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专业的班主任

出版时间:2008-1  出版社:华东师大  作者:王晓春  页数:282  
Tag标签:无  

前言

  您喜欢做班主任吗?  本书是写给班主任同仁的,目的是和大家一起研究怎样当好班主任。  所以劈头一个问题就是:您喜欢做班主任吗?  我国最早、最伟大的“班主任”之一孔夫子教导我们:“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愚以为,明白了班主任工作的意义和职责、工作原则和方法,或者做了几年班主任有所体验,这只能算是“知之者”,真正把班主任工作作为一件有趣的事情、作为一门专业知识来学习,则即使尚未有很多心得,也属于“好之者”,而只有学有所得、超越了自我、从中得到了真正的乐趣,才是“乐之者”。  可见,从“知之”到“乐之”,中间必须经过一个“好之”阶段,如果没有“好之”,则不但不可能达到“乐之”的境界,就连“知之”也保证不了质量。一个人不喜欢的事情,他不会有很多“知之”的冲动,知道一些就行了,浅尝辄止。  然而,如今老师们喜欢当班主任(乐之)吗?  好像不大“乐之”。  每到新学期,安排班主任都是校领导一件很头痛的事情,增加班主任费也难以吸引教师当班主任,不得已,只好规定,不当若干年班主任不予评技术职称。这招自然管事,可是老师也有对策,评上职称以后,就又不干了。不过,奇怪的是,你要真的不安排某人当班主任,他又会有些失落,好像领导看不起他的样子。这说明,能不能做班主任,也是一个教师工作能力的标志。但是,不管怎么说,班主任并不是一种吸引人的职务。这是我们教育的一种危机。  为什么许多教师都不愿意做班主任?  这是一个极有研究价值的题目,我们来探讨一下。  大家都知道,在我们的学校,有一些事情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忘掉”。学校的工作有教育和教学,说起来自然是教育重于教学,教育大干教学,可是人们评价教师和学校的真正的硬指标并不是教育,而是教学,是考试成绩,所以我们学校的风气骨子里是重教学轻教育的,人们心目中真正的“专业知识”是语文、外语、数理化等学科知识,而不是教育知识。学科知识才是安身立命之本,至于班主任工作,不过是当个“孩子王”而已。  班主任工作(甚至教育工作)其实是被教师轻视的,也是被上级领导所轻视的,虽然口头上大家一般不这么说。在许多领导的心目中,班主任工作不过是稳定纪律、督促学生考高分的一种保证,教育只是为教学服务的。所以,很自然的,我们对班主任工作至今缺乏科学研究,班主任工作没有科学体系,一到班主任培训的时候,就请领导来“布置任务”(班主任“应该”如何如何),请专家讲点对所有教师都适用的大理论,或者找几个优秀班主任作典型发言,如此而已。优秀班主任多的是劳模色彩,而不是专业尊严;专家讲的是他的学科(如心理学,管理科学),而不是班主任学。  下面这位老师比较直率,他的看法很有代表性,请看我和他关于这个问题的讨论。  我曾经在第一线教育论坛的“王晓春茶座”中发表这样的看法:“什么是教育专业知识?教育专业知识主要不是数理化、语文、历史。数学老师的数学知识比不上数学家,语文老师的语文水平比不上作家。学科知识本身并不是教师安身立命的根本,虽然它也很重要。”  一位署名“飞雪残剑”的老师批评我说:  WXCH先生(我的网名——王晓春注)的这句话错了,错了。  一个数学老师的数学知识不见得比不上数学家。数学家可能毕其生研究一个点或几个点,虽然也需要对数学有全面的了解,但他毕竟只是一个点或几个点的专家,而如果一个数学老师非常专业的话,他可能会对基础数学的各方面知识都有所涉猎。一个专业化的数学老师应该有一个比较合理的(当然也应该是比较宽博的)数学知识作为背景。在精深程度上,或者更准确地说,在一个或几个点的精深程度上,也许他赶不上一个数学家,但是,论数学知识的总量,论数学知识的全面,就很难说了。  当然,一个数学老师应该把这些知识教育学化,这也就是WXCH老师所说的“懂教育”。但我以为,如果非要来一个量化对比,也许一个学科老师的教育学知识的总量远不能赶上其学科知识的总量。因为,我一贯主张,一个老师的教育学知识,请注意,我这里所说的教育学知识是纯粹通过阅读得来的,需要的并不是很多,而贵在精。也就是说,一个学科老师没必要把精力放在教育学书籍上广采博收,而更应该把有限的精力放到学科知识的学习和精进上。王晓春回复:  飞雪残剑老师认为“一个数学老师的数学知识不见得比不上数学家”,而且认为数学老师在数学知识方面可能超过数学家,这种说法我不知有何根据。据我所知,不管多么专门的数学家,他对数学整体的掌握都会超过中小学数学老师,很少例外。陈景润是专门研究哥德巴赫猜想的,你能想象他在初、高等数学方面不如一位中学老师吗?你能想象一位专门研究明朝断代史的历史学家对唐朝的了解就不如一位中学历史老师吗?认为自己的专业知识高于或宽于学科专家,这可能只是“关起门来,自我感觉良好”,不可能得到学术界的认同。  但是飞雪老师的意见却很鲜明地反映了目前中小学教师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倾向:重教学轻教育,重学科知识轻教育专业知识。  数学家与数学教师不同在哪里?数学家离开学生仍然是数学家,数学教师离开学生就不是教师了。数学家主要与学科知识打交道,数学教师则主要与学生打交道,学科知识不过是栽体。教师是面对活人的,教育的本质是人与人的交流,不是知识的流动。科学家安身立命之本是他的学术水平,教师的安身立命之本则是教育教学水平。所以陈景润尽管是一位不高明的中学数学教师(他在北京四中教过数学,效果不佳),却可以成为卓越的数学家;反过来说,陈景润虽然可以成为一名卓越的数学家,但是却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中学数学教师。某人的教育教学水平不等于他的学科知识水平。这是有关联的两码事。  现在有一种非常奇怪的现象。中小学教师普遍对提高教育能力重视不够,然而事实上用在教育方面的时间却最多。尤其班主任,很多人跟我说连备课的时间都难以保证,每天忙忙叨叨都用来处理学生问题了。愚以为这是一种角色迷失。教师必须首先成为一个好的教育者,才有可能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只有懂教育,他的学科知识才能派上用场。  提高广大教师的教育水平和教育能力,系统总结教师的教育经验并使之理论化,这不但是现实的需要,而且是一种“正名”,是一种“身份确认”。教师必须以教育为自己的中心任务,以教育专业知识为自己的主要专业知识,他才名副其实。飞雪残剑回复:  WXCH老师,一个数学家的知识和一个优秀的中小学数学老师的数学知识总量,我以为是很难衡量的,可以确定的是,一个数学家在他那些研究的点上,其深度的确是超出一个数学老师的,但这和总量之间很难画等号。我说此点,只是论证你的观点有所谬误而已。  当然,这些或者都不重要。我承认你说的教育专业知识的重要,我也认可你的“目前中小学教师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倾向:重教学轻教育”的观点,但我还想说的是,一个老师的教育专业知识并不是纯粹从书本上得来的。我以为,对一个学科教师而言,需要看的教育类书籍或许并不是很多,但却要精。精是很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要把这些所谓教育专业知识化成自己的教育实践知识(也就是教育经验)。一个老师还是要把自己的求知重点放在学科专业知识的广搜博采上,而不必把有限的时间、精力放在教育学上。这对一个老师来说,是一个非常明智的选择。  我以为,我们更要防止的是某些所谓专家把教育专业知识吹得天花乱坠。教育专业知识是一个老师的标识不假,但这并不是说我们就要把自己的大部分精力放在教育专业知识的求索上。王晓春回复:  为什么会“重教学轻教育”?  我想这首先是应试教育惹的祸。在应试教育中,只有考试分数是硬指标,而考试分数主要是由教学决定的,所以不管你在宣传上如何强调“育人”,教师的实际工作重点还是“育分”,或者说“培养能拿分的人(而不是全面发展的人)”。这样一来,教育的作用实际上就被降到了次要地位,主要起保证作用。也就是说,教育,只要能做到保证学生拼命抓分,抓到高分,就行了。教育成了教学的保镖,主次颠倒,喧宾夺主。  近些年有一个新情况是,学生越来越厌学,越来越逆反。本来教育还基本上能保证教学,现在保不住了,于是人们就对保镖的数量和质量提出了质疑,对教育越来越重视了。其实这并不是真正重视教育,只是为了更好地完成考试指标的应急措施,只是增加保镖人数和进行保镖培训。  所谓素质教育,就是要恢复教育的主体地位。教学只是育人的一个部分,考试要为育人服务,而不是像现在这样,育人为考试服务。  但是,教育被教学所欺,也不能光怪应试主义的外部环境,教育自己也实在没出息,难怪人家欺负它。请问师范生在学校里都学了什么教育专业知识?学了有用吗?所谓教育专业知识,如今只有干巴巴的几条筋。难怪飞雪老师说不需要读多少教育学的书。你多读几本又如何?还是那几句话,无非是互相抄来抄去。教育,既缺乏真正系统的理论,也缺乏可操作的方法,更缺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难怪教育专家属于含金量最低的专家。  教育自己如此萎靡不振,只有花拳绣腿没有真功夫,自然就会有强势理念来占领它的地盘。于是我们看到,充斥学校的并不是教育,而是管理(这是从其他行业杀进来的),管理压倒了教育。具体到一个教师,除了按上级的指示办事(服从管理)之外,就只能凭他人或自己的经验甚至“脑门一热”来工作。教育专业既失语,又失职,把自己的差事拱手让给别人了。  所以,实事求是地说,我们的教育,教育含量实在不高,它早就变形了。  所以,真正忠于教育、真正热爱教育的人,一定要努力搞清楚,到底什么是教育专业知识,它包含哪些内容,如何使它既系统又具操作性。愚以为,心理学可能是它的主要支撑。我正在探索这件事。  以上说的是教师不喜欢做班主任的第一个原因——心底里不重视教育。  第二个原因是:班主任的生活质量不高。  我们目前的教育体制和有关领导,实际上并没有尊重班主任作为专业技术人员的主体性。哪个上级都可以一拍脑门拿出个计划来,班主任就得照办;哪位领导都可以心血来潮想出个办法来检查、评比,班主任都得应付;哪个领导机关都可以制定出个指标,教师都得完成。班主任工作,内容没有边际,责任没有边际,如同一个无底洞,如同一个不断加压的水压机。班主任的自我感觉是“干活的”,不需要策划,只需要落实,不需要动脑筋,只需要傻干、卖力气。这种低科技含量的“类体力劳动”使教师几乎只有疲劳感,很少有成就感,更很少有自我超越感。连很多屡得奖状的班主任都感觉,有成绩,工作过程无乐趣,有效果,自身素质无提高。他们不是在发展自我,而是在磨损自我。简而言之,班主任的生活质量不高。谁不愿意提高自己的生存质量呢?知识分子更是注重精神的满足。班主任工作如果不能带来这种满足,多数老师不愿意当班主任就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了。  所以,要想让班主任工作成为吸引人的工作,必须改变当前的管理方法。  要制定班主任工作的较详细的专业法规,不但要规定他该做什么,还要规定他不必做什么,不但要规定他必须服从什么,还要规定他有权拒绝什么。绝不能允许什么人都来指挥班主任。对班主任的评价考核标准,必须经过论证,要开听证会,听证会必须有班主任代表参加,不允许任意出台评价、考核教师的标准和办法。对班主任的管理,应该抓大放小,尽可能让班主任自己做主,这样他才能真正负责任,而且称得上名副其实的专业人员。班主任应该用更多的时间开教育研讨会,而不是应付领导的检查。各种检查、评比应该减到最少。班主任能自主策划班级的管理和学生的教育(领导把住大原则),才能有成就感,才有可能真正进入研究状态。没有主体性的课题研究肯定是伪科研,现在伪科研太多了。  但是,请注意,一旦某领导真的这样做了,他却可能出乎意料地遭到很多班主任的反对。为什么?因为这些班主任已经习惯当“齿轮”和“螺丝钉”了,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严重退化了。他们的腿是软的(缺钙),你让他们站起来,他们站不起来。他们对领导的主观主义的瞎指挥既反感又依赖,嘴里怨气冲天,行动上又离不开。给他自由,他茫然不知所措。  所以,我们现在班主任工作的危机并不只是体制和领导造成的,此种体制有相当的群众基础:很多反对这种体制的人,其实正是这种体制的坚强支柱,只不过他自己并未意识到这一点。  这也可见,要改变目前这种状况,须从上下两个方向同时入手,而且不要幻想立竿见影。  作为一个班主任,埋怨是没有用的,除了呼吁体制改革之外,我看重点应该放在提高自身素质上。  班主任工作当然很辛苦,尤其是初学乍练的时候,但愚以为这是必须过的一关。许多当过多年班主任的老师,即使不再当班主任了,教课时仍然有班主任一样的威信,管理学生毫不困难;反之,许多从未当过班主任的人,即使教书多年,教学十分努力,也还是总觉得学生“不顺溜”,教学效果因此大打折扣,常常苦恼不堪。不当班主任,就不容易真正了解学生的心理,不容易深刻理解教师劳动的创造性,就很难真正掌握教育的艺术,也很难真正体会教师的幸福感和崇高感。有人甚至说,没当过班主任,就没有真正进入教师角色,这话有些道理。青年人千万不要目光短浅。年轻时不付出点辛苦,不学点真本领,永远是氢气球。所以,我常常劝青年教师们都主动承担班主任工作。没有这样的锻炼,就有可能终生是教育的外行;有了这样的锻炼,以后即使做行政工作、总务工作、团员工作,也都不隔膜。  为什么有一些老师喜欢当班主任呢?  我想,不光是因为他们对教育工作特别热爱。如果你仔细观察他们,就会发现这是一些主体性较强的人。他们即使在夹缝中,也尽可能保持着自己的独立性;即使在一片盲从中,也能保持一份清醒;即使在“类体力劳动”的包围之中,也能捍卫思想的权利和尊严。这种人,一旦体制宽松了,他们会更加如鱼得水,而不会茫然,因为他们的肩膀上,长着自己的脑袋。他们是一些真正把班主任工作当作专业的人。  我盼望这种班主任多起来。  我认真思考过,为什么我们的学校非要设置班主任?解放前我国学校是不设班主任的,据说设置班主任是向苏联学来的,这与经济体制有关,也与我们的传统文化有关。  设置班主任,意味着强调班级的行政色彩。我们的班级其实主要是行政单位而不是学习组织。你会发现,在学校里,年级组长的重要性一般要大于教研组长。也就是说,我们这里行政管理总是要压倒业务、压倒学术,这是我们的教师专业水平长期得不到明显提高的重要原因。  鉴于我国国情,这种局面很难立刻改变,也就是说,在可预见的将来,班主任的设置是不会取消的。这与班级学生人数也有关系,班级人数越多,就越要加强管理。但是,从长远角度看,我主张逐渐淡化班主任的管理职能。在遥远的未来,取消班主任也不是不可能的。  现在班主任几乎相当于学生的“顶头上司”,相当于学生的“公共家长”,这种体制肯定会强化学生的行政意识,对提高他们的学习意识和研究意识并不利。真正的学习意识和研究意识要在管理相当宽松的环境中才能形成,也就是说,任何人只要经常看着上级的脸色行事,他就很难进行真正意义上的思考和研究。人的智慧绝不是“管”出来的。  我们首先要面对现实,这样才能改造现实。班主任虽然是行政色彩很浓的职务,但它也是可以用科学方法加以研究的。  本书的写作宗旨是:尽量减少行政思维和行政语言,减少空话、大话、套话、废话,把班主任工作真正作为一个教育专业,进行学术研究,追究其理念,探索其规律,构建其体系,寻找其方法,从而使更多的班主任从“知之”走向“好之”和“乐之”。我看这是有希望的。  书中案例多来自网上,有文字的变动与删节。案例后的点评是我的一点浅见,与老师们讨论、交流,欢迎批评指正。  王晓春  2008年1月  做一个快乐明哲的班主任  本书已近尾声,我们来回忆一下全书的内容。  我们首先谈到了班主任的六种角色要求(第一章),然后阐述了班主任影响学生的十种手段(第二章),在此基础上,把班主任分成了九类(第三章),这以后就开始论述班主任工作的内容。首先厘清了班主任工作的重点和边界(第四章),然后分别阐明了班主任工作三大块(第五章:班风建设;第六章:班级日常管理;第七章:问题生诊疗)的内容和工作方法。全书的框架就是如此。  教育有三种方式:管孩子,哄孩子,帮孩子。历来我们的教育者只会前两种方式,本书竭力介绍和推荐的是第三种方式。  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本书的内容,那就是:主张班主任实现思路和工作方式的转轨,从只会交替使用“管”和“哄”的方式转变到逐渐更多采用“帮”的办法上来。  管孩子就是用各种规则和批评、惩罚手段迫使孩子就范,哄孩子就是用表扬、赏识等手段诱使学生走成人设定的道路,这两种办法都强调从成人的主观愿望出发的外部干预。帮孩子则不然,它是先搞清孩子的特点,从他的现实出发,帮他实现自我。  管孩子时,教师是指挥者;哄孩子时,教师是鼓动者;帮孩子时,教师是研究者。  管孩子时,教师希望孩子害怕,恐惧是动力;哄孩子时,教师希望孩子欣喜,兴奋是动力——二者都主要诉诸感情,比较情绪化。帮孩子则不然。帮孩子时,教师希望孩子冷静、清醒,动力是智慧。帮孩子是一种平静的、理性的交流,我们看看前面孙阳立老师的工作姿态就知道了。  我并不完全否定“管”和“哄”的积极作用,这两种工作方式常常是必要的、不可或缺的;我也不认为“帮”的办法是万能的,“帮”也需要“管”和“哄”的配合,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我的意思不过是说,光有“管”和“哄”两种方式是完全不够的,比较落后的,缺乏科学性。教育界的当务之急是提倡“帮”的方式。预计在很多年之后,“帮”的方式有可能成为教育方式的主流,而“管”和“哄”将退为辅助方式,那时候,我国的教育才可以说是“现代化”了。  我认为这是教育的大趋势,但是我对此事的进展并不盲目乐观。这将是一个长期、艰苦的“换脑筋”的过程,其最大的障碍不是别人,正是我们每个人自己。  我们来看两个故事。  第一个故事。亚洲某部落的土著擅长编一种草垫,畅销世界。一家美国公司的代表与该部落酋长洽谈,提出要定购几千张草垫。酋长说,定得太多了,单价要提高。这位商人大吃一惊,询问为什么定得多反而提价。他得到的回答是:“因为我们得编几千张草垫,单一的重复动作将使我们很厌烦。”  第二个故事。琼斯先生在一家公司里干了十五年,从未被提升过。后来,调来了一个小伙子,刚干了一年就被提升了。琼斯先生无法咽下这口气,去找经理质问:“我干这工作有十六年的经验,为什么这新手刚来一年却爬到我头上去了?”经理说:“我很抱歉,琼斯先生。可是您并没有十六年的经验。您只有一年的经验,只不过您把它用了十五次而已。”这位经理的话发人深省。如果我们年复一年地走老路,岂不就是琼斯先生吗?一位西方学者说:“人们一想到立刻结束他们的生命就胆战心惊,但对一点点地、不知不觉地结束自己的生命却视若无睹,全不在乎,这是何等的愚蠢啊!”法国一位科学家说:“构成我们学习上最大障碍的是已知的东西,而不是未知的东西。”  这告诉我们,如果您总是一遍又一遍地复制自我,您收获的多半就只是疲惫和焦虑,永远做不成快乐明哲的班主任。快乐的前提是明哲。  多年来,我费了极大的力气劝各位老师“想想自己,面对自我”,可是我总看到有一种极其强大的习惯势力引导老师们回避自我,诉诸外因一用环境解释自我。都是体制惹的祸,都是考试造的孽一老师们特别喜欢沿着这样的思路想事情。我想起了电视剧《大宅门》里的一个人物白敬业夫人的一句口头禅:“这事可不赖我!”这种人遇事首先想的不是此事对不对,好不好,也不是怎样做得更好,而是先撇清自己的责任。只要不赖我,其他事我就不管了。他们的潜台词其实是:“我故步自封有理。”这其实是一种自我欺骗。外因当然重要,但是在同样的外因下,为什么有人和我不一样?这才是我应该思考的重点,这才是我行动的起点。10个中小学教师中能有1个人认真地这样思考(10%),教育形势就会大有改观。可惜,目前的比例远没有这么大。  我们总是把自己看成一块泥巴。如果有人问:“您怎么这副尊容呀?”我就心安理得地回答:“人家就把我捏成这个样子的呀!我有什么办法?”  同志们,不是这样的。只会适应环境,那是动物的特点。我们是人类,我们有主观能动性,有主体性,我们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选择自我,设计自我,实现自我,我们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作用于环境。  所以,主体性的缺失,是我国教师心理的最大问题。  一位青年教师告诉我,当年她做大学生的时候,和同学聊天辩论,从未有不如别人的感觉,可是,几年教师当下来,大学同学再聚会的时候,却发现那些没有从事教师工作的同学个个侃侃而谈,自己竟然常常插不上嘴,而且显得拙嘴笨舌了。  她问我:“王老师,您说,我是不是变傻了?”  我说:“是。”  她问:“为什么?”  我说:“因为你每天接触的都是孩子,是一些知识和社会经验都不如你的人。人只有经常和比自己聪明的人打交道,才会变得更聪明,你缺乏这个条件,自然会变傻的。”  这位青年教师默然。  中小学教育的管理机制其实也是把教师导向僵化和“傻化”的。局长、校长最欣赏的,往往不是喜欢动脑筋思考的人,而是按领导的指示傻干活的人,或者沿着领导的路子“思考”的人,不需要独立思考。人一独立思考就可能提出不同意见,这是有些领导比较恼火的。  所以,比较普遍的现象是,教师教书时间越长,思维越僵化,头脑越简单。在社会其他行业的人看起来,自然就是“傻”了。  如何避免这种精神退化呢?  一定要读书,一定要不断寻找比自己更聪明的人,和他们交流,以砥砺自己的头脑,保持自己思维的活力。  其实读书就是与智者对话。  要读一点比较难懂的书。  为什么非要读比较难懂的书?因为“容易走的都是下坡路”,请你记住这旬外国谚语。读那些不需要动脑筋的书像坐滑梯一样,虽然轻松,却是向下的,只能得到一些片断的见闻,而思考力却一天天被锈蚀了。  比如我们读哲学书,哲学书有点难懂。有的哲学家说世界的本源是精神(唯心主义),有的哲学家则说世界的本源是物质(唯物主义)。依我看这不怎么重要,重要的是他化怎样思考问题,他们的思维方式是什么样的。我学的主要是他们的聪明劲,而不是他们的具体结论。  可惜,我们从小受到的教育都不是引导我们这样学习的。我们的教育好像是让学生准备一个大口袋,从书本上和教师嘴里掏出一些“知识”,塞进口袋里,就算完成任务了。这不是与智者对话,而是从厂商那里“进货”。  说到寻找智者,我们得感谢网络。没有网络,我们终生能接触的人是很有限的,能遇到的明白人、聪明人更是很有限的,因为智者的单位面积产量并不高。有了网络,我们就更有条件寻找他们了。  比尔·盖茨哈佛大学没毕业就退学了。人家问他为什么,他说:“我到这里来是为了寻找比我更聪明的人,可是我没找到。”比尔·盖茨事业上能取得那么大的成绩,真不是偶然的。  让我们都来寻找比自己更智慧的人。  20世纪70年代末,我所在学校教师团支部组织青年教师座谈会,邀请我这位中年教师去给年轻人讲点经验,我就谈了这样一个观点:一个人除了完成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外,能抽出多少时间来供自己学习,将决定他未来的命运。多年后,我在一种杂志上看到一位心理学家的话,他说:“颇有成就者选择的是自己真正喜爱的工作,他们花三分之二还要多一点的工作时间干自己喜欢的工作,只花不到三分之一的时间去干那些自己不喜欢干的琐事。他们喜欢内在的满足,而不只是外在的报偿,如提薪、提级和权力等等。当然,他们最后往往能得到一切。”我很高兴,因为这看法与我当年的观点有相近之处。现在我也把这个忠告送给本书读者。  本书开篇就提出了一个问题:您喜欢做班主任吗?现在,当您将要读完这本书的时候,您的想法如何?  如果您发现当班主任不但光荣,而且是一件很有趣味的事情,那我将很高兴,觉得遇到知音了。如今我们通常见到的终日忙忙碌碌、急急挠挠、被动招架、焦头烂额的班主任,确实当不得,要做,就该做一个快乐明哲的班主任。  各位尊敬的读者!您看完了这本书,是不是觉得作者乃是一个特别冷静、理性的人?有些网友就这样看我,甚至有人以为我一定有一张冷冰冰的“科学脸”。对此,我可以负责任地声明:冤哉枉也,绝无此事!我之所以反复强调科学,实在是因为我们的教育如今太缺乏科学性了,并非主张科学主义。我完全赞成教育是艺术,而且认为我们的班主任工作艺术性也普遍很差。记得我在罗浮宫参观的时候,有一位解说员是北大留学法国的研究生,他指着达·芬奇的名画《蒙娜丽莎》说:“这幅画不但是艺术品,而且是达·芬奇的科研成果。”我至今还记得当时心中的震撼,简直如同龙卷风。我一下子明白什么是教育的最高境界了——艺术与科学的完美结合。不过要结合,先得把科学请进来。你这里连科学的碎片都不多,拿什么结合?  本书侧重谈的是教育的科学的一面。为了把比较完整的自我呈现给读者,下面仅录本人教育诗《班主任之歌》三首(我写的诗很多,有几百首,自娱自乐的),算是“曲终奏雅”吧。我不敢说诗中20世纪80年代的我十分明哲,但自我感觉还算快乐。  乳虎声  大地睡眼惺忪,  残夜对抗着黎明,  繁星兵败如山倒,  太阳即将在霞光中升腾。  我到操场去锻炼,  听到了惊人的歌声……  像乳虎长啸,  像战马嘶鸣,  像火车高叫,  像炮声隆隆。  七高八低,  旋律不清,见棱见角,  撞碎了寂静。  仔细一瞧,  竞是我班的四位男生。  四个人三个左嗓子,  音乐课上的寒蝉,  联欢会上的“听”众。  他们跑圈刚完,  看来豪兴正浓,  叉着腰,挺着胸,  唱着走调之歌,  喷吐着激情。  这粗犷的美,  震慑了我的心灵。  我苍茫的心海上,  卷起了接天的雄风。  我悄悄地离开操场,  这时,  太阳初升,  开始了它光辉的历程。  她像电源充足的小喇叭,  不停地播出歌声。  身未动,  歌先行。  人去了,  带走了银铃,  却有余音留赠。  有一回上自习,  我在窗外偷听。  (说来惭愧,  这也是班主任一大功能)  班里倒不乱,但有人唱歌,  声音虽不大,却听得分明。  全班竞没有人去制止,  大家似乎都在那儿发愣。  “你怎么上自习唱歌?”  我推门就问小黄莺。  “我唱了吗?”  她的吃惊是那样真诚。  哄堂大笑。  她惶恐的眼睛像两个音符,  有“月光奏呜曲”那样透明。  我不说话,她低下头。  全班恢复了平静。  踱在鸦雀无声的行间,  我掩饰着自己的激动。  我心里在祝福:  愿你们的未来  永远伴着歌声。  送雨谣云涛来自天边,  是满载着爱的飞船。  把润物细无声的好雨  飘洒到人间。  我就是一只  这样的小船。  捧出春雨  是我的心愿。  贡献得越多,  我越纯净,越飘然。  小树长成栋梁之日,  我将化作一角蓝天。

内容概要

这本书的写作宗旨是:尽量减少行政思维和行政语言,减少空话,大话、套话、废话,把班主任工作真正作为一个教育专业,进行学术研究,追究其理念,探索其规律,构建其体系,寻找其方法,从而使更多的班主任从“知之”走向”好之“和”乐之“。

作者简介

王晓春,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退休教师。主要研究方向:教师观念更新、语文教学改革、家庭教育等。著有《做一个聪明的老师》、《问题学生诊疗手册》、《今天怎样做教师》、《教育智慧从哪里来》等,应邀为教师、家长作报告百余场。

书籍目录

前言 您喜欢做班主任吗?第一章  班主任的角色要求 第一节 教育型的管理者 第二节 学习指导者 第三节 学生的平等对话者 第四节 学习者 第五节 心理工作者 第六节 家庭教育指导者 第七节 班主任的角色模糊和角色冲突现象第二章  班主任影响学生的手段 第一节 定规矩 第二节 评比 第三节 批评 第四节 惩罚 第五节 说服 第六节 表扬 第七节 榜样 第八节 集体舆论 第九节  师爱 第十节 威信第三章  班主任的类型 第一节 “班妈”型,“班官”型,鼓动家型,领袖型,导师型 第二节 科学家型,“维持会长”型,“寨主”型,“书生”型第四章  班主任工作的重点和边界 第一节  “校园无小事”——班主任工作失去重点 第二节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班主任工作失去边界第五章  班风建设 第一节 班风是什么 第二节 班风是怎样形成的 第三节 班风诊断 第四节 如何引导班风——舆论 第五节 如何引导班风——纪律 第六节 如何引导班风——学风 第七节 如何引导班风——人际关系第六章  班级日常管理 第一节 教育与管理 第二节 管什么 第三节 谁来管 第四节 怎么管第七章  问题学生诊疗 第一节 问题生的界定及分类 第二节 问题生诊疗的步骤及方法 第三节 问题家庭的分类指导 第四节 问题生诊疗案例结语 做一个快乐明哲的班主任

章节摘录

  第一节 教育型的管理者  教育型的管理者这个角色,是从教育与管理的关系这一角度切人的。  我们得承认,对于学生来说,班主任首先是一个领导者、组织者、管理者,班主任工作躲不开行政色彩。 “领导”强调的是把握方向和指挥,“组织”强调的是安排和凝聚,“管理”则包含计划、组织、指挥、控制、协调等职能,所以我认为,“管理者”一词更能概括一线班主任的工作特点,班主任应该是管理者。  但必须强调的是,班主任并非一般的管理者,他首先是一个教育者。他的工作对象不是成年人,而是少年儿童;他的任务不是短期的,而是长远的(百年树人);他的工作环境不是社会,而是一个“准社会”。这些特点决定了班主任的“管理”与工厂、军队、公司、机关等不同。班主任当然可以借鉴机关、企业的一些管理经验,但班主任不是处长、局长、连排长,不是经理、董事长,绝不可以照搬他们的做法,因为他们不是教育者,他们的任务和学校不同。在公司里,迟到可以罚款,而在学校这样做就很可笑;公司招聘员工,考试不合格就不要你,从此和你没有任何瓜葛,学校里学生(特别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考得多么差,你也不能赶他走,你还得耐心帮助他,因为你是教育者。  所以,班主任不是一般的管理者,他是“教育型的管理者”。  班主任没有不认同“管理者”这个角色的,但班主任对“管理”的理解却往往大相径庭。  有些班主任轻视管理,他们以为管理不过是“哄孩子”、当“孩子王”而已,他们不把管理看成一门学问。这种班主任就容易把班搞乱,甚至连正常的教学活动都无法进行。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小学教师的管理能力比教学能力和知识水平还重要。一位老师管理能力差,他有十分的知识也许只能教给学生三分,另一位老师管理能力强,有七分的知识能教给学生五分,从教学效果上看,后者可能比前者好。管理能力似乎是青年教师的弱项,他们学历往往比较高,但工作效果欠佳,原因之一是不善于管理。有的倒很能和学生“打成一片”,但说话学生不听,有的则与学生关系紧张,学生也是不听。有一位青年教师对我说: “我在那儿讲得挺清楚,他们不听,我有什么办法?”好像维持课堂纪律是别人的事。有的则说:“管孩子谁不会?我不愿受那份累就是了,不然,我也照样当先进!”这就属于说大话了。  我们看一个例子。  一位青年班主任监考。他走进考场,把卷子按行数成六份,开始往下发。刚发两行,出问题了。有一行最后一名同学没拿到卷子,这个学生就嚷:“我没卷子!”老师说:“你嚷什么?谁看见他的卷子了?”没人接茬。这位老师就走下讲台,一个学生一个学生地查问。刚查三个学生,其他四行没拿到卷子的学生急了:“老师,怎么不发卷子呀?”老师又回过头来批评这边:“捣什么乱!没看见这儿丢卷子了吗?”被批评者不服,一个个嘟嘟囔囔:“谁捣乱了?考试不发卷子!”“一会儿我答不完怎么办?”“老师,怎么还不发呀?”“这叫什么事!”有的声小,有的声大,开始乱起来了。本来就估计考不及格的问题生,这时自然觉得“气候宜人”,说俏皮话的,交头接耳的,伺机作弊的,全来了,好端端的课堂成了茶馆。老师好不容易找到了那张卷子,把考场稳定下来,三分钟过去了。学生的印象是:这老师管不住学生。教师呢,怨学生不懂事,怨班风太差,就是不想想自己管理能力方面的问题。  他应该怎么做呢?当发现缺一张卷子时,可以问一问谁多拿了一张。如果没人出声,就不要再追问了,立刻对那位没领到卷子的同学说:“对不起,请你等一下,我把卷子发完再帮助你。”等发完了全班的卷子,大家都在答题,教室必定安静下来。这时,教师如果发现手里还有一张卷子,那是刚才数错了,发给那位同学,道一声歉,就可以了。若手里没有多余的卷子,那可能是有人拿了两张。这有两种可能:一种是不留神多拿了,另一种是有意多拿一张作弊用。这时教师可以从从容容地到同学座位上一个一个查,因为大局稳定。查出卷子,无论哪种情况,当时一律不批评,课下再说,若查不出来,那可能是卷子本来就少了一张,或某学生藏匿不交。可以让这个没领到卷子的同学自己去教导处领一张备用卷子,耽误的时间,用个别延长考试时间的办法补上,并向他道歉。问题课下再查。  假如这个没领卷子的学生恰好是个问题生,不由分说就非要卷子,怎么办?可以先给他一张,接着继续发卷子,找一位班干部或通情达理的学生,先不发他卷子,他不会闹的。等全班同学进入答卷状态以后,再给他补卷子,补时间,不让他吃亏。事后再调查此事。那位问题生怎么办?他不顾大局,要不要批评?不批评。因为在这件事上,他有把柄:“别人有卷子,为什么偏偏我没有?”问题生很敏感,虽然他明知老师绝不会故意不发他卷子,还是觉得这么一来“跌份”了。你要批评他,等于给了他一次发泄的机会,所以不能批评。要是我,倒是愿意向他承认我工作的失误,这才能使他服气。这不是对他缺点的姑息吗?不,他的缺点是一定要批评的,但要换个时间,换个方式,绕个弯子。比如可以过两天在全班表扬那位先不领卷子的同学顾大局、识大体,这样的表扬,对全班同学是教育,对被表扬者是合情合理的称赞,对这位问题生则是明确的批评,但他找不到和老师顶撞的借口。所以我们处理课堂上的偶发事件,一要干净利落,速战速决,二要防止顶牛,三要使大部分同学切实受到教育,这才是教育型的管理和领导。  那位青年教师错在哪里呢?  他不知道课堂管理的一条基本原则:先稳面,后抓点。课堂上无论出什么问题,教师都要首先注意绝大多数同学,把他们稳定下来。有了“根据地”,什么事情都好办。若不注意大多数同学的情绪,只顾和个别生你来我往地争辩,班上非乱不可。许多老师都犯这个毛病。  可见,管理学生并不简单,这的确是一门学问。认为管理就是紧盯不放,就是让学生怕老师,或者就是哄得学生听话,都是不正确的。管理的目的不是为了使学生就范,而是使他们受到教育。  有些教师和家长认为,能管住学生就是好老师,就是有水平,这对吗?  能管住学生是一种本领,但不等于有水平。看一个教师是不是好教师,不能光看他是否管住了学生,还要看他的“管”中有多少教育因素。比如前面举的监考发卷子的例子,如果这位监考老师特别厉害,少一张卷子,同学刚一声明,老师一瞪眼,他就不敢言语了,然后老师再另想办法找一张卷子给他,这件事也处理得很平。按一般人看来,这也算管住了学生,可是这里面就没有什么教育因素,老师这种“瞪眼法”也不属于教育方法。学生有理不敢说话,心里憋着不满,遇到另一位比较和气的老师,就可能发泄出来。所以这位厉害的老师实际上是为别的“不厉害”的老师埋伏了麻烦。当然,他不是有意的,但客观上的确是如此。因此,我们当老师的一定要记住,要教育学生服从真理,而不是怕某个人,否则就不是正确的管理方法,虽然表面上可以使学生服服帖帖。  管理与教育的关系问题很复杂,班主任在这个问题上常见的毛病是,他的角色不像个教育者,而像单纯管理者,但从管理角度看,他也不像个掌握全局的管理者,而像一个办事员,一个上级管理决策的具体执行者,他把管理缩小为管束,像一个保安,一个警察,一个管理员。这个问题我们在后面谈班级日常管理的时候还要涉及。  这里再举个有趣的例子。  现在的孩子不会谈恋爱怎么办?  ——一个苦恼人的问题  有一位大学生给我发电子邮件请求帮助,我觉得他的问题在今天不是个别现象。我们的教育中少了正常的异性交往辅导,孩子们不善于和异性交往,于是到了可以谈恋爱的年龄不会谈恋爱,更不会处理异性交往中的一些麻烦。下面是那位同学给我写的邮件的一部分,供大家讨论。  各位老师:  你们好。  我是大学二年级的学生。我进入大学的第一学期末,注意到了外国语学院的一个女孩子。她给我的第一印象特别好,我看到她时就感觉到她是我想要的那种女孩子,但我是一个很内向的人,一直没有向她表白。当然我也没机会接触她。我想我不可能走在路上把她拦住,赤裸裸地告诉她我喜欢她。就这样过了一段时间,我发现她的身边出现了另一个人,那当然是她的boyfriend。我好难受。后来我知道了她的名字,正好我有一个高中的女同学在外院,我叫我的同学要她的电话号码和OICQ号码。OICQ号码给,电话号码她不给,可她根本就很少上网,我在网上当然也见不到她。  我那个同学劝我放弃,可我真的好喜欢她。她很温柔,很善解人意。其实她并不是很漂亮,但是很可爱。我以前只在书上、电视上了解过这种感情,可我现在自己遇到了。我也知道“天涯何处无芳草”,可叫我放弃真的好难。如果放弃她,我到哪儿去找像她这样的女孩子呢?其实一个人能够真正地爱上另一个人是很难得的。每一个人接触的人是很多的,能够令他真正爱上的人却是很少的。我好难受。告诉我,我该怎么办!拜托了。  一个苦恼的人  今天我听到我的一位学生给他的女朋友打电话,要不是我预先知道他们是恋人关系,实在没有一句话让我感觉到他们是在谈恋爱。他就好像在训斥他的女儿一样,俨然是成了那位女朋友的老爸。我还曾经听到个别的恋人的对话,有的女大学生对待自己的男友像个老妈。  我觉得我们现在的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没有得到过与异性交往的辅导,更缺乏进一步交流情感的知识和经验。他们在循着自己的感觉本能地进行交往,于是“恋父情结”和“恋母情结”便自然地表现出来。今天的孩子恋爱更加本能、冲动,而社会性的交往会相对削弱,这是非常可悲的现象。  教育在线·心理辅导与教育,陶新华  下面是我的读后感。  “提前恋爱”与“不会恋爱”  正当教师、家长为孩子提前恋爱(早恋)发愁的时候,陶新华老师却提醒我们,还有一些到了恋爱年龄而不会恋爱的学生(大学生)。这些孩子也是从中学走过来的呀!想来他们当年在中学的时候一定是老师心目中“立场坚定”、“拒腐蚀,永不沾”的好学生。  中小学教育对于这种“花到时节不会开”的现象有没有责任呢?  愚以为,有责任。  陶老师说得非常好:“今天的孩子恋爱更加本能、冲动,而社会性,的交往会相对削弱。”  你去观察中小学生的“早恋”就会发现,其中大多数人其实没有多少“恋”的内容。他们的所谓“恋爱”,主要色彩一个是本能的冲动,另一个就是占有欲。所谓“早恋”者,不过是性本能冲动促使下的“抢人”而已。有真情的不多,真正互相理解、心心相印的更少。  为什么?  因为真情只能产生于沟通,沟通只能产生于交往,而我们现在的学校很少给孩子交往的机会,更没有教给他们交往的本领和艺术。  所以,孩子们的早恋固然主要源于社会影响,但是呈现如此浅薄的状态,与我们的教育是有关系的。他们不知道什么是爱,也不善于爱,家长、老师只会禁止他们爱,没有结合实际给他们讲过爱情。  孩子们缺乏交往机会,不懂得什么是爱,结果就是不善于爱。不善于爱向前发展,一个极端就是“乱爱”,胡来,游戏,另一个极端就是不敢爱,不会爱,不知道怎样向心仪的人示爱。陶老师说的,就是后一种情况。  可见,“提前恋爱”与“不会恋爱”这两种截然相反的现象却有一个共同的根源:孩子们缺乏社会交往,缺乏正确的爱情观。  这很值得教育者深思。  言归正传。如果单纯作为管理者,这位大学生的中小学老师在“早恋”问题上是出色地完成了任务的,他们成功地阻止了他的早恋,或者把它“消灭在萌芽状态”了。可是,如果这些老师意识到自己是教育者,他们恐怕就得承认,自己的教育在恋爱问题上是失败的。教育者和管理者任务不同,一个真正的教育者不但要防止学生“早恋”,同时还应该引导学生进行正常的异性交往,帮学生学会交往的艺术,树立正确的恋爱观,以便将来他们该恋爱的时候有所准备,而不至于束手无策。为什么呢?因为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一生幸福。难道爱情不是人生幸福的重要内容吗?虽然高考不考“恋爱学”,评比也没有这一项,但作为人生的必备知识,班主任是有责任教给学生的,这不是分外的工作。  这里就明显看出教育型管理者和单纯管理者的区别了:前者才是真正以人为本、真正为学生着想的,后者则几乎都是自我中心者,他们其实并没有真正替学生的成长着想,他们考虑得更多的,多半是自己的“业绩”。所以,我们看一个班主任的真正水平,往往要看他们如何对待“非评比”一类的问题。  我希望每个班主任都记住:您首先是个光荣的教育者,其次才是管理者,管理是为教育服务的,千万不要主次颠倒。  第二节 学习指导者  本节论述的是班主任的另一个重要角色——学习指导者。这个角色是从教育与教学的关系这一角度切入的。  班主任很少有不任课的,所以班主任不但是教育型的管理者,而且是一个知识传播者,一个教书的人,不是单纯做管理工作的人。大学里有单纯做管理工作的老师,有的叫班级辅导员,中小学没有这种人。在中小学,教育和教学不分家,这是一个很值得注意的特点。  你会发现,中小学学生科带头儿几乎都是优秀班主任,或者曾经是优秀班主任,而中小学的优秀的班主任几乎都是教学能手。

编辑推荐

  著名教育专家王晓春40年教育经验总结,中小学班主任专业成长的优秀读本:《做一个专业的班主任》。为什么有一些老师喜欢当班主任呢?他们即使在关键中,也尽可能保持着自己的独立性,即使在一片盲从中,也能保持一份清醒;即使在“类体力劳动”的包围之中,也能捍卫思想的权利和尊严。他们的肩膀上,长着自己的脑袋。他们是一些真正把班主任工作当作专业的人。  如今我们通常见到的终日忙忙碌碌、急急挠挠、被动招架、焦头烂额的班主任,确实当不得,要做,就该做一个快乐明哲的班主任。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做一个专业的班主任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28条)

 
 

  •   ——读王晓春老师《做一个专业的班主任》当班主任是一件苦差事,常看到一些终日忙忙碌碌、急急挠挠、被动招架、焦头烂额的班主任,所以总觉得班主任生活质量不高,班主任幸福指数低。王晓春老师的《做一个专业的班主任》,让我明白了:作为班主任,埋怨没有用,牢骚也没有用,在我们不能改变大环境的情况下,我们只能从提高自身素质入手,学会做一个专业班主任,以真正体会教师的幸福感和崇高感。教师要有角色意识,要认清自己首先是一个教育者,然后才是学科教师。班主任更要有角色意识,要知道自己是干什么的,是教育型的管理者还是学习指导者?是学生的平等对话者还是学习者?是心理工作者还是家庭教育指导者?王老师从教育与管理的关系、教育与教学的关系、师生关系、教与学的关系、老师与家长的关系等角度,阐述了班主任工作的主要角色。事实上,很多班主任并不知道自己要同时扮演这么多角色,他们往往认为自己就是班主任,是班级管理者,因而出现角色模糊现象,甚至缺项。班主任在其“位”而不知该谋何“政”,糊里糊涂干工作,心情肯定好不了。他们一天忙到晚,不知干了些什么,他们会觉得自己无法适应环境,进又进不来,出又出不来,于是怨天尤人,自贬自抑,时而怒气冲冲,时而顾影自怜。这种情况下,职业倦怠感就会不知不觉弥漫心间。正因为角色意识淡薄,所以我们虽然做班主任多年,却从未认真思考过自己属于什么类型的班主任。事实上我们一直在被动的应付学校工作,学校组织什么活动,我们就带着学生参加什么活动,学生安排什么样的主题班会,我们就召开这样的主题班会,学校制定了什么样的检查评比规则,我们就按照这样的规则要求学生。我们习惯了当“齿轮”和“螺丝钉”,我们习惯了围绕学校工作这根指挥棒转,我们的独立思考能力渐渐退化。 面对王老师提出的班主任的九种类型,我反思,我属于哪一种班主任呢?这是我以前从没想过的问题,正象王老师说的:“我感觉中小学班主任普遍不知道‘我是谁’。既不知道自己的优势,也不清楚自己的弱点,而且几乎没有‘照镜子’的习惯,遇到挫折只会怨上怨下。”看看身边的班主任,也是盲目的工作,缺少思考,习惯性的把班级当作自己的私有财产,“我的地盘我做主”,班级的大事小情,往往班主任说了算,中学“班官”型的居多,小学的“班妈”型的居多,极少数是不愿意做班主任,领导硬性安排的,所以保持“维持会长”的身份。我们只有真正认清自己,才能改变既定的思维模式,才能像“科学家”型班主任转变。 提起问题生,没有老师不头痛的,问题生耗费了班主任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却收效甚微,成为班级“顽疾”。问题生何以成为问题生?什么样的学生才是问题生?我们应该怎样对待问题生?王老师给我们做了具体说明,让我们对问题生有了新的认识。在我们的惯性思维中,只要学习差的学生都是问题生,这样,一个班级可能会出现三分之一乃至更多的问题生,我们人为的扩大了问题生的范围,今天抓这个,明天找那个,整天累死累活的,班级却没有任何起色。我觉得这主要是我们专业知识欠缺的原因,在问题生问题上,我们要么“高压”,要么“怀柔”,要么“招安”,要么“一棒子打死”,要么置之不理,任其自生自灭,要么强迫转学,眼不见心不烦。殊不知,很多问题生就是我们造成的,是我们人为地把他们推向了问题生行列。面对问题学生,我们不分析,不思考,不管什么样的问题,习惯按自己惯有的思维处理。事实上,问题生的出现,对班主任来说既是挑战,又是机遇,每成功转化一个问题生,班主任的教育智慧又提升了一步,这会促进班主任的成长。而我们却习惯了安逸的生活,怕出现问题,一旦出现问题,能避则避,避不开便草草解决。所以我们的教育历程显得苍白,所以我们的工作原地踏步。 一直对班主任工作持排斥态度,一直以为班主任工作不需要太强的专业知识。读了王老师的这本书,在感叹自己肤浅无知的同时,更觉震撼,原来这才是真正的班主任生活。告别以往的懒惰,告别以往的懈怠,告别往昔那些缺少思考的日子,学会做一个专业的班主任,做一个快乐明哲的班主任.
  •   非常值得看的书,近期我一直在读《做一个专业的班主任》这本书,读后感触颇深:要做,就该做一个快乐明哲的班主任。首先是思想上的转变。这本书里没有套话、空话,讲的都很实在。正如王老师在书中讲到:班主任工作,内容没边际,责任没边际,如同一个无底洞,如同一个不断加压的水压机。对于这样的现状,王老师认为,“作为一个班主任,埋怨是没有用的,除了呼吁体制改革之外,我看重点应该放在提高自身素质上。”通过对第一章的阅读,我对班主任角色有了客观的认识。班主任无论从事任何学科,首先想到的自己是一名教育者,其次才是教学工作。在工作中不能就经验来处理事情,不能只看事情的表面现象,而要深入地考虑自己是否从科学的教育手段来解决问题。从事班主任工作,能让自己的教育人生更加完整、更加丰富,能从另外一个角度来促进专业成长,对学生的深入理解,引导班风的方法等。从阅读中,我的思想上有了很大的转变,不再把班主任工作当做苦差使,不再认为班主任工作会限制自己专业的发展,不再讨厌做班主任工作,而把这份工作当作一种事业和专业来做了,主要可能是心中觉得更有底了吧,有了一套班集体建设的思路。其次是做一个快乐明哲的班主任。书中引用了一个故事,一个工作了十五年的人从没被提升,而刚进公司一年的小伙子被提升了,他得到上司的回答是“您并没有十六年的经验,您只有一年的经验,只不过您把它用了十五次而已。”这段话发人深省,如果我们年复一年地走老路,总是一遍又一遍地复制自我,那收获的多半就是疲惫和焦虑,永远做不成快乐明哲的班主任。快乐的前提是明哲。 最后是帮孩子。该书力图把班主任工作真正作为一个教育专业,进行学术研究,追究其理念,探索其规律,构建其体系,寻找其方法。用王晓春的话说:“主张班主任实现思路和工作方式的转轨。”从过去的“哄”和“管”的交替使用到逐渐更多采用“帮”的方法上来。这种点化,让笔者茅塞顿开而顿悟。平日里我们的教育有三种方式:管孩子、哄孩子、帮孩子。《做一个专业的班主任》竭力介绍和推荐的是第三种方式。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本书的内容,那就是:主张班主任实现思路和工作方式的转轨,从只会交替使用“管”和“哄”的方式转变到逐渐更多采用“帮”的方法上来。在日常教育活动中,管孩子时,教师是指挥者;哄孩子时,教师是鼓动者;帮孩子时,教师是研究者。管孩子时,教师希望孩子害怕,恐惧是动力;哄孩子时,教师希望孩子欣喜,兴奋是动力——两者都主要诉诸感情,比较情绪化。帮孩子则不然。帮孩子时,教师是研究者;帮孩子时,教师希望孩子冷静、清醒,动力是智慧;帮孩子是一种平静的、理性的交流,当然“帮”也需要“管”和“哄”两种方式的配合,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 总之,希望做一个快乐的、明哲的、有成就感的班主任和教师!
  •   我拿起了王晓春老师的《做一个专业的班主任》,劈头第一个问题就是问自己:“你喜欢当班主任吗”? 如果放在两年前,我想我会毫不犹豫地回答“喜欢”。的确,那时的喜欢只是一个臆测。我一直觉得当老师不当班主任会失去很多乐趣,当老师不当班主任,就不能算是一位真正的教师。可是,在这两年的班主任经历和所闻所见中,却让我经常觉得不知所措,以及感受老师们经常要处理许多很琐碎的事,连出去听半天的课,他们的心都是栓着一根弦。班级秩序要管,班级学生之间要培养集体荣誉感,上课纪律出现问题要处理……用一个字形容:累。读完书之后感觉才发现许多的烦恼是自己不够专业所导致的。《做一个专业的班主任》在某些管理和教育方面给了我思考和借鉴。以下是我的感想以及对以后的工作的一些启示。思想上转变,不要把班主任工作当做一个苦差使,不要认为它会限制自己专业发展,会占用大量的时间,导致没有时间来研究教学。从事班主任工作,能让自己的教育人生更加完整、更加丰富,能从另外一个角度来促进专业成长,对学生的深入理解,引导班风的方法等等。通过读这段时间的阅读,我好像没那么讨厌做班主任了,究其原因主要是心中稍有些底了吧。确信,只有品尝到班主任的酸甜苦辣,才是一名教师。 要科学地去做班主任,充满智慧地去做班主任,要用心、细心地去做班主任。就拿我们经常采取的教育方式表扬和惩罚来说,现在的教育理念似乎都在宣扬表扬的好处。但是表扬不能盲目,要发自内心地看到学生的优点,但难的就是要不断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我常常想表扬班里一个特别调皮而且不受其他学生喜欢的让我头疼“问题生”,却一直苦恼没有找到他的闪光点。我希望通过表扬来改变他在同学中的形象和他自己对自己的态度,但是,经常话一出口仍然是批评。王晓春老师也说到,他会在学生出现问题时特别关注他,而当学生安静下来时就又把注意力转移到其他学生身上了,于是,他总是看不到那个学生安静的时候。这个案例也给了我提示,表扬和改变一个学生的行为,得多用心观察,时时刻刻关注到那个孩子的表现,下意识地去看看他是不是有所进步,即使他只是安静地坐在那里。有目的地观察一个学生,不要被突发的事情牵着走,要感觉学生都在你的掌握之中,这才是一个专业的管理者。对以后工作的启示:1、教师影响学生的手段有定规矩、评比、批评、惩罚、说服、表扬、榜样、集体舆论、师爱、威信,王老师很理性地分析了这些工具的用处,一句话,“万能钥匙是没有的”,每一种工具只有用得恰当才能起到应有的效果。怎样才能算有效果呢?学生在你这种方法的影响下确实有进步。以后的工作中,面对班级及学生存在的情况,理智地分析和思考一些用哪种方法,并注意事后的反思,力争把这些工具用娴熟。2、以后工作中,首要的是摆正自己的位置,真正地尊重学生,少必要的批评永远不会废止,但把它减到最少是我的任务。具体可以采用记录对学生的批评事件,分析其中有几个可以转换为提醒、分析、理解、表扬等方式,惩罚手段也可以一一写在纸上,加以分类然后进行评估,这样一来工作的实效性可以大大提高。 总之,希望自己做一个快乐的、明哲的、有成就感的教师!
  •   首先是思想上的转变。这本书里没有套话、空话,讲的都很实在。正如王老师在书中讲到:班主任工作,内容没边际,责任没边际,如同一个无底洞,如同一个不断加压的水压机。对于这样的现状,王老师认为,“作为一个班主任,埋怨是没有用的,除了呼吁体制改革之外,我看重点应该放在提高自身素质上。”通过对第一章的阅读,我对班主任角色有了客观的认识。班主任无论从事任何学科,首先想到的自己是一名教育者,其次才是教学工作。在工作中不能就经验来处理事情,不能只看事情的表面现象,而要深入地考虑自己是否从科学的教育手段来解决问题。从事班主任工作,能让自己的教育人生更加完整、更加丰富,能从另外一个角度来促进专业成长,对学生的深入理解,引导班风的方法等。从阅读中,我的思想上有了很大的转变,不再把班主任工作当做苦差使,不再认为班主任工作会限制自己专业的发展,不再讨厌做班主任工作,而把这份工作当作一种事业和专业来做了,主要可能是心中觉得更有底了吧,有了一套班集体建设的思路。
  •   王晓春老师的《做一个专业的班主任》,让我明白了:作为班主任,埋怨没有用,牢骚也没有用,在我们不能改变大环境的情况下,我们只能从提高自身素质入手,学会做一个专业班主任,以真正体会教师的幸福感和崇高感。教师要有角色意识,要认清自己首先是一个教育者,然后才是学科教师。班主任更要有角色意识,要知道自己是干什么的,是教育型的管理者还是学习指导者?是学生的平等对话者还是学习者?是心理工作者还是家庭教育指导者?王老师从教育与管理的关系、教育与教学的关系、师生关系、教与学的关系、老师与家长的关系等角度,阐述了班主任工作的主要角色。
  •   不知不觉已经从教三年,从去年开始接手新班后,自己又做起了繁忙、辛苦的班主任,自己也曾一遍一遍的问着自己:您喜欢做班主任吗?其实,我知道自己内心深处的答案,肯定不是特别的愿意,因为太多的事情总压得我喘不过气。但是读了这本书后感触颇深:要做,就该做一个快乐明哲的班主任。从第一天的阅读中,我的思想上就有了很大的转变,不要把班主任工作当做一个苦差使,不要认为他会限制自己专业的发展,会占用大量的时间,导致没有时间来研究教学。从事班主任工作,能让自己的教育人生更加完整、更加丰富,能从另外一个角度来促进专业成长,对学生的深入理解,引导班风的方法等等。通过读这段时间的几本书,我好像没那么讨厌做班主任了,主要可能是心中觉得更有底了吧。


  •   《做一个专业的班主任》是一部我非常喜欢的有关于班主任工作的书籍,书中通过分析班主任工作中经常会出现的问题而进行研究讨论,不是简单的教授一些经验,也不是死板的给出解决办法,而是较为深入的分析每一件事,从事情的源头进行阐释、分析,使得班主任工作的呈现出一条稍微清晰的思路,引导我们去认识,去解决,这样我们就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解决问题,不会出现死搬硬套了。
    确实是一部非常不错的指导班主任工作的书,买来看看,对于刚刚出来工作的老师有很大的帮助。
  •   该书着重从一种研究的角度来对待班主任工作,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我当班主任十年了,以前一直使学习别的老师经验,但是从没有自己认真钻研过里边的道理,从内心感悟过把别人的经验变为自己的东西,用科研的态度来研究学生。我想做好班主任光有爱心远远不够的,还要像一个医生那样,用专业的态度和方法来对待班主任工作。从这个角度来说,王晓春老师的这本书值得我们每个班主任认真学习。
  •   一直对班主任工作持排斥态度,一直以为班主任工作不需要太强的专业知识。读了王老师的这本书,在感叹自己肤浅无知的同时,更觉震撼,原来这才是真正的班主任生活。告别以往的懒惰,告别以往的懈怠,告别往昔那些缺少思考的日子,学会做一个专业的班主任,做一个快乐明哲的班主任.
  •   非常适合一线的班主任阅读,因为它所选取的素材来自于最新的教育一线,而且指导到位,分析透彻,可操作性强,易懂又不乏科学性和理论性。实在是难得的一本好书。也很喜欢王晓春老师的笔锋和思想。很想再多读一些他的书。
  •   几乎可以说从一翻开序言就已经被作者真诚客观的分析深深吸引,里面谈到很多教师或者班主任已然麻木的问题,并且很诚恳地一针见血,把问题的根源拔出来放在你面前,让你不得不承认自己在反驳背后的真实想法实际上就是作者的观点,只不过自己没有来得及细想就被其他同事的态度即所谓的经验快速地同化,年纪轻轻已经变得麻木。它把班主任当作一个区别于其他职业的专业化更强、也更需要学习和提高的职业,很多观点都是可以用来解释为什么我们的工作有时候很难做、很不愿意做……
  •   与学生谈话还是一个诊断问题的过程。比如一个优秀的学生跟你说他“想转学”,一个留守学生说“我不能随便要别人的东西,我要靠自己生活”,一个厌学的学生说“我忘记带语文卷回来”,一个学生说他上课时“忍不住要去想”另一位异性同学,一位网络成瘾的学生说以后“可以以电脑网络为生”,一位情绪失调的学生说“我是一只可怜的鼻涕虫”,并总是用摇头代替对问题的回答, 一位行为偏差生说“老师,在您眼里我终究是个坏孩子,您就把我当道错题‘叉叉’了吧!”等等,作为班主任如何理解这些话语的含义,并听出弦外之音,顺藤摸瓜,探明学生心理活动的“蛛丝马迹”,如何了解学生的真实问题所在,了解眼前正发生的事和更多的细节,如何应对,如何迅速对问题作出分析判断,并能对学生的问题作出客观准确诊断,而不是主观武断下错结论,是对班主任教育心理学专业素养的一个检验,就像一位患者跟医生说“我头疼”“我肚子疼”,医生所作出的反应是一种专业判断。诊断是很重要的,诊断对了,治疗才是有效的。
  •   王老师的这本书很理性,他主张班主任是一份专业的工作,有其工作边界,从业者要理性对待在班级管理中遇到的问题,区分哪些是一定需要班主任介入管理的,哪些可以由学生干部代劳,哪些是需要由专业人士解决的。班主任如果认清了自己的工作范围和重点就不会做无用功,吃力不讨好。
  •   把班主任的工作分解的很到位,而且指出了当今学校教育存在的问题.如果中国的一线教师都有这样的认识,主管教育的领导能够转变观念我想诺贝尔奖就真正离我们不远了!
  •   这本书系统的介绍了如何做一个专业的班主任,里面不是理论的介绍,更多的是案例的分析,更贴近平时的工作实际,确实值得班主任们一读,不管是新班主任还是工作多年的班主任,我看了这本书以后,学生们都说我变了不少,变得更容易接近了。我想这都是这本书的功劳。
  •   《做一个专业的班主任》让你更专业,很多观点确实很对,受益匪浅
  •   怎样从繁杂的事务中解脱出来,如何做一个专业的班主任,本书给你回答。
  •   做一个专业的班主任,这就是阅读这本书想要追求和达到的目标。书里给出的论述非常的专业。
  •   好好学习做一个专业的班主任
  •   这本书,很不错,感觉比较利于班主任对工作的的一些反思,有一定借鉴意义。并且,通过对王老师的一些设计的问题的回答,也可以积累一些自己工作中的案例。不错。
  •   看了这本书,离做个专业的班主任越来越近了。
  •   这本书,我看了之后,觉得写得很好,不是讲大道理,很朴实,很辩证的看待班主任工作,包括“体罚”学生之类的情况,书上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这是我见到的与许多班主任工作书籍不同的一本,或者说是另类吧,是一本来源于实际、来源于基层的书籍,对于班主任的困惑和矛盾,基本上都可以解答。如有兴趣,请看一下,也许你的班主任工作将轻松无比,且无思想包袱。
  •   班主任专业成长的优秀读本。
  •   刚收到就迫不及待的写下评论,因为我现在做班主任有很多的困惑,在当当淘了很久,又看了很多的评论,才定为这本书,打开来看,很是欢欣雀跃,这正是我要找的一本最实用的一本书,惜我愚钝,不能言表,希我能从王教授的书中找到光明之路
  •   对教学和做班主任很有用!
  •   是一本好书,很专业,特别对初当班主任的老师大有裨益。
  •   喜欢这本书,很有提升自我的感觉。使我明白了很多关于班主任工作的细节。很好
  •   从此书上我主要受到的启发式:要研究,抱着研究的态度去当班主任。这样,我又看了很多相关的东西,让我进步非常大。十分感谢王老师。后来,推荐给领导,他们又给所有班主任买了一本。
  •   帮朋友买来做为学校班主任培训的教材。
  •   王老师的书批判性挺强的,给我很多思路借鉴,最好还要结合网络论坛与其联系更具体的事件以解决令人烦恼的问题。适合已有班主任经验的老师来看,能学到不少。
  •   非常适合刚刚担任班主任工作的老师们阅读。受益匪浅!
  •   我们的一个班主任托我买好久了,买来一看,果然不负众望!是一本值得班主任收藏的好书。给我们工作上提供很多理论上的指导和实践上的具体建议。
  •   这是一本很适合班主任看的书。我看了这本书最大的感觉是心情舒畅。没有什么学术性的语言,像一位朋友向你娓娓道来。没有将老师的职责说得多么崇高,而是平静地告诉你的职责是什么。
  •   我是小学班主任,这里的一些经验值得学习,但是比较适合高龄学生
  •   内容很全面,骒难得的班主任工作指导书,重要的是作者所倡导的对工作的研究精神和研究方法。
  •   为刚担任班主任的老师指引的一本书
  •   作为刚从学校出来就当班主任年轻老师,我表示这本书很值得一看。
  •   读了王老师的这本书才知道班主任是什么。受益匪浅。
  •   从图书馆里借来看的。发现实在是一本好书,直中要害,观点深刻,讲了很多当今班主任工作的现状和问题,能讲到实处,个人非常欣赏,所以在这里淘一本自己收藏,以后还能时常翻翻。
  •   王老师的书不错!有例子有理论,尤其对于初次担任班主任的老师很有帮助!
  •   适合所有想提升自己担任班主任水平的老师。
  •   很专业的书籍,适合每位班主任阅读
  •   对班主任很有启发,尤其是对现实中的各种问题,分析得很好。
  •   对班主任工作很有帮助!班主任好帮手
  •   看了开头的几页,感觉物有所值,对自己的班主任工作有所帮助!
  •   对班主任工作有很强的指导性 不错
  •   这本书备受大家推崇,简单翻了一下,案例挺充实,听具体。分析也挺全面的。帮孩子的班主任,这个提法太好了!
  •   内容很好,是班主任的必读书籍。
  •   不错,对于班主任来说很有帮助。尤其是如何开好家长会,给了我很多点子。
  •   适合刚当班主任的人。
  •   心灵的震撼,改变了我关于班主任的认识
  •   班主任必看
  •   案例多, 详细, 对刚接手的年轻班主任有帮助
  •   班主任值得一看
  •   每一位班主任必备的一本真经!
  •   班主任的可以读一下。
  •   这本书没什么废话套话,所举的例子实际有用。提供了一些可操作性强的方法。是我看过的教育类书籍中比较有现实意义的一本。值得一看。这本书中很多说法一针见血,很有指导意义。
  •   王晓春的书对我们一线教师帮助很大。
  •   王晓春老师的书,都很好。
  •   很久就知道王晓春的著作的特点,研究实际,立足科学,高于经验,易于与实践结合,可操作性强。
  •   新老教师都可以读读,新老师学方法,老教师适当地更新观念。很受益
  •   王晓春的书还是很值得一看的,新的思路。
  •   认真学习王晓春
  •   长期以来,困惑于如何管理教师,如何管理学生,拜读了这本书后,受益匪浅,茅塞顿开,于是组织教师每周读一个章节,共同探讨,共同成长。
  •   讲得很有道理 指出了一些平时忽略的细节 要好好研究 做笔记 对以后会有很大帮助
  •   印象很深的是第二章,影响学生的手段,其中在讲定规矩时强调,规矩都是国家学校制定的,老师不会按个人意见定规矩,如果非要有个人意见的,那也得民主讨论而得,这样学生便不会有太多的逆反心理,对舆论威信等也介绍得较好,后面的班风建设、问题生诊疗也都还不错,总之,这是一本很不错的书,随时都可以摘抄一部分,加强自我建设!
  •   这是一本值得像我这样刚出来的师范生学习的。这是一个起点,也是一种感受教育的过程。。
  •   特别喜欢王老师对工作的研究精神,这是我读的王老师写的第三本书,很受启发,其实无论什么事情我们都不要只看结果,多问问为什么会这样,就会药到病除
  •   书写作的观点很真实,都是从实际出发,探讨写作教育的问题,好书值得学习
  •   真正教育者的视觉,非常适合教师读
  •   作者对问题的分析非常到位,尤其是对问题的分析比较客观,实事求是,不宣扬教育万能。提供问题的解决方法,同时对各种方法的缺点都阐述。世界上没有最好的办法,只有最适合的办法。
  •   作教育,实际上就是个技术活儿。看这本书,就像是作者就站在自己眼前,向你娓娓道来。看了后心里畅快了许多。
  •   本书很好,对于刚入职的年轻教师帮助较大。能够让我们明确我们的教学心态,为自己定好位
  •   这本书对青年教师的成长很有帮助!物美价廉!很值!赞
  •   买这本书的时候,刚毕业当老师,这本书给了我很大的帮助,很喜欢
  •   适合刚出校门没有学生经验的新老师
  •   看了之后感觉很受启发。不仅当老师的应该看,当家长的看也会有收获。
  •   王老师的书对我们有很多的启发,虽然我们不能做到,但还是很喜欢。
  •   科学,教师案头必备。
  •   适合一线教师看
  •   对于刚刚步入教师行列的我有很大帮助,挺好的
  •   希望更多老师看到这本书,真的好。
  •   佩服王老师的智慧与科学精神,向他学习!
  •   特别喜欢的书。赞一个哟,再来买!
  •   很好。全面,仔细,实际。相当的好。感谢王老师,逻辑性强。
  •   王老师的观点看法很好,受益匪浅!
  •   王老师的这本书是我这次买的4本班主任书当中最受启发的。书中有些具体案例,有当事人的解决办法,王老师又提出自己的见解,看后觉得深受启发,很受触动
  •   真正替班主任出主意的人!感谢!
  •   这本书是王老师在论坛上经过讨论,质疑写出来,有理论高度又不乏实践性,好书啊!
  •   相当不错,是老师必备书~
  •   王老师的书充满科学精神
  •   什么行业都要专业才行。
  •   写的够专业,受教了
  •   看看才知道什么是专业
  •   送货 速度快 ,纸质好,喜欢阅读。
  •   没见到实物
  •   书确实不错,值得师范生提前阅读!
  •   专家指路,开阔了自己的视野,好!
  •   希望以后有更多这样的书,俺们喜欢
  •   很喜欢,值得一看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