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勒的一年

出版时间:2008-1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汪佳佳  页数:209  
Tag标签:无  

前言

我在这里已经存在了无数年代,法国之南,罗讷河畔,地中海之滨。角斗士们交互的兵刃所进发的白光依然夺目刺眼,然而耳边却已回荡起马赛曲的激昂调子;如若再俯身望去,已然是拉马丁广场上络绎不绝的游人,其中不乏四处打探“夜间咖啡馆”的凭吊者。历史在我身上缓缓流淌过去,其中也有动人的故事,可是它们来了,或是给我一个亲吻,或是给我一块伤痕,然后又走了。我还是在这里,巍然不动,在这法国之南,罗讷河畔,地中海之滨。我有鲜亮的太阳,澄碧的天空,蓝绸般的海面,金黄色的麦田。人类常常被我的外表迷惑,他们以为我是开朗而轻浮的,快乐而放荡的。事实上,我的内心凝重得有如伦勃朗画刀下深沉的线条,质朴得有如米勒画布上勤恳的播种者。最懂我者当属文森特·凡·高,他用鲜明的色彩涂画我,这种色彩并不妖娆狐媚,而是含灰质性的、沉着的。凡·高的画奔放热情,但是他对明度和色相的掌握十分严谨,深色和重色的运用可谓惜墨如金。于是在极复杂极丰富的色块、色线和色点交错的交响乐中,只有他表达出了我单纯、严肃的本质神貌。这个年轻人在我的怀抱中生活了两年。他不英俊,不高大,没有夺目的气质,在茫茫行者之中,他毫不起眼,不知为何,却引起了我的注意。当他最终仓皇离开的时候,我清晰地记得他那对随时似要喷火的眼睛,那双痉挛地持着画布的还留着颜料的手,那像被憔悴和劳累压弯了的背。我不知道他要去哪里,很多人围着他,他恐惧地望着前方,眼神却又空洞无一物。我常常见他在田里画画,戴着草帽,奋力挥笔,线条总是短促但具有巨大的张力。他也时常随手一抛不满意的作品,于是在路上常能见到被涂满了大色块的纸张随风起舞。我很想留他再多一些时间,可是他不属于这里——我是多么明白!四万多个日夜从指问流走。普罗旺斯的烈日与北风毫无悬念地交替着。我就这么矗立在罗讷河畔,直直地望着那一列列南下的火车。是的,我将永恒地望着它们,带着某种希望。

内容概要

普罗旺斯位于法国南部,从诞生之日起,就谨慎地保守着她的秘密,直到英国人彼得·梅尔的到来,普罗旺斯许久以来独特生活风格的面纱才渐渐揭开。在梅尔的笔下“普罗旺斯”已不再是一个单纯的地域名称,更代表了一种简单无忧、轻松慵懒的生活方式,一种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的闲适意境。如果旅行是为了摆脱生活的桎梏,普罗旺斯会让你忘掉一切。在这个普罗旺斯大区中的海滨小城里,文森特·凡·高经历了他生命中最后的悲欢离合。

作者简介

汪佳佳,女,2004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2006年毕业于巴黎素邦第三大学,获比较文学DEA学位,现为巴黎索邦第三大学比较文学专业博士生,同时在巴黎高等翻译学院攻读法、汉、英三语笔译硕士学位。

书籍目录

前言阿尔勒的夜行者白色的冬天初春黄房子里的画家夏初盛景城市的秋天等待向日葵阿尔勒的夜黄房子重逢高更悲剧尾声后记

章节摘录

初春1春风转暖,阿尔勒的天空由铅白慢慢转向了湛蓝。大地也逐渐变绿了,虽是那种伤心的碧绿,然而毕竟掩藏不了无限美好的生机和渴望。幸福好像恨不得要快些漫溢出来,你看那碧绿草地边缘红蓝白黄的野花儿。蓝色的天空下,那些高大的栎树也开始更新它们的叶丛了,并且在新绿的草地上投下了深色的影子。阿尔勒人的黄色房子和一条条新挖的壕沟则向自然中揉进现实生活里泥土般的温暖气息。即便是在壕沟里,这新生的绿色也浸润蔓延开来,并在文森特?凡?高的画布上展现着生机。沮丧似乎只是暂时的,当春意融放之时,他似乎觉得心中的压抑也舒缓了许多,回忆和希望交织在一起,又开始像苞蕾一样悄无声息地绽放开来。他工作得更勤了,每天大清早就扛着家伙出门——正如他在自画像《画家在去工作的路上》中所表现的那样。中午他常常只吃自带的“面包和一点儿牛奶”,据说这样是为了省掉回旅店吃饭的时间。在阿尔勒的春风和阳光里,文森特感到体内蛰伏已久的生命力如同春花一般纷纷盛开,这令到他自己都有些意外:“在我身心之内蕴含着一些东西,但那是什么呢?”或许,这是他内在的生命旋律与大自然节奏的交相辉映,是在阿尔勒的果园和麦田野奏响的生命之歌。

后记

关于文森特·凡·高的文章,无论是生平传记还是艺术评论,已有无数前辈写过,而我这一本书,既非传记,亦非评论。如毛姆所说,为画家树碑立传归根结底还是他的作品。但可惜的是,我对绘画恰恰非常无知,而一名优秀的艺术评论家,假使对手法技巧没有基础实际的知识,要做出确凿的——尚且不论有价值的——评论,实在是一件不可能的任务。因此,在这本书里,除非某些作品涉及到画家的性格,我尽力避免对凡·高的艺术成果过多地指手划脚,说一些断章取义的胡话。当年,毛姆为他的“查里斯·思特里克兰德先生”著书立传,那是因为作者在查里斯落魄巴黎的“那段坎坷困顿的日子里,经常和他见面”,他“比大多数人对他更为熟悉”;罗曼·罗兰给我们讲述的约翰·克里斯多夫的故事,是为了通过这个丑孩子终成英雄的历程来揭示“创造消灭死”的真理并且鼓励混沌中的人类“真正的光明只是永不被黑暗所掩蔽”;而人们如此津津有味地拜读着这些生平往事,那是由于他们甘心为了解心目中的英雄而付出代价——“如果那些相信思特里克兰德伟大的人看法正确的话,与他有过亲身接触的人对他的追述便很难说是多余的了”。但是我呢?一个活在21世纪的小人物,同笔下的主人公不但时空相问、阴阳相隔,而且在艺术悟性、造诣以及对生活体察方面的差距则更是天壤有别。那么,我的书究竟能写些什么?两年前的深秋,我随朋友来到普罗旺斯大区管辖下的小城阿尔勒,也就是文森特·凡·高了结余生前唯一一个常住过的地方。十月才尽,那儿却已然寒风料峭,木叶全脱,一派洗尽铅华的初冬模样。城里有一座昔日贵胄的宅邸,巍峨、豪放,站在宽阔的平台上远望,只见平林漠漠,轻雾朦胧,荧光闪烁的罗讷河不合昼夜地流淌着。一百年前,阿尔勒还是个纯朴的村庄,这个距巴黎六个多小时车程的地中海海滨小城,它的生活状貌自然同首都大异其趣。凡·高,这个来自荷兰的落魄画家,在法兰西的土地上四处碰壁,等待他的是贫困和饥饿,他不得不一次次背起简陋的画具、提起破旧的行囊,一次次地远离那些他深深迷恋的城市,一次次地寻找能够接纳他的宽厚怀抱。我们来到城里一间粗陋冷清的小客栈,据说这里是按当年的加雷尔旅店重新修建的。楼下是饭厅,楼上只有两间客房,其中一问才六平方米,没有壁炉,没有衣柜,没有暖气管,除了头顶上大可盈尺的一扇锈迹斑斑的天窗之外,甚至连扇像样的窗户都没有。这个阴暗而湿冷的地方,容下了疲惫而孤独的凡·高。他的屋子里只放得下一张狭长坚硬的木板床,以及一把破椅子,除此以外再无多余的空间,别说在室内作画,就算想舒舒服服地休息一场都非易事。于是,苍穹和灰地便成了他的画室,镜子中自个儿的模样就是最便捷、听话的模特儿。我草草地翻阅过高更的个人传记,也认真地间读了毛姆以他为原型创作的《月亮和六便士》,看到最后,我突然生出一个略显荒唐的想法,生于双子星座的高更,也许只是…个诚实本分、不肯为他人意愿而改变自己想法的执拗的孩子,他多变的心思和成天懒洋洋的模样确实不招人喜欢,尤其同凡·高那种不依不饶的执著形成鲜明的对比,然而你不得不说他是一个充满智慧的宿命论者。孔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高更不逆先天之命,并且懂得取其之长而补后天命运之短,比那些“狎大人、侮圣人之言”的小人真诚许多,就连凡‘高在1888年冬天的那场悲剧之后也还对友人作出这样的评价“我认为高更作为一个人比作为一个艺术家,更加伟大。”毛姆一针见血地指出,让人做出高尚举动的往往是幸福得意,而灾难和不幸非但不能将人性磨练得高贵,在大多数情况下它们反而只能带来狭窄的心胸和强烈的报复心。这就是为什么犬儒主义和制造神话会把人类推向残酷无情的深渊的原因。对于那些出类拔萃的公众人物,如果他们生活中有什么令人感到诧异或者迷惑不解的事件,人们就会如饥似渴地紧抓不放,并臆造出种种传说,且对此深信不疑。八卦新闻和小道消息是不分时代变迁放之四海皆准的惯例,是英雄们通向永恒不朽的境界的道路上最快捷的护照。这种狂热的态度可以说是浪漫主义对乏善可陈的生活的一种抗争。文森特·凡·高,生前同他相熟的都是些做不足道的小人物;保罗·高更,他活着的时候树了不少敌人,却没有交到什么朋友——一句话,人们对这两人的生平事迹知道得并不多,所以,一旦抓住了某个荒谬的怪癖,或是某件离奇的行径,或是某次凄怆的遭遇,浪漫主义的文人便会急不可而寸地开始铺陈敷衍,经过一段殚精竭虑的演绎附会,一个神话便产生了,而只要是神话,就必定不是皆大欢喜的结尾。我并非不喜欢神话,或许只是因为同情,所以我愿冒臆想之嫌疑而试图还原一个较为“正常”的高更。幸而,不论是凡·高还是高更,他们受人揶揄讥讽的年代已经过去了,为他们辩护甚至对他们赞誉也不再被看作一种奇行怪癖。他们的瑕疵在世人眼中已经成为其优点必不可少的派生物,“崇拜者的赞颂和贬抑者的诋毁固然部可能出于偏颇与任性,世是有一点是不容置疑的,那就是他具有天才。”稚克·德米摄影机里的瑟堡,房子像动画片里那么玲珑可爱,颜色像水彩画中一般和谐绚丽,就连那些罪恶经常光顾的地方——车站、码头、加油站等等——也都沉浸在朱红、米黄、藏青、淡紫的光环之中。而阿尔勒,不管是拉马丁广场饮水龙头上雕刻着的那张精致艳丽的脸蛋,还足阴晦的冬日下午库尔塞勒大道上发髻高耸的高贵妇人优稚的身影;不管是尚在维修中张贴着高速火车南线广告的小城火车站,还是法国人选前街头随处可见的社会党玫瑰拳头标志;不管是低调地隐埋于一片楼群中的阿尔巴斯园,还是植物园里那棵巨大梅树的满地舂华;甚至黑夜里路边汽车投射过来的一道流光溢彩的灯影……一切都打上了这个城市奔放又温柔、浪漫又理性的烙印。毋庸置疑地,永不衰败的城市永远是最伟大的演员。在我接下这件写作任务的之后,笔耕不辍,“人生的一一大满足就是写作”,发泄积郁在心头的想法,除了自娱之外不抱其他目的,让手和脑疲惫到极点,而心灵却获得了平和、安静。由于父母的支持,代我挡了不少事情,因而得以省出时间来锱锱铢铢地写完。同时亦有许多朋友不时鼓劝。

编辑推荐

《阿尔勒的一年:凡·高与普罗旺斯》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在这个普罗旺斯大区中的海滨小城里,文森特·凡·高经历了他生命中最后的悲欢离合。这是一个城市的力量——它能够造就一个伟人,亦可以毁灭一番功业。它的确有着无穷尽的可怕威力,因为它手上抓着大把的时间,它不害怕苍老的侵蚀,它不朽。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阿尔勒的一年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5条)

 
 

  •   没有想到会在这样一个阴冷的夜晚读到Vincent倒在夏日蓬勃的稻田里。枪声仿佛响在我的心里,浑身发抖;虽然这是一个早已熟知的结局。这不是他的传记,也不是梵高作品赏析,只是记录了Vincent在Arles最后的日子,记录一个作者眼中真实纯粹的梵高在普罗旺斯的最后生命。有些事情是我无法理解的。就像Arles。我无法理解,罗纳河的冲刷,密史托拉风的呼啸,百年岁月的更迭,居然没有给它留下任何痕迹。梵高世界里的丝柏,夜空和黄房子,蓝天,吊桥和洗衣妇,都还在,仿佛从未走开。我很难理解,因为我生活的这座城市,哪怕只有三个月不出门,出门后都会发现到处都在拆迁,到处都在盖楼,到处都在种树。在这座城市,没有什么能留下来,记忆也不能。我很庆幸,不为Arles,也不为梵高,只为我自己,还能再看到Vincent的Arles。还无法理解的,是梵高自己,或者应该说梵高和高更。我不明白为什么他如此热烈地期盼高更的到来。如果他知道高更敲开黄房子的那一刻将是他生命中的顶点,如果他知道这个人将会让他以数十倍的速度向生命的谷底俯冲,如果他知道这个人将成全他生命的悲剧,他会怎么想?Vincent太纯粹,太天真。他什么都不知道。他爱抽烟斗,但也只抽得起粗制滥造的廉价烟草;他也爱女人,但没有女人愿意为他撒娇,愿意为他绽开笑颜,甚至连多看他一眼都不肯。他的生命是清白无暇的,却是痛苦的。这世上少一幅向日葵,少一幅夜间的露天咖啡馆,我不在乎;我宁愿多一个可以享受世俗幸福的男子。只是,Vincent终是不肯的。让我耿耿于怀的是,在梵高生命最脆弱的时候,Arles冷酷的将他推了出去!梵高自己恐怕也无法相信,当他怀着热切的心情踏上南下的列车时,心里鼓噪的是到南方去寻找光明寻找太阳的激情!可是当他坠入寒冬时,Arles的阳光并没有温暖他,反而将他赶了出去!梵高,倒在了奥维尔夏日的严冬中。当他伟大的灵魂在亲爱的提奥怀里慢慢消散的时候,我已经泪流满面。
  •   非常非常喜欢,书质量一般,稍有些旧
  •   这本书实在不值那么多钱,内容很空洞,图片也不是很有特色很好看,有太多的空白的地方。作者想象梵高在阿尔勒的生活而写这本书的,文字挺优美的,很有中国人写作的特点,但如果真正要了解梵高,我建议去读别的关于梵高的传记还更好。总之以句话,很失望
  •   很清新的感觉,喜欢,值得购买
  •   作者文笔不错,适合安静是一个人静静的阅读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