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8-1 出版社:华东师大 作者:雷玲 页数:239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语文是儿童的,语文是为了儿童的,语文只有融入儿童的精神世界才是有意义的。因此,语文必须从成人霸权中走出来,还儿童以发展语文素养的自主权。 语文课是学习者接近、理解文字,感受文字的魅力,学习文字整合的诀窍,并较为成功地外化为各种(书面的、口头的)“言语作品”,逐步形成能够独立听说读写的“言语能力”的一门课。 语文承载人类文化和生活经验,面对正处在童年阶段的孩子,教师应该以快乐、自由来填充语文课堂。由此,感悟童年、抒写童年应成为语文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如童年是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
书籍目录
1.于永正的“艺术人生” 画外音 “庖丁”于永正 课堂教学艺术 之一:教学艺术来自准确把握教学内容 之二:教学艺术来自对学生的理解和尊重 之三:教学艺术来自老师的艺术修养 之四:掀起课堂教学高潮的艺术 经典课例 教师“以情激情”,学生才能“以读悟情”——《圆明园的毁灭》教学评析 观点 给女儿的20条贴心建议 对话 与青年教师对话2.孙双金的情智课堂 画外音 把课堂变成点石成金之地 课堂教学艺术 之一:引导不着痕迹 之二:轻松但不失深邃 之三:上课如领学生登山 之四:把自己巧妙“藏”起来 经典课例 创造性,情智语文之魂——“走近李白”教学评析 观点 情智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 解读 独特的教学风格源于文化底蕴3.王崧舟:精致大气的诗意课堂 画外音 工崧舟超越着王崧舟 课堂教学艺术 之一:读出画面——教学构思的超越 之二:让学生自己提问——教学模式的超越 之三:情与情的谐振——教学艺术的超越 之四:反教案——教学习性的超越 之五:归于平淡——教学风格的超越 经典课例 工崧舟阅读教学经典课例集锦 观点 徜徉在诗意语文之途 解读 欲把西湖比西子4.赵景瑞:追求课堂教学魅力 画外音 句号后,还有个省略号 课堂教学艺术 之一:在生活中渗透语言训练 之二:师生在平等中交际 之三:善用资源,游刃有余 之四:组词巧练,思维创新 之五:循循善诱,拨亮认知盲点 经典课例 在体验中明理,在交流中提高——“作文亲子培训班”作文课教学评析 观点 语文教学的真谛 讲述 赵景瑞素描5.闫学追求的语文之道 画外音 其课如茶 课堂教学艺术 之一:导课如“暖壶” 之二:品读“一唱三叹” 之三:结课“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经典课例 一堂好课的场效应——《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评析 观点 语文就是人“道” 解读 由语文看闫学6.吉春亚:浓浓语文味的课堂 画外音 起承转合之美 课堂教学艺术 之一:本真,充盈着浓浓的语文味 之二:学生,真正的语文学习主体 之三:创新,灵动设计让课堂生辉 之四:细节,绽放课堂教学的美丽 经典课例 课例1:言语和精神同构共生——《和时间赛跑》教学评析 课例2:给学生一片自由的空间——《小镇的早晨》教学评析 课例3:声与响相得益彰——《台湾蝴蝶甲天下》教学评析 观点 “语文味”,即语文本色的回归 解读 言语为根,心智共生7.盛新凤的“和美语文” 画外音 雅俗共赏之和美 课堂教学艺术 之一:朗读,大雪无痕 之二:怎一个“美”字了得 之三:课堂中的“水墨诗情” 经典课例 课例1:美丽流淌于诗情画意间——《青海高原一株抑》教学评析 课例2:让语文课堂成为诗意的栖居地——《番茄太阳》教学评析 观点 盛新凤课堂教学感悟 解读 语文课堂的审美追求8.周益民的诗化语文教学 画外音 一位走在路上的追梦人 课堂教学艺术 之一:无法预约的精彩 之二:没有“围场”的课堂 之三:在阅读中拔节 经典课例 给心灵寻找一块栖息地——《小王子》(节选)班级读书会评析 观点 让语文课堂成为儿童“梦”的故园 解读 诗化语文与语文教学的审美化
章节摘录
画外音 “庖丁”于永正 多年来,在许多语文老师都津津乐道于中心思想、段落层次这样烦琐的分析时,于永正的课堂却总是用活教材,在字词句段篇上精心构思,让学生饶有兴趣地快乐学习。 用于永正自己的话说,他上课“鬼点子”很多;用老师们的话说,他上课可以用一个字概括,那就是“绝”。大到整节课的结构,小到具体的读文习词,他总能变着法儿让孩子“进圈套”。他极会煽情,看似很随意地就调动起了学生的主动性,让他们欲罢不能,积极自主地投入到紧张的学习中去,身心和智力得到和谐的发展,从而高质量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在传统的语文课上,学生只是“守”在位置上听老师传授知识。而于永正则将“三尺讲台”变成“舞台”,将课文中难以理解的抽象的内容演化为一种“表演”,使老师和学生扮演课堂特定剧本中的演员,从而在表演中获取更直接、更深刻的知识。这样直观形象的课不仅可以让深奥的知识浅显化,而且还能让这些知识在学生头脑中留下更深刻、更难忘的印象。 他说:“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人’,都是‘上帝’赐予我们的一件艺术品。尊重是教育的第一原则,也是‘爱’的主要表现之一。我尊重每个学生,不仅仅让他们感到我和蔼可亲,更重要的是我理解并尽力满足他们的内在需要,无论是学习上的,心理上的,还是生活上的。” 综观他的课,他始终将学生摆在课堂的主体位置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对学生的答案,即使是有误时也不是全盘否定,而是用他特有的“于氏引导法”进行恰当引导,将学生的思维一步步导向正确的一面。 于永正用他的人格魅力、独特的教学方式向他的学生、向广大教育工作者展示了他作为特级教师的“艺术人生”。 人们常用“庖丁解牛,游刃有余”比喻技能上极高的境界。有人说,将于永正比喻为语文教学的“庖丁”,绝非言过其实。(雷玲)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