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8-8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王尚志,张思明 页数:406
内容概要
本书全面总结了高中数学新课程各实验区的实践经验,以六个专题和丰富的案例,详细解读高中数学新课程,为教师实施新课程释疑解惑:专题一怎样整体把握高中数学新课程;专题二高中数学新课程与学生学习;专题三高中数学新课程中新增和变化内容的教学思考;专题四高中数学新课程中可选内容的分析和思考;专题五评价与日常教学的关系;专题六高中数学新课程中的教学设计。 教育改革(包括课程改革)是一项政府行为,自上而下是其基本特点。但是,仅有自上而下是不够的,还必须建立起一个自下而上的交流机制。国际上提出的“草根计划”,就是落实这种机制的一种办法。这是必不可少的,否则教育改革就很难成功。在本次高中数学新课程的课改的实践中,创造出了两种好的“办法”,一是建立校本教研制度,另一个是建立远程网络研修平台。它们具有中国的特点,符合中国的实际,积极有效,自下而上,它们是实现“草根计划”的两项创造性的工作。
作者简介
王尚志 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研制组负责人,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7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先后在西北大学和首都师范大学数学系任教。兼任北京市数学会副理事长,教育部数学与应用数学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委员,教育部中小学教材评审委员,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研制组副组长等。在国内外重要刊物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
书籍目录
前言第一章 整体把握高中数学新课程 1.1 课时不够引起的思考 1.1.1 问题的提出 1.1.2 单元内容的整体把握——“集合”一章需要几个课时 1.1.3 数学概念的整体把握——如何整体理解“斜率”概念 1.1.4 数学思想方法的整体把握——整体认识待定系数法 1.1.5 整体把握高中数学新课程的几个维度 1.1.6 整体把握高中数学新课程的价值 1.2 整体把握高中数学课程的函数主线 1.2.1 高中数学新课程有哪些主线 1.2.2 如何认识函数是高中数学课程主线之一 1.2.3 如何整体把握高中数学新课程的主线——函数 1.3 整体把握高中数学课程的几何主线 1.3.1 如何认识几何是高中数学课程主线之一 1.3.2 整体把握高中几何的案例及其分析 1.4 整体把握高中数学的运算主线 1.4.1 如何认识运算是高中数学课程主线之一 1.4.2 整体把握运算的案例及其分析 1.5 整体把握高中数学课程的实践与思考 1.5.1 高中数学课程中函数的教学 1.5.2 《立体几何》起始课的教学 1.5.3 整体认识几何课程主线的几个维度 1.5.4 从整体把握的角度看立体几何教学中几何直观能力的培养 1.5.5 二项式定理教学设计 1.6 本专题的思考题和部分问题参考解答与点评 1.7 校本教研课题建议与参考文献第二章 高中数学新课程与学生学习指导 2.1 我们的学生在高中数学学习中有哪些问题 2.1.1 我们的学生到底存在着怎样的学习问题 2.1.2 教师对“学生学习关注情况”的跨年级比较 附录一 新高一学生数学学习状况的调查报告 附录二 新高一学生数学学习状况的调查表 2.2 新课程要求我们关注学生的学习 2.2.1 新课程标准中对学生学习关注的要求 2.2.2 参加研修教师的评论 2.3 在课堂教学环节中,怎样促进学生学习行为的改善 2.3.1 如何在课堂上抓住学生、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 2.3.2 如何指导学生处理好听讲与思考的关系 2.3.3 如何指导学生处理好听课和记笔记的关系 2.4 在课堂教学外的环节中,怎样促进学生学习行为的改善 2.4.1 发挥试卷分析的促学功能 2.4.2 怎样帮助学生养成好的学习习惯 2.4.3 作业指导大有可为 2.5 如何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好的学习习惯,推动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 2.5.1 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好的习惯 2.5.2 如何培养学生学数学的自信心 2.5.3 如何鼓励学生走向创新 附录一 问题意识是学生数学学习习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附录二 抓住两个时机,培养良好学习习惯 2.6 如何通过改善学生的学习行为来改进教学、促进教师自身发展 2.6.1 如何通过关注学生的学法来改进教学 2.6.2 如何实现学生和教师的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2.6.3 新课程是挑战,更是机遇 附录 关于“双曲线及其标准方程的研究”的教学设计 2.7 归纳和小结 2.8 本专题的思考题 2.9 本章参考文献第三章 高中数学瓤课程中新增和变化内容的教学思考 3.1 对高中数学新课程中新增内容的思考 3.1.1 高中数学新课程中新增了哪些内容 3.1.2 为什么要引入用二分法求解方程 3.1.3 关于赋值语句的分析 3.1.4 为什么要增加三视图 3.1.5 为什么要增加算法内容 3.1.6 算法是贯穿高中数学课程的一条主线 3.1.7 为什么要增加数学建模内容 附录一 二分法 附录二 数学内容的算法表述 3.2 以算法单元的教学为例做新增内容的功能分析和教学设计 3.2.1 算法的单元教学设计 3.2.2 算法单元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分析 3.2.3 在算法教学中要突出算理——以“二分法”为例 3.2.4 如何进行算法的教学 3.3 算法的重难点分析、突破及评价 3.3.1 关于算法中的三个结构及如何突破 3.3.2 关于循环结构的两个案例 3.3.3 如何把握算法教学中的度 3.3.4 如何对算法这一内容进行评价与考核 3.4 如何把握高中数学新课程中发生变化的内容 3.4.1 如何分析高中数学新课程中发生变化的内容 3.4.2 高中数学新课程中哪些内容在定位上发生了变化 3.4.3 对斜率内容的几种不同处理方法的探索 3.4.4 概率、统计与计数原理的关系 3.4.5 导数与极限的关系 3.4.6 立体几何的定位问题 3.4.7 数学应用的教学设计 3.5 归纳与小结 3.6 本专题的思考题和部分问题参考解答与点评 3.7 校本教研课题与参考文献第四章 高中数学新课程中可选择内容的分析与思考 4.1 选修系列三、四内容的介绍 4.1.1 选修系列三的内容介绍 4.1.2 选修系列四的内容介绍 4.1.3 选修系列三、四的总体定位 4.2 对“选择性”的思考和认识 4.2.1 高中数学新课程为什么要突出选择性 4.2.2 高中数学新课程的选学内容是如何确定的 4.2.3 我们应以怎样的态度面对选修课的开设 4.2.4 如何开展和推进选修课程 4.2.5 选修课的高考评价介绍 附录 高中新课程实验省2007年数学高考方案介绍 4.3 选学内容剖析——“矩阵与变换”的功能分析和教学设计 4.3.1 来自一线教师的说课——“矩阵与变换”的单元教学分析 4.3.2 “矩阵与变换”的理解与定位 4.3.3 “矩阵与变换”的重难点分析 4.3.4 “矩阵与变换”的重难点的教学设计 4.3.5 选修内容的教学设计——“矩阵与变换” 4.4 选学内容剖析——“数学史选讲”的功能分析和教学设计 4.4.1 “数学史选讲”的几种教学安排 4.4.2 “数学史选讲”的内容定位和选材 4.4.3 开设选修课程与教师个人专业发展的关系 4.5 如何面对新课程的挑战 4.5.1 来自即将进入新课程的北京的学校的采访 4.5.2 来自课改实验区的“过来人”的采访 4.5.3 来自实验区基层教师的积极探索 4.6 归纳与小结 4.7 本专题的思考题和部分问题参考解答与点评 4.8校本教研课题与参考文献第五章 高中数学新课程中如何处理好评价与日常教学的关系 5.1 现实中的评价存在哪些问题及其成因分析 5.1.1 评价等同于考试吗 5.1.2 评价的现实状态中问题的主要根源 5.1.3 利用好评价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手段 5.1.4 教师在评价中的作用 5.1.5 除了分数以外评价还应该关注什么 5.1.6 研修学员的看法 5.2 在日常教学中如何进行过程性评价 5.2.1 首先要转变评价观念 5.2.2 如何处理好过程评价的可操作性难题 5.2.3 考试的挑战 5.2.4 研修教师的评论 5.3 如何利用新的评价观处理好高考与日常教学的关系 5.3.1 需要注意到高考的变化 5.3.2 怎样把高考和自己日常教学合理地结合起来,发挥高考复习正面的作用 5.3.3 如何处理日常教学才能使教学的效果更佳,才能让学生更加有效地进行学习和高考复习 5.3.4 在操作过程中要关注什么 5.3.5 研修教师的评论2 5.4 如何利用评价进行有效高考复习 5.4.1 只有转变观念,挖掘学生潜力,才能提高复习效率 5.4.2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5.4.3 利用评价手段来帮助学生调整复习策略 5.4.4 研修教师的评论 5.4.5 对高考命题导向的变化的简要分析 附录一 变更行为 夯实基础 活化思维 提升素养 附录二 2007年全国高考数学考纲新变化 5.5 归纳与小结 5.6 本专题的思考题 5.7 校本教研课题与参考文献第六章 高中数学新课程的教学设计 6.1 如何结合数学学科特点进行教学设计 6.1.1 关于教学设计 6.1.2 教学设计应该设计什么 6.1.3 教学设计最基本的理念 6.1.4 教学设计要关注的三个维度 6.1.5 以函数单调性为案例分析如何改进教学设计 附录一 从教材设计到教学设计 附录二 “正弦函数图象的对称性”教学案例 附录三 数学教学设计的建议 附录四 “函数的单调性”起始课的教学实践与反思 6.2 如何进行数学教学活动的设计 6.2.1 “直线与平面平行”的两个教学案 6.2.2 围绕“直线与平面平行”教学案例的一次对话 6.2.3 立体几何教学范式改进的设想 6.2.4 数学教学活动设计的本质是问题设计 6.2.5 关于“数学教学中如何创设问题情境”的网上评论 附录一 数学教学引入的断想 附录二 基于整体理解的课堂教学设计 6.3 如何进行数学常见课型的教学设计 6.3.1 数学概念课的两个教学案例 6.3.2 对数学概念课教学设计的一些认识 6.3.3 数学方法课的教学设计 6.3.4 数学复习课、讲评课的教学设计 6.3.5 不同课型的教学设计需要注意什么 附录 问题·求解·反思·拓广·提炼 6.4 如何通过有效的教研活动改进和完善教学设计 6.4.1 一个课例、两次反思、三次设计 6.4.2 同题开课,同课异构 6.4.3 校本教研的改进和完善 附录一 “两个基本计数原理”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附录二 “两个基本计数原理”教学案例 6.5 归纳与小结 6.6 本专题的思考题和部分问题参考解答与点评 6.7 校本教研课题与参考文献编后记
章节摘录
第一章 整体把握高中数学新课 1.1 课时不够引起的思考 1.1.1 问题的提出 我们的研讨总是从问题开始。进入新课程以后,广大一线教师有哪些常见、关注的问题?我们搜集了一些一线教师的看法。 A老师:新课程的内容和以往的内容相比增加了很多,但是教学时间并没有增加,怎么来解决这种矛盾? B老师:教学中怎么把握新增内容? C老师:新课程是以模块形式展现出来的,这些模块之间有什么联系?它与我们原来在教学过程当中的一些通性通法有什么关系? D老师:如何把整体把握新课程的理念落实在对教材的理解和应用中? E老师:新课程的知识体系与以前是不同的,那么对于新的课程知识体系,老师应该如何去把握? F老师:我们来自试验区,新课程已经实施了一年半。一年半下来,我们觉得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要面临五个问题: 第一,初高中过渡问题。我们现在教的学生已经不是以前我们教老教材时所面临的学生,学生的学习习惯、能力都发生了变化。 第二,课时偏紧的问题。我们在一年半的教学中,普遍感觉到课时偏紧。 第三,新旧教材的差异问题。新旧教材的差异使得我们教师在教学中,需要注意如何处理删减增留的问题。 第四,教师的自我学习问题。因为新教材有一些新增内容,需要我们教师去学习。同时,新教材还需要我们教师广泛地使用信息技术。对很多老师来讲,这也需要学习。 第五,高考方案不明朗的问题。老教材的高考试卷,我们很多老师都做过好几遍,高三复习班也带了好几次,但对新课程的高考我们心里没底。 G老师:我们实行新课程已经一学期了,对学生而言,不会存在新教材和老教材的问题,而对于老师而言,则面临一个很棘手的问题:如何从老的教学理念转变到新的教学理念,尽快地适应我们的新课程? H老师:在新的课程标准中,老师们如何整合信息技术与教学?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