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1-2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施蛰存 页数:797 字数:624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施蛰存先生文集“古典文学研究编”第一卷《唐诗百话》面世以来,深受海内外学术界高度评价和广犬读者热烈赞誉,美国耶鲁大学等名校也将本书作为汉学研究课程的教材。施老将数十年来对中国古典诗学的潜心探索,以严谨考证和比较文学研究的方法融贯予一书,尤其是毫不因袭前人的选诗、说诗视角和贯通中外古今的大家气度,在唐诗研究上别开生面,极具新意。
作者简介
施蛰存先生(1905-2003年)是我国“五四”以来蜚声中外的小说家、散文家、诗人、翻译家和编辑家。他被海内外文学界称誉为“中国新文学大师”,他的文学创作至今拥有广大的知音,是中国现代文学和国际汉学长盛不衰的研究热点。
进入高校任教后,他又成为治学严谨独具创意的一代名教授,在诗学、词学、比较文学、古籍整理、金石碑刻与文物等研究领域,以及外国文学翻译与研究等方面均取得了众所公认的杰出?就,并因此而获得上海文学艺术奖的最高奖项“杰出贡献奖”。
书籍目录
新版引言
初版序引
初唐诗话
盛唐诗话
中唐诗话
晚唐诗话
后记
索引
附录
重印后记
章节摘录
版权页:“应制”也是一个封建政治语词。皇帝的命令,称为“制”或“诏”,其书面文件称为“制书”或“诏书”。唐初几位皇帝都能作诗,他们常在令节宴会的时候作诗首唱,命诸大臣和作。因此,初唐诗人集中有不少“应制”或“应诏”的诗。题目用“奉和”或“奉和圣制”的,表示皇帝自己先作了一首。有“和”,当然必须先有“唱”。题目有“应制”而没有“奉和”的,表示是奉皇帝之命而作,但皇帝自己并没有作。例如宋之问有一首《幸少林寺应制》,是他随从武后游幸少林寺,奉命而作。因为武后没有作诗,故只有“应制”而不是“和”。应制诗也有限定韵脚的,例如宋之问有《九月晦上阳宫侍宴应制得林字》一诗,是九月晦日武后在上阳宫设宴,命诸大臣各作一诗,每人分配到一个韵脚,宋之问得到“林”字,他的诗就必须用“林”字韵。“应诏”和“应制”本来没有区别,但武则天规定用“制”字,不用“诏”字,故武后以后都用“应制”而不用“应诏”。奉皇后、太子的命令,称为“应令”,例如李百药有一首《奉和初春出游应令》,这是随从皇太子初春出游,太子作了一首诗,命大家和作。还有用“应教”的,那是奉诸王之命而作,例如虞世南有一首《奉和咏风应魏王教》。太宗的第四子李泰,封为魏王,他作了一首咏风的诗,请陪同的大臣也作一首,所以题作“应魏王教”。还有一首诗题为《初晴应教》,就不知道是应哪一位王子的教了。“应制”、“应令”、“应教”诗,总称为“应制诗”。这种诗大多是五言四韵的五律,或六韵至十二韵的长律,偶尔也有绝句。由于这是君臣之间的文字酬答,措辞立意,必须顾到许多方面。要选择美丽吉祥的词藻,要有颂扬、祝贺、箴规的意义,要声调响亮,要对仗精工,要有富贵气象,切忌寒酸相。这样,它就成为一种典型的宫廷文学。唐代诗人官位高的,差不多人人有这种诗。后世皇帝爱好文学者少,自己能作诗的更少,这种君臣唱和的风气就衰歇了。
编辑推荐
《施蛰存全集·唐诗百话(第6卷)》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