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8-5 出版社:四川大学出版社 作者:段峰 页数:262
Tag标签:无
前言
段峰的学术专著《文化视野下文学翻译主体性研究》是当今巾罔翻译研究领域内的一部新著。该书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翻译研究体系添砖加瓦,为繁荣和发展中同的翻泽事业出力,并取得了可喜成绩。中国自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长期自我隔绝的状态被彻底打破。尤其是在加入世贸组织以后,中罔的对外交往迅速扩展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而。当代中同的翻译事业进入了前所未有的新阶段。其规模宏大,繁荣必盛,超过了中国历史上的各次翻译高潮。伴随着中国翻译的这一次新高潮,中国的翻译研究也得到檄大的发展。近卜多年间,一大批翻译研究的论文和沦著陆续发表和出版,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翻译事业的发展,也为中国酬译走向世界创造了条件。作者的学术研究和这部学术专著,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进行并完成的。本书的基础是作者的博十学位论文。在近年的翻译研究领域,包括研究生在内的研究者通常关注泽作研究、翻译家、典籍翻译、翻译历史、翻泽教学与教材等课题,有些研究生正是以这类研究的论文获得了学位。本书作者知难而进,勇于探索,以翻译的理沦研究(即文化视野卜文学翻译主体性研究)作为自己的博士论文选题。
内容概要
本书研究的基本思路和论文框架以文化作为研究视野,以文化诗学作为理论支撑,以后现代和后殖民、跨文化交流和体验哲学与认知作为研究的视角或切入点;其中,研究视角还可以随着新的理论的出现而增加,这也为今后的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了可能性。全书共分共分四章,主要内容包括理论与阐释:文化转向下的文学翻译主体性研究;跨越差异与拥抱差异:当代文化研究视角的文学翻译主体性研究;文化认知与身体体验:文学翻译主体性再认识等。
作者简介
段峰,1983年毕业于四川大学英语专业,获文学学士学位;之后留校任教;并先后毕业于四川大学英语专业、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获文学硕士和文学博士学位;曾在美国和德国的高校学习进修;主要研究领域为翻译研究和浯声学,曾承担教育部项目1项,在国内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140余余篇,并有教材和译著出版。
书籍目录
绪论第一章 理论与阐释:文化转向下的文学翻译主体性研究 第一节 在对话中重构:从文化诗学的理论出发 1.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与研究范式转变 2.文化转向背景下文学翻译主体性的提出 3.文化诗学:文学翻译主体性研究的理论框架 第二节 文学翻译主体、主体性和主体间性 1.主体性的黄昏与主体间性的黎明 2.翻译主体、主体性和主体间性辨析 3.中国翻译界的文学翻译主体性研究 第三节 译者的隐身与译者的显现 1.译者的隐身与译本的透明 2.译者的从属性和主体性 3.译者主体意识的觉醒与译者的显现 第四节 小结第二章 跨越差异与拥抱差异:当代文化研究视角的文学翻译主体性研究 第一节 译者主体性与翻译伦理 1.译者主体性的文化阐释 2.翻译规范与翻译伦理的回归 3.翻译伦理与文化他者 第二节 “离散译者”与“趋同求异” 1.文化的趋同和求异与翻译的“归化”和“异化” 2.跨越差异与拥抱差异 3.“离散译者”与第三种翻译方式 第三节 女性译者主体意识的文化意义 1.女性主义与女性主义翻译 2.女性主义的“重写翻译”与“身体翻译” 3.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在中国的接受 第四节 小结第三章 “他者的世界”:文化人类学视角的文学翻译主体性 第一节 文化人类学与翻译作为跨文化交流活动 1.表现他者的世界:文化人类学与翻译研究 2.译者:在两种不同的文化中穿行 3.第三种文化:译者的文化归属 第二节 文学翻译与文化异质的传送 1.文学翻译与“歌德模式” 2.文化相异性的本土化改造 3.翻译作为跨文化交流活动的发起研究 第三节 深度翻译:译者的话语空间 1.深度描写与阐释之阐释 2.深度翻译:译本的语境化和历史化 3.深度翻译:译者在作者阐释之上的再阐释手段 第四节 小结第四章 文化认知与身体体验:文学翻译主体性再认识 第一节 文学翻译的文化认知 1.文学翻译的文学性与文化性 2.文学翻译的文化心理分析 3.语言学的“文化转向”与文化翻译 第二节 转向译者与体验翻译 1.关于译者主体性的再认识 2.翻译的理性与翻译的感性 3.“个体身体学”与“从心所欲” 第三节 认知语言学与翻译的身体学 1.体验哲学与认知语言学 2.认知语言学对译者主体性研究的解释力 3.译者主体性:认知与体验、理智与情感的对话 第四节 小结结语 文学翻译主体性研究:倾听与对话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第一章 理论与阐释:文化转向下的文学翻译主体性研究第一节 在对话中重构:从文化诗学的理论出发1.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与研究范式转变应该说,文学翻译主体性概念的存在由来已久,甚至可以追溯到翻译活动产生之时。翻译研究的一些永恒主题,如翻译是什么、谁在翻译、怎样翻译等等,都与翻译主体性有关。在翻译理论发展史中,无论是传统语文学/文学研究方法对原文意义和原作者的“唯此独尊”,结构主义语言学方法对翻译的语符转换形式的“情有独钟”,还是文化研究方法将译者“解蔽显现”,讨论的都是谁是主体的问题。所以,在翻译研究文化转向背景下的文学翻译主体性研究,就其研究对象而言,只是“旧事重提”。但这一“旧事重提”就翻译研究而言具有极其深刻的革命性意义,在讨论翻译研究文化研究方法的“主体性”如何区分传统语文学/文学和语言学的“主体性”之前,有必要对作为背景的翻译研究文化转向做一简单概述。所谓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亦可译为“转向文化”,即从文化的角度来研究翻译问题。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引起了翻译研究界对文学翻译主体性的重新解读和定义,其外延与内涵已大大地与以往不同,其中最为关键的一个区别就是文学翻译主体性不再被禁锢在静止的历史意义和恒定的文本意义当中,而是在一个对话性的文化语境中生成和发展。可以这样说,没有文化转向,就没有文学翻译主体性的研究。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使文学翻译主体性,尤其是译者主体性问题成为翻译研究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为文学翻译主体性研究提供了广阔的背景以及丰富的学理依据。
后记
本书是在我的博士论文基础上略加修改而成的。除了一些必要的改动外,我尽量保持了博士论文的原貌,以经常唤起我对攻博学习期间既艰苦又美好的时光的回忆。本书得以出版,首先我要深深地感谢我的导师杨武能教授。杨先生渊博的学识、认真的治学态度和真诚的待人方式令我景仰。杨先生是著名的文学翻译家,我在先生的指导下搞翻译研究,颇有近水楼台先得月的感受。当然,在我感到荣幸的同时,也倍感压力;所以我唯有不懈努力,才能不负恩师的厚爱和期望。其次,我要感谢曹顺庆教授、冯宪光教授和王晓路教授。我在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学习期间,有幸能再次作为学生坐在课堂上,聆听他们的授课。他们的授课令我眼界大开,将我送上了学术之路的一个新的起点。我要感谢朱徽教授和廖七一教授。朱徽教授细心阅读了我的论文初稿,提出了许多有益的修改建议,并欣然答应我的请求,为本书作序;廖七一教授在论文选题的时候,为我提供了翻译研究的参考书单,给我的研究带来极大的便利。在我的论文提交答辩过程中,谢天振教授、郑海凌教授、崔永禄教授、王永贵教授和严啟刚教授认真审读了我的论文,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并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在此,我向上述诸位先生表示深深的谢意。
编辑推荐
《文化视野下文学翻译主体性研究》作者把文化诗学作为文学翻译主体性的理论框架,以便多学科、多角度地对文学翻译的主体性问题展开研究,作者提出文学翻译主体性研究的基本态度是倾听与对话,体现了一个中国博士研究生的独特视野。——谢天振作者运用对话理论和认知语言学、体验哲学的基本学理论。建构了翻译学的文化研究的基本模式,显示出独特的学术眼光和整体把握能力。——郑海凌论文是国内迄今颇具学科前沿性,采用相关学科最多,考察角度最多样的文学翻译主体性研究。——王友贵论文以历史主义文化诗学等为理论支撑,运用了人类文化学的理论和研究方法,将语言学体验理论扩展为文学翻译中译者的情感体验和文化体验,从而为文学翻译主体性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