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鼐日记

出版时间:2011-7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夏鼐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夏鼐是新中国考古工作的主要指导者和组织者、中国现代考古学的奠基人之一,在国内外学术界享有崇高的声誉,
荣获英国学术院、美国全国科学院等六个外国最高学术机构的荣誉称号。他的日记始于1931年元旦,止于1985年6月17日突发脑溢血当天,历时五十余年。
《夏鼐日记》详细地记录了这位学术大师早年刻苦钻研、勤奋成长的经历。就读清华大学时期,他师从陈寅恪、钱穆、雷海宗、蔣廷黻等名师,与吴晗、钱锺书等被誉为清华园的几大才子,先治中国近代外交史,后转中国近代经济史,在史学领域已经崭露头角。留学英国期间,他得到埃及考古学泰斗皮得里等名师的器重,奋力学习古老的埃及象形文字,提出独到的见解;系统进行古埃及串珠的断代研究,作出在该课题的研究中至今无人超越的突出贡献,成为中国第一位卓有贡献的埃及考古学家。日记对当年的学习情况,乃至每天阅读的书刊
(读什么书,多少页,几天读完、共计多少页),
考试和作业的题目,论文的写作过程,都记载得相当详细。
《夏鼐日记》真实地记录了他在留学回国之初、抗日战争后期的苦难岁月,前往大西北的甘肃地区考察将近两年,经历自然和人为的种种艰辛,取得中国史前考古学和历史考古学上令人刮目相看的卓越成就,从而确立了在中国考古学界的地位。他领导国家考古研究中心机构三十余年,主持制定考古研究的长远规划,亲临现场主持和指导重要发掘。他曾以娴熟的发掘技巧第一次成功地剔剥古代木车痕迹;忍着病痛潜入阴暗的北京定陵地宫多日,亲手清理万历帝后棺内的糟朽文物;具体指导长沙马王堆汉墓、北京琉璃河西周燕国墓地、广州汉代南越王墓等一系列发掘。直到去世前几天,仍然不顾年迈,远道前往骄阳似火的洛阳附近,视察偃师商城遗址发掘工地。夏鼐十分重视与相关科研领域之间的协作,积极引进现代自然科学方法;他还详细地审阅上世纪50-70年代几乎全部重要考古报告和专著的书稿,以及考古学刊物的清样,注意从学术上进一步严格把关。凡此在日记中都有记载。这是中国考古学发展史上一份难得的实录,学术价值自不待言。
夏鼐生前的广泛交往,及于国内外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各个方面的专家学者,近距离接触过许多老一辈的学术大师。日记中不时记录这方面的情况,其中有早年聆听鲁迅、章太炎、斯坦因、伯希和、罗素讲演的情景,历史文献学方面受到陈寅恪的称赞,考古学方面得到傅斯年、李济、梁思永,及皮特里、惠勒、柴尔德等的指导,与高本汉讨论青铜器真伪古代汉语语音,与李约瑟数十年的密切交往,以及与郭沫若交谈文字起源问题,与胡适促膝夜话,等等。夏鼐审阅各方面学者的文稿,阅读国内外新出版的书刊,日记往往留有所作评论。
夏鼐毕生经历国内外许多重要的学术会议,日记对各个会议的参会人员、活动日程、讨论情况、参观项目,多有较详的记载,例如1947年中央研究院评议会确定首届院士候选人的会议,1955年中国科学院成立学部委员会的会议,1956年第九届欧洲青年汉学家会议,等等。因而他的日记对于整个中国现代学术史的研究,也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夏鼐的足迹遍及国内大部分省区,出访过十多个国家。日记既记载许多鲜为人知的文坛掌故,又记载了各地的名胜古迹、风土人情。他常如实地记录国内外学术考察中所见古代遗址、墓葬和出土文物的具体情况,详细抄录其中的牌匾和碑刻文字。日记对不同时期国内外的社会新闻(例如:亲历“九一八”后清华同学爱国活动,“一二八”后凭吊淞沪战场,英皇乔治五世丧葬与爱德华八世退位,日寇侵入温州时的抢掠,嘉陵江上遭遇匪劫等),乃至市场物价,都有所记载。甚至参加周恩来总理接待美国尼克松总统等国宴,还将宴会上的莱单抄录下来。《夏鼐日记》记录的这类人和事,不仅内容十分丰富,文笔也很生动,并且不时录入本人和友好的一些诗作。这也有可贵的阅读价值。

作者简介

夏鼐,字作铭,浙江温州人。193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历史系。1935年至1939年留学英国伦敦大学考古学院,后获博士学位。1941年回国后,曾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员等职。1950年起。任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所长,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等职。1982年后,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兼考古所名誉所长。又任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国家文物委员会主任委员等职。荣获英国学术院、美国全国科学院等外国最高学术机构授予的通讯院士(外籍院士)荣誉称号。1959年加人中国共产党。当选为第二至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他是新中国考古工作的主要指导者和组织者,对中国考古学的全面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书籍目录

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出版说明
《夏鼐日记》整理说明
夏鼐先年传略
编辑凡例
卷一
家世与少年时代
上海的三年(1927—1930)
1930年日记片断
1931年
1932年
1933年
1934年
1935年
补录
卷二
1936年
1937年
1938年
1939年
1940年
1941年
卷三
1942年
1943年
1944年
1945年
卷四
1946年
1947年
1948年
1949年
1950年
1951年
1952年
卷五
1953年
1954年
1955年
1956年
1957年
1958年
卷六
1959年
1960年
1961年
1962年
1963年
卷七
1964年
1965年
1966年
1967年
1968年
1969年
1970年
1971年
1972年
1973年
1974年
1975年
卷八
1976年
1977年
1978年
1979年
1980年
卷九
1981年
1982年
1983年
1984年
1985年
卷十
年平事迹年表
交往人物索引
主要亲属一览
编校后记

章节摘录

插图:阅书:曹谷冰《苏俄视察记)余页。上午9时偕郑重君去见生物系主任,适值陈桢不在办公室,只好回来。一路再行盘算,理科的功课当然比文科切实,但转生物系的问题很复杂:第一点不知道系主任答应否?第二点教务长答应与否?这二点中有一发生困难便完了,对于教务长已经麻烦他好几次了,现在又改他系似难启齿,陈桢处又非星期一莫办。这两天工夫又在黑暗苦闷中,纵使能成功,这一星期的功课多须补习觉得讨厌否?平时实验做报告这样多觉得厌倦否?家庭态度能赞同否?对于生物的解剖将加以阻止否?和大自然久无接触,现在突抛弃已成习惯的蠹虫生涯,再去追逐自然界的观察与叙述是否合算?等等问题又纷集。由生物馆回宿舍时遇到张子高,问我注册已完否?只好答着立刻办理。先至二系主任处签字选课,注册事只好留到星期一再办。9月20日星期日今日进城,偕同二王先至东安市场买了几本书,即在东安市场用午餐。因为想运动练身又买了网球拍。再至商务印书馆、北新书局,因身边所带的钱有限,未曾购书。旋即呼车返校。晚间在王栻房中及黄万杰房中谈谈,又消费掉一个晚上。今日仍旧没有读书,这几天不知怎的,总是心神不宁,不能静坐读书,虽在日记簿上写着“读书,读书”,而实际上仍不能行,恰像嗜赌者Et111声声说戒赌,一看见牌又眼红了,指痒得不可当,于是只好立誓这次暂破了戒,下趟誓不再来。鼐!你这10天到底干得什么事呢!这种糊里糊涂将光阴蹉跎过去,连一点书也没有读,你也觉得对得起自己吗?

编辑推荐

《夏鼐日记(套装共10册)》是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夏鼐日记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40条)

 
 

  •   夏鼐先生是中国考古学的创始人与奠基人之一,生前曾任中国社科院考古所所长。这个地位使得夏先生能够接触到许多那个年代旁人无法触及的资源,再加上伦敦大学的留洋背景,最终成就了他在中国考古学界的权威地位。夏鼐先生的日记从他青年时开始,一直记载到他去世的那一天。虽然文革十年使日记产生了些许中断。这部长篇日记也成为了最翔实的历史见证。从中可以窥视不同时期中国的某个侧面,也可以了解最为真实的学术史。总之,这部日记的出版必将会一起新的一波学术史研究浪潮。
  •   这本日记不仅可以了解一代考古学大家夏鼐先生的工作和生活,同时也能了解那个年代黄金一代考古先辈的生活学术历程,从而展现不一样的先辈考古学家的另一面
  •   夏鼐先生是中国考古学和历史学的大家,日记中涉及诸多学术和人事细节,对我们研究20世纪中国史学的发展极有帮助。
  •   有些人写书是为了职称、年度成果等等原因。而《夏鼐日记》是社科考古大家、七国院士多年积累的结晶!
  •   现当代学人的日记中,这是很重要的一部,书中披露了很多珍贵的资料,阅读中。
  •   一代大师的日记,非常好。趁活动拿下。学者的日记,平实,扎实,一辈子做学问,境界很高,表示敬意。
  •   那一代考古人,那些前辈们,敬仰夏先生!
  •   研究学术史与近现代史的重要著作,很有价值
  •   书中大部分是尊重原文,读来甚是有趣
  •   从这部书中可以看出,夏先生学贯中西,不立帮派,令人感动
  •   已读5册,稍有校对错误
  •   这套书写的蛮不错的,可以了解大师的心路历程
  •   半价买的,还是偏贵,不是我不知足。这么好的书,应该低价出售,让更多人共阅受益。最不该的是:以夏先生为卖点,大赚广大尊敬夏先生道德学问的读者的银子。
  •   买了两套,一套自己买的,还没看。同学开始看了,觉得蛮好
  •   这么好的书,怎么卖到现在,内容极好,非常有意思。对折减一百拿下,物超所值。
  •   收到书了,很大的一箱,需要好好拜读一下
  •   很喜欢,值得看,值得收藏
  •   py
  •   绝对好书,值得品读!
  •   好书,抓紧买啊
  •   这是我继《吴宓日记》后买的第二部大部头学者日记,包装印刷都还不错,搞活动的时候260买的,物超所值,内容嘛还没细看,但也是几十年连续的纪录,也许和吴宓的区别是夏鼐属于体制内的学者。
  •   作者的治学精神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
  •   由于印数有限,所以早早买了,从当当购买,倒是省了不少。
  •   那会儿的文人,才是真正的文人~~~
    一共10本,很不错~~~值得收藏与慢慢看~~~
  •   夏鼐喜欢打桥牌,但时追悔浪费时间。
  •   或许是期望太高,翻看了一下有些失望。内容很平淡,很多地方像是流水账。
  •   全书共10卷(正文9卷,附录1卷),440余万字,关于此书,有宋广波先生《从<日记>看夏鼐的学术人生》可供参考,重复者不赘。此书收夏鼐先生从1931-1985辞世前两日,50余年间所作日记,除文革初期外,几乎从未间断。我们也可顺着夏先生的经历,一窥中国现代考古史的发展轨迹。根据日记的内容,差不多可将夏先生的学术经历,以每10年做一阶段:30年代,是在中外高等学府求学的时期,40年代,是辗转流徙在德日法西斯铁蹄之下和国共内战罅隙中,在西南、西北开展国内田野考古的时期,期间一度代傅斯年先生长中研院史语所,最终排除阻力,留在大陆。50年代,充斥着政治学习和运动,以及自己和夫人的病。到文革,这些政治运动发展到顶峰,象他这样被有意无意眷顾的学术权威,终于再也不能独完,落得戴高帽子游街和下放河南农村劳动。70年代初,他因夫人独自在京,经常发病无人照顾,获恩准解放,就此重登官方学术殿堂,多次出国访问,到80年代初,更因社科院新发表的院长副院长,在国际上无藉藉名,他和钱钟书先生一起,被清华老同学胡乔木劝驾挂名社科院副院长。改革开放之初,面对汹汹而来的破坏性建设和走私文物之风,他不惜年迈之躯,为文物立法工作奔走,终于促成《文物保护法》的出台。书中值得一记的地方很多,如夏鼐与曾昭燏早在留学伦敦时即同时在叶兹教授门下,1936年11月8日,有“赴曾昭燏君处”的记...载,次日即有“将昨日的事,细加思索,越发觉得自己的猜想不错。我自己不足惜,只是其间牵系的关系太麻烦,只好‘还君明珠双泪堕’而已”。此时夏“使君有妇”,曾女则终身未嫁,后曾在李庄与夏鼐共事,做到南京博物院筹备处的总干事,解放后任南京博物院院长,与夏鼐有“南曾北夏”之称。1965年1月18日,日记中说“曾昭燏院长于12月22日在灵谷寺跳塔自杀,口袋中有遗书,说古物运台,自己有责任;隐匿湖南家中的地契,对于家庭成员中不满,实则这些事都已向组织交代过,自去年5月间入丁山医院疗养,领导上很照顾,此次当由于神经错乱,自绝于人民。”吊诡的是,20年后的1984年,另一南博院长姚迁,也因含冤而自缢身亡。学界的斗争,即使在“革命”以外的岁月仍如此,令人不寒而栗。其次,对于“经济困难时期”的国宴菜谱,在卷六中显得很突出:在1959年6月20日、30日,日记中出现“所中传达报告关于经济生活(市场副食品等供应紧张)”、“赴中南海怀仁堂,听刘仁同志报告关于市场供应紧张的原因即措施”,之后即陷入漫长的饥饿岁月。即使在他这样的高知家庭,来客就餐后也会主动留下粮票。就在此后数年,他参加国宴后,会不知不觉地记录下“今日宴会,菜单如下”的日记。不过令人咋舌的是,1959年国庆宴会,“共479席之多,除冷盘、水果、点心之外,只有两热盘,麻菰鸡块和四鲜(鱼圆、鲍鱼、牛筋、火腿丁)。因为席桌过多,无法多做热盘也”。不知是为了在“赫鲁晓夫同志”面前显示我华仍富有呢,还是为吃不饱饭的高官和高级统战对象有一个摄取营养的机会?我们不知道。仅仅1个多月后,11月5日,“周总理宴请到会代表,连同陪客,达7000人左右,每桌11人,国宴厅楼下670余桌,侧楼上还摆了几十桌,周总理致辞,各代表团的团长集中在前6桌,各桌分别敬酒,场面极为壮观。菜以冷盘为主,每桌上热菜一道,7时始散。”如此盛况直到1963年国庆招待会,仍然“外宾特多,达1700人以上,席位在2区144席。”中间1961年4月,仍有“周总理为老挝首相富马亲王访华的国宴,共百来席,我是63席,......今天宴席是鱼翅席,菜单是......”的记录。设想如果当时夏老带着手机,会不会拍下盛况,在自己微博上晒呢? 阅读更多 ›
  •   挺好的,学术青年们应该读一读。
  •   夏鼐是一位著名的考古学专家,董作宾、李济的学生辈人物,他的日记,也是一部中国考古史进的展示。
  •   物流服务很好。书的卷名的太不清楚,查找不方便。
  •   这套书不错,对研究夏鼐先生及中国近现代史都很有价值。
  •   等待久矣
  •   很是欣慰
  •   经典之著
  •   有内容,就是买亏了
  •   必备之史料
  •   史料渊薮
  •   有一部日記出版了
  •   书是好书,但书的装饰还有待改进
  •   非常好!很好!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