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7 出版社:厦门大学 作者:吕世宜 页数:228 译者:厦门市图书馆 注解
Tag标签:无
前言
厦门素有“海滨邹鲁”之誉,文教昌明,人文荟萃,才俊辈出,灿若群星,故自唐代开发以来,鸿章巨著,锦文佳作,层见叠出,源源不绝,形成蔚然可观的厦门地方文献。作为特定地域之人文精神的载体,这些文献记录了厦门地区千百年来之历史发展与社会变迁,讲述着厦门地区千百年来之政教民生与人缘文脉,是本地宝贵之文化遗产,更是不可多得的地情信息资源,于厦门经济建设之规划与文化发展之研究,具有彰往考来的参考价值。 然而,厦门地处滨海扼要,往昔频遭战乱浩劫,文献毁荡散佚颇多,诸志艺文所载之厦门文献,十不存三。而留存于世者,则几成孤本,故藏家珍如拱璧,秘不示人,这势必造成收藏与利用之矛盾。整理开发厦门文献,是解决地方文献藏用矛盾的有效手段。它有利于地方优秀传统文化之传播,有利于发挥地方文献为当地社会和经济发展服务之作用,从而促进地方文献的价值提升。因此,有效地保护、整理与开发利用厦门地方文献,俾绵延千百年之厦门地方文献为更多人所利用,已成当务之急。 保护人类文化遗产是图书馆的重要职能之一,而开发利用文献资源更是图书馆的一个重要任务。近年来,厦门市图书馆致力于馆藏地方文献的搜集、整理与开发,费尽心思,不遗余力。为丰富地方馆藏,他们奔走疾呼,促成《厦门地方文献征集管理办法》正式颁布,为地方文献征集工作提供法规保障。
内容概要
开发利用厦门地方文献,俾绵延千百年之厦门地方文献为更多人所利用,已成当务之急。 保护人类文化遗产是图书馆的重要职能之一,而开发利用文献资源更是图书馆的一个重要任务。近年来,厦门市图书馆致力于馆藏地方文献的搜集、整理与开发,费尽心思,不遗余力。为丰富地方馆藏,他们奔走疾呼,促成《厦门地方文献征集管理办法》正式颁布,为地方文献征集工作提供法规保障;为搜罗地方珍本,他们千里寻踪,于天津图书馆搜得地方名士池显方的《晃岩集》完本,复制而归,俾先贤文献重返故里;为发挥馆藏效用,他们更是联袂馆人,群策群力,编纂《厦门文献丛刊》,使珍藏深闺的地方文献为世人所利用。厦门图书馆人之努力,实乃可贺可勉。
书籍目录
厦门文献丛刊总序/罗才福研经临池追古范——吕世宜的爱吾庐著述三种/编者爱吾庐文钞 序 自叙 卷上 拟《战国策》 拟《张耳陈余列传》论赞 拟魏其武安赞 拟昌黎《伯夷颂》 拟昌黎《伯夷颂》 拟昌黎《通解》 拟昌黎《答卫中行书》 拟昌黎《重答李翊书》 拟昌黎《答吕医山人书》 读《循吏传》 读《刺客列传》 宋穆公立公子与夷论 渑池之会论 门人弟子辨 上五山先生书 上高雨农先生书 复繁露同年书 送高雨农归光泽序 拟《惠安县志》序(代作) 《厦门志》序(代作) 《鹤巢吟草》序 《啸云铁笔》序 《柏香山馆印存》叙 读选诗自序 卷中 从游白鹿洞记 崇德堂夜宴记 陪燕庭刘观察游白鹿洞虎溪二 岩记 西汉古监记 听月楼说 百花瓢记 记砚 笏记 陈孝子传 童节母张孺人传 张贞妇传 黄节妇传 许廷桂母陈孺人传赞 纪游击张公死事略 凌君宏度传 君副公家传 林墨香小传 书周公纯先生轶事 王辉山夫子墓志铭 国子监生王心田妻周孺人墓志(代作) 黄府君廉明墓志铭 黄母林孺人墓志铭 陈生从周墓志 张公去思碑 卷下 书明监国鲁王墓碑两侧并阴 明监国鲁王墓碑阴 书《凌约轩先生传》后 书《清芬遗墨》后(代作) 书朱彦甫先生《长丰山居图 诗》序后 书陈筠竹《却聘图》后 书《古器物铭拓本》后 书《小债帅传》后 书《林云衣室人典钗买琴传》后 《苔岑小亭记》跋 《劝葬录》跋 《闺阁须知》跋(代作) 跋《郑古村行状纪遗》 书《松生集印册》末 李镜涵明府百龄寿言 公祭芸皋先生文 祭芸皋夫子文 族兄友毅哀词爱吾庐笔记 序 上卷 下卷 续卷 书后 跋爱吾庐题跋 小引 焦山周鼎铭跋 周散氏盘铭跋 丙申鬲铭跋 艾乙觯铭跋 且庚卣铭跋 母辛觚铭跋 仲驹父敦铭跋 汉临虞宫铜镫铭跋 新莽量铭跋 石鼓文跋 书坛山石刻 秦琅玡台刻石跋 西汉孝王刻石跋 建平郫县石刻跋 开通褒余道摩崖跋 延光残碑跋 五瑞图西狭颂跋 夏承碑跋 裴岑纪功碑跋 武氏石室画像跋 跋林啸云所藏武梁祠荆轲图 孔和碑跋 韩敕造礼器碑跋 桐柏庙碑跋 曹全碑跋 张迁表跋 孔彪碑跋 杨孟文《石门颂》跋 比干墓碑跋 八风寿存当瓦跋 有万熹瓦跋 千秋万岁瓦跋 甘林瓦跋 沈松生龙文砖跋 沈松生汉砖各种跋 魏受禅表跋 钟太傅《荐季直表》跋 周孝侯碑跋 书《瘗鹤铭》 唐文皇飞白书后 《唐石经》跋 《集王圣教序》跋 褚书《圣教序》跋 家藏《九成宫碑》跋 李卫公《献西岳书》跋 皇甫诞碑跋 李北海云麾将军残碑跋 《端州石室记》跋 麓山寺碑跋 普照寺碑跋 殷府君夫人碑跋 李文墓志铭跋 重刻大字麻姑坛记跋 孙过庭书谱跋 《石门铭》跋 书《淳化帖》后 《大观帖》跋 书《快雪时晴帖》后 书《裹鲜帖》后 《章草急就篇》跋 米南宫《参星赋》跋 文山先生琴背跋 赵松雪《四体千文》跋 祝枝山《千文》跋 文衡山隶书跋 戏鸿堂宋南库本《洛神赋》跋 戏鸿堂刻薛少保杳冥君之铭跋 董思白楷书《伯夷列传》跋 家藏无名氏《楞严经》跋 书虚舟跋韩敕碑后 题刘石庵节书《长笛赋》 百汉碑研斋缩本魏君碑跋 缩临魏元丕碑跋 缩汉双鱼洗跋 仿汉长生未央瓦跋 自书《景君铭》后跋 自临杨君孟文颂跋 自书《千文》跋 爱吾庐论书(十则) 重刊跋附录 吕西村先生年谱后记
章节摘录
物之历累千年而不敝者,其物必神,其遇有数,而人以数十年易朽之躯,敝敝焉欲与相终始,则惑之甚者也。然好之斯欲得之矣,欧阳公云:“足吾所好玩而老焉。”盖释然而未释然欤! 余近获西汉古鉴一枚,以建初尺度之,径七寸九分,厚二分有半,唇倍之,今官平重二十八两九铢六十黍。背作瓜皮色,唇剥如蛭,面绿斑,或大或小,或密或疏,如泛’7止之萍,随风聚散,鲜潆可爱。背中为小青龙钮,铁环贯之。钮上一方印,缪篆20不可识。钮下一凹圜,如鉴而有光。右侧书“大汉平津侯”,左侧书“元朔五年造”,凡十言,文杂篆隶。其体制与世所传迥异,而年寿较久,奇物也。按:平津侯为公孙氏封爵,元朔为汉武帝年号,班史称武帝初即位,公孙氏年六十,以贤良文学两拜博士,由博士而御史大夫而丞相,其封平津侯在元朔三年十月乙丑,《外戚恩泽侯表》详载之。是则元朔五年,乃武帝即位之十七年,即公孙氏请为博士置弟子员之年,去今道光二十二年壬寅,盖千九百七十三年也。 古物之存于世者希矣,宋、元之画本,晋、唐之碑帖,近者才数百年,远者不过千年,求之尚百不得一,即得之,或赝而不真,况越二千年之久哉。昔六一居士著《集古录》,以不见西汉书为憾,此则真西汉人书也。《宣和博古图》载汉鉴若干,无铭者半,有铭者亦无年号可稽,此则纪代、纪号、纪年也。翁覃溪学士《两汉金石记》,载汉鉴有年号者二:一为哀帝元寿元年,一为桓帝永康元年,当时已诧为希世宝。今自元朔至元寿,尚多一百二十二年,更至元朔至永康,尚多二百八十九年也。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