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报刊五十年集成

出版时间:2011-11  出版社:四川大学出版社  作者:王绿萍  页数:1007  

内容概要

一、《四川报刊五十年集成》收集了1897年至1949年,在四川出版的各种公开、秘密、铅印、石印、油印的报纸、杂志,地域范围以现今的行政区划为准,但重庆市1997年才成为直辖市,故仍在范围之内。另外还包括四川籍人士在四川以外的地方办的报纸、杂志。
二、按照四川报刊发展的不同时期分成九个阶段,在每一阶段前有一简短概述。每一阶段出版的报刊,依创刊时间先后,按年、月、日顺序排列。创刊时间无法确定,而又只存一期的,即按这一期的出版时间排列。只知申请登记时间,不详出版与否,或不详创刊时间的,均按申请时间排列。
三、书前列编年目录,书后附拼音检索目录。编年目录中,报刊名称后标明出版地。只知创刊年,不知月份或日期的,排在该年或某月的最后面。拼音检索目录按拼音字母次序排列,报刊名称字数少的在前,多的在后;首字音序相同者,按第二字音序排列,首二字音序相同者,按第三字音序排列,以下类推。
四、对所有报刊都尽可能介绍其创刊、停刊、复刊、终刊时间,以及出版地、创办人、刊期、开张、版面、宗旨、特点、内容、背景、经费、发行量、社会影响、刊名、卷期、地址、人事的变化、主要存放地等。
五、抗日战争时期,外地报刊社大量迁川,这些报刊,均以在川出版时间先后排列。

书籍目录

《四川报刊五十年集成》序
编例
编年目录
正文
 一、四川近代报刊的诞生(1897--1899)
 二、四川报刊在艰难中起步(1900--1903)
 三、四川首次出现办报热潮(1904--1911)
 四、民国初年四川报刊的兴衰(1912--1918)
 五、五四运动时期四川报刊的发展(1919--1921)
 六、20世纪20年代的四川报刊(1922--1930)
 七、抗日救亡运动中的四川报刊(1931--1936)
 八、抗日战争时期四川报刊的大发展(1937--1945)
 九、抗日战争胜利后和解放战争时期的四川报刊(1946--1949)
 附:出版时间不详的报刊
四川报刊(1897--1949)拼音检索目录
写在后面
——关于本书的一些说明

章节摘录

版权页:   一、四川近代报刊的诞生(1897—1899) 19世纪中后期,帝国主义的侵略逐步渗入四川,加速了四川半殖民地化的进程。自足自给的小农经济开始瓦解,封闭保守的盆地格局被新的经济秩序所代替,随之产生了新的生产力、科学技术,新的文化和思想。四川与外界交流的扩大,以及全国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涨,为四川近代报刊的诞生创造了有利条件。 1896年,四川维新人士宋育仁被任命为四川省矿务、商务监督,后又任四川尊经书院山长。他为了宣传维新思想,于1897年和1898年先后在重庆、成都创办《渝报》和《蜀学报》。这是四川最早的近代报刊。 两报的创办,拓宽了川人的视野,打破了四川万马齐喑的局面。虽然两报存续时间不长,却是四川近代报刊的源头。此后,四川报刊的数量由少到多,不断发展,逐渐跻身全国发达行列。 这个时期还出版了《华西教会新闻》,是西方传教士在四川创办的最早的外文刊物。 一八九七年 《渝报》 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十月上旬在重庆出版第1册,报馆设在重庆白象街,出版第9册时迁到夫子池来龙巷,此乃四川有报之始。 该报系民办,“拟仿时务报得同志者惠资襄助”。创办人宋育仁首先捐银一千两,另外有黄肇青捐银一千两,陈紫钧四百两,白蜡公司三百两,以及潘季约、陈主政、李耀廷、邹怀西、曹漱珊、刘仁斋等人二百、一百、五十两不等。根据《渝报》公布的数字,共收银四千六百五十两。报馆设总理一人,“局事归其主持”,由宋育仁(芸子)担任。杨道南(范九)任协理,潘清荫(季约)任正主笔,梅际郇(黍甫)任副主笔。还有翻译一人,缮校二人,司账一人,排字二人。 《渝报》是册报,“每十日约出报二十余纸”,木版雕印,丝线装订成册。每页13行,竖排,每行32字,有边栏线,中缝鱼尾形,印报名、页码。内容有“谕旨恭录,宫门钞全录,次折奏摘要,次外国报译录,此后另页起首先列题目,依题叙录本局新论时务一、二篇,次录川省物价表,渝城物价表,次另页起首附中西政务各书,并各种章程,以纸数为断,次届接续前篇”。 《渝报》提倡维新,“为广见闻,开风气而设”。

编辑推荐

《四川报刊五十年集成(1897-1949)》汇聚和整理了非常丰富和难得的材料,有利于积累和保存地方文献,为各方面的研究工作提供宝贵的资料或线索,对于研究四川乃至中国近现代史、新闻史,以及社会科学各方面的研究,都有明显的参考价值。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四川报刊五十年集成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