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9-11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朱贻庭 编 页数:396 字数:504000
Tag标签:无
前言
近几年来,在中国伦理思想史的研究方面,先后发表了许多文章,出版了几种专著。这是一个很可喜的现象。研究历史,是为了现实。许多同志之所以热衷于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研究,正是因为看到在改革、开放的潮流中,人们正经历着伦理价值观念的剧烈变革,所以迫切需要进行历史的反思,总结历史规律和吸取历史教训,作为现实生活中观念变革的借鉴。由朱贻庭同志主编的集体著作《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史》一书,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我读了这本书的大部分原稿,感到各章的作者都力求站在现实的高度来回顾历史,因而使本书具有较强的现实感,读后发人深省。这无疑是一个优点。同时,作者也不满足于对历史仅作归纳和描述,而努力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来进行具体分析,运用历史和逻辑统一的方法,来揭示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基本特点及其演变规律。这种对特点和规律的理论探讨,在“绪论”中作了简明扼要的阐述,并贯穿于全书之中,因此使得本书比较好地体现了“史”与“论”的结合。这也是本书的一个优点。此外,本书的作者都是大学教师,他们根据亲身的教学经验来编写这本书,写得条理分明,行文流畅,比较适合青年人的需要。它既是一本教材,也是一本具有可读性的知识性读物。我以为,它将会受到读者的欢迎的。讲到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大家便自然联想到历史遗产(包括传统道德与伦理学说)的批判与继承问题。这是个复杂的问题,从五十年代以来,学术界为此争论不休。要回答这个问题,当然首先需要认识中国传统思想或历史遗产有些什么民族特点(包括优点和缺点)。本书对如何考察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民族特点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认为这需要从把握中国古代社会结构和中国传统哲学的特点着手:一方面,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法制的长期存在,构成了中国古代社会人际关系的“天然”形式;而在非常分散的自然经济的基础上,形成了高度集中的君主专制的统治。另一方面,中国传统哲学从一开始就面向“人道”,把伦理道德作为哲学思考的重点,使道德观与宇宙观、认识论交织一体,形成所谓“天人合一”的思想模式。以这两方面的结合作为观察问题的视角。
内容概要
本书的编写,旨在为大专院校的伦理学、中国伦理思想史等课程提供一本简明的教材,也为关心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的读者提供一种必要的读物。按照时间顺序,全书主体部分共分成七章,内容包括:中国传统(古代)伦理思想的诞生;春秋战国时期的伦理思想;两汉时期的伦理思想;魏晋时期的伦理思想;南北朝隋唐时期的伦理思想;宋至明中叶时期的伦理思想;明末清初的伦理思想。
书籍目录
张岱年教授给主编的信(摘录)
冯契先生序
第四版主编序
绪论
第一章 中国传统(古代)伦理思想的诞生
第一节 西周伦理思想的产生与殷周之际的社会变革
第二节 西周“有孝有德”的伦理思想
一、以“孝”为主的宗法道德规范
二、“修德配命”和对道德作用的自觉
三、“敬德保民”的“德治主义”雏形
第二章 春秋战国时期的伦理思想
第一节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及其伦理思想特点
第二节 春秋时期伦理思想的新旧更替
一、宗法道德规范的演化和发展
二、“德”概念的发展和道德作用的不同认识
三、“义利之辨”的发端
第三节 孔子的“仁学”伦理思想
一、“爱人”——“忠恕”的“仁爱”原则
二、“仁”“礼”统一的社会伦理模式
三、“仁、智”统一、“仁者安仁”的理想人格
四、学、思结合的修养方法
第四节 墨子的“兼爱”说和功利主义思想
一、与“交别”相对立的“兼爱”原则
二、贵义、尚利的功利主义
三、“合其志功而观”的道德评价原则
第五节 《老子》的“无为”道德观
一、“道常无为”及其伦理学意义
二、“大道废,有仁义”的道德蜕化论
三、“复归于朴”的道德理想
四、“无为”作为一种处世之方
第六节 杨朱和杨朱学派的“贵己”、“重生”说
一、“贵己”、“重生”的人生理想
二、“重生”和“全生之道”
三、“贵己”“重生”的思想实质和历史意义
第七节 孟子的仁义之道和性善论
一、“人伦”说与“仁义”之道
二、以仁政“得民心”的道德作用论
三、“去利怀义”的义利观和道德价值观
四、“性善论”和道德本原说”
五、存心养性、反身内省的道德修养论
第八节 庄子的人生论和自由观
一、愤懑世俗桎梏人生的批判精神
二、“逍遥游”——超世“游心”的自由意境”
三、顺世安命的处世方法
四、所谓“庄子精神”
第九节 后期墨家对墨子伦理思想的发展
一、对墨子“兼爱”说的发展
二、对墨子功利主义思想的发展
三、对墨子志、功统一观的发展
第十节 荀子的性恶论和礼义学说
一、“性恶论”和“性伪之分”说
二、“礼论”——论道德起源和道德作用
三、“以义制利”和“荣辱之分”的义利观及道德价值观
四、“化性起伪”、“积善成德”的道德修养论
第十一节 《中庸》《易传》《大学》
《礼运》《孝经》的伦理思想
一、《中庸》论“中庸”和“诚”
二、《易传》的“天道”与“人道”合一的“宇宙伦理模式”
三、《大学》的“大学之道”
四、《礼运》的“大同”、“小康”说
五、《孝经》论“孝”道
第十二节 韩非的“自为”人性论和以法代德的非道德主义思想
一、人皆“自为”、人各“利异”的人性论
二、以法代德、“不务德而务法”的非道德主义
三、公私相背、去私行公的公私观
第三章 两汉时期的伦理思想
第一节 独尊儒术和两汉伦理思想的特点
第二节 董仲舒的“天人合一”论与神学伦理思想
一、“天人合类”与“道之大原”
二、道德宿命论与“经”、“权”之说
三、“三纲五常”——封建伦理纲常体系的建立
四、人性论与“成性”、“防欲”的教化思想
五、义利“两养”与“正义不谋利”的义利观
第三节 王充的性、命论和对道德神化的否定
一、对道德神化的否定
二、“禀气”成性和人性“异化”
三、驳“福善祸淫”及“性与命异”说
第四章 魏晋时期的伦理思想
第一节 名教危机与“玄学”伦理思想的产生和特点
第二节 王弼对“名教”的玄学论证
一、“名教本于自然”的道德本体论
二、有性有情、以性统情的人性论
三、“慎终除微”的“自保”之术
第三节 嵇康“越名教而任自然”的伦理思想
一、“越名教而任自然”
二、“意足”为乐的人生理想
第四节 《列子·杨朱》篇的享乐主义人生观
一、生当行乐的人生理想
二、纵欲主义的“养生”论
第五节 裴顾的“崇有论”及其对“贵无论”伦理思想的批判
一、“理既有之众,非无为之所能循”
二、对纵欲主义养生论的批判
第六节 郭象“名教即自然”的伦理思想
一、名教即“天理自然”
二、“性各有分”、“各安其分”的性命说和人生论
第五章 南北朝隋唐时期的伦理思想
第一节 佛、道两教的兴盛及儒、佛、道伦理思想的斗争与合流
第二节 道教的教义与戒律
一、道教的产生和演变
二、《太平经》中反映的早期道教的道德观念
三、以葛洪为代表的道教的教义与戒律
第三节 《颜氏家训》的家庭道德教育思想
一、家教的重要性
二、家教的方法
第四节 佛教的宗教伦理思想(一)——宗教善恶观和善恶轮回报应说
一、宗教善恶观
二、轮回报应说
第五节 佛教的宗教伦理思想(二)——“佛性”说和宗教人生观
一、“佛性”说
二、出世主义的宗教人生观
三、禅宗的“见性成佛”修行说和“佛性本有”的众生平等观
第六节 韩愈以儒排佛的“道统”论和“性三品”说
一、“抵排异端,攘斥佛老”
二、以儒排佛的“道统”论
三、性情论和“性三品”说
第七节 李翱的“性善情恶”论和“复性”成圣之道
一、“性善情恶”的人性论
二、“灭情复性”——超凡入圣之道
第六章 宋至明中叶时期的伦理思想
第一节 “理学”的兴起与宋明(中叶)时期伦理思想的特点
第二节 宋代功利主义思潮的始倡——李觏的伦理思想
一、人性论及其内在矛盾
二、《礼论》中的道德观
三、“利欲可言”、“循公不私”的功利主义思想
第三节 理学伦理思想的开创——周敦颐的“诚本”论和“主静”说
一、“以诚为本”的道德本体论
二、以“中正仁义”为“人极”的道德标准
三、“无欲”、“主静”的道德修养论
第四节 王安石的人性论及其伦理思想
一、“性情一”的人性论和善恶由“习”的道德观
二、以仁义为“道德”及其功利主义新义
三、教、学成才和“五事”成性的道德教育、道德修养论
第五节 张载的人性“二重”说及其伦理思想
一、“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的人性“二重”说
二、“民胞物与”的泛爱主义及其实质
三、“知礼成性,变化气质”的修养之道
第六节 程颢、程颐的“天理”观及其伦理思想
一、天人“一理”的道德本体论
二、天命之性和气禀之性的人性论
三、人欲与天理“难一”的理欲对立论
四、“敬义夹持”、“格物致知”的修养论
第七节 朱熹的“理学”伦理思想体系
一、“理一分殊”的道德本体论
二、“性同气异”的人性论和性命说
三、严辨“义利、理欲”的道义论及其禁欲主义实质
四、“居敬”与“穷理”互补的道德修养论
第八节 朱陆异同与陆九渊的“心学”伦理思想
一、“心即理”的道德本原论
二、“自存本心”的道德修养“易简功夫”
第九节 朱陈之争和陈亮的功利之学
一、“人道”存于“人事”的道德观
二、“功到成处,便是有德”的功利主义
第十节 王守仁“致良知”说的伦理思想
一、“良知”说和道德“心本”论
二、“致良知”的道德修养论
三、“复其心体之同然”的道德教育方法
第七章 明末清初的伦理思想
第一节 道德启蒙思想的兴起及其对理学伦理思想的批判总结
第二节 李贽的“私心”说及其对“道学”、礼教的批判
一、“人必有私”的人性论和“迩言为善”的价值观
二、“致一之理”的平等观与“任物情”的个性自由说
三、揭露“道学”之虚伪,反对以孔子为偶像
第三节 黄宗羲对封建君主专制主义的批判
一、“天下为主,君为客”
二、臣者“为天下,非为君也”
第四节 王夫之对宋明时期伦理思想的批判总结
一、“性日生则日成”的人性形成过程论
二、“义利之分,利害之别”的义利观
三、天理“必寓于人欲以见”的理欲观
四、“身成”与“性成”统一的“成人之道”
第五节 颜元的人性“气质”无恶论和重“功利”、“习行”的道德观
一、“气质”一元和“气质”无恶的人性论
二、“正义以谋利”的功利主义
三、“实学”、“习行”的成人之道
第六节 戴震“血气心知”的人性论及其对程朱理学的批判
一、“血气心知”的人性“一本”论
二、“理者存乎欲”的理欲统一观
附录一 关于中国传统伦理的现代价值研究——一种方法论的思考
附录二 基本资料书目索引
第一版后记
章节摘录
版权页: 如果说,礼法之争是战国时期政治思想斗争的中心问题,那么,这一斗争已在春秋时期初现端倪了。它反映在伦理思想上,就是道德与法制、政令的关系。这里有两种情况,一是固执礼、德,反对法制;一是主张礼、法或德、法兼用。这是春秋时期关于道德作用认识的另一侧面。 礼法或德法之争的典型例证,就是众所周知的子产与叔向对铸刑鼎的不同态度。叔向坚持以礼(旧礼)治国,完全排斥“法”的作用,认为“法”是多余之制。子产肯定“法”的作用,认为铸刑鼎是为了“救世”。(见《昭公六年》)其实,子产又何尝不重视礼一德的作用。他说:“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昭公二十五年》)同时,又认为“为刑罚、威狱,使民畏忌”,也是礼的要求。这就是说,在子产看来,礼(德)与法是不矛盾的。他一方面强调,“德,国家之基也”,另一方面又说:“夫令名,德之舆也”,“令名”,即政令,其内容当包括法。这种礼(德)法并用的思想,早在管仲那里已有明显的体现。管仲(卒于公元前645年)是春秋时期较早的一位奴隶主贵族的改革派,他相齐桓公时,实行“相地衰征”、“尊贤育才”,进行了一些卓有成效的改革,在政治伦理思想上也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管子》的《牧民》、《权修》等篇中的思想可能是根据管仲遗说而写成的。《牧民》既强调法的作用,主张“严刑罚”、“信庆赏”;又充分肯定道德和道德教化的作用,提出“礼义廉耻”为守国治民之“四维”,认为“守国之度,在饰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权修》还区别了刑政与德教的不同作用,认为刑政慑以“威行”,德教化以敬、爱。指出治民仅用刑罚,“不足以服其心”,还必须辅以德教;“教训成俗,而刑罚省数也”。后来齐法家主张以法为主,以德为辅,即德法兼用的思想显然是渊源于管仲的。 此外,春秋时期关于道德作用的认识,还有一种观点,就是完全否定道德的作用。这一方面的问题,将在下文提及。 三、“义利之辨”的发端 春秋时期,由于生产工具的变革,牛耕的推广,荒地被大批开发,这些新增加的耕地不属于“公田”,成为诸侯和卿大夫的私田。同时通过“夺田”斗争,还使原来的“王土”逐渐变成了私有财产。另外,随着私有土地的发展,私商和私营手工业也开始产生并活跃起来,改变了“工商食官”的格局,形成了一支独立的私有经济力量。正是这种私有经济的膨胀,激发了人们“辟土地”、“好货”的财富贪欲,以及追求政治权力的权势欲。正如恩格斯在谈到黑格尔的伦理思想时所指出的:“自从阶级对立产生以来,正是人的恶劣的情欲——贪欲和权势欲成了历史发展的杠杆,关于这方面,例如封建制度的和资产阶级的历史就是一个独一无二的持续不断的证明。”
后记
《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史》一书的编写,旨在为大专院校的伦理学、中国伦理思想史等课程提供一本简明的教材,也为关心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的读者提供一种必要的读物。本书的作者(按撰写章次顺序)是:朱贻庭(华东师大哲学系)、张善城(厦门大学哲学系)、翁金墩(复旦大学哲学系)、江万秀(北京师大哲学系)。朱贻庭任主编,负责全书的改稿、通稿和定稿。华东师大哲学系黄伟合同志和上海社会科学研究院宗教研究所业露华同志,应邀参加了部分书稿的修改工作,业露华同志还为本书写了“佛教的宗教伦理思想(一)——宗教善恶观和善恶轮回报应说”一节,他们对本书的出版作了重要贡献。十分荣幸,北京大学教授张岱年先生担任了本书的编写顾问。他不仅与本书主编一起撰写了长篇“绪论”,而且对本书的编写原则、写作大纲以及书稿的撰写和定稿,都作了精心的指导,并仔细审阅了部分书稿,提出了修改意见。为此,他给本书主编的信就有15件之多。毫无疑问,这本《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史》的出版,是凝结着张岱年先生的心血的。同样高兴的是,华东师大教授冯契先生特为本书写了序言。我们认为,这篇精心写就的“序”,表达了冯契先生对“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史”的独到见解,既肯定了本书的优点,同时也反衬出了本书不足之处。对此,我们表示由衷感谢。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作者参考了学术界有关中国伦理思想史研究的论著,并汲取了其中的一些成果。同时,还得到了周原冰教授、楼宇烈教授,以及沃兴华、施炎平、朱义禄等同志的关心和帮助,复旦大学高若海同志参加了本书大纲的讨论。在此,我们一并致谢!现在是写书难,出书更难!本书承蒙华东师大出版社的大力支持,才得以顺利出版。但由于作者的水平所限,缺点和错误之处在所难免,还请专家、同行和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编辑推荐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史(第4版)》旨在为大专院校的伦理学、中国伦理思想史等课程提供一本简明的教材,也为关心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的读者提供一种必要的读物。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