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典诠释传统

出版时间:2008-5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李明辉  页数:274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本书共收录九篇论文,均涉及儒学传统,着重探讨历代诠释者「为何」(why)会如此诠释这些经典,而不再仅止于探讨诠释者「如何」(how)诠释各种经典。本书第一与第七、八、九篇论文,主要涉及中西文化之交流,并包含一个跨文化研究的面向;其余五篇则纯属中国传统学术的范围。第二、三篇论文是讨论《易经》的诠释问题,第四、五篇论文是讨论宋明儒学对先秦经典的诠释,第六篇论文是从方法论来检讨焦循对孟子心性论的诠释。

作者简介

李明辉,原籍台湾屏东,一九五三年出生于台北市。政治大学哲学系学士,台湾大学哲学研究所硕士,其后获得“德国学术交流服务处”(DAAD)奖学金,赴德国波恩大学进修,于一九八六年获得该校哲学博士。
曾任台湾大学哲学系客座副教授、中国文化大学哲学系副教授,目前为中研院中国文哲研究一所研究员、台湾大学合聘教授、中央大学哲学研究所合聘教授。
  著有:《儒家与康德》、《儒学与现代意识》、《康德伦理学与孟子道德思考之重建》、《当代儒学之自我转化》、《康德伦理学发展中的道德情感问题》(德文本)、《儒家在现代中国》(德文本)、《孟子重探》、《四端与七情:关于道德情感的比较哲学探讨》、《儒家视野下的政治思想》;译作有:《康德导读》(H.M.Baumgartner)、《通灵者之梦》(康德)、《道德底形上学之基础》(康德)、《康德历史哲学论文集》(康德)等书。

书籍目录

序导言试论儒学的宗教性内涵古代中国「语言观」的一个侧面:以《易·系辞》论「象」为研究基点言与意的辩证:先秦、汉魏《易经》诠释的几种类型《中庸》、《大学》变成经典的历程:从性命之书的观点立论水月与记籍:理学家如何诠释经典焦循对孟子心性论的诠释及其方法论问题明末清初耶稣会士对中国经典的诠释及其演变儒家诗学与日据时代的台湾:经典诠释的脉络转化抑或对话?──李春生所理解的中国经典名词及主题索引人名索引

章节摘录

  试论儒学的宗教性内涵  黄俊杰  一、引言  儒家思想传统到底能否被视为一种“宗教”?这是二十世纪中外学术界关于儒学的重大争议性课题之一。二十世纪中国知识界所理解的儒家思想是理性的、入文主义的、缺乏宗教内涵的思想传统,举例言之,民国八年(1919)二月,胡适(1891—1962)出版《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上),此书的第四篇就以孔子为“实行的政治家”。一九六九年一月,徐复观(1902—1982)在他的《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第二章讨论周初人文精神的跃动,第三章论以礼为中心的人文世纪(春秋时代)之出现,并讨论宗教的人文化;第四章也是从宗教意识向道德意识的转化,论孔子在中国文化史上之地位。这是五四以降中国人在崇拜“民主”与“科学”,追求理陛的时代思想氛围之下,所建构的孔子与儒学的现代形象。这种孔子及儒学的形象,以其将“宗教”与“人文”峻别为二,终不免启人疑窦。  另一方面,儒学的宗教面向却也常常受到中外学者的注意,举例言之,远在一九一五年韦伯(Max Weber,1864—1921)出版《中国的宗教:儒教与道教》时,他是在“世界诸宗教的经济伦理”的研究脉络下,探讨儒学作为宗教之诸般问题(如缺乏“圣”与“凡”之紧张性……)。日本汉学前辈池田末利(1910-)在一九八一年出版《中国古代宗教史研究——制度茂思想》时,就全面分析中国古代思想的宗教性格,讨论古代中国人崇拜之对象、祭祀之场所及礼仪等各方面问题。池田末利也讨论与儒学传统有深刻关系的春秋时代理性主义,以及“天道”与“天命”等概念,认为中国古代并不是一个无神论的文化,认为儒家思想传统具有很强的宗教意识,“天道”或“天命”的概念从早期的主宰的人格意义的天,转化为原理性的、哲学性的存在。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国经典诠释传统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