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8-2 出版社:华东师大 作者:吴士余 页数:109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在当今高科技时代条件下,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科学技术的本质与人的本质、科学技术与艺术审美创造的关系问题具有突出的重要性、现实性和迫切性。本书对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论争的焦点扣实质进行认真研究,对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念的人本主义内涵及其美学意义展开深入剖析,并在此基础上仔细探讨了当代高科技与艺术审美创造的关系及蕴含于其中的科技与人文相结合的未来发展趋势。 在最基本的理论层面上解决科学技术的本质与人的本质的关系问题,我们必须重新回到马克思。按照马克思的分析与逻辑,在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劳动手段与资本的结合直接导致了劳动手段的固定资本化。其最后形式是自动化的机器体系。而这种自动化机器的本质就是物化的知识力量,即科学技术。在此基础上,马克思不仅向我们指出科学技术作为一种外部力量,在促进人的解放、实现人的自由本质的过程中所起到的积极作用,同时还向我们揭示了科学技术自身向人的本质复归的内在要求,这集中体现在当代科学技术的人性化、智能化和信息化的发展趋势之中,马克思的伟大与过人之处也正在于此。 马克思人本主义科学观对美学研究的影响是巨大的。它的关学价值集中体现在:1.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为美创造了更为自由的主体条件;2.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为美提供了较为宽泛的客体条件;3.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改变了社会价值关系的基础,为人与对象的实践关系向更广阔的审关关系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
作者简介
梁玲,复旦大学出版社编辑,副编审。毕业于同济大学玻耳固体物理研究所,获是学博士学位。2003年7月起从事图书的选题开发、策划出版、营销宣传工作。发表相关论文及各类书评多篇,曾参加过多本教材的编写工作。
书籍目录
本书导读引言第一章 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论争述评 第一节 科学与科学主义 第二节 人文主义概说 第三节 西方近现代人文主义反科学技术思潮述评 第四节 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论争的焦点与实质第二章 马克思人本主义科学观及其美学价值与意义 第一节 黑格尔劳动思想解析 第二节 从劳动到资本到科学技术——马克思劳动观念的演进与变化 一、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劳动观念的解析 二、经济学视野中的劳动——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和《资本论》等后期著作中劳动观念的细化和深化 第三节 马克思科学技术观念的人本主义内涵 第四节 马克思人本主义科学观与艺术审美创造第三章 当代科学技术条件下的艺术审美创造 第一节 数字时代的艺术审美特性 一、PC时代的文艺创作 二、互联网时代的艺术审美效应 第二节 解析网络文学 一、创作主体的泛化 二、创作模式的即时交互化 三、文学作品存在形态的虚拟化 四、接受主体阅读模式的官能化 第三节 电脑游戏的艺术审美效应 第四节 一部计算机多媒体艺术作品的展示 第五节 科学技术与人文艺术的完美结合——当代高科技发展的必然要求结语 走向统一的时代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第一章 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论争述评: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内涵非常丰富,同时也十分芜杂。由于篇幅有限,在这一章里我们将对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基本情况作直截了当的、必要的交代,关于二者一些细支末节的东西,将不作赘述,因为这不是本书讨论的重点。我们将主要探讨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论争的基本状况、大致内容及这一论争的焦点和实质等关键问题。我们的目的在于通过这些论述提出问题,为第二章、第三章的充分展开奠定基础。同时,第二章、第三章的内容也紧扣本章,从某种程度上说是对本章内容的呼应。在对科学主义的论述中,我们首先界定了科学的概念,我们认为这是非常必要的。随后我们简要描述了科学的历史发展轨迹,其中反映了科学技术与人、与社会、与文化价值观念的内在联系。在对科学价值的论述中,我们紧紧抓住科学精神的概念,并在对这一概念的价值分析过程中得到科学主义的内涵、特征及其理论基础。同时,我们也客观探讨了科学主义对待艺术的态度。在第二节中,我们紧密结合人文精神来探讨人文主义的内涵并论述了人文主义的不同历史风貌,旨在深刻把握人文主义视野中“人”的观念。同时我们也论述了人文主义与艺术的天然联系。第三节重点描述了西方近现代人文主义反科学技术思潮,指出了人文主义批判的三个层面,并进行了评论。这一节旨在深化我们对双方论争内容的认识与思考。
编辑推荐
《科学技术的人本内涵与网格时代艺术审美创造》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