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亚戏剧中的人物

出版时间:2009-08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威廉·哈兹里特  译者:顾钧  
Tag标签:无  

前言

蒲伯先生曾说过这样的话:如果有一位作家可以称得上“原创”的话,那就是莎士比亚。荷马的艺术并不是直接从自然之源中流出,而是透过了埃及人的滤网和管道,他的艺术带有前人的知识和模式的某些痕迹与特征。莎士比亚的诗是真正来自灵感的;他与其说是自然的模仿者,不如说是自然的工具;不是他从自然中汲取话语,而是自然通过他表达见解。他的“人物”就是自然本身,用“人物”(自然的模仿物)这个貌合神离的术语来指称他们简直是对他们的一种伤害。其他诗人所塑造的人物总是彼此相像,这说明他们陈陈相因,只是在不断地重复同一个形象。每一个形象都像水中的彩虹一样,只是对一个反射的反射而已。但是莎士比亚笔下的每个人物都像活在现实中一样鲜明生动,没有两个是相同的,那些因为关系密切而显得最为近似的人物,在经过比较之后,也会被发现是差异明显的。

内容概要

《莎士比亚戏剧中的人物》以优美流畅的散文笔调书写自己阅读和观看莎士比亚戏剧的独特感受,既有对情节、人物、台词等方面深刻细致的分析,叉有对舞台演出精彩独到的批评。莎士比亚的戏剧天才通过哈兹里特的评论以一种特别的面貌完美地展现在人们面前,此书在浩如烟海的莎士比亚研究著作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了解莎剧的必读之作。

作者简介

威廉·哈兹里特(1778-1830)是英国著名散文家和文学评论家。他早年潜心绘画,后来转移志业至写作。除了政论及剧评之外,还创作了大量优美的散文。从其作品来看,他热衷于争论,擅长撰写警句、漫骂和讽刺性的文字。他最著名的散文集是《席间闲谈》和《时代精神》。

书籍目录

作者前言一、《辛白林》二、《麦克白》三、《裘力斯·凯撒》四、《奥瑟罗》五、《雅典的泰门》六、《科利奥兰纳斯》七、《特洛伊罗斯与克瑞西达》八、《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九、《哈姆雷特》十、《暴风雨》十一、《仲夏夜之梦》十二、《罗密欧与朱丽叶》十三、《李尔王》十四、《理查二世》十五、《亨利四世》上下篇十六、《亨利五世》十七、《亨利六世》上中下篇十八、《理查三世》十九、《亨利八世》二十、《约翰王》二十一、《第十二夜》二十二、《维洛那二绅士》二十三、《威尼斯商人》二十四、《冬天的故事》二十五、《终成眷属》二十六、《爱的徒劳》二十七、《无事生非》二十八、《皆大欢喜》二十九、《驯悍记》三十、《一报还一报》三十一、《温莎的风流娘儿们》三十二、《错误的喜剧》译者后记

章节摘录

本剧中的其他人物也被描绘得真实而准确,不仅单个人物无懈可击,而且不同人物之间也彼此和谐,就像我们在图画中看到的不同色调一样。莎士比亚的绝大多数作品都有这样的特点。莎士比亚经常使用强烈的对比,这是不难注意到的,人们不够留意的是他如何调和人物间的巨大差异以使全剧贯穿一种统一的情调。《辛白林》的主要着眼点是表现伊摩琴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对丈夫始终不渝的忠贞,剧本其他部分虽然由于情境不同而有的表现美德,有的表现罪恶,但都在这一主题的笼罩下。克洛顿的纠缠不休、阿埃基摩极力掩饰失败的连篇谎言、毕萨尼奥对女主人令人感动的忠诚、培拉律斯因怨恨有功不赏而长期隐瞒两位王子身份的固执己见、王后无可救药的邪恶、以至辛白林的惧内和轻信,这些都是剧本不可缺少的部分,也都指向同一个中心。这种统一的效果与其说是观察到的,不如说是感觉到的,它在读者的心中不知不觉地产生,在作者的心中同样也是如此,它不是来自构思,而是来自自然而然的联想——关于同一情绪不同表现形态的一连串的想象,这些不同的表现形态彼此交融、彼此加强,就像音乐中的和弦一样。培拉律斯、吉德律斯、阿维拉古斯这三个人物以及他们置身其中的浪漫景色很好地反衬出了他们被放逐出的宫廷的阴暗和虚假的高尚。莎士比亚用非常热烈和简洁的笔法描绘了他们的山林生活。他们的营生是打猎而不是放牧,这是与整个故事的冒险精神和不确定性相吻合的,也与他们后来响应号召采取行动的场所相协调。两位年轻王子渴望出人头地的热切情怀是多么让人赞赏啊!

后记

威廉·哈兹里特(William Hazlitt,1778-1830)是英国著名的散文家和文学评论家。《莎士比亚戏剧中的人物》(Characters of Shakespeare's Plays,1817)一书是他的文艺批评的代表作之一,在古往今来浩如烟海的莎士比亚研究著作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哈兹里特用优美流畅的散文来写文学批评,是本书的一个显著的特色。在看惯了高头讲章的学术论文后,这样的文字让人眼前一亮。文学批评和文学本身一样,是“文无定法”的,旁征博引、严密论证固然可取,单刀直人、直抒己见也无不可;而文字的好坏倒是一个不应轻视的标准,一个研究文学的人本身文章写得很刻板无味,其文学研究恐怕要打上一个老大的问号。正如哈兹里特所说:“我们并不是说一个批评家一定要是一个诗人,但要成为一个好的批评家,他必须是一个不错的诗人。”(《作者前言》)在分工还不那么细密的18、19世纪,一专多能、作家兼学者还比较容易做到,而时至今日,确实是越来越难了。用现在的眼光来看,或许有人会批评哈兹里特的文章太感性,太缺少理论色彩。

编辑推荐

《莎士比亚戏剧中的人物》是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莎士比亚戏剧中的人物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6条)

 
 

  •   “愿你所生育的全是男孩子,因为你的无畏的精神,只应该铸造一些刚强的男性。”这是《麦克白》中麦克白对夫人所发出的感叹。只有你没有忽略这句话,你才能比较全面的诠释麦克白夫人的性格特质。而不是简单地把她视为心肠狠毒的女人。细读《莎士比亚戏剧中的人物》,它会引领你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
  •   毕业论文的文献之一
  •   Great! !!!!!!!!!!!!!!!!!!!!!!!!!!!!!!!!!!!!!!!!!!!!!!!!!!!!!!!!!!!!!
  •     我所说的一定无法完全涵盖这本书的内容,对它的赞美也很难溢出哈兹里特精准洞察力的范畴,我试图描述作者的诚挚写作以及对莎士比亚剧集滴水不漏的理解,这必然是不自量力的,但也希望说点什么。
      
      萨缪尔约翰逊在《莎士比亚戏剧集》序言中谈到:“如此广阔而普遍的人物身上不易看到细微的区别,也不易保持他们的独特性,但是可能没有任何一个诗人比莎士比亚更能使他的人物互不相同。”更进一步,是蒲伯所说的“因为莎士比亚每一出戏剧中的人物都是鲜明生动的,所以即使剧本在印刷时略去每段台词之前的人物的名字,我们也完全可以很确定地将它们添加上去。”
      
      这本书的目标就是用每一出戏中的具体实例来阐明上述两段话,且不仅限于主要人物。那些无关紧要的低俗角色使得莎士比亚受到指责,并且总要去写些微不足道的弱小人物必然会挫伤一名诗人的艺术勇气,但偶尔为之,会带来很多妙处。比如《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的乳媪,当她劝朱丽叶嫁给帕里斯时,引起了朱丽叶的愤怒:“老而不死的魔鬼!顶丑陋的妖精!...”或者那些引起敌视、嫉妒、纠纷的女巫,她们没有形体,是肮脏勾当的妖孽,却在对剧情的推波助澜中,反衬出一种坚韧、魄力(此处我想应该指的是麦克白夫人的威严)。总而言之,作者将每个人物织于一张网中,整个有机体不断运动,充满真实可靠的感觉。
      
      再说对人物的新颖见解。作者不同意我们将对麦克白夫人利欲熏心、毫无顾忌人类同情心和正义感的反应称作憎恨,更准确的表述应该是:怕。她是女中奸雄,执拗地抓住一切机会,毫不动摇地将事情干到底。“她作恶只是为了达到一个宏大的目的。她的主要特点不是心肠狠毒和缺乏慈爱之心,而是高傲的意志力量和铁石心肠般的顽强性格,这使她绝不会因女人的软弱和怜悯心而放弃一经决定的罪恶企图。”
      
      另举一例,是全世界戏迷都为之恸哭流泪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但在作者看来,两人的相恋,不是苦恋,那是一种高贵、激昂的情感,如强有力的心脏跳动,鲜活生动。倘若有人认为罗与朱的爱情建立在虚无缥缈的想象之上,没有切实的认知基础,哈兹里特也给出反驳:“(莎士比亚)他不是从皱纹中寻找美丽,或者从无可奈何的最后叹息声中寻找情感的激扬....他将两个人的感情基础建立在他们没有经历过的快乐上.....(这种快乐随着年龄的增长被生活的经验所逐渐抑制和扼杀)。”
      
      如果我们对莎士比亚的细致观察击节赞叹,就不应该忽略哈兹里特紧随其后的注意力。比如《哈姆雷特》中奥菲利亚死去时的一段:“在小溪之旁,斜生着一株杨柳,它的灰白的树叶倒映在明镜一样的水流之中。”哈兹里特指出,靠近水面的杨柳树叶内测是一种苍白的颜色,在水中的倒影因此是“灰白的”。可以说,作者真正地还原了莎士比亚温柔、哀婉地笔触,我们禁不住怀疑,到底遗憾地错过了多少莎翁笔下的混合了不安的挚爱。
      
      最后,“拉克尼亚式”是因为我的看法非常的简短,能为这样的一本书整理下思路,已经心存感激。
  •     诗要依赖世俗力量这种事实令我极为不快;我只是响应威廉·黑兹里特,这是大批评家中真正的左派。在其《莎剧人物论》对科里奥兰的精彩论述中,黑兹里特开头就无可奈何地承认:“人民的事业确实不能算做诗的一个主题:它运用修辞,进行论辩和解说,但不能向心灵展示即时而清晰的意象。”黑兹里特认为这些意象在暴君及其仆从那里却随处可见。
      
      黑兹里特清楚地意识到修辞的力量和权力修辞学之间麻烦的互动,这一认识能够照亮我们现今所处的黑暗。莎士比亚与科里奥兰的政治观也许相同或不同,这正如莎氏的焦虑与哈姆莱特或李尔的焦虑也许相同或不同。莎士比亚也不是悲剧性人物马洛,后者的工作与生活似乎都在教会莎士比亚何为畏途。莎士比亚隐约了解黑兹里特苦心阐明的道理:不论是悲剧还是喜剧,缪斯总是站在精英一边。对每一位雪莱或布莱希特而言,在任何社会里都有成群有实力的诗人自然地趋奉主导阶级一方。过度热衷于社会竞争玷污了文学的想像,因为在整个西方历史上,创造性想像都视自身为最具竞争性的方式,类似于孤独的跑步者总在为一记荣耀而竞跑。
      
      ——《西方正典》P24,译林,2005
      
      注记:根据文意,此处提到“雪莱或布莱希特”应是代表作者所不快的对立面,译文没有体现。
  •   你那么多的书评全都是2012年写的啊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