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1970-1 出版社:刘道锋 四川大学出版社 (2010-03出版) 作者:刘道锋 页数:308
前言
基于自己多年的理论思考和研究实践,为了向广大学者请求教益,我在拙文《当代汉语词汇研究之反思》里,曾经提出一个观点:观察和研究汉语词汇,首先必须感知到汉语词汇在汉语系统中的存在和在汉民族与其生存空间互动中的存在,必须感知到汉语词汇对主体人而言的存在和对指称物而言的存在,必须感知到汉语词汇的整体性、系统性存在和部分性、个体性存在,必须感知到汉语词汇在贮存状态中的存在和在形成、运用状态中的存在,从而开启多维的观察研究视角。例如,着眼于词汇系统的内部规则或着眼于词汇系统的外部关联,解剖词汇词义的微观结构或者把握词汇词义的宏观发展,对词汇系统存在的事实进行定量定性的分析描写,或者对词汇系统发挥的效应进行合理可信的综合解释,对特定专书与词典中的词汇词义进行静态的归纳或者对特定语境与文化中的词汇词义进行动态的考察,开展符号学、名称学的词汇研究或者开展社会学、文化学的词汇研究,编写特定时代与社会的“文化词典”或者编写特定个人与群体的“心理词典”,进行词汇的分类统计或者进行词汇的信息处理,等等。每一种研究视角必有自己的敞亮性和遮蔽性,必有相应的独特性与关联性;每一种研究视角都不能包打天下,也不能相互代替。但是我们认为,在这多维视角之中,有一种更为根本、更为主要、更为关键的视角应该重新开启并且加以突出。
内容概要
是我国正史——二十四史——中的第一部,鲁迅先生誉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充分肯定了《史记》在史学和文学上的价值。其实,《史记》是一部百科全书,其价值远不限于史学和文学。比如,《史记》在语言学上的价值早就引起了学者的重视。张舜徽先生说:“司马迁的写作,是面对大众的,他想尽了方法,力求自己文字的通俗,在援用古书方面,常常经过一道翻译的手续。”正因为《史记》的口语化色彩很浓,所以,要研究秦汉之际汉语的发展演变,《史记》理所当然地成为首选。 20世纪90年代以来,认知语言学传人我国。在众多的语言理论中,认知语言学理论较好地切合了汉语的实际,能够很好地解释说明汉语中的一些深层次问题。比如,语言的产生和发展,是在人与生存环境的互动过程中得以实现的。一方面,人与生存环境的互动推动着语言向前发展;另一方面,语言发展过程中的每一个足迹,都真实地存留着人与生存环境互动的相关信息。通过观察,我们发现,人与生存环境互动的相关信息,在动词范畴中有着集中的反映。基于这样的认识,笔者确立了《
作者简介
刘道锋,男,汉族,湖南隆回人,1968年生。现为湖南人文科技学院中文系副教授,文学博士。全国语言学会会员,湖南省语言学会会员。主要从事古代汉语词汇学及方言学研究。先后主持湖南省社科基金项目1项,参与教育部人文课题重大项目1项,参与湖南省社科联及湖南省教育厅课题3项,主持校级教改课题1项。已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
书籍目录
绪论1 《史记》动词的义类聚合1.1 身体动作类动词1.2 社会行为类动词1.3 自然环境变化类动词本章小结2 《史记》动词的配价聚合2.1 动词配价理论简介2.2 《史记》动词的配价聚合本章小结3 《史记》中的同义动词3.1 《史记》同义动词概述3.2 《史记》同义动词辨析本章小结4 《史记》动词系统的特色及其所折射出的民族人的生存方式4.1 丰富多彩的心理活动类动词及其所反映出的民族人的生存方式4.2 名目繁多的祭祀类动词及其所反映出的民族人的生存方式4.3 争奇斗艳的战争类动词及其所反映出的民族人的生存方式4.4 五光十色的生活娱乐类动词及其所反映出的民族人的生存方式本章小结5 《史记》动词的组合特征5.1 《史记》动词的主谓组合5.2 《史记》中的连动式5.3 《史记》中的动宾组合5.4 《史记》中非谓语动词的组合特征5.5 《史记》中的名词动词化本章小结6 《史记》动词的时间范畴、动态范畴、语态范畴6.1 《史记》动词的时间范畴6.2 《史记》动词的动态范畴6.3 《史记》动词的语态范畴本章小结附录:《史记》动词系统音序索引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插图:描写是从动词的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两个维度进行的。在聚合关系描写方面,本书的核心材料是第一章“《史记》动词的义类聚合”。义类聚合的分类标准是:从人与生存空间的互动这一视界出发,共分为三大类:(1)身体动作类动词。身体动作类动词反映的是人自身的运动变化,或者说是人自身的运动变化在人脑中的反映,从这一意义上说,是人与自身的互动。(2)社会行为类动词。社会行为类动词反映的是人在社会环境中的行为活动,或者说是人在社会环境中的行为活动在人脑中的反映,从这一意义上说,是人与社会的互动。(3)自然环境变化类动词。自然环境变化类动词反映的是自然环境的运动变化,或者说是自然环境的运动变化在人脑中的反映,从这一意义上说,是人与自然的互动。以上三大类动词总计1137个,这1137个动词的释义、用例、出处都以表格的形式列出,表格中动词的排列顺序以汉语拼音为序。第二章“《史记》动词的配价聚合”和第三章“《史记》中的同义动词”是对《史记》动词义类聚合的必要补充。动词的配价是指与动词相关联的名词项的数量,而动词所表示的动作与哪些事物相关联,又带有明显的主观色彩。因此,动词的配价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对动作变化与相关事物关系的认识,因而是观察动词词义发展演变所需要的一种动态眼光。关于《史记》动词配价聚合的总的结论是:与现代汉语相比,《史记》中的高价动词较多。比如,饮食动词“饮”,在《史记》中为三价动词,而语义上与之对应的现代汉语饮食动词“喝”则为二价动词,“饮”比“喝”多了“与事”(间接宾语)一价,这多出的一价,正好能反映出古人的生活方式与文化习惯。在古代,“饮”不仅仅是一种孤立的饮食行为,更是一种社会交往活动,它关涉了主人和客人两个方面,而主人和客人的联络通过媒介“酒”得以完成,于是,“主人”、“客人”、“酒”就构成了“饮”的三个配价。认知语言学认为,一个概念如果进人了语法范畴,成为固定的语法构造,则这个概念的范畴化程度是很深的。
后记
李清照《声声慢》一词云:“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善于解构思想与文化的现代人调侃说,这是对当代知识分子的真实写照。你看,别人在那里逛商场、游公园,知识分子却泡在图书馆里,东查资料,西找数据,“上穷碧落下黄泉”,不是“寻寻觅觅’’又是什么?别人在饭馆里烧鸡烧鸭地吃,在舞厅里快三快四地跳,知识分子却面对一盏孤灯,手握一枝秃笔,匍匐黾勉以思,胼手胝足以求,不是“冷冷清清”又是什么?别人一张报纸一杯茶,悠闲度日,知识分子却蜗居斗室之中,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好不容易写出一两篇文字,却又无从发表,即使发表了,读者也不过三五人而已,不是“凄凄惨惨戚戚”又是什么?调侃归调侃,正说归正说。知识分子的生活是不是“冷冷清清”,是不是“凄凄惨惨戚戚”,恐怕很难一概而论;但是,知识分子如果真的想有所发现,有所创新,“寻寻觅觅”是在所难免的。我虽然忝列知识分子之末,一年之中却没有几天真正去做了“寻寻觅觅”的工作,所以,我的书稿虽然勉强成篇,但所见所论均极为肤浅,只好用“聊胜于无”四个字来安慰自己。我虽然没有成才成器,但我的成长过程却是幸运的,有许多老师、前辈关心过我,扶持过我,也有无数的益友、诤友、畏友鼓励过我。我在湖南人文科技学院中文系工作了十几年,其间多次向彭逢澍先生请益过业务上的一些疑难问题,彭老师总是耐心细致、毫无保留地传经。
编辑推荐
《〈史记〉动词系统研究》是由四川大学出版社出版的。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