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天我的美国教育之旅

出版时间:2006-11  出版社: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作者:李希贵  页数:197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本书作者把36天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悟如实地记录下来,作者完全沉浸在哥大教育学院民主教育的浓厚氛围里,近乎贪婪地寻找着一切可以学习的机会,如饥似渴地吸收着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教育营养。为我国中小学教育工作者提供了一个了解中美两国教育精髓的极好的视角。     本书为李希贵先生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访学期间,和美国教育专家、教师一起分析课堂,碰撞教育智慧的经历。在这36天里,作者完全沉浸在哥大教育学院民主教育的浓厚氛围里,近乎贪婪地寻找着一切可以学习的机会,如饥似渴地吸收着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教育营养。这36天是智慧激荡的36天,也是作者深入思考、审问的36天。这些思考极有价值,为我国中小学教育工作者提供了一个了解中美两国教育精髓的极好的视角。本书特别适合中小学教师、校长、教育工作者阅读。

作者简介

李希贵 山东省潍坊市教育局局长;历任高密四中语文教师、班主任、副教导主任、副校长、校长,高密一中校长,高密市教委主任;兼任国家督学、中国教育学会理事、山东师范大学研究生导师、山东省中语会副会长。先后主持多项国家级课题,其中《语文实验室计划》被列为国家教育部

书籍目录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吗?“家常便饭”与“法国大菜”我只有说,才能想你不能给他一个最终的答案教师就是专家让“讨论之球”在学生中传递接好学生每一个“球”培训能给教师留下什么?中国式的“无所谓”主人意识:从棒球场到教室大制度与小规矩你不要对她说“No”追问学校、教材和学生沟通才能了解让教师了解课堂生活以外的东西教育,关注生命质量在“Yes”和“No”之间靠什么可以记住学生?为什么让孩子们都在课间挤厕所?多元使我们变得理性给学生一些犯错误的机会在选择中学会选择从学生和教师之外找原因教育的耐心来自对孩子的理解在举手投足间塑造灵魂从l00%拥护到l00%反对“应试教育”不是洪水猛兽送人玫瑰,手有余香不要让孩子带着等第进入社会人生规划从什么时候开始?对强势学生说“不”诚信的基石靠诚信铸造强化考试与选择艰苦美国人也会耍心眼共同的难题测量分数背后的素质最崇拜的人就在身边学校组织再造寻找教育的伊甸园当孩子不能有效表达时从异想天开中升腾梦想阅读不等于看书与心理学一起长大教师是学校的生命纳税人的钱该花在哪里?喜欢听不同的声音从宽容不同到创造不同看美国的教师怎么布置作业认识时间与培养习惯说得实在,才能做得实在从哪里寻找培训效果?差距产生动力艺术是为了多彩的人生模范移民的新问题今日教育之使命培养世界公民善待功利心职业化:让人心平气和地活着等一等自己的灵魂

章节摘录

  主人意识:从棒球场到教室  下午1点10分,应朋友老娄之邀到纽约棒球场看棒球。  比赛是纽约的大都会棒球队以主场对佛罗里达的马林鱼棒球队。一上地铁列车,就已经感受到赛前的氛围,三三两两穿着标有“大都会”棒球装的小伙子,在车上就齐喊着”大都会,加油!”开始为他们喜欢的球队助威了。  现场的气氛非常热烈,可以容纳5万多人的体育场座无虚席。  在棒球比赛的过程中,每一个队员都面临着自主判断能力的考验,每一位队员是否果断也随时决定着全队比赛的胜负。不管是主场的发球、传球,还是客场的击球、跑垒,都必须具有良好的判断能力和果敢的行动。  我问老娄,小小的棒球何以成为美国人的国球7他告诉我,在美国聊天,既不谈家庭,又不谈工作,可以谈的事情基本上有两大类,一是天气,二就是棒球。如果不懂得棒球,那你与朋友就只有靠谈谈天气来沟通了,那实在是太单调了。  同去的另一位哥大博士生小王告诉我,美国人之所以如此喜欢棒球,首先,棒球是美国人发明的,这很重要,因此很普及;再一个就是,不同岗位的人因为同一个爱好,来到同一个球场,有着共同的兴趣,这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情:还有,美国人特别喜欢竞争,什么事都喜欢做到最好,棒球可能正好代表了这样一种心理。  难怪美国人那么喜欢棒球,因为棒球所体现的价值观,正是美国文化的典型代表,是美国人普遍追求的文化。  通过现场的感受,我发现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组织者对现场观众的关注。在整个比赛过程中,组织者始终没有忘记观众,不时地想出一些点子,与现场观众互动,首先是赛前的唱国歌,全体起立,即使拄着双拐的残疾人,也站了起来;第四局结束的时候,组织者又利用运动员休息的时间,用投掷枪向观众席抛撒运动衫,把气氛又一次推向高潮;第六局之后,又是全体起立,齐唱“上帝保佑美国”。有了“9?11”阴影的美国人,这支歌唱得特别投入。  美国是美国人民的,他们每一个再普通不过的人都自然而然地这样想,他们都是美国的主人,因此他们可以骂总统,骂议员,但却始终改变不了爱美国的意识。  为什么会这样7因为在各种场合,他们始终感觉自己处于主人的地位。当然,也包括他们的学校教育,他们在校园里、在课堂上早就收获了这样的感觉。  而在我们的校园里,却经常会遇到这种情况:在课外口若悬河、说话很自信的一些学生,在课堂上面对着老师讲话却唯唯诺诺,甚至噤若寒蝉;刚才在课堂上还是思维僵滞、呆呆的样子,一下课走出教室,却是又说又笑,活跃异常。  很长时间,我一直为这种现象所苦恼,却又找不到解决问题的药方。后来,还是一个孩子一语道破,他说,在老师的教室里,谁敢放肆,还是小心一点为好!  原来,孩子们大都把教室看作是老师们的教室,他们只是客居其中罢了。教室里有什么规矩,“主人”有什么习惯,甚至怎么才能赢得“主人”的欢心,都该认真小心地推测、研究,因为,“不识时务者”的下场经常是被老师赶出教室。  难怪我们在教育改革上大做文章,甚至把“以学生为中心”的口号喊得震天响,却很难帮学生从内心深处解开这个由来已久的疙瘩。  后来到西方许多国家的课堂里听课,发现孩子们全都那么神态自若地坐在教室里,一个个旁若无人的样子,用我们的话说,就是“大”得很。不管什么老师进来,都是坐在那里“按兵不动”,从没有“起立”、“坐下”这些繁琐;即使课堂发言,也是稳稳地坐在那里,说话也并不怎么规范,有的声音细小,有的吞吞吐吐,但无不率真坦诚,直抒胸臆,像在自己家里一样自然、随意。  中国教师平时主要是坐在办公室里的,只在上课的时候不断地变换着教室,学生倒是一直呆在同一个教室里;而美国的中学则恰恰相反,教师是固定在同一间教室的,而学生则走班上课。可是,令人奇怪的是,中国的学生固定在一间教室却总感到教室是老师的,美国的学生则不管到了哪间教室,那间教室就成了他们“自己的”教室。  我曾经就此事请教过一位美国的中学校长,她告诉我,她工作的很大一部分就是要让学生知道,这是他们的教室,而不是老师的教室。  我又就此事请教一位美国的中学教师:如何才能让学生感到教室是他们的,这位老师说了两个字:尊重。真是一语道破“天机”!尊重学生,尊重他们的想法,尊重他们的个性,尊重他们的处境,倾听他们的声音,和着他们的心跳想事情、做事情,教室里就会变得生机勃勃、春意盎然。  有意思!一件如此复杂的事情,解决的办法又是如此简单。我想起了我在许多国家的学生中做的一个问卷调查,在“你最喜欢什么样的老师”的答案中,绝大多数学生都把“尊重每一位学生”列为喜欢老师的第一个理由,即使中国的学生也毫不例外。原来,尊重这把钥匙竟能打开教育中这么多的铁锁,这真该引起我们认真地思索。  后来,在我们一些优秀教师的课堂里,我发现了一些更深层次的东西。当教师把教室变成学生自己的教室时,学生同时也懂得了一个道理,那就是,在教室里遇到的问题就是他们自己的问题,而不是老师的问题,这些问题需要自己去解决。这样一来,他们的责任心也随之而来,尊重这把钥匙竟又开了一把尘封的锁头。  可见,尊重是开展一切教育活动的基本前提。  P27-29

编辑推荐

  《36天我的美国教育之旅》特别适合中小学教师、校长、教育工作者阅读。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36天我的美国教育之旅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11条)

 
 

  •   读《36天,我的美国教育之旅》有感

    阅读李希贵老师在短短36天访学期间,追求教育理想的过程中丝毫没有停歇他思考的脚步。正如他在书中所写,“36天是他一直沉浸在校园内民主教育的浓厚氛围里,近乎贪婪地寻找着一切可以学习的机会,如饥似渴地吸收着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教育营养。”这样的形容一点也不为过,读完此书对李老师一心倾注教育更是深感敬佩。可以说,他将人生几十年来对中国教育的亲身感受与思考,通过他36天的美国教育之旅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悟如实地记录下来,为我国中小学教育工作者提供了一个了解中美两国教育精髓极好的教育 “中西大餐”。深有感触地记得他在最后一天所写“等一等自己的灵魂”中的二段话:

    在脑海里竟不时地冒出一个按捺不住的念头,我有没有走丢自己的灵魂?

    我没有办法为自己下一个结论。

    ……

    一个人单薄的灵魂很容易走丢,但也比较容易拣回来。一个民族的灵魂却容不得这样。

    深感李老师很希望以此书唤醒更多教育者的责任心,唤醒民族教育的灵魂。

    作为国际化、多元化的世界,未来属于孩子们的同一地球,中美教育差距之异——在不同社会制度,不同经济基础,不同文化背景下,教育价值取向有着截然不同。一切虽说不同,但教育终极目标是一致的——培养世界公民(哥大教育学院院长阿瑟先生)。那么,作为具有几千年传统教育的大国,我们向美国教育学什么?谈此,思此——学,可以学的;弃,学不了的;忌,盲目的学。

    学美国的教育,开始尝试把课堂还给学生。不仅思考我们的课堂什么时候给学生?以什么方式给学生?更深层次地思考我们为什么把课堂还给学生。其意义不仅在于教的方式转变,更长远的意义在于激发学生学的欲望,使其不在期待教师权威性的“新闻发布”而产生的思想惰性。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每一件事情都应学会自己思考,自己去探究学习,为孩子的成长过程创造这样的机会。最终他才有这样的本领。

    学美国的教育,给孩子思考的机会不仅在课堂。教育者更需要不断思考,以为孩子成长的角度把握一切可以教育的机会变为可能。学习美国教育实效性,把教育做成学生发展的教育。书中美国马萨诸塞州的牛顿市乡村小学,和国内许多学校一样,每周都为孩子带一份材料回家,向家长反馈孩子在学校一周的情况。书中列举了美国小学的反馈单:

    1、你今天在学校里吃到了什么蔬菜?它们都有些什么营养?

    2、今天在学校里刚学过了“小鸡的生存条件”,你能讲给爸妈听听吗?

    3、班上的“数字格子”游戏是怎么回事?

    4、本周的“魔术校车”活动你参与了什么?

    从两国的反馈单我们可以看到教育出发点的不同。美国小学反馈单显然比我们的简单,但它注重的是学生向家长说他在这周学校里的一切。说的过程,学会了梳理自己的思绪,也等于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而我们的反馈单更像留给家长辅导孩子的“作业”。在此看来,美国的教育处处在培养学生的能力,而我们的教育更注重知识的获得。

    写到这,我又突然想到今天在“沈阳晚报”看到“中小学生‘减负’深圳试点”的消息中有这样一段话:

    “小学一、二年级不留家庭作业,其他年级每日课外作业量不超过1小时,初中各年级不超过1.5小时。初中、小学学生每天睡眠时间均不少于9小时。”

    “减负”应该,可我们的教育怎么一“减负”就针对于作业这样简单?难道说想不出什么办法了?!全然不故学生的差异!基本不想没有作业的孩子们快乐到哪里去找?!

    吸收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教育营养,如此,我们教育补的要更多!

  •   读<<36天我的美国教育之旅>>

    读完了李希贵的<<36天我的美国教育之旅>>,和他一起到了美国的哥伦比亚大学,是美国最好的教育学府,地位相当与我们的北师大.没想到陶行知,陈鹤琴,张伯苓竟然都是哥大的毕业生,哥大竟然就坐落在曼哈顿岛上,面积相当大,就在中央公园西面,在纽约的上西区,要是买掉,估计能买十几个清华北大.

    以前一直很羡慕美国的教育模式,看了哥大的教育理念之后,更羡慕美国的教育研究,真是脚踏实地,在认真地做研究.都是从实际的教育教学出发,提出具体细微的问题,给教师可行的操作方式和建议.和我们这种纯理论,大而无档的教育研究完全不同.我们的教育理论书除了考试,就根本没有人愿意读,写的一点实际价值都没有,没有人关心,甚至没有人知道在常态下,老师们都在怎么上课!没有人关心教育中真实的问题!没有人关心教育中的学生和老师!只是讲各种名词和理论.所以和别的方面一样,有机会还是要多读国外的教育著作.
  •   为我国中小学教育工作者提供了一个了解中美两国教育精髓的极好的视角。
  •   观察36天教育之旅,跟随作者思维的深度,体验全新的教育模式,日记体验式的记录+李校长非凡的人格魅力给了我们更多思考的空间。
  •   我是为了孩子读的这本书,想看看美国教育究竟好在哪里.我们的教育究竟怎么了?因为作者独特的视角(校长,又是不断思索教育不断实践教育改革的专业人士),读来有很大的启发.,我只想从一个家长的角度规避一些国内功利主义教育对孩子的有害面,这是我的阅读初衷。但我想,如果有更多的老师更多的校长更多的教育界人士尤其是当政者都来看看这类书,看看我们的教育究竟对我们的孩子起了什么样的影响,看看“真正关注教育中的最主要因素——人”的美国教育,如果能有一点改变,对我们的孩子也是好的。
  •   之前已读过李希贵校长的两本教育专著,看了这本书,更加令人肃然起敬。如果工作在基础教育战线的校长都能有他的这种理性、眼光和思索,何愁中国教育没有新的生机。
  •   如果你是一位初中以下孩子的妈妈 如果你是一位对教育非常关注的人士 如果你是一位对教育充满热忱的教师 那请你们一定要看一下这本书 我从看《自由呼吸的教育》开始 买了李希贵的《学生第二》《美国教育之旅》 李老师是一位真正脚踏实地研究中国教育的人 真希望更多的人能加入进来 为了我们的孩子
  •   如果你是一个基础教育的教师,就应该读读李希贵的书。
  •   教育,国之魂;教育,国之本。有识之士,李希贵。
  •   从另一个侧面了解美国的教育,很适合教育工作者阅读!
  •   很荣幸,李希贵这位大教育家现在正是我们北京市十一学校的校长。在他上任后,十一一直蓬勃向上的发展,而且从多方面积极改革。从高一起,我们就开始制定人生规划,避免到高三时措手不及。大量的活动丰富了我们的课余生活。这些都是借鉴吸收了美国的做法。相信在李校长的带领下,十一会走向世界!
  •   书中写的教育现象,多半反映了中美两国文化上的差异,比如为什么学生发言要站起来,这不是告诉学生发言不好等段落,一些东西有待商榷。
  •   了解美国的基础教育,和中国教育做下比较,知道教师努力的方向在哪里。很多都是教育制度的落实不到位,我们应该反思。
  •   这本书真是太好了,作者通过对中美教育观念教育方式的对比,启发读者思考,从而拨正新时期教育风向标……
  •   对于广大教育工作者来说,是一本不错的书,该书给我们的工作提供了借鉴与指导,感谢作者!建议大家有空读一读!
  •   本人到美国学习前后看了该书两遍,感觉收获特别大。没有去过美国的人也可以通过该书对美国的基础教育有较全面的了解。
  •   我是无意间买到这本书的,因为急于寻找适合孩子教育方法的缘故,我想看看美国的教育。没想到一读,我便深深喜欢上了这本书。回头一看,2006年就发行了,2011年是第七次印刷,想必好多读者都看过了。我喜欢的原因是:叙述客观、清晰、通俗,不费劲间就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   这本书是老师推荐的,看了美国的教育理念确实跟我们有差距,但想在我国施行那种教育估计也不现实,毕竟大环境就是这样,不过确实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值得一看!
  •   中美教育理念文化的碰撞太好了
  •   美国的教育与中国的教育有很大差别,这本书给了我们很多的思考,也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世界的大门,希望有更多的人看到他,相信无论对于您教自家的孩子还是别人的孩子都会有益。
  •   这是一本非常好的书,通俗的故事告诉你美国与中国教育的区别
  •   此书,让我为之震撼!我佩服李希贵,我欣赏李希贵,我更敬仰李希贵。书中以日记的形式讲述了作者在美国学习的点滴经历,文字朴实无华,却铿锵有力!好书!
  •   让我们了解中美教育见的差距、不同,更好地改革我们的教育
  •   一位教育专家的教育之旅,思想碰撞之旅。一个个值得深思的问题的抛出,一个个值得反思的现象的呈现,让阅读者感到心灵共鸣和震撼!
  •   这本书写的很棒!介绍了美国的教育状况,对我有很大启示和帮助!以后可以适当的运用到教学中去!希望能多出些这方面的书籍!
  •   研究美国真是课堂 读完后对美国的教育有个大概的印象 很不错
  •   中国的家长和老师可以看看这本书,美国的教育和中国的真的很不一样
  •   对于需要不断更新思维的教师群体,对比中西方文化教育差异,是本不错的洗脑书。
  •   这本书很实在,中美教育方式可以作个比较。
  •   这本书给了我极大的思想冲击,让我模模糊糊知道一点关于美国教育的现状。反观我们国内的教育,真的需要好好改进了!
  •   李希贵是我们初中的校长,写的书很好!
  •   美国教育与中国的不同之处。
  •   对于家长,是一本很好的教材,通过阅读,知道如何教育孩子。
  •   通过字里行间可以看到中美教育的不同,从中可以发现自己在家庭教育中一些可以改进的地方,让孩子更加健康的成长。
  •   美国教育值得借鉴,内容丰富
  •   对于没有出过国门的人,通过这本书让我了解了很多外国教育和中国教育的不同,很长见识
  •   中外教育的不同在这部书里见识了 值得一读的一部教育方面的著作
  •   学习西方的教育优势,与我们的教育结合,找到更和谐的接轨点,让我们的教育既能延续我们文化底蕴,又能接受西方的素质教育。喜欢改革,并不意味着全盘抛弃
  •   实践和理论的结合,对教育的专注思考。
  •   能放下身段思考教育的教育官员,好!
  •   是一本不错的书,书中介绍的教育理念确实值得我们思考。
  •   有对教育的深刻思考,推荐!
  •   教育思想的智慧定会给你插上腾飞的翅膀。
  •   适合老师们学习一下,希望好书能够带动教育的更新!
  •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此书适合每一位老师阅读,也适合关心教育的人来读,很有可读性。图片让人身临其境。强烈推荐!
  •   跟随作者的思维,体验李校长非凡的人格魅力,给我更多思考的空间
  •   外国的教育可以借鉴来教孩子 !挺不错的一本书!
  •   做家长的,做老师的,请认真看这一本书,对教育孩子非常有帮助
  •   已经快读完了,感觉收益很多,给自己的教育理念带来的冲击也很大,尝试着改变了自己的教学策略后,收效果然很不错,强烈推荐给所有还在迷茫的老师阅读。
  •   自己买了看看,很不错,和国内的教育很有冲突
  •   李校长的亲身经历,非常有独特的视角。
  •   李希贵是我很佩服的中国当代教育家,有理想情怀和实践勇气、智慧
  •   李校长的亲身所见所闻,很值得一读。
  •   对李希贵,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今年年初才知道这么优秀的教育家,太遗憾了。
  •   李希贵的书,没有差的。
  •   书好,校长值得看
  •   一次考察写成的书,有很好的参考价值,了解先进教学思想。
  •   质量、内容,都很好,作者的思考深刻,语言到位,能够给从事教育者以启发、借鉴。
  •   从标题上来,作者是按时间顺序写的,应该是很真实地记录他所看到与所想的,我想我会认真读的。
  •   很适合青年教师阅读,开阔眼界,增长知识。
  •   虽然没有明说,但是思考还是比较务实和客观。中国的课堂学生就是陪衬和木偶,根本不是主人。
  •   作者的治学态度令人赞赏和钦佩!愿中国拥有更多这样细腻深刻的学者和教育界的精英!!
  •   教师可以看看。
  •   李局长的心得值得一看
  •   观察细致,思考深刻,既信手拈来,又见解独到。
  •   受益匪浅,没有理论说教,都是实实在在的教学方法.结合工作思考了很多.
  •   引发思考,获益匪浅,早几年买来读就好了。
  •   好书好书,强烈推荐。特别适合师范生。
  •   我是在讲省教学能手前的一个暑假读的这本书,理念新颖
  •   想了解,可以读。
  •   给人以启迪。中西方文化很值得交流,可以取长补短。很多内容我也与同学们进行过交流。也是一本好书。
  •   不错,而且每到一个步骤都会有提醒~~
  •   就是一个字,地刀郎的好!
  •   理念上值得学习,但要结合国情。
  •   写的很好,平常事中体现大理念!!
  •   读过多本李老师的书,但这一本只是隔二片三地读,所以买来一下子就从头到尾看了!会与其它的书在比较中品读!
  •   我觉得这本书不但可以给老师看学生看也会有极大的受益
  •   这本书,我买了吗?放在哪里了,还没读呢?
  •   朋友推荐的给孩子买的书,感觉不错哦
  •   喜欢,后来给老师们也买了,还开了读书报告会。
  •   好书不容错过
  •   很好,已经在读第二遍
  •   读了几篇文章,受益很大。
  •   从中得到借鉴。
  •   非常棒,一次短短的旅行,却让我们看到了教育家的风采
  •   受益匪浅,获益良多。对于将要做老师的我,值得一读。
  •   送货快,质量也很好。
  •   还没完全看完,但看起来不错。
  •   内容很好,读来深有感受,值得一看!
  •   开阔了眼界,受益良多
  •   陈琴老师推荐的书
  •   这是第一次在当当网上买书,书还没顾得上看完,就先不说了,不过对当当网的服务非常非常满意
  •   不错,很多新观点
  •   非常值得一读,不愧是教育家.
  •   还没有读,可是书是彩色的,慢慢品味吧。
  •   给领导买的书,质量很好
  •   书本质量很好,还没有开始看
  •   书的质量不错,内容还莫有看完,不过既是名师推荐的,想来一定不会有错。
  •   本来担心书的质量,现在看是正版!
  •   别人推荐的,真的不错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