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1970-1 出版社:四川大学出版社 作者:王小丁 页数:440
Tag标签:无
前言
中国和美国都是世界上举足轻重的大国,两国的交流和对话对世界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因此,两国关系的研究源源不断,包括中关政治关系、经济关系、文化关系、外交关系、军事关系等,但对教育关系的研究却比较薄弱。王小丁博士撰写的《中关教育关系研究(1840一1927)》行文流畅、逻辑严密、结构清晰,充实了这方面的研究。该书即将付梓,惠泽学人,丰富了中外教育比较历史研究,弥补了教育交流史研究的不足,.可喜可贺! 我与王小丁博士相识已久。记得20世纪90年代,我刚从浙江大学教育学院取得博士学位,初来位于重庆的西南师范大学(今西南大学)教育学院工作,他即在此读教育学硕士研究生,虽未直接授课,却也相知熟识。我曾有幸参加他的硕士学位论文答辩,指导教师是任代文教授,其硕士学位论文研究的是从卢梭到杜威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嬗变。他神采飞扬、反应机敏的神情及场景,犹在眼前。后来我得知他分配到嘉陵江中游的历史名城南充工作,先在一所中专学校从事教学与管理,后因成就突出,学术情愫炽热,调到了川北著名学府西华师范大学任教。
内容概要
《中美教育关系研究(1840-1927)》不仅是研究中外教育史学者的重要的参考文献,而且对一般教育学者及广大教育实际工作者大有裨益。通过它可以拓宽眼界、开阔视野、增加哲理、涵养智慧,并获得分析问题的逻辑思辨能力。全书共分为五章,清晰地再现了中美教育关系发展的5个阶段,深入、客观地揭示了中美教育关系的本质。作者以中美教育关系的萌芽、发展和成熟、兴盛为线索,向读者介绍了从1840年到1927年中美教育关系发展的全过程,展示了中美教育交流的方方面面,并呈现了一幅色彩斑斓而又富有魅力的中外教育动态交流图景。
作者简介
王小丁,1957年12月生,四川内江人。1978年考入四川石油技校读书。同年留校任英语老师。1986年毕业于四川教育学院外语系。1990年考入西南师范大学教育系,攻读外国教育史专业(中外教育史比较研究方向)的研究生,1993年获教育学硕士学位。1993年到2001年,在四川石油财经学校任教。2002年调入西华师范大学教育系任教,主讲外国教育史、比较教育学、教育专业英语等。2004年考入河北大学教育学院,攻读教育史专业(中国近代教育史方向)的研究生,2007年获教育学博士学位。现就职于西华师范大学四川省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外教育史教学与研究。在《河北大学学报》、《西北师大学报》、《教育理论与实践》、《文史博览》等刊物上发表论文40余篇,主研国家级、省部级课题4项、参编专著两部,获省部级奖两项。
书籍目录
总论一、选题的缘起二、中关教育关系界说三、中关教育关系的研究综述四、研究内容和方法第一章 冲击与应对——美国传教士东来第一节 美国传教士来华——拉开中美教育关系的帷幕一、美国传教士来华的历史背景二、美国人的中国观三、美国传教士东来第二节 民族危机下中国教育的应对一、民族危机下的中国教育二、中国人的美国观三、寻求中国教育之路第三节 美传教士对中国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全面渗透一、美国传教士对中国传统教育的批判二、教会教育理论体系的构建三、美国传教士在中国的官办学堂四、美国传教士对中国文化及教育的全面渗透第四节 双向的“冲击-回应”模式下的中美教育关系解读第二章 渗透与媒介——美国在华的教会教育第一节 美国教会初等、中等教育在中国一、教会教育的开创与发展——教会小学、中学在中国二、教会学校在中国发展的原因三、从中美教育关系视角看教会教育第二节 美国教会高等教育在中国一、教会大学在中国产生的原因二、教会大学在中国的发展三、教会大学在中关教育关系中的角色分析四、教会大学的归宿第三节 司徒雷登与中美教育关系——以燕京大学为例一、对中国文化的认同二、司徒雷登的宗教观与中国教育三、司徒雷登与燕京大学四、燕京大学的中国化五、司徒雷登与哈佛燕京学社六、对司徒雷登与中关教育关系的评价第四节 教育“话语权”下的中美教育关系一、后殖民理论与教会教育研究二、“文化征服”与“教育重构三、“权力与知识”是中美教育关系的焦点之争第三章 出路与选择——留学美利坚第一节 容闳——留学教育的先行者一、对美国文明的认识二、美国文化和教育熏陶下的教育救国理想三、容闳——中美教育关系史上的丰碑第二节 幼童留美——中美教育关系史上的新篇章一、促成幼童留关的内外因素二、留美幼童在美国三、留美幼童撤回中国第三节 庚款留美——中美教育关系史上的里程碑一、第二次留学高潮——庚款留美二、梁诚——庚款留美的推动者三、罗斯福——庚款留美的关键角色四、美国介入庚款留关事务第四节 留美学生与中国教育一、留美学生对美国教育理论的传播二、中国大学领导和师资的主要力量三、从留美学生的教育类博士论文看中美教育第五节 对留美教育的反思一、中国教育结构的失衡二、教会学校——留美运动的参与者三、中国教育潜在的危机第四章 导入与传播——美国教育家与实用主义教育理论在中国第一节 杜威与中国教育蓝图一、杜威的中国之行二、中国教育蓝图设计的基础三、实用主义教育底色下的中国教育蓝图四、中国教育蓝图与中关教育关系第二节 孟禄与中国教育讨论一、《教育史教科书》论中国教育二、《中国教育讨论》的问题“诊断三、孟禄在中美教育关系中的角色延续四、杜威与孟禄对中国教育影响的比较第三节 克伯屈与“设计教学法一、克伯屈——实用主义教育理论的实践解读者二、克伯屈来华与中国教育问题讲演三、设计教学法在中国第四节 指向美国——中美教育关系的必然选择一、政治经济决定了中国教育的关国指向二、思想文化推动了中国教育的美国指向三、教育变革选择了中国教育的美国指向四、国联考察团对中国教育指向美国的批评五、中国教育界对中国教育指向美国的反思第五章 反思与实践——美国教育影响下的中国教育变革与创新第一节 变革与实践——中国新教育之路的探索一、平民教育——实用主义教育影响下的本土化探索二、生活教育——实用主义教育的中国化改造三、职业教育——中关教育比较背景下的实践超越第二节 20世纪20年代的教育改革运动一、新学制的产生与中美教育关系二、关国教育渗透与课程、教材改革三、美国教育理论指导下的教育实验第三节 胡适——中美教育关系人物个案研究一、胡适在美国二、胡适与实用主义教育哲学三、胡适的大学观四、文学革命与白话文教科书结语一、中美教育关系发展的非均衡性二、中美教育关系中的中国教育自主性三、中关教育关系的特殊性主要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三、中美教育关系的研究综述 (一)传教士和教会教育研究 1.有关传教士的研究 中国学者对传教士的专门研究,肇始于20世纪80年代。1981年,顾长声的《传教士与近代中国》(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出版。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出版的第一部以近代来华传教士为研究对象的专著,堪称拓荒之作。4年后,他的另一部研究传教士问题的著作《从马礼逊到司徒雷登》(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问世,该书汇集了29名来华新教传教士的传记,不少内容涉及传教士来华办学情况。史静寰的《狄考文与司徒雷登在华教育活动研究》(文津出版社1991年版),以丰富的史料、独特的视角和方法论,详细地论述和分析了他们在华的教育活动。熊月之的《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挖掘了不少珍贵的史料,以西学传播的“五大主体”为对象,把西学东渐的过程分成4个历史阶段,围绕“五大主题”,对传教.士在西学东渐过程中的作用,特别是办学、译书等方面进行了较为详细的介绍和评价。王立新的《美国传教士与晚清中国现代化》(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与《传教士与近代中国》被称为国内传教士研究的两种“范式”。前者把传教士活动置于近代中国社会变革的背景之下,探讨传教士在中国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过程中的作用,提供了一个崭新的研究视角。胡卫清的《普遍主义的挑战——近代中国基督教教育研究(1877-1927)》(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以翔实的史料,用“普遍主义”的理论作为新的切人点,分析了传教士和基督教教育在中国近代50年的发展。2003年,齐小新的专著《口述历史分析——中国近代史上的美国传教士》出版。该书以美国国内英文历史资料为研究素材,对19世纪末至20世纪上半叶美国基督教传教士的口述记录进行了分类、论述和评价。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