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威全集

出版时间:2010-9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美]约翰·杜威  页数:395  
Tag标签:无  

前言

《杜威全集》中文版终于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作为这一项目的发起人,我当然为此高兴,但更关心它能否得到我国学界和广大读者的认可,并在相关的学术研究中起到预期作用。后者直接关涉到对杜威思想及其重要性的合理认识,这有赖专家们的研究。我愿借此机会对杜威其人、其思想的基本倾向和影响以及研究杜威哲学的意义等问题谈些看法,以期抛砖引玉。考虑到中国学界以往对杜威思想的消极方面谈论得很多,在这方面大家已非常熟悉。我在此主要谈其积极方面,但这并非认为可以忽视其消极方面。一、杜威其人约翰·杜威(John Dewey,1859-1952)是美国哲学发展中最有代表性的人物。他不仅进一步阐释并发展了由皮尔士创立、由詹姆士系统化的实用主义哲学的基本理论,而且将其运用于社会、政治、文化、教育、伦理、心理、逻辑、科学技术、艺术、宗教等众多人文和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并在这些领域提出了重要创见。他在这些领域的不少论著,被西方各该领域的专家视为经典之作。它们不仅对促进这些领域的理论研究起过重要的作用,在这些领域的实践中也产生过深刻的影响。杜威由此被认为是美国思想史上最具影响的学者,甚至被认为是美国的精神象征;在整个西方世界,他也被公认是20世纪少数几个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

内容概要

本卷内所有的论文首发于1893年和1894年。这期间,正是杜威在密歇根大学执教的最后一年半及其在芝加哥大学执教的最初半年。这个时期的终结,恰逢杜威1894年12月启程前往欧洲进行广泛的游历。  本卷内容按照时间顺序编排,除了16篇文章(其中只有一篇在杜威有生之年重印过)之外,还包括有关6本书的书评、3篇文章和一本完整的著作《伦理学研究(教学大纲)》,以及3个口头讲演的逐字逐句记录稿。  1893-1894年期间,杜威特别高产,此点或许可以视为标示这个两年期之重要性的一个指标;而且,大量的材料汇集成一卷,也提供了分析和研究杜威多方面思想的一个良机。就环境和思想而言,这两年显然是杜威的一个过渡时期,标志着向其工作中更为后来和更富有特点的一些重点的转移。这对于那些试图发现这些重点之肇端的读者而言,特别具有价值。  本卷中的杜威著作《伦理学研究(教学大纲)》,就像其早3年的前身《批判的伦理学理论纲要》一样,原为满足杜威的学生使用之需。然而,就像他谨慎地指出的那样,这绝不是《批判的伦理学理论纲要》的第二版。《批判的伦理学理论纲要》在经过仔细编辑和补充完备的引文出处之后,收入《杜威全集》早期著作(1882-1898)第三卷。比较阅读这两本著作,能够获得对这位哲学家的思想发展进行富有成果研究的资料。  本卷正文中的文本是“原汁原味”的——均无解释材料或引文出处。是故,为使原文更富意义,辑备了一些有益的附录。“参考书目”部分提供了杜威文本中提及的各个作品的完备列表,“引文勘误”部分给出了与杜威所引材料相应的完整、正确的文本,突出了原著文本与杜威所引文本之间的差异。至于每个作品的出版细节和写作背景,可参阅“文本说明”部分。而编辑方面的所有决定,则请详见“对范本的校勘”和“文本注释”部分。  “现代语言协会美国作家版本中心”赏识本卷编辑方面的高标准和严要求,已经授予本卷“认可文本”认证印签;连同先前获得了此项认证的《早期著作》前三卷,成为荣获此项认证的唯一非文学类作品。

作者简介

作者:(美国)杜威(John Dewey) 译者:王新生 刘平 复旦大学杜威与美国哲学研究中心

书籍目录

中文版序总序导读早期论文 基督教与民主 勒南丧失对科学之信仰 对必然性的迷信 人类学与法学 作为道德理想的自我实现 中学伦理学教学 为何学哲学? 婴儿语言的心理学 奥斯丁的主权论 作为原因的自我 重建 德育中的混乱 弗莱德·牛顿·司各特 直觉主义 道德哲学 论情绪 书评 评伯纳德·鲍桑奎的《美学史》 评约西亚·罗伊斯的《论德育的若干心理问题》以及《对善与恶的认识》;评戈尔戈·席美尔的《道德缺陷决定智力功能》 评莱斯特.F·沃德的《文明中的心理因素》,评本杰明·基德的《社会进化》;评乔治‘B.亚当斯的《中世纪文明》,评罗伯特·弗林特的《历史哲学史》 评詹姆斯.鲍纳尔的《哲学与政治经济学的若干历史关系》伦理学研究(教学大纲)卷首语第一部分 1伦理学的本质 2道德品行的要素:行动者及其行动领域第二部分心理伦理学 3对品行的一般分析 4道德意识 5道德认可、价值和标准 6反思认可或良知 7义务 8自由和责任 9美德和诸种美德附录 1论哲学和神学的关系 2论作弊 3伦理学和政治学 ……译后记

章节摘录

从外部看来,宗教好像是一种膜拜,是一套教义。它看起来是一种膜拜;就是说,汇集有一些有待实施的特定活动,有一些有待在意识中珍视的特殊观念。这些活动和膜拜可能或多或少地带有规范性,或多或少地带有细节性,或多或少地带有形式性;但是无论如何,必定具有某些特殊的活动。具有宗教意义和成为礼拜的正是这些活动,而其他活动则是界外的、世俗的,或者是亵渎性的、商业性的,抑或纯粹是道德性的——总之,它们不是与上帝的“交通”。同样,教条和教义也可能或多或少地是狭隘的、僵化的,但是看起来必定树立有某种属于宗教意识的特殊观念体,而其他观念则是属于科学的,或者是属于艺术的,抑或是属于工业的。这是外表。对宗教的起源和演化的研究,摧毁了这种外表。研究表明,每个宗教都根源于某个共同体的或者某个种族的社会的和心智的生活。每个宗教都是该共同体的社会关系的一种表达;其仪式和膜拜是对这些关系的神圣性和属神性意义的一种承认。宗教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态度和精神习性的一种表达,是一个民族对它发现自己身居其中的那个世界所作的感知性的和系统性的反应。它的观念、教条和秘仪,是以象征的形式对环境之诗意性、社会性和心智性价值的承认。随着时光的推移,这种社会的和心智的意义渐渐湮没;这种意义是如此彻底地浓缩于象征、仪式和教条之中,以至于它们看起来就成了该种宗教。它们本身反倒成了目的。如此这般地脱离生命,它们便开始腐朽;看起来,宛如宗教正在散架似的。而实际上,那生命本身,那孕育出这些形式的社会和知识的互动复合体,已经且继续忙着在更加充分的关系和真理当中发现启示和表达方式。如果说没有哪种宗教只单纯地是一种宗教的话,基督教尤其显得并不单纯地是一种宗教。耶稣并没有设立什么膜拜或者仪式;没有什么特定崇拜形式,没有什么被命名为宗教的特定活动。他显然处于另一面。他所宣告的是,设立这种特殊的活动和机制本身就是生命有欠完美的一部分。“时候将到,那时你们敬拜父,不在这山上,也不在耶路撒冷……时候将到,现在就是了,那用心灵按真理敬拜父的,才是真正敬拜的人。”——其时的敬拜只应当是行动中的人的自由的和真实的表达。耶稣没有设定什么特殊的教训——没有哪些特殊的真理被贴上宗教性的标签。“人若立志遵着他的旨意行,就必晓得这教训。”“你们必晓得真理,真理必叫你们得以自由。”③耶稣所知晓的唯一具有宗教性的真理就是大写的真理。没有什么特殊的宗教真理是他要来教诲的。相反,他传的教训是:就像上帝是一个一样,大写的真理无论怎么来命名,无论被人如何来划分,也是一个;把握真理并且按照真理生活就是宗教。穆尔福特(Mulford)博士在其《上帝的理想国》一书中认为,基督教根本就不是一种宗教,自身没有什么使其与一般的行动和真理划分开来的膜拜和教条。基督教的普遍性本身就预防了它成为一种宗教。基督教,穆尔福特博士主张说,并不是一种宗教,而是一种启示。启示之条件是它有所启示。基督教,如果说是普世的,如果说是启示,必定持续地展开,永不停止地发现生命的意义。启示是对生命进行的查实。它不可能多于此;它必定完全如此。那么,基督教就不可能随着人们在某个既定时刻可能认作基督教的任何一种特殊理论或者行动模式而废立。基督教在其现实性上并未察觉有什么这样的排他性的或者宗派性的态度。如果把基督教弄得随着任何一种特殊的理论(无论是历史的还是伦理的)而废立,如果把基督教认作某种特殊的行动(无论是教会的还是仪式性的),那么它就否弃了自身的基础和命运。基督教所宣扬的就是上帝即真理;作为真理,上帝是爱,并把他自己完全启示给人,自己无所保留;人是这样带有这般启示出来的真理的人,以至于对于(to)他的启示不及内于(in)他的那样多;人是真理的道成肉身;通过占有真理,通过认同真理,人得自由;消极性的自由是免除了罪,积极性的自由是过自己生活的自由,自由地表达自己,自由地、无障碍地使用他被给予的手段——自然需要和自然环境。作为启示,基督教必须有所启示。唯一可以用来检验的标准就是事实——它们的真理不断地得到人们的查实和占有吗?忠诚于这一真理的生命带来自由了吗?显然,在其他一些宗教当中,倘若主张某些人是宗教的特殊代表,坚持认为有某些要予以秉持的宗教性的特定观念和某些要予以践行的宗教性的特殊行动,并无多大矛盾之处。没有什么别的宗教把其基础和动机——把握普遍真理,以及随之的自我启示力量——普及到每一个人。但是,在基督教当中,如果试图一劳永逸地确定宗教真理,把它限定在某些僵化的条条杠杠之内,宣称这是而且只有这才是基督教,就是自相矛盾的。只要生命有新的意义有待展开,有新的行动有待设定,那么真理的启示就必定会继续。一个组织可以大声宣告自己忠于基督教和基督;但是,如果在宣称其忠诚时,它自认为是基督教真理的守护者,自认为拥有某种规定何为这一真理的特权,自认为在宗教活动管理方面具有某种排他性;如果简言之,该组织企图在一个运动的世界中宣扬一种不变性,在一个共同的世界中主张一种垄断权——所有这一切,都是真正的基督教正在外于并越过该组织起着作用、启示,正在透过更加广泛与自由的管道进行的迹象。被称作教会的这个历史组织刚刚得到这类教训。曾几何时,教会自认它对上帝和世界的关系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见解具有最终性。

后记

《杜威全集》早期著作第四卷的翻译工作由王新生和刘平承担。在翻译的过程中,我们对译稿进行了互校。具体分工是:王新生负责封面、封底、前后勒口、“前言”、“导言”和“索引”,以及本卷前半部分的16篇论文;刘平负责后半部分的4个书评、《伦理学研究(教学大纲)》和附录,以及“参考书目”。“校勘原则和程序”、“文本说明”本来交由研究生翻译,因为不谙术语和相关专名,导致译稿失去原文面目,无法校改,最后由王新生负责重译。刘平委托研究生武彩芳翻译“引文勘误”、“断词表”和“范本中的校勘”部分,王新生进行了实质性校改。《杜威全集》早期著作第四卷的翻译困难重重。特别是由于杜威早期著作行文晦涩,句式颇长,有的甚至不合英语语法,翻译十分吃力、费时。在持续数年的翻译中,我们尽管就一些难点和疑点请教了来访的不少美国学者,但译文中仍然有个别需要推敲的地方,好在这些在最后的译校过程中都一一有了定论。考虑到读者可能来自不同的学科和层面,我们在翻译的过程中各自尽力添加了一些帮助读者理解的有关背景和内容的注释。最后,对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领导的关心和编辑的辛劳深表谢意,并恳请学界朋友和广大读者不吝指正。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杜威全集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