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11 出版社:华东师大 作者:严开宏 页数:278 字数:384000
前言
自从1998年大陆首招本科层次小学教育专业以来,研究能力一直是小学教育专业的基本培养目标之一。在课程体系中,“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具体承担学生的研究方法训练,本书的框架和基本内容即是在该课程的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的。 先说说书名。早些年接触到的国内这门课程的教材名称都叫做“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在日常使用中,科学一词含有“系统的”“正确的”评价性含义,仿佛不采用这些方法所进行的教育研究就是不科学、不正确的,颇有科学主义的鞑伐之气。后来读到国外的此类教材却没有“科学”这一修饰词,例如已被国内高校广泛接受的维尔斯曼的教材,以及博格与高尔合著的教材,书名都是《教育研究方法导论》,本书受惠颇多的艾尔·巴比所著美国高校社会学通用教材,书名也是《社会研究方法》。这些书里,研究方法(research methods)的含义是描述性的,即基于实证观察的探究活动。显然,很多教育研究并没有采用实证的方法,或者不适合采用实证的方法,但不能说它们是不科学的。为了避免科学一词的评价性语义,本书采用“教育研究方法”。 作为工具,研究方法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它的基本规范不会因为研究领域不同而不同,但是我们也不能把方法和内容割裂开来,变成唯方法主义。本书定名“小学教育研究方法”,正是要强调小学教育研究在方法的运用上有其特殊之处,而不是说有专门适合研究小学教育的特殊方法。 关于本书的编写原则,有以下几条。 第一,规则性的操作知识与原理性的理论知识相结合。 原理无操作则空,操作无原理则盲,规则告诉我们每一步该做什么,原理告诉我们为什么要这样做。研究方法知识的操作性很强,不会运用等于没学,但要理解和灵活地运用这些操作规则,必须了解相应的研究理论。研究方法通常分为方法论、方法和具体操作技术三个层次。本书的第一、二章讨论方法论,方法论是关于方法的理论,它为后面各章提供概念基础,之后的各章节中会在开头的内容里讨论研究的理论性问题,紧接着是具体的操作环节。 第二,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相结合。
内容概要
本书为高等院校小学教育专业教材,也可供在职小学教师参考。主要内容为:教育研究的性质、教育研究的范式、研究的建构、测量与数据、抽样设计、实地研究、调查研究、实验研究。主要特色为:规则性的操作知识与原理性的理论知识相结合;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相结合,研究方法与统计方法相结合;按照完成一项教育研究的程序组织内容。
书籍目录
第一部分 研究概论 第一章 教育研究的性质 本章概览 导言 一、探究活动与知识形态 二、科学研究的基本性质 三、教育科学研究的主要特征 本章要点 练习 第二章 教育研究的范式 本章概览 导言 一、通则与个案 二、演绎与归纳 三、价值中立与价值介入 四、因果分析与深度描述 五、量的研究与质的研究 本章要点 练习第二部分 研究设计 第三章 研究的建构 本章概览 导言 一、研究的程序 二、研究的问题 三、研究的分析单位 四、研究的目的 五、研究的假设 六、研究的变量 本章要点 练习 第四章 测量与数据 本章概览 导言 一、测量的概念 二、测量的层次 三、数据的类型 四、描述数据的分布特征 五、测量的质量 本章要点 练习 第五章 抽样设计 本章概览 导言 一、抽样的逻辑 二、抽样的程序 三、概率抽样方法 四、非概率抽样方法 本章要点 练习 第三部分 观察的方法 第六章 实地研究 本章概览 导言 一、实地研究方法论 二、参与观察 三、深度访谈 四、实地研究的资料处理 五、实地研究的信度与效度 六、实地研究的伦理 本章要点 练习 第七章 调查研究 本章概览 导言 一、调查设计 二、问卷设计 三、调查结果的统计分析 本章要点 练习 第八章 实验研究 本章概览 导言 一、实验研究的逻辑 二、实验控制 三、实验效度 四、实验设计 五、实验结果的统计分析 本章要点 练习
章节摘录
教育研究的目的通常可以划分为描述、解释和探究三个层次。下面分别用一个量的研究和一个质的研究案例说明这三种研究目的,量的研究例子是“关于影响小学生课堂发言机会的因素研究”;质的研究例子是“小学生玩网络游戏的个案研究”。 1.描述层面的研究目的 描述是在事实层面上回答“是什么”的问题,一项研究首先应当描述清楚所研究的现象,描述是教育研究最基本的也是最常见的研究目的。 在课堂发言机会的研究中,研究者想知道影响小学生课堂发言机会的因素有哪些,但前提是要知道课堂发言的分布状况,因此该研究的描述性目的就是:运用结构观察法描述小学生课堂发言频率的分布特征,具体包括不同座位、性别、角色、成绩等的学生的课堂发言频率。在网络游戏的研究中,描述性目的是:运用参与观察和深度访谈描述小学生玩网络游戏的地点、时间、玩伴、游戏种类以及游戏气氛和自我感受。对于质的研究,描述通常就是主要的研究目的。 2.解释层面的研究目的 解释是在原因层面上回答“为什么”的问题,一项研究应当能够准确解释所研究的现象,解释是教育研究的核心研究目的。 从问题的陈述上分析,课堂发言机会的研究是一项解释性的研究,它的解释性目的可以分为两个层面:第一,通过统计分析检验导致小学生课堂发言机会差异的原因是什么,例如座位、性别和成绩;第二,解释这些因素为什么会影响小学生课堂发言的机会,这层目的仅仅通过对观察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是不能完成的,需要深一层次的分析。在网络游戏的个案研究中并不适用因果关系解释,而是解释性的理解:第一,受访者如何解释参与网络游戏的原因,即玩网游的理由;第二,研究者在理解受访者讲述的理由基础上对原因的解释。对于质的研究,解释是主位的,并非客观因果解释。 3.探索层面的研究目的 研究目的中的“探索”包含的内容很丰富,在教育研究中,探索多是在策略层面上回答“怎么办”的问题,包括预测和干预,它是一项研究在实践价值上要实现的目标。 对于课堂发言机会的研究,如果研究者已经准确地解释了发言机会的影响因素的话,就能根据小学生的座位、性别和成绩等“预测”他们的课堂发言机会,同时也就能通过改变这些因素而“干预”小学生课堂发言的机会。该研究的探索性研究目的可以表达为:探索小学生课堂发言机会和其学业、个性发展的关系,如果改变课堂参与度,则会如何?如果改变座位编排、班级管理方法等,小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会有何变化?后者就是针对促进小学生课堂参与提出的策略。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