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7-8 出版社:华东师大 作者:教师资格考试研究中心、国联资格考试研究中心 组编 页数:420
前言
教师资格制度是国家法定的教师职业许可制度。我国于1993年10月31日颁布的《教师法》第十条明确规定:“国家实行教师资格制度。中国公民凡遵守宪法和法律,热爱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具备本法规定的学历或者经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合格,有教育教学能力,经认定合格的,可以取得教师资格。”这是首次以法律形式规定国家实行教师资格制度。为了贯彻落实《教师法》,1995年12月,国务院颁布了《教师资格条例》;1996年,根据《教师法》,原国家教委颁布了《教师资格认定的过渡办法》,至1997年底,完成了1993年12月31日《教师法》实施前在各级各类学校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人员的教师资格过渡工作;2000年9,1目,教育部颁发了《(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至此,教师资格制度的法律法规体系基本形成。2001年1月,教育部在北京召开了全国教师资格实施工作会议,标志着教师资格制度进入全面实施阶段。 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着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全民族素质的使命。教师的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关系到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关系到民族和国家的未来。根据教师职业的特点,教师应当具备一定的专业素养。这是当代教师质量的集中体现。教师应当具备学科知识素养,这是教师胜任教学工作的基础性要求,是有别于其他专业人员学习相同学科的要求。教师在具有一定的学科专业素养之外,还必须有比较广博的文化素养。教师是教书育人的职业,因此教师还要有教育专业素养,包括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正确的教育观念,掌握教育理论,懂得教育规律以及具备教育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有教育学、教育一L,N学、学科教育学的相关知识,懂得青少年身心发展、个性和品德形成的规律,以及如何根据这些规律教育学生等。
内容概要
《2012-2013教师资格考试专用教材:小学教育心理学(第6次修订华东师大)》主要供考生考试过关使用,因此编写过程紧密结合考试大纲,对大纲涉及的考查重点进行了详细讲解和分析,实用性强。每章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本章重点”,把章节重点内容以条目的形式列出,让考生对本章内容有总体了解。第二部分“章节内容”,详解大纲规定的所有知识点,让考生准确把握考试内容。第三部分“同步训练”,用于检测考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强化记忆,以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
《2012-2013教师资格考试专用教材:小学教育心理学(第6次修订华东师大)》突破传统教科书单一讲解的模式,在讲解知识点的过程中以图框的形式插入相关的历年真题,一方面打破了形式上的局限,另一方面使考生及时了解考试信息,把握考试方向。章后紧跟同步训练,便于考生巩固所学知识。书后附有两套模拟试卷,供考生全面了解考试形式,进入备考状态。
书籍目录
第一章 教育心理学概述
本章重点
第一节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第二节 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
同步训练
第二章 小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本章重点
第一节 小学生心理发展概述
第二节 小学生的认知发展
第三节 小学生的人格与社会性发展
第四节 个别差异与因材施教
同步训练
第三章 学习的基本理论
本章重点
第一节 学习的实质与类型
第二节联结学习理论
第三节认知学习理论
同步训练
第四章 学习动机
本章重点
第一节 学习动机概述
第二节 学习动机的理论
第三节 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同步训练
第五章 学习的迁移
本章重点
第一节 学习迁移概述
第二节 学习迁移的基本理论
第三节 迁移与教学
同步训练
第六章 知识的学习
本章重点
第一节 知识学习概述
第二节 知识的获得
第三节 知识的保持
同步训练
第七章 技能的形成
本章重点
第一节 技能的一般概述
第二节 操作技能的形成
第三节 心智技能的形成
同步训练
第八章 学习策略
本章重点
第一节 典型的学习策略
第二节 学习策略的学习和训练
同步训练
第九章 问题解决与创造性
本章重点
第一节 问题解决概述
第二节 创造性及其培养
同步训练
第十章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本章重点
第一节 态度与品德的实质及其关系
第二节 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第三节 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与条件
第四节 良好态度与品德的培养
同步训练
第十一章 心理健康教育
本章重点
第一节 心理健康概述
第二节 心理评估
第三节 心理辅导
同步训练
第十二章 教学设计
本章重点
第一节 设置教学目标
第二节 组织教学过程
第三节 选择教学策略
同步训练
第十三章 课堂管理
本章重点
第一节 课堂管理概述
第二节 课堂群体的管理
第三节 课堂纪律的管理
同步训练
第十四章 教学测量与评价
本章重点
第一节 教学评价的意义和作用
第二节 教学评价的方法和技术
同步训练
第十五章 教师心理
本章重点
第一节 教师的心理特征与职业成就的关系
第二节 专家型教师与新教师的比较研究
……
附录一
附录二
章节摘录
第一节教育的发展 大纲解读 一、教育的概念 我们先从词源上看看“教育”这个词的含义,我国汉代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注道:“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最早把“教”“育”二字用在一起的是孟子,他说:“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由此可见,教育是上对下、成人对儿童的一种影响,其目的是使受教育者成善,手段是模仿。在古希腊语中,“教育”一词与“教仆”一词相关,教仆是指专门带领儿童的奴隶。从这两种文字的“教育”的词源分析中可以看出,它们的共同含义是对人类社会抚育新生一代的特殊活动的概括,可见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承传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教育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狭义的教育则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学校教育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的,以影响入学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二、学校教育制度形成与发展历史上曾经有过从非正式教育到正式教育、非正规教育再到正规教育的演变。正规教育的主要标志是近代以学校系统为核心的教育制度,又称制度化教育。以制度化教育为参照,之前的非正式、非正规教育都可称为前制度化教育,而之后的非正式、非正规化的教育则都归为非制度化教育。因此,教育制度的发展经历了从前制度化教育到制度化教育再到非制度化教育的过程。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