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1970-1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华应龙 页数:277
Tag标签:无
前言
华应龙的数学课,有独特的色彩和光亮,有丰富而深层的意蕴。我很喜欢,很赏识。常常想:我在华应龙现在这个年龄,能这么设计吗?能这么研究设计吗?能这么去呈现吗?能这么去表达吗?答案是否定的。不过,我并不难过。相反,我很高兴,因为有华应龙这样一批年轻人,我们国家的小学数学教育就有希望,中华民族的小学教育就会站在与国际对话的平台上。因此,应把华应龙当作与世界小学数学界进行交流和研究的对话者,而且是优秀的对话者。 一直在寻找一个词来概括华应龙的教学特色,以表达我对华应龙教学总的认识,但是,十分困难。这是因为,他美丽的侧面太多了,再现的色彩很丰富,蕴涵的意义又很深。不过,我想也许用一个普通的很流行的词来表达,倒可能是最合适的,这个词就是智慧。 实际上,不能小看、轻看“智慧”。可以这么去判断:人类一切最优秀的文化都是智慧的结晶,都是智慧;自古以来杰出人物都是智者。华应龙的小学数学教学正是人类文化的田野里开出的一朵鲜亮的花,华应龙正是小学教育界的一位智者、一颗越升越高的星星。 自知者明,知人者智。华应龙首先对自己有一种清醒的认识。比如,他对生活中的“我”有发现:“我的年历上没有星期天,没有节假日,有的只是一天五六个小时的睡眠,更深夜半,烛泪将尽,常常是和衣而睡。一觉醒来,踏踏步,暖暖身子,继续看书……沉浸在教育教学的王国。”
内容概要
华应龙的数学课,有独特的色彩和光亮,有丰富而深层的内涵 本书收录了华应龙老师的的12节数学课,每篇课例包括课前慎思、课堂实录、课后反思、专家点评等,全面展示华应龙数学课堂的风采。通过研读这12节数学课,相信读者会获益良多。 本书可供小学数学教师参考,也可作为教师培训用书。
作者简介
华应龙,1966年生,江苏南通人,1984年毕业于江苏省如皋师范学校。中学高级教师、特级教师,首批“首都基础教育名家”,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副校长,北京师范大学、北京教育学院兼职教授。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人民教育》等报刊上发表了400多篇文章,主编、参编了20多本教学用书。先后参加了“苏教版”和“北师大版”国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的编写和审定工作。
书籍目录
序一 华应龙:小学数学教育的智者/成尚荣序二 什么样的课是好课/马云鹏1.让学习像呼吸一样自然——以“角的度量”教学为例 【课前慎思】为什么教得那么累 【课堂实录】“角的度量”教学纪实 【课后反思】道法自然 【专家评析】让技能教学成为探索与发现的沃土/孙晓天 技能的学习不是简单模仿与训练/刘加霞 技能教学的方式可以多样化/曹培英 技能教学原来可以如此美丽/张春莉2.千金难买回头看——以“多位数减法练习课”教学为例 【课前慎思】练习课的质量取决于什么 【课堂实录】“多位数减法练习课”教学纪实 【课后反思】数学教学与语文教学的不同 【专家评析】超越40分钟的练习课/吴正宪 又一次惊喜和满足/王永 一节颇有新意的练习课/周玉仁3.教是因为需要教——以“我会用计算器吗”教学为例 【课前慎思】什么算是真正的“会” 【课堂实录】“我会用计算器吗”教学纪实 【课后反思】学无止境,教无止境 【专家评析】在对话中走向深刻/李烈 教育无痕/施银燕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张丹刘兼4.数学是符号的乐园——以“中括号”教学为例 【课前慎思】需要创设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情境吗 【课堂实录】“中括号”教学纪实 【课后反思】师生相依为命的课堂 【专家评析】学习数学的过程就是“再创造”的过程/刘加霞 科学预设,促成生成/张梅玲5.切皆有可能——以“游戏公平”教学为例 【课前慎思】怎样帮助学生形成统计意识 【课堂实录】“游戏公平”教学纪实 【课后反思】感谢学生的合作 【专家评析】一个数学故事引出一个经典案例/张奠宙 数据带来的“火热思考”/张丹6.好玩的数学——以“神奇的莫比乌斯带”教学为例 【课前慎思】“数学广角”的教学怎么定位 【课堂实录】“神奇的莫比乌斯带”教学纪实 【课后反思】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 【专家评析】让每个学生在原有水平上得到发展/张梅玲7.从“冰冷的美丽”到“火热的思考”——以“孙子定理”教学为例 【课前慎思】教师怎样才能成为新课程的建设者 【课堂实录】“孙子定理”教学纪实 【专家评析】教师应该做什么/刘加霞8.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以“长方体的认识”教学为例 【课前慎思】学生怎样学,空间观念才能建立得更好 【课堂实录】“长方体的认识”教学纪实 【专家评析】学得愉快扎实,教得酣畅得手/张兴华9.改造学习方式,享受课堂生活——以“百分数的认识”教学为例 【课前慎思】
……
10.大成若缺——以“圆的认识”教学为例
11.请把题目认真读完——以六年级数学课“审题”教学为例
12.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以“出租车上的数学问题”教学为例
附录 “我怎么没想到”
后记 追录梦想
章节摘录
本文从认识角的角度,到理解角的作用,再到把握度量的意义,现在可以回到技能教学这个主题上来了。虽然弯子绕得有点大,但都和下面的结论有关。 区区小学阶段的度量,直接告诉学生如何认识测量单位、如何使用测量工具、如何具体地量,即进行单纯的技能教学有何不可呢?事实上问题没那么简单!度量是小学几何的重头戏,是将伴随学生一生的本领。这个本领的核心是什么,有必要分析清楚。 如前面提到的那些与支撑、坡度、陡度有关的角,大多数看不见,摸不着,你虽然知道它们在那里发挥着作用,但要测量它们却不容易,学生手里的量角器基本派不上用场。只有想办法把它们绘成具体的平面图形,书本上的方法和量角器才用得上。所以书本上、课堂里的角和测量多半是纸上谈兵,与实际大相径庭。实际的度量需要一个由现实、直观到抽象的过程,然后才能量。这个过程是技能教学必备的,省略不得。 在实际生活中,确定角度的主要不是“量”,而是“算”,真正决定坡度、陡度、支撑力的不是角,而是与角相关的那些可测的直边长短及其比值。即使工程师要在图纸上设计一个角,或加一根斜梁,或造一个斜坡,也不会贸然使用量角器,而是努力把形成角的两条直边的长短搞准。这些学生到中学之后会逐步接触到。至于理论学习中关于角的讨论,则基本与度量无关。 综上所述,如果小学阶段把量角处理成照本宣科的技能教学,学生虽有动手的机会,但教育价值有限,做的也多半是无用功,对此我们一定要心中有数。小学阶段的度量,不是单纯的技能培养与训练,而是为学生进行探索与发现准备的沃土,它提供给学生通过自己的眼和手去认识世界的机会。
媒体关注与评论
华老师美丽的侧面太多了,再现的色彩很丰富,蕴涵的意义又很深。不过,我想也许用一个普通的很流行的词来表达,倒可能是最合适的,这个词就是智慧。 ——成尚荣 华老师的课确实由于融错而精彩,老师和学生共同面对这些差错,从差错中悟出道理,有所收获,使一节课变得有味道。 ——马云鹏 在华老师的课堂上,我们看到的不是“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而是有着学习的天性,拥有原始稚嫩的语言与独特且宽广敏捷的思维,敢想、敢说的活泼真实的孩子。 ——李烈 对学生资源,华老师一是做到了耐心倾听;二是做到了精心选择,选择典型的;三是做到了对学生资源的概括和提升;四是做到了对学生作业的尊重和欣赏。 ——张梅玲
编辑推荐
做正确的事比正确地做事重要。只有找准问题,才能做正确的事。找准问题,实际上是要在无疑处有疑,要突破思维定式。要多问几个“为什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