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人

出版时间:2007-12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奈尔·弗格森  页数:275  译者:李承恩  
Tag标签:无  

前言

国际关系究竟应当是一个什么样的学科?依笔者之见,它注定是一个学术交叉的前沿学科,绝非现行的任何一个单一学科,比如政治学所能包括的。国际关系涉及历史传统、国际经济和国际政治关系。因此,对它的研究也必须具备这三方面的知识,缺一不可。本套书挑选的这批著者正是符合这个条件的杰出人才。象牙塔中研究国际关系是没有意义的。中国传统史学观点是“究天人之际”,不承认任何普世原则,坚持政治与历史、时间与空间的有机联系。研究国际关系必须为现实服务,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世界已经进入经济全球化的阶段,国际关系研究当然离不开经济问题。在国际经济关系的领域里,很多重大问题是经济学无法解释的,因为世界经济体系本身反映的是大国实力消长的关系。国际政治关系说到底还是国内政治的延伸。中国人强调“政者正也”,将政治关系定位在伦理道德之上。也就是说,中国传统的政治观不可能将历史与政治截然分开,并创造出让政治单独操作的空间,为所谓的“科学”方法打开大门。换句话说,中国人没有海外扩张和殖民的癖好乃传统观念使然。张之洞有言,“为国舍理而言势,为人舍势而言理”。用今天的话来讲,就是一国的软实力和硬实力同样重要。中国人不接受依靠军事经济实力寻求霸权的逻辑。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是当今世界上唯一幸存的、有长期历史延续的“帝国”。近年来关于帝国研究的兴起不但同美国“一超独强”的后冷战世界格局有关,也是对中国历史地位的恢复的反应。本套书中的奈尔•弗格森的《巨人:美国大帝国的代价》,是近10年帝国研究的佳作。帝国历史的演变和存在的种种问题对中国刚刚起步的“全球政策”应当有所借鉴,对我们重新思考今后的国际关系体制不无裨益。关于国际关系的准则问题,冷战后多边机制与国际关系“民主化”的特点已经越来越明显。本套书中的里查德·哈斯的《良机:美国改变历史进程的时刻》,是美国政治精英在伊拉克战争后对美国“软实力”急剧下降的一种良性的反思。哈斯曾在小布什第一届政府中担任要职,他的分析不是基于纯学术的思考,而是根据国际政治和经济关系的现实进行立论,对我们了解美国的温和派的思路十分重要。小布什政府自诩的一个重大创新是用颠覆的手段建立民主。这在历史上其实已有先例。史蒂文·金泽是《纽约时报》资深记者,他对美国的“颠覆”活动做了很有启发的历史总结。至少应当从兼并夏威夷算起的美国颠覆史表明,小布什政府的手段未必比历史上的同类行动高明,而且它也没有吸取很多有益的历史经验。美国对硬实力的青睐也反应出一种新的军国主义思潮的兴起。安德鲁·巴塞维奇的《美国新军国主义》,是对美国崇尚武力的精神在历史上的演变过程的一个总结。他指出,“新军国主义”并非是小布什政府的独创,而是在美国两党的政治精英以及政策制定人当中的根深蒂固的一个理念,其核心是要保持军事上的绝对优势地位。这样,美国的“新军国主义”,将21世纪的战争变成了先进军事科学技术的“表演赛”,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其生命不可能是短暂的。

内容概要

一个叫做”帝国时代“的游戏是当今世界最风行的电脑游戏之一。游戏规则前提是,假定世界历史就是帝国冲突的历史。不同对抗政体之间竞相控制有限的资源:人口、沃土、森林、金矿和水上通道。在他们无休止的争战中,互相竞争的帝国必须在寻求经济发展和紧迫战事间找到平衡。    太具侵略性的玩家如果不花功夫呵护现有的领土、扩张人口、囤积黃金的话,将很快耗尽资源。而过于专注致富的玩家如果忽略了其防御能力,则很可能遭到外敌入侵。    毫无疑问,许多美国人都玩“帝国时代”游戏,就像摩加迪沙的美国巡逻骑兵当初玩的棋盘游戏前身“孤注一掷”一样。但是显然很少有美国人——或者换句话说,特别是很少有美国士兵愿意承认他们的政府正在现实生活中玩着这场游戏。本书不仅要阐明美国是一个帝国,而且还要讨论美国从来就是一个帝国。

作者简介

奈尔·弗格森,1964年4月生于苏格兰,著名历史学家,哈佛大学历史学教授,以经济史和帝国史擅长。在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问题上发表过多部颇有影响的著作,曾获国际大奖。

书籍目录

引言  帝国时代  帝国否定说  霸权与帝权  两个英语帝国  英国模式?第一章 美国帝国的局限性  帝国正式宣告成立  边疆待售  海上帝国  强制来的民主第二章 反帝国主义的帝国主义  世界大战  反帝国主义的帝国主义  麦克阿瑟的卢比肯河  帝国出局  小凯撒们第三章 冲突的文明  涌向圣地  起初的步调  加沙与海湾之间  恐怖的逻辑第四章 光荣的多边主义  美国和联合国  第一次海湾战争  永远不说“绝不再来”  克劳塞维茨的再现  布莱尔先生的特别答辩第五章 支持自由帝国的理由  对帝国说不?  从帝国到民族国家  为什么非殖民地化失败了  全球化  英式全球化  帝国的疏忽罪  自由帝国的教训第六章 撤退和“有组织的伪善”——孰优孰劣?  重新思考美索不达米亚的先例  一次性的帝国  如何争取当地人民的合作第七章 “帝国”:在布鲁塞尔与拜占庭帝国之间的欧洲  势均力敌?  欧盟的优势  欧盟的劣势  神话、故事和游行第八章 关上大门  第二次大趋同  重新思考“过度扩张论”  大炮与黄油  走向临界  负债帝国结论:乡思  平克顿和施瓦辛格  三个缺陷  走向无极化?  终结者  统计附录

章节摘录

第一章 美国帝国的局限性帝国正式宣告成立人们普遍会认为,美国是反抗帝国统治的独立战争的产物,因此它本身不可能成为一个帝国。今天许多美国人将会接受历史学家鲁珀特•爱默生写于1942年的一个观点:“除了短暂的美西战争之外,美国人民对于征服海外领土及统治外邦人的想法深表疑虑。”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美国的开国之父们却恰恰是最为自信的帝国主义者。当然,他们想象中的帝国与他们摆脱的帝国有着本质上的不同。它不是为了效法西欧的海洋帝国。但是美国同过去存在过的大陆帝国有许多共同之处。同罗马帝国一样,它由最初相对较小的一块核心区域发展成为后来主宰半个大陆的帝国,其建国时期的领土总面积只有今日美国国土面积的8%。同罗马帝国一样,美国也是一个具有包容性的帝国,公民身份授予的机制比较开放(当然不是完全开放)。又好比罗马帝国,至少一个时期内,也存在被剥夺了选举权的奴隶。但与罗马帝国不同的是,美国共和制宪法至今成功地抵制了任何想要成为凯撒的种种野心家。(这当然是早期的情况。美国建国已有228年。公元前49年当凯撒横渡鲁比肯河之时,罗马共和国已存在460年。)美国的扩张倾向几乎从一开始就已经确定了。1776年7月的联邦条款草案中,约翰·迪肯逊提议设定各州西部边界,这个想法在委员会成立阶段就被摒弃了。对乔治·华盛顿而言,美国最初是个“初生的帝国”,后来变成一个“婴孩帝国”。托马斯·杰斐逊告诉詹姆斯·麦迪逊,他接受这样一种观点,就帝国的延伸和自治而言,我们宪法的设计水平是史无前例的。最初的13个州组成的“联邦”将会成为“整个美洲的发源地,南北美洲(将)人丁兴旺。毫无疑问,杰斐逊将自己1801年的就职演说用来评述了“美国短期历史已经证明孟德斯鸠的理论是错误的,孟德斯鸠认为共和国只可能在小片疆域中被保留下来,而现实恰恰相反”。麦迪逊对此观点表示认同。在《联邦党人文集第十篇》中,他极力主张“扩展疆域”,建立一个更大的共和国。亚历山大·汉密尔顿亦在《联邦党人文集开篇》中提到美国在“许多方面是世界上最有意思的帝国”。他热切期盼一个“伟大美国体系的诞生,这个体系将胜出大西洋两岸所有的影响力并能够支配新老世界的关系”。这种自高自大的宣扬是很普遍的现象。南卡罗来那州的首席法官威廉·亨利·德雷顿在1776年宣称:“帝国有其顶峰时期和衰落时期直至它的解体……大英帝国始于1758年,那时他们在全世界四处乘胜追击他们的敌人…而全能的上帝拣选了现在新的一代树立起美国帝国……于是乎一个被称之为美利坚合众国的新帝国赫然跃世。这是一个从成立伊始便吸引了全世界注意力,同时又似乎特别蒙上帝眷顾的历史上最为辉煌的帝国。”13年之后,公理教会牧师杰迪亚·摩尔斯出版的《美国地理》预言“最后一个并且最为宽广的帝国将会坐落在美国”,“这是历史上疆域最大的帝国”,“我们必定能够预期,在密西西比河以西将聚集起美国帝国的数百万人的时代很快就会到来”。欧洲开始对西印度群岛的将来表示担忧,因为它们是这片大陆的自然馈赠。一旦美国达到可以对这片土地伸张它的权力时,西印度群岛的归属毫无疑问非美国莫属了。在不到一个世纪的时间里,一个大陆帝国的设想已经大致实现。然而摩尔斯关于美国的扩张将超出大陆东西海岸线的预言却勉强得以成功。这是为什么呢?

编辑推荐

《巨人:美国大帝国的代价》:国际问题新视野译丛。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巨人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这本书的作者就是中信出版社那套尼尔·弗格森经典系列的作者,翻译不同而已。这版的翻译较为生硬,编辑处理不足,图表也有错误,一些人名地名译法与通用的还不同,对不起书的内容啊!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