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路

出版时间:2012-5  出版社:厦门大学出版社  作者:周德文  
Tag标签:无  

前言

跑路、高利贷和民间资本的思考    我在2011年初曾经作出过三个关于温州经济的预言。由于这三个预言实在太可怕,以至于很多人都不愿意相信我的话,很多人说我是在“唱衰”温州经济。    然而,很不幸,温州经济没有被我“唱衰”,而是完全按照我预料的那样发展了。    2011年1月,我预言:“温州的中小企业今年下半年将面临一场危机,这场危机甚至比2008年金融危机还严重;温州的民间借贷风险会在下半年集中大爆发,这种爆发的结果可能是中小企业大面积的停产死亡;今年春节前后、最晚明年上半年,温州甚至中国的大批中小房产商会大规模倒闭。”    我是温州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会的会长,很多温州老板都是我的朋友。当有人看到这三个预言之后,直接打电话来质问我为什么这么做,为什么树立温州经济的负面形象。一些人甚至提醒我:“要注意,你代表的不是你个人,你的言行可能会让人对温州产生误解。”    我当时没有回应。    后来的一段时间没有人在意我所说的话,直到胡福林“跑路”到了美国。    这时人们才发现:周德文说的第一件大事发生了。尽管在这之前,已经有三个温州老板因为债务问题跳楼,二死一伤,上千家小企业倒闭。    预言成真了。    但是我并没有沾沾自喜。相反,我非常地感伤。    回过头来看我的三个预言,第一个完全说中,第二个发生的时间比我预计的要早一点,第三个还没到时间,不过我觉得发生是必然的。    我之所以能作出这些预言,那是因为我太了解温州,而我又热爱温州。当我的预言一一成为现实的时候,我想,没有人比我更为这座城市感到哀伤。    几年来,联系我谈温州资本、民间金融的媒体有一两百家。2011年10月初,温总理到温州专门调研,我也列席其中,作了汇报。我深刻感觉到,外界对于民间金融的了解还是比较混乱芜杂的,所以在开始本书之前,我先总结、提炼了一些关于高利贷的关键词,希望能够帮助大家读懂温州高利贷,读懂温州民间资本。    民间融资    民间融资,这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名词,在漫长的岁月变迁中,政府一直对它抱着一种欲说还休的态度。民间融资从来没有获得非常明确的法律地位,也没有明确的行为规范,它一直生活在一个不太喜欢阳光的灰色地带。    中小企业亟需融资    现实中,现有的金融机构满足不了民营企业的资金需求。我们的金融机构完全是从苏联模式发展出来的,是计划经济大企业模式,是为中等以上规模企业服务的体系,而不是为小企业服务的体系。可是全国这么多小企业要生存要发展,怎么办?它们似乎只能借助于民间资本的力量。    无法回避民间借贷    有学者曾经将中国对待高利贷的态度比喻为“掩耳盗铃”——明明知道这种现象的存在,却有意地忽视它,这造成了今天法律实务判决混乱的局面。无论是最高法院的努力也好,重庆法院的指导意见也好,都是试图将民间借贷规范化的一种有益尝试。    民间借贷渐趋疯狂    一则新闻报道中曾经给出过这样的数据:温州有89%的家庭或个人、59-67%的企业参与到了温州的信贷领域中。其中,用于一般生产经营的仅占35%,用于房地产的占20%,停留在民间借贷市场上的资金规模高达40%,这也印证了温州民间借贷的疯狂和影响范围的广泛。    利率市场化的第一步    2004年10月29日,央行发布通知,宣布放开银行的贷款利率上限,实行浮动贷款利率,促进银行自行对贷款对象进行信用和风险分析,完善中国的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体系。这条政策在推出时赢得了一片赞誉,社会上和金融界普遍认为这是央行利率改革的重要一步,是推动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的重要举措,也为促进银行向中小企业、民营企业贷款提供了重要动力。    高利贷    高利贷在中国很多地方普遍存在。高利贷公司往往会注册一个担保公司、典当行之类的合法身份,但是实际从事的还是高利贷生意。高利贷的典型特征有三个:一是不需要任何抵押,只要写下字据就可以形成借贷关系;二是资金到位迅速,而这两个特点也是高利贷在中国中小企业中盛行的一个原因;第三个特点就是高息,一般经济学上把年综合利率超过20%的贷款都称为高利贷(法律将超过同期银行利率4倍的借款行为定义为高利贷)。    利息    温州的高利贷也有很多种,一种是按照利息分的,一到三分利算一档,四、五分利算一档,六分以上算是一档,不同的利息对应不同的借贷时间、放贷时间、还贷时间等。近年来,一两分的高利贷已经很少见了,这种利率的高利贷一般都是放给其他放贷人。    分利    “分利”是高利贷的专有名词,表示高利贷的计息方式,是源于中国古代的一种说法。 根据借贷周期的不同,分利表示的具体利息金额也不同。目前大部分的民间借贷都是按月计息,这时的“分利”表示百分之几,例如三分利表示的就是利息为3%,六分利表示的就是利息为6%。    一般来说,以年为单位的借贷关系中,“分利”表示十分之几,而以日计息的“分利”则表示千分之几。当分需要进位的时候,计量单位使用“角”,表示十个“分利”,例如在以月为单位的高利贷计息中,“一角利”表示月利率10%。    借贷三来源    温州借贷市场资金的来源主要有三种:第一是上市公司,它们很容易圈钱,把钱圈来放高利贷最赚了。这个钱还是不用还的,所以中国的股民十个人九个亏。第二是国有企业,一些国企大量资本通过各种渠道流到了民间。第三是银行,在温州,银行高管因高利贷逃走、自杀、辞职的都有,不要说那些不法分子跟银行串通起来放贷,一些银行也通过各种变通的方式在参与,包括和担保公司合作。    宝马+中华    温州人有一种心态,这种心态就是:无论家里过得怎么样,在外面一定要让人瞧得起。温州人的商道中也有这样的思想,老板有排场,企业才混得开,即使工厂马上就要停工了,跟客户谈生意的时候也一定要在高档场所,只有这样才能让对方信得过自己。开宝马车,抽中华烟,就是一种标准排场。    五大金刚    担保公司、投资公司、寄售行、典当行、租赁公司是民间信贷的五大金刚,但是无论从哪个角度看,法律都从不允许他们涉足民贷。这五大金刚是温州街头的五个财神,可是同时也是中国普法教育中被重点关注的诈骗对象。从法律角度看,这五大金刚和早年被打倒的非法民贷大佬——地下钱庄其实没有什么区别。    刀钱    在赌桌上,如果按照2%的日息借了1000元的高利贷,一年的本息和就是:1000×(1+2%)×365=1377408元,也就是100多万元。这个例子也可以让人很直观地明白:为什么高利贷会让那么多人倾家荡产。    官银    很多公务员从银行借个50万元,自己家里可能有100万元,房产抵押又可以贷出100万元,250万元放在担保公司,一个月可以拿到六七万,这还不刺激大家去放贷?    乐清贷    还有一种高利贷的分类是按照放贷人所处的圈子分的,比如乐清贷、瑞安贷、龙湾贷等等。这些地区中,尤以乐清地区的高利贷活动最为活跃。20世纪80年代的抬会,甚至更早的宋朝、明清时期,乐清的高利贷都曾红极一时。    两重阻力    现在民间投资进入一些领域,仍然会遇到两扇门:一扇是“玻璃门”,看着可以进去,真的想进去的时候,头上会撞出个大包;另一扇是“弹簧门”,刚刚挤进去,稍稍不小心就会被弹出来。    经济落后地区高利贷更可怕    以往是经济比较发达的地方,民间借贷规模汹涌。但现在,经济落后的地方也开始疯狂放贷。这种没有经济支撑的高利贷是很可怕的,是击鼓传花的游戏,最后倒霉的可能是大众。    资本冲刺    “资本在运动中才能增值”的念头驱动着人们让资本更快地滚动,他们不能接受资本散步或是慢跑,他们希望自己的资本能够时刻都保持着冲刺的姿态。    配资融资    无需担保,无需抵押,公司为你提供资金,使你炒股、炒期货资金放大数倍。“赚了算你的,赔了算我的。”这些针对平民百姓的“配资融资”隐患无穷。

内容概要

2011年,温州的民间资本走到了一个关口,大量的企业停产、倒闭,温州的大小老板们纷纷跑路。事态最终严重到引起了中央的注意,2011年10月初,温家宝总理到访温州,进行调研,了解温州当地的经济社会情况,尤其是民营企业和民间金融。
在温州“金融危机”的背后,是高利贷的身影。高利贷与温州民营企业、温州地方金融的关系千丝万缕,牵一发而动全身。跑路的温州老板们、倒闭的温州企业或多或少都与高利贷有关,甚至有些跑路的老板就是因为欠下了巨额的高利贷无法偿还而选择了出逃。
那么,温州的高利贷为何如此盛行?温州的民间金融为何如此发达?高利贷与民间金融之间的关系到底是怎样的?那些跑路的老板们,是如何一步步走进高利贷的泥潭中的?看本书为你一一解开谜底。

作者简介

周德文,高级经济师、高级经营师、大学教授(兼),男,汉族,1961年7月出生。浙江江山人。民进会员。温州管理科学研究院院长,温州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会会长。兼任:民进中央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民进中央参政议政特邀研究员、全球中小企业联盟副主席、中国中小企业协会副会长、世界经济贸易联合促进会副会长、APEC中小企业联盟中国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中小企业国际合作协会副会长、中国国际环境保护联合会副会长、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民营经济研究与指导中心常务副主任、教授;民进温州市委第三、四、五届副主委、温州市工商联总商会副会长、温州市八届政协常委、温州市十届人大代表、财经委员会委员,浙江省第十一届人大代表。长期跟踪研究温州模式,被誉为温州民间资本代言人,且长期带领温州资本团体赴各地考察房产等投资项目。著有《温州样本》、《走出困局》《温州资本干的就是和你不一样》《最牛投资客》《最牛买房客》等作品,均引起强烈反响。

书籍目录

自序 跑路、高利贷和民间资本的思考
前言 不要做击鼓传花的最后一棒
第一章 跑路的大老板们
第一节 温州老板跑路潮
第二节 好人胡福林
第三节 引起雪崩的小雪球
第四节 “卖钱”的买卖不好做
第五节 好心帮忙,代价高昂
第二章 疯狂的民间资本
第一节 被房炒的炒房人
第二节 富炒煤炭穷炒棉花
第三节 炒房炒煤不如真金白银
第四节 资本在运动中才能增值①
第五节 误入歧途的发财模式
第六节 魅惑的麦道夫骗局
第三章 纸醉金迷的温州人
第一节 3亿元的赌债
第二节 “刀钱”
第三节 “太太”赌博团
第四节 温州奢侈品调查
第五节 温州宝马乡
第四章 先天堂后地狱的放贷者们
第一节 被劫持的女财神
第二节 贪心不足蛇吞象
第三节 “官银”的身影
第四节 全民放贷潮
第五节 堕入地狱的银行职员
第五章 绝望的民字头
第一节 从产业大亨到不良资产
第二节 看上去很美的民营经济
第三节 高利贷之殇
第四节 玻璃门和弹簧门
第五节 自相矛盾的国家政策
第六节 从36条到9条
第六章 小企业的生死局
第一节 卷入漩涡的商业银行
第二节 叩问中小企业融资难
第三节 温总理的温州行
第四节 4万亿的背后
第五节 民间资本等待招安
后记 死掉不一定是坏事
编外 温州人的“钱”故事
附录一:中国高利贷大事记
附录二:“国九条”
附录三:旧36条
附录四 新36条
附录五 银监会改进小企业金融服务的通知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浙江温州,中国中小企业最发达的地区,这里是昔日“八大王”叱咤一时的地方,是中国第一家私人银行诞生的地方;这里有中国最活跃的私营企业群,也是中国亿万富翁分布最密集的地区;这里有高密度的奢侈品商店,也有数以万计的名车。而2011年,这里又诞生了一个在中国其他地方都不能效仿的纪录——数十个跑路的大老板。 钟茂进曾经是一名执业医师,2004年下海经商,常年从医的经历让他在医药行业如鱼得水,不到4年的时间就成功创办了属于自己的私人药品连锁超市集团。 2008年,钟茂进正式注册了名为“蓝天大药房”的企业和商标。在此后3年的时间里,这家以质高价低为优势的医药连锁企业迅速占领了温州医药领域的中低端市场,并且将分店开出了温州,开向了全国。 随着加盟的连锁企业增加,钟茂进的个人财富也在不断增加,由于药品价格适中,他的药品超市成为媒体报道中的“百姓药房”。但是2011年9月,钟茂进突然人间蒸发,导致他出逃的是3000万元的债务…… 温州东特不锈钢制造有限公司年产值超过10亿元人民币。2011年4月,东特的老板姜国元失踪了。 温州女企业家的杰出代表郑珠菊曾经执掌着资产数亿的“百乐家电”。2011年8月,这个女老板人间蒸发。 江南皮革、巨邦鞋业、唐鹰服饰、耐当劳鞋材、三旗集团、浙江天石电子、锦潮电器、波特曼咖啡…… 一个又一个曾经在温州代表着财富的名字,在2011这个不同寻常的年份被赋予了“欠债跑路”的意义。 在这一系列的跑路事件当中,“眼镜大王”胡福林跑路事件被视为一个转折点。作为温州企业家的代表,胡福林的出逃被视为整个温州私营企业群体出现病态的标志,从他的出逃开始,从中央到地方,都开始真正将温州事件当成一场危机来看待。 随着胡福林跑路,温州工商部门之前悄悄进行的调查的结果也渐渐披露。根据工商部门的统计,在温州范围内,曾经在一天内有9名身价千万以上的老板人间蒸发;整个9月,温州地区失踪的企业主将近30名,而这还只是上规模、受到政府关注的企业的状况,更多的小企业在这场风潮中不声不响地消失了。 一时之间,“温州的大老板跑了”的新闻铺天盖地,长时间积累的温州老板跑路躲债的新闻瞬间井喷。随着越来越多的资料和数据被披露,温州老板们“跑路”的原因也越来越清楚——高利贷。 2011年底,当人们回头总结这场危机时才发现,这些老板们欠下的债真的足以把他们吓跑。 从非官方统计的数据看,仅2011年,温州的大小老板们大概借了4000亿元的“贷款”。这4000亿元中,大约有500亿~600亿元的银行贷款,而其余的全部来自于民间借贷。 温州民间的借贷,大部分以高利贷的形式存在。按照最高法院的定义,利率超过银行同期利率4倍以上的借贷关系就可以被认定为高利贷。而温州的这些老板们所借的民间贷款,一般的月利率都在6%以上,也就是一年超过一倍的复利。

后记

死掉不一定是坏事    一位在美国智库供职的中国人说过这样一句话:“在一定程度上讲,某些危机不一定是坏事情,如果不是以很多人的利益损失为代价的,这样的危机我觉得可以使社会重新认识自身。”    如果说2011年的企业倒闭潮让一大批温州地区的中小企业在危机中命殒黄泉,那么它们所带来的社会冲击可能至少可以让人们对温州企业乃至中国私营经济政策进行重新审视。    长期以来,中国都没有真正重视民间资本的力量。在股市开放的时候,报道曾铺天盖地,在众多评述中,“让民间资本获得投资渠道”是很重要的一条,但事实是,多年过去了,股市并没有真正成为国家经济发展成果回馈社会的工具,反而成为上市企业的赚钱工具。    期货、基金、黄金,几乎任何以国家形式推动的投资形式都没有真正地解决民间资本的投资需求。于是疯狂的民间资本开始四处寻找投机的机会,其中尤以温州人最具代表性。    一次,一位记者问我对温州民间这种疯炒行为的看法,我说:“这么说吧,民间资本去年大概是800亿元,现在已经高达1200亿元。也就是说,一年暴涨了400亿元!这个速度实在太快了。”    4000亿元资本海南囤地,6000亿元炒姜、炒大蒜,温州民间资本是中国市场上最“炙手可热”的热钱。    民间资本的投资渠道问题不是一天两天的问题,是一直存在的问题,但是没有人愿意去正视它,也没有人敢于用真正的改革来改变民间资本的现状。    其实早在2011年全国“两会”期间,《关于政府引导民间资本回归实业的建议》就已经送到了国家有关部门的案头了,不过效果并不理想。我在接受采访时也说过:“从去年就开始担心会出现产业空心化的问题,我认为政府应该有职责去引导这些热钱。但是,民间借贷这种情况在温州并不是第一天出现,政府也不好管理,无法可依,也不好不管。所以议案交上去之后,政府有给我回复,但实质效果不明显。”    虽然政府在这件事上并不是不作为,但效果却并不好。如果我们刻薄一点说,隔靴止痒的改革根本触及不到民间融资的实质性问题,可是又没有人真正愿意脱下靴子去挠一挠,甚至没有人愿意脱下靴子去看一看。    2008年,“温州20%中小企业处于停工或半停工状况”的情况就已经通过央视的节目让全国人都知道了,可是当时没有几个人真正去关注。当时出现问题的都是小企业甚至微企业,大部分的人都认为这些企业对于中国经济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影响。    但是经济就如同一个生态圈,在这个生态圈中,小企业、微企业就像一片海域的浮游生物一样。它们不引人注目,力量渺小,可是如果它们出了问题,那些海洋中的巨兽早晚也一定会出现问题。    2011年,中小企业的危机变成了大中型民营企业的危机,单个企业的危机规模都达到了上亿元的规模,这时才有人真正开始重视民营企业的问题。    企业老板跑了、死了,只有这样的结果才能真正唤起人们对于温州这片中国民营企业热土的反向思考。    2011年1月,我再次预言:一是今年中小企业会陷人生死危机,甚至比金融危机时还要严重;二是今年下半年民间借贷风险会集中大爆发;三是2012春节前或上半年,大量中小房地产企业将会倒闭或被兼并。    前两条应验了,最后一条还需要一点时间,不过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实现也不是问题。    温州“金融危机”中的“死难者”究竟有多少,无法统计,也许是官方已经不愿意统计,从最初的否认到后来的几千家再到后来的转移视线,总之,这场风波的影响绝对可以配得上“惨烈”两个字。    10月4日下午,温家宝总理专程赶往温州,希望听到真实的有关温州中小企业发展情况,我被邀请到了温总理的面前。    面对温总理,我一口气提了五个建议:一是直接为中小企业减税;二是加快金融对内开放的步伐;三是加大投融资体制的改革;四是适度放松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五是建议国务院设立国家中小企业总局。    我当时心里很激动,看见温总理在会上认真地听取自己的发言,并做笔记,我就坦然了很多。温总理对我的建议深表赞同,一一点评、表态,在发言结束后,总理点评说:“你系统地提出了解决中小企业困难的政策建议,你是温州最有权威的发言人。”    2008年,商务部、银监局、发改委、国家税务总局等10多个国家部委、机构纷纷赴温州考察,重现了当年中央对温州的关注盛况。2011年,国务院常务会出台“新国9条”,在金融、财税方面给予小型和微型企业政策支持,变化确实在发生。    温州的小企业其实很可怜,它们没有钱、没有政策甚至得不到关注,大部分时候,它们死掉也就死掉了,甚至不会有人为它们唱一曲挽歌。    温州地区的私营企业数量达45万之多,每年死掉几千个在官方的眼中“是件很正常的事情”。    不过2011年,集体死亡的温州小企业终于换来了一点关注,虽然这种关注有点大,不过至少也是一个新的历史局面的开端。    不知道百年后,在人们修撰中国这一段商业史的时候,温州小企业的这些境遇会不会被人们编进历史书中,不过小企业这些喋血的境遇必将成为这个时代一个永久的印记。

编辑推荐

《跑路:疯狂的高利贷》通过一个个温州老板跑路的故事,交待了高利贷的来龙去脉,值得所有关心经济话题的人一读。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跑路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38条)

 
 

  •   本书从侧面了解高利贷的形成,发展,从本书中可以真正了解温州资本的发展、变迁,温州人的财商是我们学习的地方,同时也对全国的高利贷是一种警示,不要小看它的危害,值是阅读!支持快递服务!支持货到付款!
  •   《跑路》作者周德文的写作水平真的很一般,徒有虚名的感觉,至少不是儒商。但也算温习一下高利贷、民间资本借贷、地下钱庄的生态。触目惊心的&;ldquo;刀钱&;rdquo;&;ldquo;官银&;rdquo;&;ldquo;抬会&;rdquo;...
  •   老周的东西来自基层,挺实在。他就着一个个身边的昔日星光熠熠却又昙花一现的故事,给我们娓娓道来社会经济生态链中的微生物们——中小企业,在4万亿信贷之祸中,他们其实是最大的受害者和背书者。跑路,或许只是这些企业家们最卑微的抵抗。国进民退固然符合最多数人的利益,但随着市场经济发展的纵深化,这样的变革不该是建立在无数中小资产阶级的尸首之上。辛亥始于保路运动,后来人治蜀当深思。当然,这本书也有不少小问题,最大的问题就是老周太忙,所以文稿多由已发表的著作堆砌而成,对于一本书而言,缺乏一定的层次性。
  •   这本书写的很好,让我明白了高利贷是怎么操作的,也在思考社会要从什么角度来管理引导,存在的东西总是合理的,问题是我们国有银行该怎么做,银行的钱为什么就放不出去?
  •   对高利贷还是有了很初步的了解,闲暇时间读读还是不错的
  •   此书不错,对于研究民间金融有很大帮助
  •   中小企业如何生存
  •   书还没读,不过都应该是好书,看推荐买的
  •   了解了很多细节
  •   书写的故事很多…不错
  •   活到老,学到老,保持每年至少看20本书,这样才不会退步
  •   很现实,客观,
  •   物超所值。非常红啊。
  •   质量不错,内容也不错。.....
  •   不错收藏!
  •   很实用啊很实用啊很实用啊
  •   钱多了 也是祸。
  •   喜欢,长见识,爱不释手
  •   确实学习到了不少其他的知识,很不错的书
  •   挺好的一本书,形象生动的描绘了高利贷的整个链条,通过这本书使本人对温州资本和全国中小企业的困境有了更系统,更深刻的了解,收益颇多的。好书。
  •   这本书比较完整了描述了了温州的民间借贷情况和温州人的一些特征,内容比较浅显。
  •   内容比较详实,主要讲温州地区的民间借贷问题,案例较多,但是不够深度,可当休闲书看。
  •   对高利贷的描述很清晰...
    只是,感觉内容上一般!
  •   看看为什么要跑。
  •   很好很不错,这本书写得很精彩。很好很不错,这本书写得很精彩。
  •   书收到了,发现书皮破损
  •   买的这些书里面,就这本算是有点小小的满意吧
  •   刚刚收到,还没开始看,
  •   听好的,在看
  •   研究民间金融的可以看看,干货不多
  •   作者身份经常见报,写得很一般,简单罗列现实,抄抄新闻,排版稀松,要不要再拉大点,字号再大点呢,这种书都不能收藏,快销书,看完扔。
  •   内容偏少,不够具体深入,都是一些新闻报道
  •   没有太多新意和深度
  •   不喜欢,内容太空洞了,和那借贷危机一样,说的东西也差不多.
  •   质量一般,价格便宜。
  •   划算的。速度快啊。书籍真好,全5分。哈哈,多亏了朋友介绍的,
  •   作者比较详细的描述了温州近年来高利贷的情况以及他本人对温州未来发展的一些建议和看法,值得一读!
  •   内容还不错 可以看看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