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9-3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美)戴蒙(Damon,W),(美)勒纳(Lerner,R.M) 主编;林崇德,李其维,董奇 等译 页数:1141 译者:勒纳
Tag标签:无
前言
写序难,为这约800万字的皇皇巨著写序似乎更难。先说说这套中文版手册的成书由来。把最新版本(2006年第六版)的《儿童心理学手册》介绍给中国的学界同仁,其最初想法在该年的年底就已萌发。当时中国心理学会发展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和教育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在广州联合举行学术年会,我们三人均有幸受邀,忝为大会开幕式和闭幕式的报告人。尽管我们没有在各自的报告中过多谈及这一问世不久的新版《儿童心理学手册》,但在会下和会后的交谈和联系中,我们已考虑组织队伍迅速将之译成中文的可能性。巧合的是,其后不久,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教育与心理编辑室主任彭呈军同志主动就翻译出版手册之中文版一事征询我们的意见。彭呈军同志本人亦是发展心理学的专家,接受过该领域的专业训练。他深知其书的学术价值和影响力。我们并且被告知: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朱杰人教授秉承其一贯对出版高品位心理学著作的热心态度,明确表示只要经过认真而严肃的论证,一定会全力支持并尽快落实这一出版规划,并且提议由我们三人共同主持这项工作。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的积极态度,使我们深受鼓舞,同时也使我们感到责任重大。于是,在2007年初这一颇受中国发展心理学界同仁注目的工作正式启动。从2007年初至2009年初,历时两个寒暑,计约800万字的《儿童心理学手册》中文版终于与读者见面。作为中文版的主持人,我们顿有如释重负之感,同时也颇觉兴奋和欣慰。或许,我们在不经意间竟创造了历史。因为翻译和出版手册类图书,这在中国心理学界未有前例,且其间动员、组织了国内几乎整个儿童(发展)心理学界的力量共襄此举,这更是值得铭记之事。对任一学科而言,手册的价值是不言而喻的。众所周知,任何学术手册的语种嬗替,其困难之处也许不在于专业内容的理解、把握和准确表达,更在于其时效性的潜在要求。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完成出版的全套作业,这多少有些冒险。须知,倘费时耗日,当我们勉力成书之际,人家又有新版问世,这岂非让我等劳作成了“明日黄花”!因此,手册价值的第一要义在于其时效性,这也是我们始终未敢懈怠的首要考虑。
内容概要
所有学术性的手册在其学科领域中均发挥诸多重要的作用,首要的是,它们反映了该领域最近发生的变化以及使这些变化得以产生的经典研究。在这个意义上,所有手册都反映了其编撰者在手册出版之际,他们对自己领域内最重要内容的最佳判断。但许多手册也会影响到这些领域本身的发展。学者们——尤其是年轻学者们——会把手册作为信息来源,从中得到启示,进而指导自己的研究。举凡一种手册,它在对自身领域之构成加以考察之际,同时也汇集了日届将会决定该领域之未来发展的各种思想。因此,手册不仅是一盏指明灯和一一种发生器,以及大家共同接受之知识的宝库,同时也是孕育新洞见的摇篮。 本书为《儿童心理学手册》的第二卷。本书是在第五版的基础上修订而成的。相对而言,在体例和结构上均有所变化:第五版的19章先被重新组织为以阐述认知发展的神经基础以及婴儿期的知觉和动作发展为主要内容的“基础”部分以及“认知与交流”、“认知过程”、“概念理解和成就”和“展望儿童期后的发展”这四个部分,然后将相关各章分属于它们,所涉主题也略有扩大而增至22章。
作者简介
作者:(美)戴蒙(William Damon) 译者:(美)勒纳(Richard M.Lerner) 编者:(美国)Deanna Kuhn (美国)Robert S.Siegler
书籍目录
《儿童心理学手册》(第六版)中文版序《儿童心理学手册》(第六版)前言致谢“第二卷认知、知觉和语言”前言第一部分 基础 第1章 认知发展的神经基础 第2章 婴儿的听觉世界:听力、言语和语言的开始 第3章 婴儿的视知觉 第4章 动作发展 第5章 婴儿认知第二部分 认知与交流 第6章 语言结构的习得 第7章 早期词汇学习 第8章 非言语交流:手在交谈和思考中的作用第三部 分认知过程 第9章 事件记忆 第10章 发展的信息加工取向 第11章 学习的微观发生分析 第12章 认知策略 第13章 推理和问题解决 第14章 认知科学和认知发展 第15章 从种系发生、历史及个体发生的观点看文化和认知发展第四部分 概念理解和成就 第16章 概念发展 第17章 空间认知的发展 第18章 数学理解的发展 第19章 社会认知 第20章 艺术的发展:绘画和音乐 第21章 超常成就:一种发展和系统的分析第五部分 展望儿童期后的发展 第22章 人生的第二个十年:什么发展了(为什么)主题索引
章节摘录
上卷第一部分 基础第1章 认知发展的神经基础为什么发展心理学家应该对神经科学感兴趣在皮亚杰理论取得支配地位之前,认知发展领域由行为主义支配(讨论见Goldman-Rakic,1987;Nelson&Bloom,1997)。心理学史方向的学生清楚地知道,行为主义会避开无法观察的主题;因此,他们不从事行为的神经基础研究,仅仅因为神经过程不能被观察。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皮亚杰理论逐渐开始取代行为主义,成为最有影响的认知发展理论。尽管皮亚杰接受的是生物学训练,但他和他的追随者主要关注的是,如何发展一种关于心理的非常详细的认知建构理论,然而却是一种无脑的心理。我们这样说并没有影射的意思,而是希望指出,当时的时代精神是发展认知结构的完美模型,而很少留意:(a)这样的结构在生物上是否可信,或者(b)这些结构的神经生物基础。(在那时,没有办法直接观察活着的儿童的脑。)贯穿20世纪70年代晚期一直到20世纪最后十年,新皮亚杰和非皮亚杰的途径开始提供帮助。令人惊奇的是,这个时期很多研究者写作的突出主题是老天论观点;我们感到惊奇是因为,先天论中固有的观念是生物决定论,然而那些吹捧先天论观点的人很少在生物实体的基础上建立他们的模型和数据。直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神经生物学才开始加入到认知发展的讨论中,在本手册第五版中,MarkJohnson有说服力的贡献反映了这一点(Johnson,1998)。尽管发展认知神经科学领域仍然处在它的婴儿时期,这种观点已经变得非常普遍。(参见deHaan&Johnson,2003a;Nelson&Luciana,2001的文章,这些文章提供了最近的对这一领域的全面总结。)并且,我们发现,许多发展心理学家仍然不清楚为什么他们应该对脑感兴趣。这就是我们接着要关注的主题。
编辑推荐
《儿童心理学手册(第6版)第2卷(套装上下册)》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