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5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张民生,胡兴宏,王志耀,杨四耕 著 页数:247
前言
春天总是孕育美好。 莺飞草长时节,铜川学校送来厚厚一沓书稿。这是《无边界课程:框架与实施》一书的样稿。该书即将作为“变革的课程领导丛书”之一,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捧读之后,颇感欣喜。 铜川学校是我区一所普通的九年一贯制学校。2006年,学校确立了“美人之美,和而不同”的办学理念,并立足校情实际,聚焦课程建设,在市、区教育专家的指导下,发动全员投入对市级课题“九年一贯制学校‘无边界课程’的整体设计与支持系统研究”的探索和实践。多年来,以课题为引领,全校干部、教师积极投身教育科研,分阶段扎实推进,由点到面,先易后难,经过不懈钻研,逐渐形成以“无边界课程”为基点的新的教育理念、新的教学方式、新的评价机制以及新的管理模式。尤为可贵的是,学校及时将这些教研成果通过每一位干部、教师渗透到每一门学科、每一堂课,在实际操作中进一步完善和提升,并转化为教育教学的成效,提升了学校的办学质量和教师的专业水平:学校教师多次在全国、市、区开设公开课、示范课、研究课,多位教师在市、区教学评优活动中获一、二、三等奖,一些教师的示范课被制作成光碟由市教委教研室向全市推广,十余篇与课题相关的论文在核心期刊上发表…… 《无边界课程:框架与实施》一书,就是对铜川学校这些年来开展“无边界课程”研究与探索全过程的真实记录。从书中,我们可以具体地了解铜川学校提出“无边界课程”这一全新概念的背景和依据,以及“无边界课程”的内涵和旨趣;从书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学校是如何设计“无边界课程”的框架与体系,如何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推进学校课程变革的;从书中,我们可以不时地发现凝聚着铜川教师智慧的创新理念、有效举措和精彩的教学案例;从书中,我们更可以强烈地感受到教科研给整个学校带来的可喜变化,尤其是全校干部、教师脚踏实地、潜心钻研、执着进取的精神和对学生、对学校、对事业满腔的热情。
内容概要
“经历就是财富,丰富经力就是增进财富。于学校教育而言,如何丰富精力、增进人生财富是一个极其重要的议题。实际上,真正的课程在本质上是经历的累积与变异。在一般意义上,课程是对经历的加工,提炼与吸收;在终极意义上,课程即经历本身。经历的“无边界”特质决定了课程的“无边界”性质。这样,“无边界课程”的提出便有了合法性。
书籍目录
提升课程领导力:学校课程变革的恒久命题与核心内涵/杨四耕/1序/李学红/1第一章 新背景:“无边界课程”的基点第~节什么是真正的九年一贯制学校/1一、有这样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1二、九年一贯制学校的意味/2三、我们的问题在哪里?/3四、我们的课程困惑/4第二节 九年何以“一贯”/5一、九年“一贯”之道路/5二、课程创生:学校的作为与地位/7第二章 新旨趣:“无边界课程”的内涵第一节 丰富学生的学习经历/10一、追求: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10二、旨趣:丰富学生的学习经历/13第二节 “无边界课程”的界定/15一、“无边界课程”的含义/15二、“无边界课程”的特点/17三、“无边界课程”的立意/18第三章 新追求:“无边界课程”的设计第一节 “无边界课程”的设计理念/21一、建构主义知识观/21二、过程导向课程观/22三、多元智能学生观/23第二节 “无边界课程”的总体架构/23一、课程的广度、深度与难度/23二、课程坐标:“无边界课程”的结构/25第三节 “无边界课程”的设计思路/29一、选择/29二、甄别/30三、支点/32第四节 基于教学的“无边界课程”设计/34一、学科统整/34二、学科拓展/37三、学科探究/43第五节 基于活动的“无边界课程”设计/49一、学科活动/50二、主题活动/53三、实践活动/57第四章 新探索:“无边界课程”的实施第一节 无边界学习:以内涵丰富学习经历/62一、无边界学习的操作要素/62二、无边界学习的操作策略/64第二节 无边界教研:以研修提升课程品质/70一、无边界教研的主要方式/71二、无边界教研的具体模式/75第三节 无边界交流:以互动增进家校联系/89一、深度交流:新父母学校的原点/90二、深度合作:新父母学校的探索/93三、深度沟通:新父母学校的内容/103第五章 新支点:“无边界课程”的评价第一节 介入真实的评价之中/108一、真实性评价的定义/108二、真实性评价的内容/10g三、真实性评价的工具/110第二节 做过了什么就学会了什么/117一、我们的评价理念:做过了什么就学会了什么/118二、我们的评价内容:提升专业实践力/119三、我们的主要做法:教师专业历练的证据/120第三节 以“无边界课程”的名义/130一、多角度的课前准备/130二、多边界的课堂观察/136三、多元化的反思声音/142第六章 新举措:“无边界课程”的管理第一节 “无边界课程”管理的理念/161一、“无边界课程”管理的特点/161二、“无边界课程”管理的理念/162三、“无边界课程”管理的主张/164第二节 “无边界课程”管理的支点/165一、前端引领:“无边界课程”的方向/165二、中端实旌:“无边界课程”的创生/169三、后端保障:“无边界课程”的保证/175第七章 新发展:“无边界课程”的收获第一节 “无边界课程”与学校发展/199一、丰富了学校的办学理念/199二、凝练了学校的办学特色/200三、鲜明了学校的文化主题/202第二节 “无边界课程”与教师提升/208一、提升了教师的课程意识/209二、形成了教师的教学主张/211三、锻炼了教师的协作能力/224第三节 “无边界课程”与学生成长/228一、学生更爱上学了/228二、学生见识更广了/230三、学生更会做事了/232四、学生更会相处了/236第四节 “无边界课程”与家校和谐/239一、探索了家校联系的多种途径/240二、丰富了家校沟通的核心内容/242三、共建了家校合作的实践平台/244后记/246
章节摘录
三、我们的问题在哪里? (一)学科之间细分有余,融通不足 学校课程实施以国家课程计划为主,因此,学科分得比较细,这在基础性学科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其实,学科之间的知识具有关联性。比如六、七年级的《生命科学》原意是想打破学科边界,融通学科知识,但现实是,里面涉及的物理化学知识要到八、九年级才能接触到,学生往往学得云里雾里,这将严重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学习效果。 (二)教师之间阵营明显,融通不足 尽管两所学校合并在一起,教育教学的活动也在一起,但是教师之间的阵营还非常明显。在九年一贯制的学校里,中小学因教材差异、学生差异、学段差异、学科差异等,除了同学科教师之间有交流与讨论外,其他学科教师之间的交流非常少。即使是同学科之间的教师,因为大家所教学段的差异,也往往缺乏知识、经验等方面的沟通。 (三)班级之间边界清晰,融通不足 中小学校是以班级形式进行管理的,且班与班之间相对封闭与独立。班级建制的完整性,授课的封闭性,都使学生之间、教师之间的交流变得很少。班级之间差异明显,个性分明。 (四)教学管理条块分割,融通不足 教学的管理不是融通的,它们条块清楚,彼此互不干涉。像九年一贯制学校的教师在教研活动中既要参加中学的,也要参加小学的。教师培训、教学管理都是分解清楚的,学段与学段之间不互通有无,它们是彼此独立的。 (五)课堂内外界限分明,融通不足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教师往往注重课内的讲授与学习,而忽略课外的辅导。学生缺少课堂外的体验与感悟,这样所获得的知识是不完整的。 (六)学段之间层级明显,融通不足 学段的管理是以年级组的形式进行的,而年级之间的教材、教师、教学要求都不一样。尤其是九年一贯制学校,学段跨度大,年级与年级之间的交流则更少。
编辑推荐
“无边界课程”是“丰富学生的学习经历”的课程,是对真正的教育的永恒追寻和对古老的课程传统的本义回归。在这里,课程不仅仅是风景,更是欣赏风景的过程;在这里,课程表达的不仅仅是一种目标境界,而且是一种对生命的期许;在这里,课程实践会有迷雾,也有回归;在这里,课程即诱惑,即探险,即创生……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