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大学之道

出版时间:2008年5月第1版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德雷克·博克(Derek Bok)  页数:269  译者:侯定凯,梁爽,陈琼琼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在大量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德雷克·博克考察了美国大学生取得的进步与本科教育的目标之间的差距。作者得出的结论发人深省。虽然大多数学生在很多重要的方面都有长获,但是在写作、批判性思维、数理能力和道德推理等方面的能力还远未达到期望的水平。多数大学高年级学生认为,他们在外语口语、文化和美学养成,以及准备成为活跃而富有知识的公民方面并未取得长足的进步。总体上看,虽然美国的大学拥有充足的资源、先进的技术和几百门课程,但是它们不敢自信地说,如今的大学生比50年前的学得更多。  德雷克·博克进一步指出,现在很多重要的大学课程都由缺乏经验的教师在担任。虽然已经出现了诸多教学方法,很多教授依然沿袭那些业已证明是低效的教学手段。而在课程改革时,教师们却对这些现象视而不见。教师们讨论得更多的是教学内容,殊不知,对大学生影响更深远的是教学方法。  在本书的结尾,作者就改善大学生的学业水平向大学教师和大学的领导者们提出了若干建议。美国大学取得的成就固然可喜,但作者向教师们提出的批评却是振聋发聩的。

作者简介

  德雷克·博克,1968年开始任哈佛大学法学院院长。1971—1991年任哈佛大学校长。2005年前任教于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和教育学院。2006年在劳伦斯萨默斯卸任后,担任了一年的哈佛大学临时校长。目前已退休。撰写了包括《市场中的大学:高等教育的商品化》在内的六部高等教育方面的专著,以及有关美国劳工法和美国政府的研究专著。

书籍目录

译者序导言第一章 美国大学的发展历史第二章 教师对本科教育的态度第三章 大学教育的目标第四章 学会表达第五章 学会思考第六章 培养品德第七章 培养合格公民第八章 生活在多元化的校园第九章 为全球化社会做准备第十章 培养广泛的兴趣第十一章 为职业生涯做准备第十二章 提高本科教育质量:展望未来注释索引

章节摘录

  第一章 美国大学的发展历史  今天美国的本科教育和殖民地时期9所学院所提供的教育有着天壤之别。即便在建国一个世纪之后,美国大学的入学率也没超过2%,同时严格意义上的科研活动尚未展开,如今看来再普通不过的知识体系当时也未建立起来。直到1940年,每20位成年人中才有一位获得学士学位。招生的大幅增加,各种高级实验室的建立,学者与教师充斥校园,这些都是近50年来大学里发生的变化。  要想认真地探讨当今美国大学的问题,就必须对其发展历史有所了解。只有了解大学校园里曾经发生了什么,才可能判断“通识教育的质量正在下降”的批评是否合理。如果不了解过去,就无法深谙大学之道:本科教育的哪些部分可以灵活变通,哪些部分则亘古不变。如果不掌握历史,我们甚至无法肯定:看似“新的”政策果真是新兴事物,或只是某出历史悲剧的重演?最起码,任何人在批评或改革本科教育之前,都应该对其历史烂熟于胸:几百年来本科教育发生了哪些重大变化,哪些特征被完整地保留了下来。  本科教育的历史发展:简要的回顾  南北战争之前,美国的学院与宗教机构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们更类似于精修学校(finishing schOOL),而不像提供高等教育的机构。学生在课堂内外的行为都受到严格约束,学生的行为准则都有详细的成文规定。教师的大部分精力用于执行这些规定、惩罚违规者。

编辑推荐

  德里克·博克的《回归大学之道》一书内容全面.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其中不乏对现实充满智慧的批判。所有的课程改革委员会和负责教务的学校领导人,都应该阅读此书。博克将毕生献给了高等教育事业,他深知如何将学生学习的研究成果与学校的实践结合起来。值此许多国家致力于提高本国的本科教育质量之际.本书将有助于我们克服在讨论美国(特别是那些顶尖学府)本科教育时的自满情绪。  玛丽·麦克弗森(Mary PaHerson McPrerson,布林莫尔学院(Bryn Mow r College)名誉院长 安德鲁·梅隆基金会(Andrew w Melion Foundation)副主席  曾经出现过一大批声讨美国本科教学惨淡现状的作品,但它们都讽刺有余,证据不足。仅《走向封闭的美国精神》 (ThecLOSing oftheAmericanMind)、《狭隘的教育》(IlliberalEducation)、《濒临毁灭的大学》(TheUniversityinRuins)之类专著的题目,就暴露出各自论述的缺陷。德里克-博克《回归大学之道》一书不仅揭示了现实的危机.而且明晰地衬托出过去那些批判性文字只是在“发思古之幽情”——怀念从未存在过的伊甸园时代。虽然没有用太多专业性语言,德里克·博克却把那些曾经鲜为人知的研究成果(从学生对大学的满意度到伦理课程的效果)清晰地呈现在我们面前。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进一步提出了改进大学教学有益而可行的方案。凡是对美国高等教育持有开放心态的读者都会发现此书值得一读。  大卫·克普(David L Kirp)加州大学伯利分校公共政策学教授,著有《莎士比亚·爱因斯坦和商来利益·高等教育营销》(Sbakespce Einstein and the Bottnoz Live tbc Marketine of Highver Edltcation)  德里克·博克的新书,与那些或激进或保守地批判美国本科教育的言辞,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本书首先逐一提出了本科教育的核心目标.那就是学会表达、学会批判性地思考、培养品德、培养合格公民的素质、学会在多元化校园生活、为全球化社会做准备、培养广泛的兴趣、为职业生涯做好准备。然后作者分析了为何美国的本科教育未臻完善的原因.并提出了改进的建议。德里克·博克的《回归大学之道》一书认为.学校董事会、学术事务管理人员和大学教师都应该为本科教育的低效负责,提高教育质量他们责无旁贷.因此,他们都应该研读此书。或许.本书传达的一个最重要的信息是本科教育的内涵超越了课堂的范围,校园生活的各个方面、各项决策.无一不与本科教育相关联。  罗纳德·埃伦伯格(Ronaid G Ehrenberg),工业、劳工关系和经济学教授康乃尔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主任  德里克·博克的《回归大学之道》一书内容全面,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其中不乏对现实充满智慧的批判。所有的课程改革委员会和负责教务的学校领导人,都应该阅读此书。博克将毕生献给了高等教育事业,他深知如何将学生学习的研究成果与学校的实践结合起来。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回归大学之道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今年刚读完大一,想明白一下我们大学生在学校里到底应该掌握什么知识,于是就读了这本书。感觉蛮好的。作为哈佛的校长,他所写出的东西应该是完全可信的,无须怀疑。
       蛮有特点的是作者回顾了以前的美国大学教育历史,让人意识到大学的发展也是有个过程的,或许这就是我们中国教育的希望,是能让人感到高兴的地方。
       在导言中,作者表达了自己的观点,职业教育是时代的要求,绝对不可能消失,无需去指责学生的功利性,但通识教育应该加强。
       先从相同之处来说一下,中国的学生和学校与哈佛的相同之处。学生都是急功近利,把大学的学习作为以后找工作,进入政局的资本,美国学生并没有我原先在别的书上看的那样有崇高精神。他们之所以在不断认真的学习,并不是因为他们心怀国家社稷,而是学校要求很高,确实需要很多的时间,所以我在报道上看到的通宵学习或许就是我们的高中翻版,他们和我们的很多中国学生一样的懒。这点在本书的第十页自由选修制就可以看出。还有我们的老师在某种程度上并不差与他们,从文中作者多次提及老师的讲课能力不足。
       再来说说不同之处,作者所强调的学会表达,学会思考,培养品德,培养合格公民,生活在多元化的校园,为全球化做准备,培养广泛的兴趣,为职业生涯做准备。这些基本上都在我们中国的教育目标里面有,但是学校有没有根据这些东西针对性的搞过,这就不用说了。在前面的几项目标里,美国都有过针对的训练,虽然效果不佳,但一直在他们的考虑范围之内。哈佛学校会为了培养这些目标,就会专门实行一些措施来确保学生得到相关的训练,在学习方面,有研讨会,演讲和阅读训练,课程论文,平时作业,还有一些协会来辅导学生的写作,在生活方面,为学生提供社区服务,宿管员举办活动,这些都是我们在国内难以想象的。至于全球化,我想无论是在中国还是美国,一般的学校都是不可能达到全球化的,多元化,可能美国那边的社会背景更复杂一些。
       对于我们中国的学生来说,在前面的目标里面,我们为了我们的将来,我们可能实现的有学会表达,学会思考,培养广泛的兴趣,为职业生涯做准备这四样了。既然我们现在的大学培养不了我们这些东西,那我们只有靠自己了,我们自己自由控制的大学,或许这就是我们上大学的好处,能有一段自己控制自己的时光。
      ,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