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9-1 出版社:华东师大 作者:闫学 页数:230
Tag标签:无
前言
一个初秋的日子,苏霍姆林斯基带领孩子们来到田野,他们的面前展现出一派迷人的景象。置身其中,孩子们领略到了一种空旷的美。在这里,他们发现了各种极为微妙的色彩的变幻,聆听了那来自大自然深处的美妙的乐音,他们幻想,惊奇,喜悦,他们创作诗歌,也编写童话,为能够活在这个世上而感到巨大的幸福。苏霍姆林斯基的学生莉达忍不住发出了这样的慨叹: “活着真好啊!” “活着真好”,这样的感叹使我感动不已。 当一种教育能够让孩子如此热爱生活,热爱这个世界,这种教育就是世界上最美好的教育,也是真正的教育。 当一个教师能够帮助孩子用自己的眼睛和心灵发现生活的美,感受到世界的永恒,这样的教师就是真正的教师,也是最优秀的教师。 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就是这样的教育,苏霍姆林斯基就是这样的教师。 我想从事这样的教育,想做这样的教师。
内容概要
瓦·阿·苏霍姆林斯基是原苏联伟大的教育理论家和教育实践家。他一生从事教育工作,教龄长达三十五年,曾担任巴甫雷什中学校长二十二年。他从自己的切身体验中认识到,要教育好学生,教师必须具有较高的教育素养,因此,他致力于教师教育素养的研究和探索,取得了显著成绩。时间虽然过去了几十年,但他关于教师教育素养的基本思想,对我们仍然有宝贵的借鉴价值。
作者简介
闫学,特级教师,现为杭州市拱墅区教育局教研室语文教研员、小幼部主任。近年来,应邀在全国各地执教公开课、作读书报告数百场(节),在《人民教育》、《中国教育报》等报刊发表文章数百篇,在《中国教师报》开设个人专栏,2006年被评为《中国教育报》“年度中国十大读书人
书籍目录
自 序 我想做这样的教师第一辑 教师的智慧是照亮前方 教师的智慧是照亮前方 课堂是触及理智和心灵的地方 教师上课就是表现自我 让学生喜爱你的学科 发掘每一个人内心的财富 要让孩子的思维得到喘息 教师为何成了课堂的干扰者 教学的艺术在于变化 教师不写何以教学生写 每个教师首先是个语文教师 第二辑 教育就是提高免疫力 教育就是不断更新 摆脱作为“巫医术”的那种教育 教育就是提高免疫力 教学是教育这朵花上的一片花瓣 教学生读懂人的心灵 师生交往是一种精神交往 不好的学生,不好的教师 让善良在童年扎根 为了幸福,我们阅读 第三辑 以天地为课堂 什么是教师的首要工作 儿童的智慧在手指尖上 以天地为课堂 劳动是一种精神的培育 记忆也需要情感与色彩 让美好的词不再沉睡 与自己的书相遇 童年的星星 童话与童年的不解之缘 世界在游戏中向儿童展现 第四辑 用一辈子备一节课 孩子喜欢那些喜欢孩子的人 名校凭什么有名 每一个教师都该成为学校的骄傲 用一辈子备一节课 教师的公正 惩罚是为了检点与反思 一条禁律与十条鼓励 一天淘出一粒金子 莫做孩子的报忧者 教师的劳动如何超拔苦难 第五辑 世界上的一切都与你有关 爱人类比爱一个人容易得多 世界上的一切都与你有关 做一个在道德上进攻的人 沉默的服从是一种悲哀 没有旁人在场的个人诚实 丧钟为谁而鸣 我们尊敬的不是白发本身 爱情是一扇明净的窗户 把美好的东西看作应该的 每个人永远都是孩子 后记 这是多么浩繁而美好的事情
章节摘录
自 序 我想做这样的教师 第一辑 教师的智慧是照亮前方 教师为何成了课堂的干扰者 作为教研员,听课是我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听得多了,我渐渐发现这样一个现象:不少教师上课时的声调和平时说话时的声调截然不同,几乎判若两人。这使我感到非常奇怪。后来,慢慢看出了眉目:教师上课时用的是一种专门的声调,似乎是想用这样的声调来提醒孩子——现在上课了。 听这样的课,我不知道孩子们是一种怎样的感受,但我常常感到很累,总是不能集中精力,总是心里微微发慌。一节课下来,教师声音嘶哑,精疲力竭,学生也头昏脑涨,疲惫不堪。我想,是否一定要用这种专门的上课声调呢?用一种完全自然的、与平时说话一样的声调不好吗?这种专门的上课声调对学生的学习究竟能否起到好的作用呢? 我曾与一些老师就这个话题作过交流。他们告诉我,许多老师之所以习惯于上课时使用专门的声调,一方面是出于对学生的暗示,希望借助于这种专门的声调引起学生的注意,提示学生集中精力听课;另一方面是教师试图用这种声调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以营造一种课堂上的活跃气氛。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