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9-9 出版社:四川大学出版社 作者:王嘉陵 主编 页数:286
Tag标签:无
前言
李劼人(1891-1962),四川省成都市人,中国现代最早的白话小说家,也是中国现代伟大的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三年前,一批未曾发表过的李劼人晚年书信的发现引起媒体的关注,争相报道,之后,经我主持整理这些信件,在《成都文艺》每期发表一些。现在,整理工作结束,辑为一集出版。这些来来往往的信函的内容,对了解和评价李劼人晚年的思想、生活和创作,应该是很有帮助的。 这些书信是李人生命最后两三年与故交朋友读者编辑、家人、亲戚及其他人等的通信,而这两三年正处于一个特别的年代:共和国成立刚逾第一个十年,经历了土地改革、“三反五反”和反右斗争,进入了高举三面红旗之后的三年“自然灾害”时期。中国在历经了一个内患外辱苦难深重的较长时期之后,实现了历史上的大一统,但治国方略和现代化进程还在艰难的探索之中,三年“自然灾害”又给国家建设和人民的生活带来困难重重。此时,政治的作用和需求凸现,以“阶级斗争为纲”正当其时,“文化大革命”隐隐酝酿,二十年后的社会变革和转型,还没有显现端倪。国际上,既区分为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和以前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两大阵营,成“冷战”对垒局面,而社会主义内部也产生了中国和苏联的分歧,并且日渐公开化。李劼人晚年书信,正是产生于这样一个历史时期,而他的身份既是著名小说家、文学界领袖,又是无党派人士,省、市和全国三级政协委员和人大代表,四川省城人民政府副市长。 整理这些书信时我在琢磨,李劼人虽是作家,但晚年所写的这些书信却从来没有打算发表。李劼人没有想到这些信件会有发表的机会。生活工作,创作偶感,家常里事,市场供求,琐琐碎碎,鸡毛蒜皮,在不经意间写成,常常信笔书来,一挥而就,随写随寄。读这些书信,随意而自然,就像和一个老人聊天,能触摸到他的生活和思想,有很强烈的真实感。曾国藩家书的说理训诫,傅雷家书的谆谆善导,罗曼·罗兰和梅森葆通信的热情浪漫,李尔克的诗意激情,在晚年李劼人的书信里,似乎都难以找到。
内容概要
《李劼人晚年书信集》是李人生命最后两三年与故交朋友读者编辑、家人、亲戚及其他人等的通信,而这两三年正处于一个特别的年代:共和国成立刚逾第一个十年,经历了土地改革、“三反五反”和反右斗争,进入了高举三面红旗之后的三年“自然灾害”时期。中国在历经了一个内患外辱苦难深重的较长时期之后,实现了历史上的大一统,但治国方略和现代化进程还在艰难的探索之中,三年“自然灾害”又给国家建设和人民的生活带来困难重重。此时,政治的作用和需求凸现,以“阶级斗争为纲”正当其时,“文化大革命”隐隐酝酿,二十年后的社会变革和转型,还没有显现端倪。国际上,既区分为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和以前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两大阵营,成“冷战”对垒局面,而社会主义内部也产生了中国和苏联的分歧,并且日渐公开化。李劼人晚年书信,正是产生于这样一个历史时期,而他的身份既是著名小说家、文学界领袖,又是无党派人士,省、市和全国三级政协委员和人大代表,四川省城人民政府副市长。
书籍目录
编者序致小山丝子(明信片)致巴金致刘白羽致魏时珍(附来函十九封)致张颐(附来函四封)致林如稷致沙汀致楼适夷(附来函一封)致蒙文通致周菊吾致林仲铉致周晓和致吴志诚致赵世兰致贺联奎致胡景熹致黄仲苏致人民文学出版社中国现代文学编辑部致吴照华致蓝子玉致朱良辅致黄兴权(附黄兴权来函一封,张秀熟复函一封)致李季伟致舒泽淞致王仰辰(附来函二封)致孙次洲致郭曼军致高忠祥致张篷舟致黄镜涵致仲舜湖致诸有莹致程远礼致李西龄致毛西旁致刘倜仁家书致李眉及家人(附来函十八封,译文一篇)致李远岑、黄尚莹(附来函六封)致王公谨、曹笃斋(附曹笃斋来函一封)致舅母致杨应君致杨为傅
章节摘录
李劼人重写《大波》的动因,是作家出版社要他改写旧作三部曲。三部小说,改写一部出版一部。《死水微澜》和《暴风雨前》比较定型,改动有限,《大波》则在当初成书时因抗日战争爆发未能如愿截稿,作家常自遗憾。他自觉“在三部小说中,偏以《大波》写得顶糟……在思想上也背了一个包袱……十几年来,随时在想,如何能有一个机会将《大波》重新写过,以赎前愆”。而且“由于解放后我参加了政治学习,回头看辛亥革命运动比廿年前更清楚、更透彻了”,重写《大波》“想深入运动的本质”。然而,在时隔二十年后重写《大波》,时过境迁,且又存在上述来自不同方面的干扰和影响,对创作可能产生怎样的影响可想而知。新版《大波》波澜壮阔,气势恢宏,以旧文人的风骨,李劼人也不是媚俗跟风之辈,但究以过于注重“历史事实”的描写而削弱了“文学”的品质,结构不够紧凑,层次欠分明,鲜明的人物个性也嫌不足。旧著中四川总督赵尔丰被抓被杀的精彩情节,新著中也由于没有完篇而不及反映,终属憾事。 即使如此,我们不能否认,李劼人是一位伟大的作家,《死水微澜》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优美、最伟大的小说,《死水微澜》《暴风雨前》《大波》三部曲奠定的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是不可动摇的。重写《大波》,由于李劼人优于一般小说家的学问功底、客观态度和写作天才,使其写作历史小说,仍高居于一般作家之上。李劼人致儿子李远岑信中,有一段阐述其写作的思想。他引述了亲历《大波》背景活动的老友张颐谈论《大波》的一段文字,然后论道:“张先生的话,犹之《人民文学》短评,《四川日报》上一篇对《四川文学》所登的《重庆在反正前后》一样,都只就一章一节而言,不但来能看到全面,而且没有触及紧要处。”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