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9-3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美)戴蒙(Damon,W.),(美)勒纳(Lerner,R.M.) 编 页数:1176 译者:林崇德,李其维,董奇 等
Tag标签:无
前言
写序难,为这约800万字的皇皇巨著写序似乎更难。先说说这套中文版手册的成书由来。把最新版本(2006年第六版)的《儿童心理学手册》介绍给中国的学界同仁,其最初想法在该年的年底就已萌发。当时中国心理学会发展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和教育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在广州联合举行学术年会,我们三人均有幸受邀,忝为大会开幕式和闭幕式的报告人。尽管我们没有在各自的报告中过多谈及这一问世不久的新版《儿童心理学手册》,但在会下和会后的交谈和联系中,我们已考虑组织队伍迅速将之译成中文的可能性。巧合的是,其后不久,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教育与心理编辑室主任彭呈军同志主动就翻译出版手册之中文版一事征询我们的意见。彭呈军同志本人亦是发展心理学的专家,接受过该领域的专业训练。他深知其书的学术价值和影响力。我们并且被告知: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朱杰人教授秉承其一贯对出版高品位心理学著作的热心态度,明确表示只要经过认真而严肃的论证,一定会全力支持并尽快落实这一出版规划,并且提议由我们三人共同主持这项工作。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的积极态度,使我们深受鼓舞,同时也使我们感到责任重大。于是,在2007年初这一颇受中国发展心理学界同仁注目的工作正式启动。从2007年初至2009年初,历时两个寒暑,计约800万字的《儿童心理学手册》中文版终于与读者见面。作为中文版的主持人,我们顿有如释重负之感,同时也颇觉兴奋和欣慰。或许,我们在不经意间竟创造了历史。因为翻译和出版手册类图书,这在中国心理学界未有前例,且其间动员、组织了国内几乎整个儿童(发展)心理学界的力量共襄此举,这更是值得铭记之事。对任一学科而言,手册的价值是不言而喻的。众所周知,任何学术手册的语种嬗替,其困难之处也许不在于专业内容的理解、把握和准确表达,更在于其时效性的潜在要求。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完成出版的全套作业,这多少有些冒险。须知,倘费时耗日,当我们勉力成书之际,人家又有新版问世,这岂非让我等劳作成了“明日黄花”!因此,手册价值的第一要义在于其时效性,这也是我们始终未敢懈怠的首要考虑。
内容概要
所有学术性的手册在其学科领域中均发挥诸多重要的作用,首要的是,它们反映了该领域最近发生的变化以及使这些变化得以产生的经典研究。在这个意义上,所有手册都反映了其编撰者在手册出版之际,他们对自己领域内最重要内容的最佳判断。 近日,堪称当今儿童心理学领域最权威的学术“标准”——《儿童心理学手册》(第六版)中文版将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引进出版。《儿童心理学手册》由西方儿童心理学领域内最权威的专家合力著述,自1931年出版至今,已修订改版六次,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儿童心理学家。实际上,如今的《儿童心理学手册》,其影响远不止儿童心理学领域,其它如学前教育学、认知科学、生物学、哲学、语言学等学科研究者都会受其影响并反哺于儿童心理学。 本书为该系列第三卷。
作者简介
作者:(美)戴蒙(William Damon) (美)勒纳(Richard M.Lerner) 编者:(美国)Nancy Eisenberg
书籍目录
《儿童心理学手册》(第六版)中文版序《儿童心理学手册》(第六版)前言致谢“第三卷社会、情绪与人格发展”前言第1章 导言第2章 个人发展:社会理解、关系、道德感、自我第3章 气质第4章 生物学、文化与气质偏好第5章 情绪发展:行动、沟通和理解第6章 人格发展第7章 社会化过程第8章 家庭中的社会化:民族与生态观点第9章 自我第10章 同伴交往、关系和群体第11章 亲社会发展第12章 青年的攻击与反社会行为第13章 德性发展第14章 性别发展第15章 成就动机的发展第16章 人际环境中的青少年发展主题索引
章节摘录
情绪含义的第三个途径是来自愉悦(hedonic)过程一尤其是当愉悦刺激是亲身体验过的,并且成为个人努力目标的时候。愉悦刺激是指视觉、听觉、味觉、嗅觉和触摸觉刺激,而这些刺激本质上可产生快乐或痛苦的感觉。有了快乐体验,我们可能更想重复这样的体验,因而我们就接近目标和人们;痛苦的体验则正相反。快乐与痛苦通过以下方式产生情绪——来自Frijda(1986)的发现:如果个体经历了快乐刺激后,他想重复这种经历,渴望情绪就随之而来;同样,如果一个人经历了痛苦,不想重复这样的经历,厌恶情绪就产生了。渴望和厌恶,随着进一步发展,就成为许多复杂隋绪相互作用的中心,包括妒忌和愤怒。使事件变得重要的第四种途径是源于和过去记忆的相互作用。虽然所有的情绪理论都强调记忆在产生情感时的重要作用,我们仍然愿意强调过去经历,它对于我们选择策略,作出情绪反应具有重要意义。这最好体现在关于依恋操作性模型的研究中(Bretherton,1985)。例如,正如Cassidy(1994.)所说,回避依恋型婴儿都有这样一段典型的经历:他们的依恋对象忽视他们的社会信号,如渴望舒适等。当这些需求全部遭到看护者拒绝,儿童再次和看护者在一起时就倾向于沉默,这是因为社会需求遭忽视的过去经历大大增加了目前遭到拒绝的风险。相比较而言,矛盾依恋型的婴儿都有一段看护者对他们发出的信号反应不一致的经历。当这些儿童和他们的依恋对象分离后重聚时,他们会表现得很夸张而不是沉默的情绪反应。夸张作用是确保父母的反应性,回避父母的不敏感性。因而,过去经历不仅决定着儿童所经历的情绪类型(正如前面案例讨论过的渴望和厌恶),而且决定着儿童回应、应对与重要他人的互动方式。
编辑推荐
《儿童心理学手册(第3卷)(上下卷)(第6版)》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