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1-12 出版社:四川大学出版社 作者:周云宏 等 著 页数:137
内容概要
《加快城镇化进程研究》系统梳理了城镇化的定义、形式、衡量标准以及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意义;对国外城镇化的历史沿革、典型案例和经验教训进行了系统回顾和综合评述。
书籍目录
第一章第一节 城镇化的定义第二节 城镇化的形式一、人口城镇化二、地域城镇化三、经济活动城镇化四、生活方式城镇化第三节 城镇化的衡量标准一、人口变动状况二、经济变动状况三、社会变动状况第四节 城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意义一、促进人类发展二、推动经济增长三、普及公共服务四、改进政府治理五、增进社会文明第二章 国外城镇化的历史沿革第一节 国外城镇化经历的主要阶段一、工业革命前的城镇化二、近代城镇的兴起和世界局部的形成三、现代城镇化和现代城镇的形成四、当代城镇化阶段 第二节 典型案例和经验教训一、美国:注重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二、日本:注重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三、德国:协调发展的城镇化四、韩国:“新村运动”打造城镇化的课堂五、拉美:过度发展的城镇化第三节 世界各国城镇化发展的一般规律 第三章 我国城镇化的历史沿革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前的城镇化进程一、城镇的起源和早期发展二、奴隶社会的城镇化三、封建社会的城镇化四、近代社会的城镇化五、新中国成立前城镇化的主要特点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后的城镇化进程一、1952-1957年城镇化的快速阶段二、1958-1960年“大跃进”阶段的城镇化三、1961-1968年的第一次逆城镇化四、1966-1976年第二次逆城镇化五、20世纪80年代的稳步城镇化六、20世纪90年代的加速城镇化七、进入21世纪后大城市引导的快速城镇化第四章 加快城镇化进程是时代的要求第一节 我国城镇化进程滞后于工业化一、衡量工业化进程的主要指标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一般规律三、我国城镇化与工业进程的实证分析四、四川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实证分析第二节 半城镇化阻碍社会进步一、半城镇化的特征二、半城镇化的影响三、半城镇化的弊端第三节 加快城镇化将释放巨大的增长潜力一、迅速扩大内需二、巩固农业基础三、啬就业机会四、扩大土地来源五、维护社会稳定第四节 澄清阻碍城镇化的模糊认识一、是否“先推进工业化再推进城镇化”二、是否“先创造就业机会再推进城镇化”三、是否“城镇化将影响生态环境”四、是否“城镇化将加剧社会矛盾”第五章 科学改革户籍制度第一节 正视权益差异一、户籍权益的主要差异二、户籍附加社会福利功能的原因第二节 明确改革目标一、鼓励农民变市民二、巩固农业基础三、促进权益置换第三节 把握基本原则一、尊重农民意原二、合理置换权益三、变现土地收益四、实行属地管理第六章 构建现代城市体系第一节 建设田园城市一、田园城市的内涵二、合理的城市规模三、足够的郊区面积四、绿色的能源支撑五、低碳的居住模式第二节 建设组团式大城市群一、组团式大城市群的内涵二、封闭的快速通道三、合理的城市间距四、分明的城乡边界第三节 建设和谐城市一、努力啬就业机会二、破解保障房难题三、提供不同的出行条件第七章 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第一节 巩固农业基础一、正规农业地位二、发展现代农业三、坚持以工哺农四、坚持以城带乡第二节 培养职业农民一、提高务农收益二、改善务农条件三、提高职业技能第三节 建设新型社区一、分散居住的弊端二、鼓励聚居的途径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开发利用太阳能,只需研发实施光电转化的劳动工具,作为劳动对象的太阳光热资源既不需要采掘,也不会产生废弃物和影响生态平衡。因此,太阳能无疑是最为清洁的新能源。 近五年来,全球太阳能光伏产业以年均40%以上的速度持续高速增长。理论和实践都充分证明,太阳能光伏产业将成为新能源开发的最大亮点。特别令人鼓舞的是,目前我国已经量产的第二代薄膜太阳能电池,具有能耗小、污染少、成本低和弱光响应好等特征,适合在国内大规模采用。由于薄膜太阳能电池易与建筑体融合,成功解决了太阳能电站占地多的难题,可以在城市普遍采用。要抓住国家扶持太阳能“屋顶计划”的政策机遇,引导新住房普遍安装太阳能电池,支持旧住房加装太阳能电池。鼓励电力公司与住户之间实行电力余缺调剂,提高住户安装与使用太阳能电池的积极性。 五、低碳的居住模式 居民是城市的主体。鼓励居民采用低碳的居住模式,是建设现代田园城市的重要内涵。 (一)“大户小区”的弊端 我国城镇居住模式的突出特点之一,是“大户小区”,即片面追求户内宽敞舒适,相对忽视社区公共面积和配套服务,由此导致诸多弊端。 1.建设用地短缺 土地是不可再生资源,住宅建设和城市绿化都要占用大量土地。随着住宅及其附属设施的扩张,土地资源短缺的矛盾日益突出,在推高房价的同时,直接影响人居环境的改善。 2.资源压力加大 目前,我国城镇住宅竣工面积每年约8亿平方米。住宅建设用钢占全国钢材消费总量的20%左右,水泥消耗量占全国水泥总消耗量的10%左右。作为资源密集性行业,钢铁和水泥生产的大规模扩张,显著加大了资源供求压力。 3.环境容量限制 我国住宅的单位面积能耗为发达国家的2~3倍,每平方米房屋释放出的二氧化碳高达0.8吨,成为城市碳排放的主要来源之一。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住宅建设和使用所产生的碳排放迅速增加,环境容量越来越难以承受。 4.人际交流减少 居民社区相对较大的住房面积和相对较少的公共面积,形成人院即进家的生活方式,明显减少了人际交流。同住一个社区甚至一个单元,邻里之间却“相见不相识”。在社会管理日益向社区集中的大背景下,这种居住模式严重影响社会建设。 5.居民负担加重 片面追求住宅宽敞的消费倾向,不但与我国人均占有资源不足的基本国情产生了明显矛盾,而且显著加大了居民的经济负担。 ……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