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9-1 出版社:华东师大 作者:陈大伟 页数:260
Tag标签:无
前言
每读《论语》,脑海中总会闪出这样的画面:幽深杏林中,孔子和弟子们席地而坐,围绕做人和谋事等问题,亦问亦答,或蹙眉沉思,或怡然自得……随之,景仰和向往之心油然而生。 今天,受种种因素影响,一线中小学教师纷纷涉足教育科研,但大多又“乘兴而来,败兴而归”。中小学教师被无效教育科研困扰的现状是我忍不住撰写《教育科研与教师成长》的根本原因。用什么方式来表达呢?不由想起《论语》来,虽只是东施效颦,但总想见贤思齐。于是把有关“如何提高教育科研实效性”的问题汇集起来研究一番,然后用对话的文体来呈现,用讨论的方式来表达。我曾先后担任过中学教科室主任和教育学院科研处长,并已参与了十多年的教师培训工作,对教师教育科研问题有切身的体会和一己的思考,而“如何提高教育科研实效性”一直是我运思的原点和研究的方向。 《论语》动人的原因很多,对话文体是其中一个原因。就我看来,一方面,对话文体给人一种情境性,使话语内容多了一种情境的想象和创造;另一方面,对话总是双方的,用对话文体写作,作者总不能自说自话。
内容概要
本书不仅提供了教育科研的具体方法,使每个教师都有能力去做教育科研,更重要的是,它激励教师在烦琐的事务性工作中摆脱平庸,过上幸福的教育生活。书中以对话体方式,对何为“有效的教育科研”娓娓道来。以有效为底色,与日常职业生命有机结合,让作为研究者的教师逐渐体悟着“幸福科研路”。
作者简介
陈大伟,成都大学师范学院副教授。1982年参加工作,担任过中学教师、政教主任、教科室主任、副校长、校长:1997开始教师教育工作.曾经担任绵阳市涪城区教师进修学校副校长、校长,成都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副处长、科研处长(现辞去处长职务专事教师教育工作):2001年至今受
书籍目录
导言话题一 教育研究,我心有主 一、自然需要说明,而人则必须理解 (一)两种解读 (二)关于研究 (三)关于教育科学 (四)如何研究教育科学 二、研,然后知美 (一)科研对教师自身的意义 (二)教育科研与教学合理性 (三)教育科研与学校发展话题二 修炼发现研究问题的慧眼 一、问题是我们的朋友 (一)在实践活动中发现研究问题 (二)从学习思考中发现研究问题 (三)从热点难点中发现研究问题 (四)在纵深漫溯中理解研究问题 二、发现研究问题的思路 (一)怀疑和批判 (二)转换角度 (三)接力思考话题三 规划研究行动 一、研究问题的理解和界定 (一)研究问题的价值 (二)界定主词 (三)研究假设 (四)研究目的表达 二、研究思路的展开 (一)具体化的思路 (二)实践经验概括化 (三)体系化的思路 三、研究计划 (一)研究计划的作用 (二)研究计划的内容话题四 脚踏实地做研究 一、行动研究的路线 (一)“行动”“研究”不分离 (二)行动研究的实践 二、调查研究的基础 (一)问卷调查法 (二)访谈调查法 三、叙事研究的方法 (一)叙事的意义 (二)叙事中的思想 (三)获得经验之思 (四)反思经验之思 (五)吃一堑,长一智 (六)案例研究 四、类比研究的灵感 (一)拔苗助长的寓言 (二)工作、学习、生活一体化 五、文献研究的收获 (一)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二)习有所得,不亦悦乎 (三)成果表达的格式话题五 成为优秀的研究型教师 一、研究中的道德 (一)实事求是 (二)尊重他人 (三)维护儿童权益 二、研究者的情怀和追求 (一)人文关怀 (二)理想主义 (三)怀疑精神 (四)不畏艰难 (五)有效的方法附录 作者专著
章节摘录
话题一 教育研究,我心有主 一、自然需要说明,而人则必须理解 如果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科研没有产生改变现实的力量,没有对实践的变革形成积极的影响,这种研究的意义和价值的确不大,也不必花太多的工夫和精力。作为实践中的中小学教师,我们需要面向实践的教育研究,需要能指导实践的教育科学,也就是要看清教育科学的实践性特征,为了实践,在实践中研究,用改进实践的标准来检验和判断。 (一)两种解读 陈:今天我们来讨论什么是教育科研。 周:陈老师,这还需要讨论吗?难道我们做了这么多年的教育科研就不是教育科研? 陈:《中庸》中有这么一句话:“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做教育科研也要防止非此即彼、你死我活的思想。我并没有说过去做的教育科研不是教育科研,我想说的是我所理解的、更容易让教师感受幸福的教育科研,或者说给我带来了幸福生活的教育科研。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