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9-7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摩罗 页数:209
Tag标签:无
前言
1995年本社出版了一套华东师大校友作家群丛书,均为散文。这是副总编阮光页提出的选题。阮光页原是中文系七七级的学生。他的那个年级的校友中,正拥有孙颐、赵丽宏、王小鹰、陈保平和陈丹燕等5位作家。他们在求学时就写了一些作品,其中孙(禺页)、赵丽宏、王小鹰更早崭露头角,在进校前已发表了很不错的小说、诗歌和散文,如几丛鲜艳的花枝,摇曳在那时还显得荒芜的文学园地上,相当引人注意。他们毕业后,十余年中,仍是新作不断,仍是一派方兴未艾的样子。1994年,作为编辑和同学的阮光页忽然想到:何不让他们各自编一本散文近作,集中推出,以形成一种景观呢?继而想到五六级的戴厚英、五七级的沙叶新等人,更是久负盛名的作家。一时虽不及细想,但已产生了“华东师大作家群”的概念,而决定先限于“校友”范围,来着手编辑、出版这套丛书。但戴厚英一本集子,刚与其他出版社签约,只得暂付阙如。这套丛书推出以后,上海文学界以至社会上的不少人,很快认可了这个“华东师大作家群”,师大因而增添了一道绚丽的色彩,相当引人注目。一种客观存在的事实,如果无人察觉,特地指出,冠以名称,可能一直会悄然无闻;而一旦命名,提醒了公众,大家会觉得十分自然,一点不觉得异样。接下来,编者就更“名正言顺”地来充实这个概念。
内容概要
我国高校七七级的学生,集中了许多因为“文革”爆发、停止高考而被积压了十年的优秀人才,其中有一批真正热爱文学、又长期颠沛于社会底层的“知青”,他们接触社会的程度,远非“文革”前的和以后的学生所能相比。而在华东师大校友作家群中就有那么一些代表人物:孙颙、赵丽宏、王小鹰、陈保平、陈丹燕…… 这套华东师大作家群丛书第二辑中,把华东师大校友作家群集中在一起,更全面地展示出华东师大作家群的力量,华东师大中文系师生以至其他高校的师生,可能会从中继续受到感染和激励。 本分册收录的是摩罗的一些精选作品。
作者简介
摩罗,本名万松生,1961年出生于江西省都昌县一个农民家庭。1978年考入九江师专学习中文专业课程,1997年获得华东师大文学硕士学位。现居北京,为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文化研究所副研究员。
所出版的主要著作有:
《六道悲伤》(长篇小说),刊载于《十月》杂志长篇小说版2004年10月出刊的寒露卷。
《耻辱者手记》,内蒙古教育出版社1998年出版。
《自由的歌谣》,文化艺术出版社1999年出版。
《因幸福而哭泣》,中国工人出版社2002年出版。
《不死的火焰》,中国工人出版社2002年出版。
《因幸福而哭泣》(繁体字版),台湾情报文化公司2003年出版。《不死的火焰》(繁体字版),台湾情报文化公司2003年出版。
《大地上的悲悯》,上海三联书店2003年出版。
《速读中国现当代文学大师与名家丛书——鲁迅》,(与人合著)蓝天出版社2004年出版。
《第一年——一个人文学者的育儿手记》,二十一世纪出版社2005年出版。
书籍目录
序第一辑◎讲述底层 家在江西 父亲 给贪污的人送钱 父亲的第一本藏书 晒旧衣 我是农民的儿子 城里的姨妈 爱婴之家第二辑◎言说自我 中学时代的文学书 我的财富观 写作的限度 丢掉手中的鸭毛 谛听天国的神秘声音 悲六道之伤 我为什么要写小说 丽娃河的鲜花第三辑◎记述师友 思念仁者 自由的歌谣 一个高贵的生命 上帝的竖琴 爱是如此艰难 西山西水 篾匠爷爷第四辑◎笑看新生 宝宝日记引言 半岁的小笑笑 宝宝离别枣园小区的邻居 宝宝搬家来到望京花园 观赏法国印象派绘画展 小诗人 隐秘的感情 爹爹妈妈吃饱了吗后记 我在丽娃河蒙福甚多
章节摘录
第一辑讲述底层家在江西一九九三年我刚入华东师大,在丽娃河边的研究生楼前见到一只募捐箱和一张募捐海报。海报称,数学系研究生某某某因患肝病治疗良久,身体虚弱,急需加强营养,而家又在江西,经济压力很大云云。海报所列理由实际上是这样:某人因病需一笔营养费,因家在江西拿不出这笔营养费乃请求他人援助。我也恰好是刚从江西来的,对“家又在江西”自然很有体会。但我没想到“家又在江西”竟然可以成为募捐的理由,而且是一经点出大家即可心领神会的强有力的理由。也就是说,在上海,在中国社会,在公众意识中,江西的形象即是穷山恶水、贫病交加的形象。正当我反复咀嚼“家又在江西”的辛酸滋味时,一位与我一同来沪上学的老乡托人捎来口信:他因病在上海第六医院住院,嘱我去看他。他静静地躺在病床上,无力地握着我的手,侧着脸轻声说:“老兄呀,我不行了。”说完,两滴眼泪分别从鼻梁和鱼尾纹那里流下来。他患的是血液病,因免疫能力减弱,口腔已严重溃烂。他吡嘴让我看看,牙龈几乎烂光,白森森的牙齿无依无靠十分可怕。他每隔一小阵就必须给牙龈涂一次杀菌药。
后记
这些天一直在盘算着为《西风的竖琴》写个后记,阮光页老师特地嘱咐,最好要写写丽娃河。即使没有这个嘱咐,我的后记也不能不写丽娃河。我甚至因为终于有机会写一写丽娃河而兴奋不已。昨天辛苦一天,写了《丽娃河的鲜花》,也许用力太猛,写成了纯粹的散文。后记只得今天重写。对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文学青年来说,华东师大中文系是个令人向往的地方,甚至是个蛊惑人心的地方。那里盛产批评家,盛产前卫的文学观念。说它在那个时代的中国文坛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一点也不为过。这种地位至少维持了十年之久。九十年代前期我到那里读研究生的时候,中文系的氛围已经有很大改变,可是那种流风遗韵依然熏陶着莘莘学子和远方的读者。有一位同学在福州路逛书店时,跟一位陌生人谈起他是华东师大中文系现当代文学专业研究生,那个人一把攥住他的手,眼睛发亮地说:“那可是名校、名系、名专业呀。”投奔那个“名校名系名专业”,是我人生的转折点。我在那里读书三年,生病休学半年,毕业分配不顺利耽误半年,所以总共呆了四年。此前我在江西工作了多年,也许仅仅因为业余生活不爱打麻将,而爱读点书写点字。
编辑推荐
《西风的竖琴:摩罗文学作品自选集》:华东师大作家群现象,是在中国高校里绝无仅有的一种文学现象。1995年冬,华东师大校友作家丛书《人生韵味》、《阅世戏言》、《寻常情怀》、《烟梦往事》、《精神故乡》等策划、出版,此为第1辑,前后共8本。深厚的人文底蕴和校园弥漫的诗性氛围,使得丽娃河畔作家辈出。华东师大不仅是一校拥有作家最多,更重要的是拥有了一批在中国文学界有影响的作家!施蛰存、许杰、徐中玉、钱谷融、沙叶新、戴厚英、王智量、鲁光、赵丽宏、王小鹰、王晓玉、孙(禺页)、刘观德、格非、李洱、徐芳、陈丹燕、周佩红、戴舫、陈洁等等作家,都曾经或正在文学界产生着令人关注的影响。如,施蛰存是中国现代心理小说的代表作家;格非,与苏童、余华等一起成为中国当代先锋小说代表作家之一;戴厚英的长篇小说《人啊,人!》成为新时期文学的代表作品;沙叶新《假如我是真的》等话剧作品在社会上产生过重大反响;鲁光的报告文学《中国姑娘》在当时,与徐迟的《哥德巴赫猜想》一起成为新时期报告文学的代表作品;刘观德的《我的财富在澳洲》与北方的《北京人在纽约》一起,成为留学生文学的代表作品1995—1996年之交,丛书策划者阮光页提炼并命名了后来影响深远的“华东师大作家群现象”。1996年春,大型签名售书活动和“华东师大作家群现象研讨会”在华东师大举行。通过各大新闻传媒的报道,特别是东方电视台20分钟的专题片《丽娃河畔走来的作家群》的播出和十年后的重播,“华东师大作家群”的概念广泛传播到社会,在文学圈、高等院校,以及读者当中产生了重大的反响。时隔十二三年,华东师大作家群丛书第2辑共9本于2009年推出。以“80后”为主体的华东师大作家群丛书第3辑也将进入策划……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