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中的和谐

出版时间:2008-4  出版社:四川大学出版社  作者:傅其林  页数:149  

内容概要

  《文学中的和谐:美的人格与生存之境》从文学作品中的和谐出发,以古往今来文学作品中的几个典型人物为例,分析了他们各自和谐的人生观及他们所向往的和谐世界。

书籍目录

绪论:文学理想即和谐一 上下求索中的和谐存在——《离骚》中的抒情主人公屈原二 旷达人生的“圆融通觉”——苏轼和谐的艺术人格三 大观园中的和谐关系营造——薛宝钗的生存智慧四 知识分子和谐之家的梦想——从《寒夜》看巴金的生存之境五 人神抗争中的和谐追求——奥德赛的家国之思六 现代动态的和谐人格——浮士德博士的奋斗与救赎七 超越战争的和谐心境——安德烈的生存体验与托尔斯泰的福音八 人与自然的和谐境界——《吉檀迦利》中的东方伊甸园结语:作为人类存在之境的文学之梦后记

章节摘录

  一 上下求索中的和谐存在——《离骚》中的抒情主人公屈原  屈原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与诗人,主张任用贤能,修明法度,辅助君王以实现伟大的政治理想,但却为同僚所忌所谗,最终悲愤忧郁投江自杀。其磊落之精神与正直的人格为历代文人的楷模。所以王逸在《楚辞章句序》中否定班固把屈原视为“露才扬己,怨刺其上”的说法,认为屈原“膺忠贞之质,体清洁之性,直若砥矢,言若丹青,进不隐其谋,退不顾其命,此绝世之行,俊彦之英也”。这种美的人格在不和谐的现实中得不到表达的空间,却在他的代表作《离骚》中得以实现,在一个充满浪漫主义的主人公的身上寄寓了屈原对和谐存在的渴求,在现实中悲怨重重,但在文学空间中却能挥洒自如地塑造自身的完美人格与完美世界。《离骚》“是诗人在神话世界的审美体验和艺术创造,是诗人在现实世界求索失败而在幻觉世界所达到的审美的自由实现。或者更确切地说,《离骚》是屈原以生命和美交织的神话空间”。在理想的神话之梦中,屈原与美人相处,与香草相伴,打造与君王的理想的和谐生存,“无限忧愁,一时都尽,而遂成天地奇观,古今绝调也”。  司马迁在《史记·屈原贾谊列传》中说:“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排解现实苦闷,“吾独穷困乎此时”成为《离骚》的写作源泉,但是在痛苦的表达中,在矛盾的心灵挣扎中,他最终达到内心的和谐。可以说,《离骚》是屈原在现实中政治理想和人生理想遭到同僚和君主的阻滞而不得发抒,从而借助其在诗歌中塑造的抒情主人公来言说自己被冤屈而苦闷和彷徨的心情以及表达自己矢志不渝的忠君信念和拳拳的家国之思,从和谐生存进入到不和谐的生存,但是在文学虚构世界中重新获得了和谐的人生境界。屈原早先“人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史记》)。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文学中的和谐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