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07-05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Barry H.Kantowitz,III Henry L. Roediger,David G. Elmes 页数:651 译者:郭秀艳,杨治良
Tag标签:无
前言
“实验心理学”一词过去常常只用于指少数几个特定的心理学研究领域。比如,1930年的实验是为了对感觉、知觉、学习、记忆以及其他一些心理学问题进行研究。如今的情况则截然不同:实验方法被应用在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个体差异以及其他许多心理学(如环境心理学)的研究之中,而它们在80年以前还不是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实验方法的使用已经延伸到了这一领域的几乎所有方面。因此,撰写一本针对这一主题的教材也变得越来越具有挑战性了。本书自1978年问世以来已经是第九版了。每一版都根据教师和学生们的意见作了大大小小的改动,这一版也不例外。熟悉前一版的读者会发现每章都有变化。我们尽力将前八版的精华部分保留下来并增添了一些新的元素,以使本书更具吸引力(后面将详述有关改动)。承蒙读者一直以来的厚爱,使我们得以推出本书的新版,这令我们倍感欣慰,因为我们可以对这本教材进行改进,并再次享受到为其工作的快乐。
内容概要
在众多的实验心理学著作中,有两本堪称20世纪美国实验心理学教材的代表之作:一本是伍德沃斯与施罗斯伯格合著的《实验心理学》,而另一本就是坎特威茨等人合著的《实验心理学》。两本书都以其集时代之大成而在实验心理学界享有盛誉,更由于实验心理学在整个心理学科中的特殊地位而影响巨大。如果说伍德沃斯的书是集行为主义之大成,像一本实验心理学的大百科全书,虽已布满历史的尘埃,仍不失其重要的史料价值和里程碑的耀眼光环,那么,坎特威茨的书则代表了当代认知心理学的发展水平,像一套精心编撰的讲义,将知识和方法有条不紊地呈现给读者,使其能把握实验心理学的时代脉搏。 本书作者致力呈现一种兼容并蓄的实验心理学,尽力实现方法和内容的有机融合。本书主要包括两个部分。前5章构成了第一部分“研究的基本问题”,向学习者介绍需要了解的一些研究方法的基本知识:科学与理论建构的一般问题;观察法、相关法和实验法(重点介绍了最后一种)的特点(以及差异);研究中的道德问题;以及如何阅读与撰写研究报告。 其余的十章构成了本书的第二部分“实验心理学的基本原则与实践”,作者以实际的研究问题为背景举例说明了一些方法上的问题,使得第一部分所介绍的理论知识变得有血有肉。这些章节都以其内容为标题(如,知觉),其中所涉及的一些内容是由于其本身的需要,但这些章节编排的主要目的还是为了在实际研究的背景中介绍有关的研究方法。这样的组织方式也反映了编者的一种理念,这就是让学生掌握研究方法的最好方式是将其结合到研究的实际问题之中,希望在一些重要的研究背景下介绍研究方法能够帮助学习者认识到方法选择的重要性。
作者简介
坎特威茨(Kantowitz,B.H.),心理学和工业与运营工程学(Industrial and Operational Engineering)教授,美国密歇根大学(University of Michigan)交通运输研究所(Transportation Research Institute)前主任。之前,他曾在西雅图的巴特尔研究所人的因素交通运输研究中心(Human Factors Transportation Center of Battelle Memorial Institute)担任首席科学家。1969年在威斯康星大学(University of Wisconsin)获得实验心理学博士学位。1969年至1987年在印第安纳州西拉斐特市(West Lafayette)的普渡大学(Purdue University)先后担任心理学助教、副教授和教授。1974年坎特威茨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会士(Fellow of the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他曾在俄勒冈大学(University of Oregon)的国家精神卫生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 of Mental Health )做博士后研究,在挪威特隆赫姆市(Trondheim)的挪威理工学院(Norwegi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担任过工效学高级讲师,以及瑞典律勒欧大学(University of Lulea)的心理技术学客座教授。他撰写和编著的心理学著作超过了12本。他在人类注意、心理负荷、反应时、人机交互以及人的因素方面的研究得到了美国教育部、国家精神卫生研究所、国家航空航天局、空军科学研究局以及联邦公路管理局的支持。曾担任《交通运输人的因素》(Transportation Human Factors Journal)杂志编辑、《人的因素》副编辑,并编辑了《交通运输中人的因素》(Human Factors in Transportation)系列图书。
罗迪格(Rodiger,H.L.,Ⅲ),自1996年执教于美国圣路易市华盛顿大学(Washington University),现为该校詹姆斯•麦克唐纳心理学杰出大学教授(James S. McDonnell Distinguished University Professor of psychology)、教务规划长(Dean of Academic Planning)。
他于1969年在华盛顿与李大学(Washington and Lee University)获得心理学学士学位,1973年在耶鲁大学(Yale University)获得认知心理学博士学位,1973年至1988年执教于普渡大学(Purdue University),1988年至1996年执教于赖斯大学(Rice University),并在多伦多大学(University of Toronto)担任过三年客座教授。他的研究领域是认知心理学,尤其是人类的学习和记忆。罗迪格已发表了多达180余篇的文章与评论,并且出版了两本教科书:《心理学》(与E.D. Capaldi、S.G. Paris、J. Polivy和P. Herman合著)和《心理学研究方法》(与D.G. Elmes和B.H. Kantowitz合著)。他还与人合编了《记忆与意识的多样性:献给塔尔文的短文》(Varieties of Memory and Consciousness:Essays in Honour of Endel Tulving,1989)和《记忆科学:概念》(The Science of Memory:Concepts,2007)以及其它几本书。罗迪格曾是《实验心理学:学习、记忆与认知》杂志的编辑(1984年-1989年)以及Psychonomic Bulletin & Review的创刊编辑(1994年-1997年),现为《心理科学》、《实验心理学:学习、记忆与认知》、《记忆与语言》以及《记忆》等9种杂志的顾问编辑。他曾担任美国心理协会(American Psychological Society)、美国中西部心理学会以及美国心理学会(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实验心理学分会主席,在Psychonomic Society担任了5年执行董事,并于1989年至1990年出任主席。罗迪格曾被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提名为高引用率研究者(Highly Cited Researcher),并获得古根海姆奖(Guggenheim Fellowship)。他现在不仅是美国实验心理学家协会会员、艺术与科学研究院院士,也是美国科学促进会、心理学会、心理科学联合会(Association for Psychological Science)以及加拿大心理学会会士。
埃尔姆斯(Elmes,D.G.),美国华盛顿与李大学心理学荣誉教授(Professor Emeritus of Psychology),曾在该校执教40余年。他以优异成绩在弗吉尼亚大学(University of Virginia)获得学士学位,之后又在该校获得了硕士和博士学位。埃尔姆斯曾在哈姆普顿悉尼学院任兼职教授,在密歇根大学的人类绩效中心(Human Performance Center)担任了一年的研究助理,并在牛津大学的大学学院(University College)做过访问学者。在华盛顿与李大学,曾与他人共同管理认知科学项目14年,并担任了10年的心理学系主任。埃尔姆斯编辑了《实验心理学读物》和《基础本科院校心理学研究目录》(Directory of Research in psychology at Primarily Undergraduate Institutions),还与人合著了《心理学研究方法》(2006年,与Kantowitz,B.H.和Rodiger,H.L.,Ⅲ)。他发表了许多有关人类和动物的学习、记忆以及味觉研究方面的文章。其中味觉研究还得到了美国国家环境卫生研究中心(National Institute of Environmental Health Sciences)的支持。他还经常为技术期刊评审文章,并担任过几年《实验心理学:学习、记忆与认知》杂志的顾问编辑。埃尔姆斯教授重视大学生科研的教育价值,他活跃于大学生科研理事会(Council of Undergraduate Research)多年,并先后担任了该理事会的心理学科评议员、心理学分会会长、主席,现为美国心理科学联合会会士。
书籍目录
第一部分 研究的基本问题第一章 什么是科学心理学对大千世界的探索 社会惰化 好奇心:科学的源泉知识的来源 信念的确立 科学解释的性质 什么是理论? 归纳与演绎 从理论到假设 评估理论 中介变量 徜徉于心理学理论中的“狐狸”与“刺猬” 心理科学 心理学与现实世界 小结 重要术语 讨论题目 网络资源 第二章 研究技术:观察与相关自然观察法 我们观察什么? 反应性 个案研究 调查研究 自然观察法的优缺点相关研究法 列联研究 相关研究 相关系数 复相关原因:一个注解 小结 重要术语 讨论题目 网络资源 实验室资源第三章 研究技术:实验什么是实验 实验的优点 为什么做实验变量 自变量 因变量 控制变量 变量命名 多个自变量 多个因变量实验设计 被试间设计 被试内设计 小样本设计 混合设计 控制条件 陷阱准实验 从问题到实验:研究细节 做实验 从问题到实验数据 获得数据 分析数据 报告数据 小结 重要术语 讨论题目 网络资源第四章 心理学研究的道德以人为被试的研究 知情同意与欺瞒 退出的自由 免遭伤害的保护和研究通告 消除有害后果 保密以动物为被试的研究准则 反对以动物作为研究对象的观点 支持以动物作为研究对象的观点 研究中使用动物的指导原则 科学欺骗道德实践的监督 小结 重要术语 讨论题目 网络资源 建议阅读材料课后练习:理解并记住知情同意协议第五章 如何读和写研究报告如何进行文献检索 论文的各部分 题目和作者 摘要 引言 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善问的读者使用的核对清单 引言 方法 结果 讨论 核对清单的小结 期刊论文的样例 研究报告撰写 格式 文稿样例 文风 文章发表 小结 重要术语网络资源实验室资源 课后练习:文献检索第二部分 实验心理学的基本原则与实践第六章 心理物理学测量感觉 6.1实验主题与研究范例 操作定义:阈限变量介绍6.2实验主题与研究范例 量表:费希纳定律和史蒂文斯定律 6.3实验主题与研究范例 小样本设计:心理物理法 从问题到实验:研究细节 鸽子有视觉阈限吗? 小结 重要术语 讨论题目 网络资源 课后练习:韦伯定律第七章 知觉知觉问题 直接和间接知觉 意识和知觉 变量介绍 7.1实验主题与研究范例 言语报告:无意识知觉 7.2实验主题与研究范例 会聚操作:无意识知觉和有意识知觉 从问题到实验:研究细节 颜色-距离错觉 小结 重要术语 讨论题目网络资源实验室资源 课后练习:斯特鲁效应第八章 注意和反应时反应时ABC8.1实验主题与研究范例因素混淆:单纯嵌入变量介绍8.2实验主题与研究范例因变量的选择:速度-准确性权衡8.3实验主题与研究范例交互作用:认知控制从问题到实验:研究细节 测量注意 小结重要术语讨论题目网络资源课后练习:速度-准确性权衡第九章 条件反射与学习条件反射的类型 经典性条件反射:能忆起巴甫洛夫的名字吗? 工具性(操作性)条件反射变量介绍9.1实验主题与研究范例 被试内与被试间设计:刺激强度9.2实验主题与研究范例 平衡:同时对比9.3 实验主题与研究范例 小样本设计:儿童的行为问题从问题到实验:研究细节 部分强化消退效应 小结 重要术语 讨论题目 网络资源课后练习:对强化结果的了解第十章 记忆与遗忘艾宾浩斯的贡献——当记忆还年轻的时候记忆的类型变量介绍10.1实验主题与研究范例 量表衰减效应:通道差异10.2实验主题与研究范例 结果的普遍性:加工水平10.3实验主题与研究范例 交互作用效应:内隐与外显记忆测验从问题到实验:研究细节 读优于听吗? 小结 重要术语 讨论题目 网络资源 实验室资源课后练习;记住9•11恐怖袭击第十一章 思维和问题解决两种思维方法 桑代克的尝试与错误学习 柯勒的黑猩猩的顿悟 11.1实验主题与研究范例 信度与重复:类比推理变量介绍11.2实验主题与研究范例 实验控制:功能固着11.3实验主题与研究范例 言语报告:判断中的过于自信从问题到实验:研究细节 问题解决中的酝酿期 小结 重要术语 讨论题目 网络资源课后练习:证真偏见第十二章 个别差异与发展个别差异的研究途径 个别差异的方法学途径 引起个别差异的变量变量介绍12.1实验主题与研究范例 测量信度:智力与发展的研究设计12.2实验主题与研究范例 操作定义:人工智能12.3实验主题与研究范例回归假象:教育评价从问题到实验:研究细节 动机与情绪在智力活动中起什么作用? 小结 重要术语 讨论题目 网络资源课后练习:回归假象演示第十三章 社 会 影 响社会心理学的起源13.1实验主题与研究范例 实验控制:服从权威变量介绍 鼓励服从的条件13.2实验主题与研究范例要求特征和实验者偏差:催眠13.3实验主题与研究范例 现场研究:旁观者干预 13.4实验主题与研究范例选择因变量:测量刻板与偏见从问题到实验:研究细节 其他人在场如何影响个体在某一任务上的成绩? 小结 重要术语 讨论题目
章节摘录
插图:普罗科特和卡帕尔迪(Proctor&Capaldi,2001)针对波珀的观点提出了两点反对意见。首先是逻辑上的问题(Salmon,1988)。既然任何一种理论都可能被下一个实验所推翻,那么已经出现的支持该理论的实验数量就变得无足轻重了。这样一来,得到众多实验支持的理论也就不一定比从未经过检验的理论更具预测力。这种观点显然是与科学家们的实证观点相悖的,因为科学家们更倾向于支持那些得到过众多实验验证的理论.而实证观点(Kuhn,1970)正是普罗科特和卡帕尔迪用以反对可证伪观点的第二个理由:某一理论如果要为人们所接受,首先应该具有的是对已经存在的现象进行解释(或者组织)的能力,而不是对新结果进行预测的能力。演绎法的问题与其演绎的理论本身有关。绝大部分理论都包含着很多有关现实世界的假设,而这些假设又很难被验证,其中有些可能还是错误的。比如,在拉坦的研究中就存在一个基本的理论假设,即实验情境中的个体行为与拉坦所要研究的生活中的社会惰化行为相同。虽然这是个合理的假设,但当个体处于不自然的情境中被观察时,他们常常会作出一些特殊的反应,这种反应性我们在后面的章节中会讲到。由此可知,拉坦的这个基本假设有时候可能是错的。如果未被验证的假设是错的,那么对某一理论进行证伪的实验即使可能已经达到了目的,但其证伪的理由却是错的。也就是说,这种验证可能是不合理的或不恰当的。因此可知,演绎法本身是不能产生科学理解的。
编辑推荐
《实验心理学(第9版)》:心理与教育研究方法丛书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