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8-5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杨儒宾 页数:286 字数:285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儒学与东亚文明研究丛书”以东亚为研究之视野,以儒家经典为研究之核心,以为哈为研究之脉络,既宏观中西文化交流,又聚焦东亚各地文化之互动,并在上述脉络中探讨经典价值理念之变迁及其展望。 本选集前面五篇都与诗的诠释有关,与《诗经》的关系尤大,五位作者各自选择他们的题目发挥时,或自觉地,或不自觉地,都已继承了传统中国的诠释精神,海德格尔强调任何的诠释活动都建立在预先的理解与预先的诠释上面,这种“先行结构”可谓诠释学的金科玉律,任何存有活动的不刊之论。本选集最后三篇文章处理的主题都是围绕着《老子》一书,《老子》五千言,但历代对它的注释不晓得几千个五千言。 本书收录的文章风格较传统,数据较详实,解释较矜慎,文章的整体架构较贴近原始的材料。
作者简介
杨儒宾,台湾省台中县人,一九五六年生。台湾大学中国文学学士、硕士、博士:曾任台湾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副教授,现任台湾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讲座教授。
著有:《儒家身体观》(1996)、《庄周风貌》(1991)、《先秦道家道的观念的发展》(1987);编有《中国古代思维
书籍目录
序导言诠释的暴力:论传统的政治伦理批评《毛诗序》在《诗经》解释传统的地位《诗经》诠释传统中之“风雅正变”说研究天人合一:兴诗中的“道”从“兴于诗”论李白诗诠释的一个问题红学索隐派的比附方法与观念王国维《红楼梦评论》与叔本华哲学:兼论西方理论与中国文本之间的诠释问题王弼解释学思想之特质严遵、河上公、王弼三家《老子》注的诠释方法及其对道的理解“崇本举末”与“崇本息末”:王弼对老子哲学的诠释名词及主题索引人名索引
章节摘录
诠释的暴力:论传统的政治伦理批评 日本学者小畑熏良读过美国诗人庞德(Ezra Pound)英译的中国诗,对其曲解中文的误译乱译深感不满,于是自己动手,用颇为明快的英文选译了唐代大诗人李白的132首作品,于1922年在纽约出版。这位日本学者显然对李白有偏爱,所以不仅专译其诗,而且在前言里郑重介绍,说李白“几乎被人一致推崇为唐代乃至中国历代最伟大的诗人。”对中国诗史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这位热心的译者显然把话说过了头,因为李白固然志气宏放,诗风雄健飘逸,可是在中国诗的品第上,他却从来没有取得无可争辩的最高地位。据《钟山语录》:“王荆公次第四家诗,以子美为第一,欧阳永叔次之,韩退之又次之,乃以太白为下俗。人多疑之,公曰:‘白诗近俗,人易悦故也。白识见污下,十首九说妇人与酒。然其才豪俊,亦可取也。’”在王安石眼里,李白不独比不上杜甫,甚至不及欧阳修和韩愈。不过既然“人多疑之”,可见这看法在当时并没有很多人赞同,大概是拗相公古怪的一己之私见而已。有更多人赞同的普遍意见,是把李白和杜甫视为中国诗最高成就的两位代表。可是自唐以来,便时常有关于李杜优劣的争辩,其结果常常是让杜甫占上风。自居易《与元九书》里就说,与杜甫相比,李白“人不逮矣,索其风雅比兴,十无一焉。”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