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8 出版社:四川大学出版社 作者:孟燕 主编 页数:381
前言
2009年,是新中国建立六十周年,也是四川省民间文艺家协会成立五十周年。波澜起伏的半个多世纪以来,我省民间文艺工作者在民族民间文化的抢救、保护、研究等方面均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为了从理论研究角度展示这六十年间所取得的成绩,在四川省民间文艺家协会的主持下,在党政有关部门和从事民间文艺研究的同仁们的大力支持下,《四川民间文艺60年论文集》出版了。这是四川民间文艺界值得庆贺之事! 回顾历史,四川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前身为四川省民间文艺研究会,后更名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四川分会,1991年确定为现名。协会自建立以来,始终以弘扬民族精神、繁荣民间文化艺术为己任,以搜集、整理、编辑、出版、研究、展演民间文艺为工作职责。经过几代民间文艺工作者的努力,半个世纪来春华秋实,硕果累累,成绩大致如下: 20世纪50至60年代,我省文联和各文艺家协会都重视对民间文艺作品的搜集,并组织部分艺术家对藏族史诗《格萨尔》、彝族史诗《俄勒特依》进行采风、调查,出版《四川民歌选》、《四川民间故事选》、《大巴山红军传说》、《大凉山彝族民间故事选》、《藏族民歌选》等作品,推出《赵巧儿送台灯》、《王抄手打鬼》和专集《杜鹃与李贵阳》、《青蛙骑手》等群众喜爱的民间文学作品。 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与四川大学、西南民族学院等合作并在田野采风基础上促使《少数民族神话故事选》、《阿叩登巴》、《望娘滩》等一批优秀作品出版。搜集到藏族史诗《格萨尔》的手抄本或印刷本64部并发现能唱两部以上的歌者30余人。袁珂的《中国神话史》、《神话传说辞典》、《山海经校注》出版并在神话学界影响甚大。随着全国十套集成志书工作开展而进行民间文化遗产的调查和抢救,省民协担负的《中国民间故事集成·四川卷》、《中国歌谣集成·四川卷》、《中国谚语集成·四川卷》,从普查搜集到编辑出版,历时近20年,在全面性、代表性、科学性上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凝聚了全省民间文艺工作者的智慧和心血。三套集成共计五卷(包括重庆市)、600余万字,在整个完成过程中,多次受到国家有关部委的表彰和奖励,同时得到国内外专家的赞许。
内容概要
本书把重点放在展示半个多世纪以来四川省民间文艺工作者在学术研究方面的成果,这项工作对于四川民间文艺界同样是不可少的。综观此书,从论文作者看,选入书中的包括老、中、青三代学人的成果,文章发表的年代有先有后,让人从中多少可以窥视时代流变的痕迹。从论文内容看,大体上包括四个方面:一是民问文化的理论研究,二是包括民间故事、歌谣、谚语等民间文学的研究,三是信仰、称谓、服饰等民俗研究,四是对民间艺术的研究,可谓丰富多彩。从研究方法看,有的着眼田野材料析说,有的意在古代文献研读,有的依据传统方式探考,有的借助当代理论阐释,尽管路径不同,但是各有见解,体现出视野开阔、活泼多样的学风。从研究对象看,有的涉及汉族地区,有的涉及少数民族地区,有的侧重往古民俗,有的留意当今生活,论题多样,不一而足。
书籍目录
中国神话研究的范围试论神话内容的二重性试论《山海经》的成书年代与其资料来源“龙传人”与“狼图腾”:当代中国的身份认同中国民间信仰的方法问题民间文学与休闲旅游四川道孚藏族多元文化概述阿坝州藏羌文化生态保护利用的价值及对策贵州雷山县“苗语电视剧”现象的调查与思考保护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中华民族精神发展是真正意义上的继承——论民间文化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建设“伯禹腹鲧”:孤雌生殖神话的换位阐释羌族神话结构试析成都的大石遗迹及其传说探羌族民间故事浅析试论四川民歌的特点民间情歌的“情”论《广东小儿歌》的文化价值四川民歌《逍遥记》研究论土家族《摆手歌》的社会功能谈父权制社会与《妈妈的女儿》——兼论其艺术特色川南苗族古歌传说的特殊史料价值白马藏族《阿尼·措》《阿尼·格萨》、嘉绒藏族《阿尼·格东》与英雄史诗《格萨尔》对比研究四川谚语的地域特色论彝族谚语盐业文化研究简议古人称谓研究的文化意义船棺、悬棺与文化积淀“人日游草堂”风俗考民以食为天食以味为先——川、黔菜肴文化的比较羌族服饰文化刍议“梓潼神”与氐羌文化羌族配偶神信仰刍议《格萨尔王传》中的藏族原始宗教五斗米道对巴蜀民间文化的影响四川新都客家丧俗中的“点主”仪式水傀儡戏重考四川狮灯考释与保护一个傩戏的微观流变进程及其意义——以四川泸定岚安贵琼人的哑吧灯为例洞经音乐产生时间考辨试论四川汉代画像砖的表现形式四川汉墓中的民间佛像艺术研究噶玛噶孜画派绘画基本特点论要噶玛噶孜画派唐卡的文化审美功能
章节摘录
原始社会前期——活物论时期的神话,多把动物、植物以及自然力、自然现象看做是活物,从而产生了在模糊意识中的宗教的萌芽,也产生了许多类似童话或寓言的天真烂漫的故事。这些故事,无疑具有浓厚的文学因素,它们虽然和模糊意识中的宗教萌芽略有关联,但关联毕竟不大,主导的因素还是属于文学方面的。这些神话中的一部分,流传到后世,可能就转化做了童话或寓言,和后世新产生的童话和寓言混淆起来,使我们很难区分其新与旧了。至于其中另外的部分呢,可能便因年代久远而残落、湮沉了,虽说是很可惜,但这也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四、历史人物的神话 研究中国古代神话,有一个复杂、有趣、值得探讨的问题,就是神下地和人上天的问题。中国神话的一个最突出的特征,就是神话这条线和历史这条线相互平行,而又往往纠缠在一起,搅混不清。神话可以转化做历史,即天上的诸神历史化而为人间的圣主贤臣,如皇帝(皇天上帝)转化做黄帝,火神祝融转化做高辛氏的“火正”,刑神伯夷转化做尧的法官皋陶,帝俊的生十个太阳的妻子羲和转化做尧的掌天地四时之官的羲氏、和氏,长鼻大耳的象转化做舜的弟弟象,等等。但这只是问题的一方面。问题的另一方面,历史是否也可因人民世代的口耳相传而转化为神话,即人间的圣祖贤臣,是否也可能神话化而为天上的诸神呢? 答案自然是肯定的。高尔基在《苏联的文学》一文中曾说:“古代著名的人物,乃是制造神的原料。”不错,史前时期的著名人物如伏羲、女娲、神农、黄帝、尧、舜、鲧、禹等,他们既具神话人物的身份,又兼历史人物的影子,大致符合高尔基的论断。拿我国有文字记载的信史时期来说,大约应从殷代开始。殷代开国第一个帝王成汤和他的贤臣伊尹,后世就流传着关于他们的丰富的神话传说。从此以后,傅说、姜太公、周穆王、徐偃王、伍子胥、孔子和他的门徒,乃至李冰、秦始皇,等等,他们既是历史上实有的人物,而他们的身上又各具有不同的神话因素,有的竞成了半神半人的神话英雄,如李冰化形斗犀,秦始皇驱山填海等。直到汉代以后,这些秉性神异的人物(大都是有功于民的),还屡见记载,史不绝书。高尔基的论断,对于他们说来,似乎也能适用一一难道不可以将这些人的神话事迹列入神话考察的范围吗?有些学者把这类神话归于传说,古典派是这样的,自然没有什么不可以,但从广义神话的角度看,毋宁仍纳之于神话的范畴为好,因为这样更单纯、也更统一。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