高考的王军(化名)出现胸闷、心慌等症状,医生为其注射安定剂后仍处于紧张状态,随即被送往安定医院治疗。王父称,王军唯一的理想即是考入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成绩优异的他连续两年的高考成绩都在600分左右,去年更是以609分的高分被湖南大学录取,但执著的他却因与北大失之交臂而选择复读。王父说,“孩子参加了三次高考,一门心思想上北大,我们看着他这么和自己较劲都心疼!” 孩子为什么这样与自己较劲?这可归为“名校情结”,即不顾自己的实力,一心向往考进名校,不惜反复复读,反复报考,以至于自己陷入严重焦虑——这种情况,其实并非仅仅发生在这名考生身上。每年各地高考中,都有一批被一本院校录取的学生放弃志愿,选择复读以便考上一所更好的学校,他们的高考目标是“非某校不读”。 为什么有这么严重的“名校情结”?分析者们把原因主要归到考生身上,认为他们“面子思想”太重,对上大学产生了错误认识。并由此告诫考生们,要珍惜上大学的机会,不要被名校蒙住了双眼。很明显,这样的劝诫其实对考生们没起到多大作用。解决“名校情结”这一问题,需要分析的是为什么考生们会有这种“面子思想”。 其实,我们教育的某些长期灌输,对此起到相当的潜移默化作用。有关数据显示,我国高等教育在校生规模已达到2900多万,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24%,每年高考平均录取率为60%左右,一些地方录取率已超过80%。在这种情况下,读大学已经不是什么稀奇的事。随着这种教育形势的变化,一些地方的教育主管部门和高中,采取新的教育评价体系,不再考察学校的高考升学率,而(或明或暗)比较学校的一本率,在一本率的基础上,再看具体的升人名校数。去年,就有一地方明确规定,对考上清华、北大的考生重奖50万,被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南开大学等录取的每人奖5万。在具体的教学中,为激励学生们考名校,老师们经常把考上某些名校的校友挂在嘴边,宣传他们当年刻苦读书的事迹;把历年升入名校的学生信息在学校醒目位置加以公布;同时,反复提醒大家,考上某些学校,就是失败。甚至有一些中学教师直接把某些学校归为“垃圾”学校,告诉学生这些学校犹如股市中的垃圾股。在这种教育环境中成长的学生,很难没有“名校情结”。
编辑推荐
在我每年接触的学生中,高中生和大学生都有相当数量来自农村。在高考咨询现场。这些农村孩子充满对大学的渴望,但同时因为信息缺乏,而无从选择,而且由于家庭经济原因,又充满对求学的担忧。在大学校园,一些农村孩子充满自信,积极融入大学环境,成绩优异,而另一些农村孩子,却由于农村一出身,不敢面对自己家庭的贫困,敏感、自卑而迷茫。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