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观念史稿(卷三):中世纪晚期

出版时间:2009-1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沃格林  页数:354  译者:段保良  
Tag标签:无  

前言

〔1〕沃格林对中世纪盛期的研究无疑是他浩瀚历史著述的瑰宝之一。这卷作品必将证明,沃格林对其《观念史》出版价值的判断不符合事实。沃格林曾经认为,他的《观念史》带有不可消除之缺陷的建构,事实却远非如此,这部作品如今是作为本世纪最伟大的学术成就之一推出的。沃格林从事这项考察,初意在于淘汰萨拜因(GeorgeSabine)的权威性论述《政治学说史》——这部作品自1937年以来几经修订,始终未有继起者。这个初衷如今有望实现。自萨拜因的作品发表后,政治理论家们已失去单枪匹马去做浩大历史叙述的勇气和兴趣,因此沃格林这部不朽巨著迟来的面世,是这门学科的一个里程碑。即便不熟悉他后期著作的人也会承认,它是这个领域的巨人之作。沃格林曾极度超然地把这一耗时十余年的劳动成果弃置不顾,认为它是源于理论性误解的产物,或许没有什么较此更能显示他的造诣了。在差不多完成对政治观念史的浩大考察后,他开始意识到,这部作品相当于对实在的一种意识形态化扭曲。他解释说:“若非存在直接经验的众多符号,就不存在观念。”沃格林已发现,采用传统的研究方法,致使他在讲述〔2〕政治观念史时,就仿佛它是个自足的存在,从其自身的角度就完全可以理解似的。他的作品示范了将关于政治的观念与其政治史背景联系起来研究的方法,此方法后来成为这门学科的一面旗帜。但沃格林认为这还不够。无论政治史还是政治观念都不是凭其自身而存在的。只有参照更广阔的文明语境——在此语境中,关于秩序以及人在整个实在秩序中的位置的根本性构想得到表达——它们才有涵义。那么,此等制序性构想(orderingconceptions)依托什么呢?它们最终来源于人类生存的生生不息的活力,后者在直抵经验的道德与精神秩序之力量的驱使下运动。正是就秩序的动力之源来说,道德和政治秩序的观念具有反响,支承性的经验一旦改变,这些观念就会停止在人类生活中发挥任何权威性的力量。当代政治理论家很少获得过这个洞见,这种缺失使他们的历史研究给人以不够尽善尽美之感。他们的分析给人的印象是无独创性、品质次要的,因为它们未能深刻地触及观念的驱动力之源。他们的叙述单调刻板,这是他们缺乏能力的直接后果。他们不能解释,是什么使主观权利的观念或自由的口号在一个特定时代如此具有吸引力。他们能够说明历史上出现的情况和变化,却无法洞悉生活于历史中的人类所发生的变化。理解这些内在变化的机制,无疑是最重要的工作,而这项工作,只能通过理解构成人类存在之根本视野的直接秩序经验才能做到。沃格林看到了这种研究必不可少,为此开始撰写一部十分不同的专著,阐明在跨时空的人类境况中所出现的秩序之经验和符号的历史。〔3〕在《秩序与历史》的写作中,他把当代政治观念史家远远抛在了后面。沃格林学术生涯的这一急转,却导致人们对于作者才质的双重误会,这种误会对如何看待他的这份遗作已经造成重大后果。第一个错误印象是,他的《观念史》不值得出版,这个看法因沃格林本人拒绝在他生前发表它或把它作为一整套书发表而益为可信。一位作者只想让自己最优秀的作品同读者见面,这种心情当然是可以理解的。但这也许是个很好的例子,表明作者本人的估计被非常不必要的、对于有损其作品流传之因素的一己私虑所左右。沃格林的决定在我们事后看来是一个真正的、重大的误判。这不光是编者们标准较低,尽管也可能如此。政治理论的观念史研究仍不失为一种可行的分析模式,如今比过去更加兴旺发达,只要这项事业中的语境限制因素得到应有的承认。沃格林本人对这一体裁的巨大贡献无法在标上这一全面告诫后与读者见面,是没有道理的。

内容概要

《政治观念史稿》的问题意识是:西方的现代性已经走到如此可怕的穷途,但现代性究竟怎么回事情、又是怎么来的?出生于自由主义思想之家的沃格林的这部“史稿”全面冲击两方学界近两百年来的启蒙传统观念。  重新认识西方人传统是我国学界和大学教育的世纪性根本课题之且迫在眉睫……除非中国学人已经打算在西方现代性思想中安家并与某个现代或后现代“大师”联姻生育后代,否则我们就得随时准备从头开始认识西方传统——就此而言,沃格林的“史稿”将是我们可能会有的无数次从头开始的诸多契机之一。

作者简介

作者:(美国)沃格林 译者:段保良 编者:刘小枫

书籍目录

中文版出版说明英文版编者导言第三部分 神圣帝国(卷二续)D.教会与诸民族 第十三章 时代特征    一、中世纪与文艺复兴之间的悬疑    二、政治重心向西部转移    三、教会与诸民族之间的冲突  第十四章 独立教皇制:罗马的吉莱斯    一、《一圣教谕》    二、罗马的吉莱斯(罗马努斯) 第十五章 法国王权   一、国王权力问题   二、独立于皇帝的权力   三、巴黎的约翰:《论国王与教皇之权力》   四、灵异的王权   五、安茹的查理   六、杜布瓦  第十六章 但丁    一、政治思想家的孤立    二、精神脱离于政治   三、精神的现实主义:人间天堂   四、文体与权威符号   五、《书信集》    六、《论世界帝国》    七、《炼狱》第29—33篇的愿景 第十七章 帕多瓦的马西利乌斯   一、德意志宪政发展之开始   二、《和平保卫者》   三、与亚里士多德的关系   四、有机体比喻   五、世间的代表性权威问题:立法者   六、有限政府:意大利主义   七、阿威罗伊主义的自然论   八、主部  …… 第十八章 奥卡姆的威廉 第十九章 英国民族政治体 第二十章 从一统到教区的基督教 第二十一章 帝国区 第二十二章 公会议运动英汉对照索引译后记

章节摘录

阿拉贡和卡斯蒂利亚国会的类似作法,或者如巴克教授(Pro-lessorBarker)所说,多明我会宪章,大概对英国制度的演化有某种影响。但除了现象上的共同而外,我们没有任何证据可以证明这种影响。诚如麦克伊文正确地断言,英国郡县一级的内部连属化已达到如此高的程度,使任何探寻影响该设置之发展的外来因素的做法都属多余。整个问题只有因为以下假定才可能被夸大为一个“问题”,这个假定是,向全国集会派遣有代表性的代议员的做法是有创造力的智慧的功绩,而英国人无疑不缺乏这种智慧。[152]而问题的关键不在于代议员的派遣,一旦政治的本体得以成型而且是连属的,这个做法似乎是题中应有之义,毋宁说,问题的关键在于共同体之本体自身的构塑和连属化。这里的确有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在历史上,从地方上的共同体派遣代表至中央集会的代表制设置不是首次使用于这些正在崛起的民族王国。我们有罗马帝国的行省议会、早期的教会会议、托钵修会的主教区会议等案例。罗马帝国行省议会的背景在细节方面不是很清楚,但教会会议的先决条件却是清楚的:当我们有像早期基督教各教派那样连属的地方共同体——它们是那个地域上广为分布的更大基督教共同体的组成部分——时,代议员的集会就开始具有一种工具性的意义,因为由多个地方次级共同体组成一个大共同体的条件已经具备。13世纪早期托钵修会的宪法主义发展更能说明问题。人们曾经以为,写人多明我会宪章中的那些选举条目有极大的重要性:修道院院长的选举,选出的代表与当然代表一起参与教省修士大会和最高修士大会。对于这个案例——像对于郡市代表的案例一样——我们不得不说,这种选举代表的设置根本就没什么特别之处。既新鲜而事实上又具有革命性的事物。

后记

这个译本最终付梓,首先感谢业师李强教授在整个翻译过程中的悉心指导。去年年底,先生趁春节之暇仔细校阅了译稿的前三章,指出不少理解错误和表述毛病,并提出修改建议。在认真揣摩先生建议的基础上,我又花了四个多月的时间全面修订了译稿,改正了多处自己以前习焉不察的错讹。我时常想,对于沃格林渊深的思想、淹博的学识和凝练的文字而言,我的译文大概只算“一匹顽劣的小马”,然而聆听先生教诲,亦每觉鞭影人心,兢惧惕厉,虽临深履薄,任重道远,敢不戮力驱驰!业师袁刚教授对这项译事给予了极大的关心和鼓励,谨此致谢。德国埃兰根大学荣誉退休教授先生前年11月和去年5月、11月三度访问北大,就沃格林思想作了数次专题演讲和座谈,我有幸当面承教,受益匪浅,特此致谢。美国马凯特大学荣誉退休教授JamesM.Rhodes先生去年4月访问北大,深入浅出地为我解答了许多问题,还帮我就几句早期英语引文的意思专门写信向马凯特大学英语系的TimMachan教授求证,一释我心中长期以来的疑惑。Rhodes先生待人之亲切,治学之严谨,是我终身难忘的。刘小枫教授、倪为国先生主持这套著作。

编辑推荐

《政治观念史稿(卷3):中世纪晚期》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出生在德国古城科隆的沃格林(1901—1984),上小学时随家迁居奥地利,长大后就读维也纳大学。虽然攻读的是政治学博士,沃格林喜欢的却是法学,真正师从的老师是自由主义法学大师凯尔森教授,心目中的偶像则是自由主义思想泰斗韦伯。不过,尽管沃格林后来荣幸地成了凯尔森的助教,却不像一般的自由主义学人那么不开窍。念博士时,沃格林就显得才华横溢,比施特劳斯早十年拿到洛克菲勒奖学金,到美国走了一圈,回国后即着手教授资格论文……纳粹掌控的奥地利,阻断了身为犹太人的沃格林在德语学界的学术前程。1938年,沃格林流亡美国,次年便与一家出版公司签约,为大学生撰写一部相当于《西方政治思想史》的简明教科书——于是,沃格林便着手撰写一部《政治观念史稿(卷3):中世纪晚期》……出版社和沃格林本人都没想到;本来约好写两百来页的“简史”,沃格林却下笔千页,还觉得没把西方政治思想史的要事说清楚……由于外在和内在原因,这部《政治观念史稿(卷3):中世纪晚期》终于没有正式完成,变成了一堆“史稿”,如今英文版编者对将这些“史稿”整理编辑出版仍然感到不安:沃格林生前毕竟悬置了这部“史稿”。悬置“史稿”的外在原因并非仅仅是“卷帙过大”,远远超出“两百页”的预定规划,还因为沃格林的写法不合“学术规范,L不合什么规范?当时(现在同样如此)的“学术规范’’是:凡学问要讲究学科划分——哲学史、文学史、宗教史、史学史、政治思想史、经济思想史得分门别类地写,沃格林的“史稿’’却打破这种现代式的学术规范,哲学、文学、史学、宗教、政治、经济一锅煮……让如今的大学教授如何找到自己的专业?仅就这一点来说,整理编辑出版这部“史稿”,对西方学界已经意义重大,对我们来说同样如此。翻检一下近百年来我国学界翻译出版的西方“史书,,便不难发现,形形色色的哲学史书翻译得最多,相比之下,西方文学史方面的书就翻译得少得多,史学史、宗教史更等而下之。如此哲学偏好使得我们的大学不断培养出哲学迷狂——然而,仅仅从形而上学史来看待西方思想史,而将文学、史学、宗教要著排除在外,我们得到的不过是一个畸形的西方思想史形象。沃格林觉得,即便要写大学生教科书,也应该带着自己的问题意识来写。他的这部《政治观念史稿(卷3):中世纪晚期》的问题意识是:西方的现代性已经走到如此可怕的穷途,但现代性究竟是怎么回事情、又是怎么来的?……悬置“史稿”的内在原因在于,沃格林以思想史的方式来展开自己对现代性的探问时思想发生转变,下决心推倒已经成形的“观念史”从头来过:起初,沃格林力图搞清楚西方各历史阶段的主导性观念与生活实在之间的关系,在写作过程中他发现,“象征”而非“观念”与生活实在的关系才更为根本。沃格林重起炉灶,把“史稿”中的材料大量用于后来成为其标志性著作的多卷本《秩序与历史》以及其他重要文集——如今我们看到的《政治观念史稿》从“希腊化时期’’开始,不免感到奇怪,其实,此前的材料都变成了《秩序与历史》的前三卷。由此看来,要追溯沃格林究竟如何探究现代性危机的来龙去脉,这部悬中文版出版说明置的“史稿”仍然具有相当的文献价值。重新认识西方大传统是我国学界和大学教育的世纪性根本课题之一,且迫在眉睫……提出“重新认识西方大传统”,让国朝学界好些少壮学人无名火起:凭什么你才知道真正的西方传统,我们知道的就不是!……的确,要让自己把从前学的那套思想观念谱系置换掉,谁也不舒服。然而,出生于自由主义思想之家的沃格林的“史稿”不同样(且首先)在冲击西方学界近两百年来的启蒙传统观念?——施特劳斯说得好:思想者的真诚首先在于,随时准备推翻自己的定见从头开始!除非中国学人已经打算在西方现代性思想中安家并与某个现代或后现代“大师”联姻生育后代,否则,我们就得随时准备从头开始认识西方传统——就此而言,沃格林的这部“史稿”将是我们可能会有的无数次从头开始的诸多契机之一,毕竟,这部被悬置的近两千页“史稿”本身,就是沃格林亲身从头开始的见证。十年前,当我读到沃格林的《政治观念史稿》第一卷时,便起心要组译这部八卷本的大部头“史稿”——当时在香港供职,因部头太大,选题被否。如今,在上海六点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和承担组译的北京大学政治学研究中心的鼎力支持下,八卷本“史稿”的翻译终于落实,谨此向诸位译者致以诚挚的敬意和谢意。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政治观念史稿(卷三):中世纪晚期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0条)

 
 

  •   沃格林的八卷本《政治观念史稿》,每一卷都值得仔细阅读。这一卷论述极为重要的中世纪政治观念,为我们挖掘西方现代政治观念的种子和萌芽
  •   受益匪浅的一本大师之作
  •   不错的一本书值得收藏就是收获的时候有些无损
  •   学界闻之色变的沃格林的著作啊,确实晦涩难懂,啃下他的作品不容易啊。
  •   真没想到书的品相如此!
  •   书已收到,并没什么光盘
  •     译后记
      
      这个译本最终付梓,首先感谢业师李强先生在整个翻译过程中的悉心指导。今年2月,先生趁春节之暇仔细校阅了译稿前四章,指出不少错误,提出修改建议。在认真揣摩先生建议的基础上,我又花了四个多月的时间全面修订了译稿,改正了自己以前习焉不察的多处错讹。我时常想,对于沃格林渊深的思想、淹博的学识和凝练的文字而言,我的译文大概只算“一头顽劣的小马”,然聆听先生教诲,亦每觉鞭影入心,兢惧惕厉,虽临深履薄,任重道远,敢不戮力驱驰!业师袁刚先生对这项译事给予了极大的关心和鼓励,谨此致谢。德国埃兰根大学荣誉退休教授Jürgen Gebhardt先生前年11月和去年5月、11月三度访问北大,就沃格林思想作了数次专题演讲和座谈,我有幸当面承教,受益匪浅,特此致谢。美国马凯大学荣誉退休教授James M. Rhodes先生去年4月访问北大,深入浅出地为我解答了许多问题,还帮我就几句早期英语引文的意思专门写信向马凯大学英语系Tim Machan教授求证,一释我心中长期以来的疑惑。Rhodes先生待人之亲切,治学之严谨,是我终身难忘的。刘小枫先生、倪为国先生主持这套著作的引进,高瞻远瞩的视野和嘉惠学界的盛意,令人不胜感佩。万骏先生和编辑组的其他朋友为这个译本付出了宝贵的心血,在此一并致谢。最后,我的妻子裴亚琴博士自始至终以不同方式参与了这项译事,不惮繁复地为我指出“老妪觉得很别扭”的地方,督促我不断改善译文质量,译本凝结着她的爱和智慧。
      
      若非师友的勉励和帮助,这项译事对我来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我深知自己学识有限,能力不逮,译本中不妥之处、甚至错译肯定是在所难免的。本书因翻译不当所造成的错误,责任由我一人承担,并切望读者指正。
      
       2008年9月于北大燕园
      
  •      五一去济南度蜜月旅行,陪老婆逛街之余,在新华书店发现了刘老师主编的这套书,就买了下来,买了四本,花了150多银子,回家从孔网上一查发现多花了一百多,气愤啊!!!!
       我是三流大学毕业的,缺乏正规的学术训练,对于政治学仅仅是个人爱好,因此刚刚读完两个导言,就已经汗流浃背了!!诚实的讲,导言我都没看明白,很多名词,比如:唤起,符号,都不明就里!郁闷的很!!不过我仍然想坚持下去,毕竟研究政治学是我的爱好与理想,为了理想而努力,我想这就是我的价值。书还没读完,不做评论!希望大家给我介绍几篇关于沃格林的通俗简介!不胜感激!
      
  •   买了四本,花了150多银子,回家从孔网上一查发现多花了一百多,
    ------------------------
    差价有这么大吗?
  •   应该是 唤启吧……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