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八十年代

出版时间:2009年03月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王尧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本书的作者从个人经验出发,叙述了作者从农村到大学时代的生活、学习和精神历程,对“八十年代”思想文化和个人成长史作了独特的叙述,是思想史和个人精神史的另类写法。

作者简介

本书系作者对上世纪八十年代独特的追忆。虽然作者的记忆是个体性的,但其叙事的经验却是社会性的,唤起的记忆更是群体性的。
作者经历的八十年代是中国百年来最为“阵痛”的岁月,也是希望开启的年代。他以自己八十年代的生活舞台:农村、学校、留校、任教等等为线索,精妙地截取其中的记忆片断,定格于八十年代知识者内心的希望和冲突,落笔于八十年代社会变迁中的复杂、平凡的人和事。在本书平静的文字背后,隐含着沉重而充满激情的震撼。
本书乃是近年来难得的隽永之作。

书籍目录

自序上卷 一、返回与逃离 二、熟悉与陌生 三、眺望与想象 四、融入与隔膜下卷 一、昔我往矣 二、人琴之戚 三、书里书外 四、初为人师 五、天下公器附录答友人问跋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一个人的八十年代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9条)

 
 

  •   一个人的历史也能窥得社会史
  •   比较感性的方式~
  •   在《美文》上看到了它的简介感觉不错
  •   书的印刷质量一般,但内容很好。文字优美,是不错的读物
  •   睡觉前随便翻翻吧
  •   刚送了书就被朋友拿去看了,前天她说看完了,然后说:“不错,挺好的”。其实我还没拿到书的,不过我相信这个朋友的眼光,她的评价常常和我不谋而合的。
  •     今天中午因为雷雨被困在图书馆,连饭都没得吃,打算干的事情干完之后走到书架边想找本书解解闷,无意中看到了这本上一位同学看完了平放着的《一个人的八十年代》,我一直对那个时代的人与物有特殊的了解的欲望(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于是坐在座位上,伴着外面的雷雨声看完了这本书。
      
      对作者完全不了解,不过对作者通过回忆自己在那个年代的生活来反映那个年代的点滴,这样看起来没那么吃力,也比较能引起读者的共鸣,至少我现在是这样觉得的。
      
      怎么说呢,书中描写自己走出农村的情结,其实也是从小开始父母就对我说的,甚至是出来读书与每次回家的某些矛盾心情(比如说“衣锦还乡”之感,比如说对家乡的陌生感等等)也极为相似,只不过背景不同,我外出求学是在2010年,而作者是在文革结束之时,中间隔着30年,某些心境竟可以如此共通。
      
      作者讲到校园中前东吴大学留下来的古建筑总让他有“恍如隔世”的感觉,(这里涉及到52年的高校院系调整,也是我挺想了解的一段历史。)恰巧自己所在学校也到处都是前岭大留下来的建筑,每年看毕业班的师兄师姐穿着民国服装各处拍照,我也会像作者一样觉得“那个年代的学子应该就是这样的”。上周偶然路过陈寅恪先生故居,一时兴起在故居二楼阳台坐了一整个早上,安安静静地看书,真的有恍如隔世之感,似乎一走进故居就进入了另一个时空,尽管耳边仍不失传来附近人群的嬉笑声,可内心早已是另一种境界。有时候走过某栋楼踏上某个楼梯,我都不禁想,几十年前,莘莘学子,也跟我走过同样的小路踏着同一层阶梯,这种感觉真的很奇妙,这也是我偏爱老校区的原因之一。
      
      看这本书之后,也对“政工”这一类的词以及大学行政化的某些知识稍微有了了解,我想呀,在那个年代遇上作者这样一位思想够“解放”能够将心比心为学生着想的辅导员真是学生的福气呢,而看着那些作者笔下青春义气的大学生的故事,想必这位老师心中也是充满暖意的吧。人事变迁,最美好的都留在心中了。
      
      现在只能大致写写自己比较有感触的部分。
      
      其实我很喜欢作者的笔触,娓娓道来,沉稳温暖。
  •     缓稳而温郁的《一个人的八十年代》
      
      
      
      王尧的《一个人的八十年代》
        当下书店里少有的能读进去的文字!
        毫不犹豫就买了。
        
        行文缓稳而温郁,
        刚好契合对过往的那些回忆,回望。
        那是怎样的过往啊?
        
        温暖的过往,
        温柔的过往,
        疑惑的过往,
        冰冷的过往。
      
      很能代表当下有着理想主义情结的四五十岁的知识中年人的心态。
       
      
      王尧,从他的苏北东台乡村出发,
      
      到苏州求学,继而从这个时代文化的僻角,
      
      南望上海,北望北京,
      
      来度量苏州的高度,
      
      幸亏有陆文夫等,使这个僻角不至于太过落寞,
      
      并且可以在这个高度上感知那个时代风气的嬗变。
      
      那些东中部地域的风物特色也是我非常感兴趣的。
      
      我诚挚地推荐给大家。
      
      
  •   苏州~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