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07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柯小刚 页数:227
Tag标签:无
前言
经典是影响一个悠久文明走向的文本源头。它不限于时间上的源头,还意味着重现思想与人生开端的溯源能力。这也就是说,它能让我们重回起头处,体验到最初的、边缘上的取向如何发生,并由此而生出某种边际处的敏感。非经典的文本已经处于某种框架之中,反经典潮流则是指一种以“靠最先进手段直接解决问题”为标榜的现代倾向,否认经典有当下及未来的活命真身。20世纪的中国是一个没有经典的国度,只有西方科学——自然科学及社会科学——和技术(高科技)的至高无上和无处不在。形而上学与科学同属于一个观念普遍主义的思路。“现代自然科学、现代数学和现代形而上学都是源出于广义上的数学因素”(《海德格尔选集》,第875页)。但我们也知道,数学同样是古希腊形而上学的形成因素。因此,只通过传统西方形而上学的视野来研究中国古代经典,也属于这个高科技崇拜的现象。科学无经典可言。培养一位物理学家,根本无须去读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甚至牛顿的《原理》,只需要最应时(updated)的教科书、成果报告和实验手段。但要成为一个承载文明命运的士(儒士、道士)、思想家,或完整意义上的知识分子,则必读经典,非如此就无法以“究际通变”(司马迁语)的方式来进入生活。
内容概要
本书当为青年学者柯小刚的近期力作。 本书内容涉及三个方面,(1)历史;(2)教化;(3)艺术。作者遵循经义,依托文本,提出“文质往复”的言说理路,力图破除时人喧嚣良久,却仍不脱西学枷锁、宗教迷雾的所谓“神圣和世俗两分”或曰“超越与实在两分”的武断而极为可疑的表达,进而得以批判在上述两分框架内展开的对现代性与现实性的傲慢阐释,并揭示了华夏文明精神在回归神圣古典名义下将会导致的与西方精神的同质化和宗教化。此“文质往复”之理亦为之道。 在第一部分,作者详细分析了《资治通鉴》的开端的表述,寻求司马光于此三家分晋之际为世代之开端的微言大义,提出了我们对于历史、时间、空间之中的文质往复的道路。 在第二部分,作者在此文质往复的道路的指引下,在五四九十周年的题目下,阐释了如何展开传统与现实的教化之路的意见。 在第三部分,作者借助对海德格尔的艺术哲学的批判,和我华夏中古画论的研究,让教化之路的展开得到了在艺术哲学上了一次演练。 全书血气充沛,慷慨有志,引经据典,谨慎确凿,推演论断,缜密有端,足可成一家之言,会古今之意,古今本无割裂,亦非争斗无涯,天地相通之处,道统历历可见。
书籍目录
道学导论内外篇总序道学导论外篇序导入道路之一:从儒道经典的道学疏解而来 第一章 学习与知道:《论语·学而》首章的道学疏解 第二章 年龄的临界:夫子生命自道的道学疏解 第三章 藏刀与藏天下:《庄子》大宗师与养生主之政治关联的道学疏解导入道路之二:从历史之思而来 第四章 儒法关系的共和意义:阅读《资治通鉴》的开端 附录一:答海裔略论儒法书 附录二:义利之辨与梁惠王放走的一老一少 第五章 文质相复还是圣俗二分:从文质史观来看现代陛J司题 第六章 古今中西之变与古典教育的任务:“五四”九十年之际的思考导入道路之三:从艺术之思而来 第七章 易象与模仿:通过画道来思古今关系与现代性历史概念 第八章 道路与世界:海德格尔《艺术作品的本源》道学疏解导入道路之四:从西方哲学的道学疏解而来 第九章 道路与Ereignis:海德格尔《通往语言之途》道学疏解 第十章 仁通与爱智:《尼各马可伦理学》道学疏解导论
章节摘录
6.3.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与《春秋》获麟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一个人对于一生道路的回顾。在什么时候一个人可以回顾一生?在一生成为一生的时候。 左氏之《春秋》经文止鲁哀公十六年,传曰“夏,四月,己丑,孔丘卒。”公羊和谷梁止十四年西狩获麟。为什么在这里停止?公羊十四年传曰: 麟者仁兽也。有王者则至,无王者则不至。有以告者曰:“有麇而角者。”孔子曰:“孰为来哉!孰为来哉!”反袂拭面,涕沾袍。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子路死,子曰:”噫!天祝予。”西狩获麟,孔子曰:“吾道穷矣!” 子路之死在获麟之后,为什么这里的书法却要提到获麟前面来说?是因为在看到麟的瞬间,这个人的一生便成为一生?在看到麟的瞬间,一生的年龄才突然相互临界地排列起来,际会起来,成为一生的年龄?由此,岁月的编年,春秋的代序,方才犹如鳞次栉比一般各安其位?而所谓“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的七十,除了是与十五、三十、四十、五十、六十临界并列的年龄区段之外,是否首先是因获麟而突然际会而成的这整个七十多年作为一生的整体时间?然后,只有从这个一生整体时间意义上的七十出发,回首生命的道路,际会年龄的临界、鳞次与比邻,才有区段年龄意义上的十五、三十、四十、五十、六十和七十?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所谓“从心所欲不逾矩”本就是七十之年同时作为际会一生的整体年龄和临界区段的年龄这两重年龄属性自身所涵有的位置特点了:“从心所欲”说的是这个年龄位置的际会性,“不逾矩”说的是这个年龄位置的临界性。 这个年龄位置的两重性是由麟之位置的错位带出来的。麟的到来,不合时宜,也不在其位,因而是一个异乎寻常的到来:“何以书?记异也。”这个异之为异,一方面表现在空间上的错位:“何异尔?非中国之兽也。”一方面表现为时间上的错位:“有王者则至,无王者则不至”。时空皆错位,所以“孔子曰,孰为来哉!孰为来哉!” 但这还仅仅是公羊传的一家之言。麟之为异也许尤其在于:无论关于麟的空间位置,还是关于麟的时间位置,以及相应地,麟何为而来,麟之来是兆亡的灾异还是祥瑞的灵异,又如果是祥瑞,那么是为汉兴之瑞还是因春秋文成而为孔子瑞,甚至麟来是在作春秋之前、获麟而感作春秋,还是作春秋在前、文成而感麟至,这些都还处在众说纷纭的不确定之中。在《春秋》三传、今古文两家源远流长的学术传承史、辩驳史上,在这些问题上形成了各种各样的说法,有时候甚至在同一阵营之中还略有差异。 概而言之,左氏以为麟生于火(南),游于中土,为中央轩辕大角兽。服虔以为中央土属信,信(土)为礼(火)之子,孔子作春秋是修礼,母修则子至,故麟来为孔子修礼之瑞。这是把春秋的主旨理解为维护周礼,义在继往。公羊以为麟木精,东方仁兽,赤目火候。何休解诂以麟来为周亡之异而汉兴之瑞,犹木生火之义也,经止于春,其义同此。这是把《春秋》的主旨理解为垂法后世,志在开来。陈钦以麟为西方毛虫,孔子作春秋有立言,而西方兑,兑为口,故麟来为孔子立言之瑞。许慎诉诸《礼运》四灵,以麟配中央,又据吉凶不并、瑞灾不兼的原则以麟来既为周亡之异,就不可同为孔子之瑞。郑玄则诉诸《尚书》洪范五事以驳许,以为孔子春秋立言垂法,天应以金兽性仁之瑞,兴者为瑞,亡者为灾,修母致子不若立言之说为密。郑说实际上是综合了麟来为孔子立言垂法之瑞、为周亡之异和为汉兴之瑞这三种说法,而摒除了修母致子(其实质在于以《春秋》为修周礼之作)这一种说法。皮锡瑞以为郑玄的综合,可以疏通公羊与左氏诸家之说的不同。
编辑推荐
活在书写中的经典,只能是复数的。只有一本经典,等于无经典,因为唯一的经典只是宪章或神喻,其中无语言和书写的生命。华夏文化世界自古就没有某一本经典的独霸。四书五经都是经典,三教九流皆有经典。所以经典的书写或书写着的经典,一定有模糊的、开放的边缘,特别珍视那些能帮助当今中国人直面经典、让经典又开始实际书写的哲理,不管它来自哪一个经典传统。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