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夏书系·课程实话

出版时间:2012-6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陈桂生  页数:211  
Tag标签:无  

前言

  这本小册子主要是本人近作的结集。其中包括少量在此以前发表或未发表的文章。“三句不离本行”,这些短作都以教育为题材。  首先声明的是,这本小册子算不上什么“教育研究成果”,登不上大雅之堂。因为“教育研究”自有不少讲究,有公认的研究规范和检验成果的学术标准。我在研究过程中虽少不了动动笔,而动笔写出来、抄出来、编出来的东西,未必都堪称什么“研究成果”。此理,信不信由你,至少本人是相信的。  说它算不上“教育研究成果”,它算是什么呢?或可称其为“教育随笔”,这是由于其中多数短作或有那么一点意思,也就是那么一点意思而已。  这些短作,无非是针对如今我国中小学教育中或多或少存在并经媒体渲染的旧俗新俗、新旧套话,发表的一些距离健全常识、常规、常理、常情不算太远的意见,姑且称其为“教育实话”。  说是“教育实话”,也只是平心而论。不表示它们对中小学教育的切实需要、现实条件以及教师的意愿已经做出了如实的反映。此外,还须交代的是,行文中间或存在“好话坏说,坏话好说”的情形,那只是一种写作趣味而已。  本人多年来沉浸在新纸、故纸堆中,苦于缺乏同中小学教师沟通的渠道。在告别“象牙之塔”以后,总想寻求一些同中小学教师的共同语言,聊解昔日的遗憾,是这批短作的由来。如今有感于我国教育界的芸芸众生已经开始厌倦媚俗的新招和不着边际的空谈,倒愿意听听诸如此类简单不过的小道理、小意见,其中多属他们心中所有、笔下所无的实话,遂把这批短作结集付梓。是为序。

内容概要

  本书为《教育实话》增订版。     陈桂生教授对课堂教学、当前课程改革、早期教育、教育观念等重新审视,力求实话实说。是教育改革的清醒剂。     新版为“课程”专题文集,故对原版增删篇幅较大。其中学术论文与随笔约各占一半。有些论文略带散文笔调,各篇随笔隐含专业见识。较有可读性。

书籍目录

I  变革中的课程  1  十字路口的现代教育  2  课程演变的轨迹  3  课程论概念系统  4  人民共和国课程改革的初衷  5  课程目标  6  教育的人文精神  7  课程与智慧  8  关于“中国教育赢在起点,输在终点”  9  综合课程  10  课程中的作业  11  关于“京剧进课堂”  12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13  教科书  14  《文化课本》解读  15  学生经验的课程  16  三级课程(一)  17  三级课程(二)  18  关于“校本课程”Ⅱ  实实虚虚的课堂  1  备课(一)  2  备课(二)  3  启发  4  课堂提问  5  对话教学  6  罚抄作业(一)  7  罚抄作业(二)  8  背诵  9  关于“儿童背诵唐诗”  10  复习  11  公开课  12  教师听课  13  教师唠叨  14  教学常规  15  关于“学生的口头禅”  16  为课堂转向喝彩——拟中学生座谈纪要Ⅲ  教学法源流  1  “教学法”界定  2  教学法缘起  3  “符合心智演化秩序的教学原理”的探求  4  “教学形式阶段”的构想  5  教学常理常规的初步总结  6  从“教程”向“学程”转变的趋势  7  “教程本位”教学法的命运  8  我国革命根据地时期教学法的探索  9  现实中亦真亦幻的“教学法”Ⅳ  吾爱吾师  1  “一师多生,一生多师”格局中的师生关系  2  乃江先生  3  承慎先生  4  佛年先生

章节摘录

  2.课程管理与领导重心的转移传统的“教程”着眼于对课业运作过程的控制,在正式的课程弹性增加以后,固然使学校和教师自主活动的时间与空间增加,但也可能使课业的随意性增大。故课程管理与领导的重心将相应地从对课业运作过程的控制转移到依照教育目标对这种活动结果的评价,以限制课业的随意性。  3.教师职能的变化正由于传统的“教程”旨在对课业过程的指导与控制,从而使教师“眼光向上”,似乎成为“课业的中心人物”,而所谓“教师中心”,其实是“傀儡中心”;现代课程中心逐步下移,趋向于“把课程还给教师”。简单的道理是,最接近学生的教师才最有理由参与课程的选择。不过,其前提又在于教师职能的转变:从“教程”中的教师变成“学程”中的教师。否则,“把课程还给教师”的起码理由便不能成立。  所谓“学程中的教师”,是指教师从相当于“运动员”(或“演员”)的角色变成相当于“教练员”(或“导演”)的角色,而把“运动员”(或“演员”)的角色还给学生,使课业成为学生自己的学习活动。相应地使备课从一成不变的设计变成动态的选择。  任何一个系统,不仅由若干要素(或环节)构成,而且包含构成它的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属性,并使其中各个要素获得一定的系统属性。上述“正式的课程”属性的变化、课程管理与领导重心的转移以及教师职能的变化等,都属于课程要素的系统属性的变化。由此形成新的作为“学程”的“课程系统”。  自然,现行课程改革只是我国课程改革历史性变革的开端,而现代课程改革的进程越来越取决于教师专业发展的成效。

编辑推荐

  这些短作,无非是针对如今我国中小学教育中或多或少存在并经媒体渲染的旧俗新俗、新旧套话,发表的一些距离健全常识、常规、常理、常情不算太远的意见。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大夏书系·课程实话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