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虚构笔记

出版时间:2009-03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美)华莱士·史蒂文斯  页数:402  字数:253000  译者:陈东飚,张枣  
Tag标签:无  

前言

世界是一种力量,而不仅仅是存在”华莱士·史蒂文斯(WallaceStevens,1879—1955),1879年10月2日出生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雷丁市。大学时就读于哈佛,后在纽约法学院攻读法律。1903年毕业后,先在纽约干了十几年律师工作,1916年进入康涅狄格州的哈特福德意外事故保险公司,1934年出任公司副总裁,一直干到退休。在这个公司的高职位上,他的兢兢业业,他的条理分明,他丰富的内心和隐忍的语言分寸感,不仅打理了必要的日常事务,也成就了诗歌这个超级虚构的美丽事业。他使我们相信,诗歌就是一种因地制宜,是对深陷于现实中的个人内心的安慰。史蒂文斯大学时代已开始写作,24岁时,他的四首作品得以在美国著名的文学杂志《诗歌》上发表,并获该杂志的战时诗歌特辑奖。这些使得他的同事和客户对他稍稍有点另眼相看,也多了一份对他的尊敬,但文学专业圈里,基本没有人关注他,更没有人想到,一个未来的诗学大师,一个企盼承传美国诗歌传统,在新时代重新发明所谓“美国崇高”的双面人,正在悄悄地坚韧地工作着。1923年,43岁的他出版了他第一本诗集《簧风琴》(Harmonium),十几年后才出版他第二本诗集《秩序的观念》(IdeasofOrder,1936)和组诗《弹蓝色吉他的人》(TheManwiththeBlueGitar,1937),1950年出版《秋天的极光》(AurorasofAutumn),1955年,他76岁,因癌症屡次接受住院治疗,嗅到死之临近,才不情愿地出版他的全集。可见他是一个大器晚成的诗人,一个耐心的循序渐进的大师,一个羞于诗歌的外在名望而只沉溺于“语言之乐”的奇异的享乐主义者。一个精致的浪费者。在早一些的诗里,史蒂文斯似乎爱用两种颇有差别的语式说话,一种偏向讥讽,甚至在不少人的感受中,是恶意,这类语式的诗一般显得怪异,奇想迭起,用词忽儿粗俚,忽儿艳俗,一种雅皮士的姿态讥讽自身的出格和与世界的格格不入,因而在元诗层面上也就故意摆出反诗的派头,来渲染对温雅守旧的写作的不满。另一种语式是抒情而崇高的,同时洋溢着康德式的明朗圆润的理性,散发出西方古老的诗哲同源的明晰观念,这类作品有《黑的统治》、《雪人》、《坛子轶事》、《看一只黑鸟的十三种方式》、《胡恩宫殿里的茶话》、《我叔叔的单片眼镜》、《星期天早晨》、《彼得·昆斯弹琴》、《十点钟的幻灭》等等,它们一般更受学院批评家如布鲁姆(H.Bloom)、文德乐(H.Vendler)、米勒(J.H.Miller)、克尔莫得(F.Kermode)等人的关注,也成了他们用以演绎自己诗学理论的经典原本;在世界文学范围内,这类作品似乎也流传更广,一般也被读作是与史蒂文斯晚期创作,或者说典型的史蒂文斯,共生同构的一部分。史蒂文斯坚称想象力是对诸神隐遁后之空白的唯一弥补,是人类遭遇世界时的唯一可能的安慰,“上帝即想象力”(《徐缓篇》)。当想象力作用于现实(reality),现实便从其单纯的事实显象中脱颖而出,一跃成为“猛虎,可以杀人”,成为“狮子,从天空跑下来饮水”,成为鲜活的动力,成为我们的紫气缭绕的气候:莫以为我在紫气缭绕中穿越所谓极至的孤单并降落西天,我就会少了一点我自己。我胡须上亮闪闪的膏药,不绝于耳的颂歌,大海在我内部的潮涨潮落,这些不算什么吗?我的心境下着金色的香油之雨,我的耳里回旋着颂歌的听觉,我自己就是汪洋大海的罗盘:我自己就是那个我漫游的世界,我的所见所闻皆源于我自身;那儿,我感到我更真实也更陌生。可见,想象力作为主体,穿透万物,占据现实,成为“汪洋大海的罗盘”和世界的慧心(mind),使生命趣味盎然,同时也拓展了主体的真实,给主体带来获得真实的陌生的惊异感。同样,《基围斯特的秩序观》一诗里,那个用歌声缔造大海和世界的女歌者,也庆典似地宣告“世界从来就是她唱出的世界,/对她而言,绝非它物”,如此世界,因为吐纳着“更恰切的微妙,更清晰的声响”,才秩序井然,因为有着“香门之词,隐约被星空烘托”,才令人迷醉,也才值得栖居:罗曼·费定南兹,可否告诉我这是为何:当歌声结束,我们回城,那些荧灯,那些停泊的鱼舟的灯火,面对空中跌落的夜色,竟然把握了夜,分配了夜?竟然摆布出火树银花,安排,加深,甚至迷醉了夜?读者应该留意的是,史蒂文斯的伟大不仅仅在于他坚持了浪漫主义以来想象力的崇高,而且还在于他坚信现实世界之事实性和事理性的崇高。“世界的迷人之处正是世界本身”(《徐缓篇》),而世界本身就是最终的价值和诗歌(想象力)最高的理由。尽管现实能够升腾跃进成“秩序的激昂”,诗歌却不是现实的对立物,而是它的内蕴物,也就是说,史蒂文斯对想象力的一切赞颂,都可以毫厘不差地被换置到现实本身。因而,现实就是想象,世界不自外于诗歌,词就是物,写作就是生存,而生存,这个“堆满意象的垃圾场”,才是诗歌这个“超级虚构”的唯一策源地。史蒂文斯一生追溯的诗意,就是围绕着这个主题展开的;长篇组诗《超级虚构笔记》和《弹蓝色吉他的人》,连同他的经典短诗和诗学文论,无与伦比地聚焦和演绎了这个迷人的核心主题。其一贯性和不屈不挠的表达意志,让人惊叹。诗人心智之丰满稳密,处理手法之机敏玄妙,造境之美丽,令人艳羡和折服。张枣2008年4月·北京

内容概要

诗歌翻译最为动人的一面,在于这种写作比诸诗歌写作,是一种更为纯粹的诗歌写作。一个诗歌译者相遇一个诗歌作者,要比一个诗歌作者相遇一个知音读者,更是一件会心的事情。如果阅读对话于作品,翻译则不仅抵及作品之志,更从其志(那并不是被映照和激发的译者之志吗?)而以另一母语思索和咏言。钟子期靠他混合着感受力和理解力的创意耳朵再现伯牙的表达;诗歌译者却要用自己的乐器亲证、实践和重新演绎诗歌作者曾经奏弄的那一曲。    一首诗的写作,对于诗人而言甚至是被动的。所谓诗歌书写诗人,是其一端;诗人写作动机的千头万绪,那些羼入其写作的种种非诗因素,可以是又一端。比较起来,诗歌翻译要主动得多。那种主动性,首先是译者对于诗人及其诗篇的选择。尽管,仿佛是那个已经完成了的诗人及其诗打动了译者,实则呢,杜鹃的啼鸣被如何感想,被翻译为“布谷”还是“子规”或别的什么,都要由那个译者说了算。    就是说,譬如,张枣、陈东飚和我翻译和编辑华莱士·史蒂文斯这部诗文集,固然如本书序中所言,因为“诗人心智之丰满稳密,处理手法之机敏玄妙,造境之美丽,令人艳羡和折服。”然而,关键是,我们发现了史蒂文斯用英文抒写的他那些诗篇成长于汉语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尤为关键的,我们发现了变奏他的诗歌,从而变奏汉语及我们自身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作者简介

作者:(美国)华莱士·史蒂文斯 译者:陈东飚 张枣 编者:陈东东华莱士·史蒂文斯Wallace Stevens1879年10月2日生于美国宾夕法尼亚瑞丁1955年8月2日在康涅狄格州哈特福德逝世。尽管他在就学时就在《哈佛呼声》(Harvard Advocate)上投稿,但获得广泛知名度则是在哈里耶·蒙罗(编辑,学者,文学批评家,艺术资助人)将他的四首诗收入《诗歌》杂志1914年战时特刊之后。其第一本诗集《簧风琴》(Harmonium)出版于1923年,随后问世的是《秩序的观念》(Ideas of Order,1936年),《弹蓝色吉他的人》(The Man with the Blue Guitar,1937年),《一个世界的各部分》(Parts of a World,1942年),《运往夏天》(Transport to Summer,1947年),《秋天的极光》(The Aurorasof Autumn,1950年),文论集《必要的天使》(The NecessaryAngel,1951年),《华莱士·史蒂文斯诗集》(The collectedPoems of Wallace Stevens,1954年)和《遗作》(OpusPosthumous,初版于1957年,新修订校正版于1989年)。1949年获耶鲁大学博灵顿诗歌奖;1951年以《秋天的极光》获美国国家图书奖的诗歌奖;1955年以《华莱士·史蒂文斯诗集》第二次获得该奖以及普利策奖的诗歌奖。从1916年起加入哈特福德意外事故保险公司,1934年任副总裁。张枣(1962-),诗人,德国图宾根大学文哲博士,中国当代诗歌的重要代表,著有诗集《春秋来信》。他的作品被译成多种主要语言,享誉海内外。他长期寓居西方,在大学从事汉语诗学及世界文学的研究和教学工作,谙熟英语、德语、法语和俄语,翻译过里尔克,策兰,希尼,夏尔等诗人的作品,并主编了一部德汉双语词典。现居北京,任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陈东飚(1967-),翻译家,1990年代以来出版的翻译作品计有《说吧,记忆》(纳博科夫著,时代文艺出版社)、《博尔赫斯诗选》(博尔赫斯著,河北教育出版社)、《一个犹太人在今天》(威赛尔著,作家出版社)等,另译有叶芝的《日记》、庞德的《阅读ABC》、卡内蒂的《苍蝇的苦痛》、帕斯杰尔纳克的《翻译莎士比亚笔记》、曼杰斯塔姆、阿胥伯利的诗作等,刊发于海内外多种书报杂志。现居上海,任某广告公司创意总监。陈东东(1961-),作家,诗人,中国当代诗歌的重要代表,著有随笔集《词的变奏》、诗集《夏之书》、《解禁书》、《流水》、《跨世纪》等,编有散文选《行板如歌——音乐与人生》(东方出版社)、中英文双语当代中国诗选《Another Kind of Nation:an Anthology of Contemporarychinese Poetry/别处的集合:24人双语诗选》(与张耳合编,纽约Talisman House Publishers)等。现居上海和江南某小镇。

书籍目录

序:“世界是一种力量,而不仅仅是存在”(张枣)诗选  灰屋  对天鹅的咒骂  针对巨人的阴谋  黑的统治  雪人  我叔叔的单片眼镜  一个显贵的若干比喻  作为字母C的喜剧演员  杰克兔  山谷之烛  一个高调的基督徒老妇人  冰淇淋皇帝  胡恩宫殿里的茶话  十点钟的幻灭  星期天早晨  手持灯笼的处女  塔拉坡萨的星星  六幅有意味的风景画  松树林里的矮脚鸡  坛子轶事  青蛙吃蝴蝶。蛇吃青蛙。猪吃蛇。人吃猪  文身  有青铜利爪的鸟  生命是运动  风变换  密集紫色光中的两个人物  理论  致虚构音乐的那一个  彼得·昆斯弹琴  看一只黑鸟的十三种方式  优美的游牧者  咽部不好的男子  充满云的海面  月之释义  印第安河  茶  致咆哮的风  基围斯特的秩序观  一封来自火山的明信片  弹蓝色吉他的人  诗歌有一种杀伤力  我们季候的诗歌  两只梨的研究  这杯水  垃圾人  回家途中  深山里的弱脑子  写在早晨的诗  变戏法人的感觉  人与瓶  现代诗  衣着讲究的留胡子男子  阿尔佛莱德·厄乌瓜伊夫人  声音的创造  人背物  词语做的人  房子曾无声而世界曾安宁  与一个沉默的人的连续交谈  死得不值的市民  最高虚构笔记  秋天的极光  阳光中的女人  没有怪异的世界  Madame la Fleurie  一首诗,取代了一座大山  望过田野看鸟飞翔  世界作为冥想  宁静平凡的一生  内心情人的最高独白  月光上的笔记  桌上的行星  康涅狄格州的众河之河  不是物象而是物本身  一目了然  夜读  晴朗的一天,没有记忆  纯粹的存在徐缓篇必要的天使  引言  鸣谢  Ⅰ 高贵的骑手与词语的声音  Ⅱ 作为阳刚诗人的青年形象  Ⅲ 学术三篇  Ⅳ 关于玛丽安·摩尔的一首诗  Ⅴ 类比的效果  Ⅵ 想象作为价值  Ⅶ 诗歌与绘画的关系跋:“望帝春心托杜鹃”(陈东东)

章节摘录

在《斐德罗篇》里,柏拉图用一个比喻来说灵魂。他说:让我们给这个比喻一种复合的性质——一对插翅骏马和一个驭者。现在属于众神的插翅骏马和驭者他们全都是高贵的,有高贵的血统,而我们的则是混合的;我们有一个驭者驾驭这一对,其中一匹是高贵的并有高贵的起源,而另一匹则是卑贱的并有卑贱的起源;于是,恰如意料之中,管教它们的麻烦颇多。我会尽力向你解释有死者与不死者是如何的不同。灵魂或有生命者照看无生命者,并以多样的外貌形态横越整个天空;——当完美而翼翅丰满时她翱翔而上,作宇宙的主宰;而不完美的灵魂却失去她的羽毛,并在她的飞行中下降坠落于硬地之上。我们立刻认出,在这一比喻中,柏拉图的纯粹诗歌;同时我们也认出了科勒律治所称柏拉图的钟爱的、华丽的荒谬。真相是我们几乎没有读过这一段,在我们将自己认同于那驭者,在实际上取代了他,并且,驾驭着他的插翅骏马,横越整个天空之前。这时我们猛然记起,可能,灵魂不再存在,于是我们在飞行中沉降并最终坠落于硬地之上。这比喻已变得过时而乡土气。1在这短暂的体验中真正发生了什么?为什么这个比喻,有效了如此之久,却仅仅化为一种神话的象征,一种对灵魂和对善恶之别的信仰的乡土气的记忆?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我想,是一个简单的回答。我说过猛然问我们记起灵魂不再存在于是我们在飞行中沉降。对于这件事,驭者和马车两者都不再存在。结果是,那比喻并不因我们困扰于灵魂而变得不真实。另外,不真实的事物有它们自己的一种真实性,在诗歌中和别处一样。我们毫不迟疑,在诗歌之中,就让自己向不真实者屈服,在可能让自己屈服的时候。灵魂的存在,驭者和马车的存在,插翅骏马的存在是无关宏旨的。它们不是为柏拉图而存在,甚至那驭者和马车都不是;因为确切无疑的是一个驾马车穿过整个天空的驭者之于柏拉图,恰如他之于我们一样。他对于柏拉图是不真实的,正如他对于我们一样。然而,柏拉图可以让自己屈服于,有自由让自己屈服于,这华丽的荒谬。我们不能让自己屈服。我们并无自由让自己屈服。正如这困境并非一种有关不真实事物的困境,因为想象接受它们,也因为这一片段的诗歌,对于我们,全然是不真实者的诗歌,所以它不是一种情感的困境。某种不同于想象的事物被那个陈述触动,即众神的骏马全都是高贵的,并且有高贵的血统或起源。这陈述是一句动人的陈述,并且本意就是如此。它是果决的,它的果决触动了我们。它的果决是一个言说者的果决,在这个例子中是苏格拉底,他在这一瞬间,对于高贵与高贵的血统感到愉悦,即使是一种随意的愉悦。那些高贵的形象立刻成为高贵本身并决定了下面一两页被阅读的情感层次。那比喻并不因任何柏拉图方面的感觉失败而失去其活力。他并非冷漠地讲述高贵。他的骏马不是大理石的马,对它们血统的涉及使它们免于如此。那些骏马不是大理石马这一事实,更进一步,有助于使那驭者免于成为,比如说,一个云般的生命。结果是我们认出了,即使我们无法实现,那个健壮诗人的感觉,他清晰而流畅地记下他头脑中的形象,并且通过他的健壮、清晰和流畅而传达着远多于这些形象本身的东西。然而我们仍没有让自己全然屈服。我们不能。我们不感觉自由。在试图发现是什么矗立在柏拉图的比喻与我们自身之间时,我们必须接受那观念,就是无论它表面上多么富有传奇性,它必然有它的盛衰变迁。一种比喻说法的历史或一种观念的历史,诸如高贵的观念,不可能与任何其他事物的历史有很大不同。重要的是轶事,而在这里轶事乃是我们的无自信。我说我们或我们自身,指的是你和我;但却不是作为个体的你我而是一种心理状态的代表。亚当斯在他有关维科的著作中指出人类的真正历史是其累进的心理状况的历史。这是关于这种关系的一个重要的论述。我们可以假定在柏拉图的比喻的历史中曾有过连续不断的反响的变化;这些变化乃是心理学的变化,而我们自身的无自信仅仅是随此种变化而来的又一种心理状态。具体的问题部分是有关那变化的特性,部分是有关其原因。在特性方面,变化如下:想象在它不再紧贴真实者时失去活力。当它紧贴不真实者并强化不真实者时,虽然它最初的效果可能异乎寻常,但那效果是它从此将会有的最大效果。在柏拉图的比喻里,他的想象并未紧贴真实者。相反,它创造了某种不真实之物,紧贴着它并强化它的不真实。它的最初效果,它在初读时的效果,是它的最大效果,此刻想象,被移动着,将我们置于那驭者之位,在理性阻止我们之前。这情形,因此,就是我们承认那比喻全是想象。同时,我们说它对于我们没有丝毫意义,除了它的高贵。关于这一点,在我们被它打动之时,我们是作为旁观者被打动的。我们完全认识它。我们并不实现它。我们理解它的感觉,那健壮的感觉,被清晰而流畅地讲述。然而我们是理解它而不是投身于它。至于改变的原因,则是那比喻失去活力。为什么这个特定的比喻失去了它的活力,原因乃是,在其中,想象紧附着不真实者。当我们横越整个天空时发生的是,想象失去了支撑我们的力量。它要么拥有现实的力量要么什么也没有。

媒体关注与评论

有这样一个人,叫华莱士·史蒂文斯,他的作品会让我们大多数诗人为之发抖……  ——哈特·克莱恩HaroldHart Crane华莱士·史蒂文斯,一个首要的美国诗人,我们时代最好和最具代表性的诗人。  ——哈罗德·布鲁姆Harold Bloom华莱士·史蒂文斯是我们最伟大的诗人之一,现在他的存在本身已成为我们民族性的一部分……  ——约翰·霍兰德John Hollander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最高虚构笔记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6条)

 
 

  •   诗歌的理论是诗歌的生命~~
  •   原著好译的也好,译者基本传达出了作者的本意。
  •   相对于其他翻译,陈的是不太容易懂,但是看看别的翻译和英文原文,还是陈的最好,最准确,看懂了以后,还是陈的印象最深。
  •   陈东飚译的博尔赫斯诗选是最好的译本,
  •   译本很好,很认真。末尾有陈东东的跋,望帝春心托杜鹃,画龙点睛之笔。版式设计大方,印刷也相当不错。我买了两本送朋友。
  •   老书,还不错
  •   翻过诗歌就知道翻译的不容易。所以译者之功,值得钦佩。
  •   两位译者都是高手,史蒂文斯的语言有一种奇特的节奏,需要多读几遍慢慢体验
  •   发觉张枣的译笔比陈东飚要好。如果相比王敖译史蒂文斯,陈东飚更差一大截。
  •   个人不太喜欢这样直白地翻译诗歌的方式,总体感觉语言不流畅。
  •   不如以前的译本。个见。
  •   史蒂文斯的诗是大师级的,翻译也都是优秀诗人,所以这本诗集很值得一看。20年前的一本薄薄的史蒂文斯诗集现在能卖到100元一本,所以这本书更值得收藏。
  •   能够把诗歌翻译得不讨厌就是好的翻译。所有外国人写的书对于普通读者而言只有翻译得好才是好作品,诗歌更是这样。有时看到这样的评论“书是本好书就是翻译不好”这很奇怪。
  •   张枣 的翻译应该还蛮好的,但是他翻译的篇幅实在太少。另一位译者的译文实在不堪卒读。推荐大家去阅读史蒂文斯的原作!!!
  •     说来很惭愧,只是在一个师兄的推荐下我才开始看这本书,师兄是个极推崇张枣的人,当然我也很佩服他。这本书,前前后后看了两个月左右,很吃力,但作为一个刚开始试着读诗的人,慢慢就能发现这是一个极痛苦又极有味的事情。
      说实话,我更愿意去读书中那些更圆润且带有理性之力的诗文,像《山谷之烛》、《一个显贵的若干比喻》、《我们季候的诗歌》,或者说,在这些短促的文字中,我更明显地感受到了一些诗歌的质地。
      
      你在寻找什么章节,
      元音,
      在睡眠的远方?
      把它说出来。——《致咆哮的风》
      这是书中我读到的力量感最强的一首。
      
      读到了《徐缓篇》,虽然很吃力,但确实让我多理解了斯蒂文斯一点点,他说:研究和理解虚构的世界正是诗人的作为。我的那位师兄也一直向我强调这一点,相比也是斯蒂文斯的门徒吧。我暂时的一些浅薄的理解是:我们所谓的存在,很大程度是我们用词(形容词和名词)对曾经或现有的世界的一个映射,而虚构,却能呈现或演练所有的可能性。再提一句《徐缓篇》中的那句话;世界是一种力量,而不仅仅是存在。那么我们会想,与存在相比,力量为何是斯蒂文斯眼中更强调的世界,这力量又来自何处?他又说:诗歌寻找那些不可言说之物。如此说来:可不可以这样理解:对于世界来说,存在在人类的眼中更多的是能被我们言说的部分,是常识接受的部分,而另一部分不可言说的东西,我们就在虚构中展现其不可言说的沉默的力量。
      
      书中提到的一些诗歌理论还需体会和实践,如:诗歌必需是非理性的。诗歌中的韵脚问题。真实与虚构的结合。
      鄙人知道自己的浅薄,只是刚开始试着读诗,觉得有误的地方就见笑了。
      
      理想是现实的贫血,浪漫也是一样。
      诗人至少应该像一只奇妙的野兽,最好是像一个奇妙的人。
      喜欢他的这两句话。
  •     irony*irony.
      
      irony*irony.
      
      irony*irony.
      
      irony*irony.
      
      irony*irony.
      
      irony*irony.
      
      irony*irony.
      
      irony*irony.
      
      irony*irony.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