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7 出版社: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 作者:张剑峰 页数:226 字数:115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问道》继续展示“藏着”的中国文化,道家文化始于内证。从中国上古时期开始发端的道家内证取法天地自然,倡导修复后天而达先天。数千年来,道家内证文化像泉水一样穿透着中医、道家内丹、外丹、科技等领域。
从上古时期开始的道家内证,像泉水一样穿透道家内丹、外丹科技等领域。有位百岁老人带着一群对社会有所思考的年轻人,致力于古老道家内证体系的恢复和弘扬。本期还有对于中华道统传承的梳理,以及从商业、世俗应用层面展示禅文化的优美与淡雅。
道家将生命现象分为内宇宙与外宇宙,认识生命,由有形质之内宇宙到外宇宙。书中有对道家内证现象的描述,也有对其本质的揭示。其中内证实践者对于传统神奇秘技的揭示及对于道家内证生命科学的现身说法,于精妙之处做了发挥,由滴水可见大海之浩淼。
作者简介
张剑峰,终南山文化行者。2008年于终南山下创办《问道》丛书。
书籍目录
油麻菜终南山寻仙记/油麻菜
南山亭茶谭/南山如济
踵武前贤爝火相传/林浩冯哲等
道家内证医学漫谈/徐文兵
道医文化问答/徐文兵苏华仁
恬淡虚无真气从之/南山散人
道家炼养漫谈/田堃建讲述
叶华递荣经世致用/梁冬
为传统文化"培土"/盛日
天地有醍醐在其中/吴言生讲述
问道书简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煮茶 明人陆树声论及煎茶时说:“煎茶非浪漫,要须其人与茶品相得。”徐渭在《煎茶七类》中说:“煎茶虽微清小雅,然要须其人与茶品相得。”屠隆在《考槃余事》中说的更精彩:“使佳茗而饮非其人,犹汲泉以灌蒿莱,罪莫大焉。有其人而未识其趣,一吸而尽,不暇辨味,俗莫大焉。” 自古及今,煎茶都是件风雅之事,其方法往往流传于“山林隐逸”间,非有“泉石膏肓之疾”者,不能领悟其中的奥秘。山居简易,自然不能如徐青藤、屠赤水所说那样经常煎茶而饮,不但费时,而且折福,于是我们在山上就改作煮茶了。 乌龙茶可煮,黑砖茶可煮,甚至绿茶、红茶也可以煮。只要时间火候掌握好了,茶汤滋味会很好。 我们在山上煮得最多的,是乌龙茶茶梗。 茶梗煮之前要用慢火焙过,然后用石臼捣烂,拣去残枝剩叶,装在茶囊里,先用开水烫洗两遍,候得壶中水声响时,就可以投放茶梗煎煮了。茶梗一般需煮上十分钟左右,将茶汤注入茶碗,就可以饮用了。这样煮出来的茶汤滋味很“厚”,香气深沉,很适宜坐禅时饮用。 那些有缘到过广福茅棚的道友们,大概对这里的茶汤滋味最为留恋了,却不知我们是用茶梗来煮的。能用世人之所弃,而养成山居滋味,大概也是件有意义的事情吧? 如济赘语: 说到山居煮茶,可真是滋味无穷呵。 煮茶用红泥小火炉和铸铁壶,先去小溪里汲来一陶罐山泉水,舀入铁壶约七分满,然后起炭。木炭是已经备好了的,贮在炭斗里,并备有炭夹、火箸和蒲扇。从炉灶里夹出烧红的炭墼,放在小火炉里,然后夹入木炭。此时却不能着急,要耐心等待,大约五六分钟,火苗就起来了。如果还嫌火小,可用蒲扇轻轻地扇,待得火炉里木炭通红,将铁壶坐上去,就可以着手备茶了。 茶梗要先用慢火焙过,再在石臼里捣烂,然后倒在纳茶纸上,接着取茶囊,囊起约六、七分满,取一只洁净小碗,放入茶囊。回头看看铁壶,水已近二沸,松风悦耳,热气蒸腾,提壶向小碗里冲水润茶,然后将茶囊投入铁壶,煮茶。 茶香随着热气在茅舍里蔓延,待得铁壶中声音渐渐平静,半盖上壶盖,使茶汤不要溢出来,大约煮二十分钟,就可以出汤品饮了。
媒体关注与评论
何谓生?何谓死?生死如寄。所谓的生死,只是开始一个新的旅程而已。所谓人生的挫折,不过是人生旅途当中遇到过的,很美妙很美妙的旅程的点缀。 ——南山散人《恬淡虚无 真气从之》 西方的教育关注孩子的特点,注重孩子自身具备的潜质,然后不断去强化它。现代中国的教育使孩子有比较心,把成绩作为炫耀的资本。而中国传统的师徒制则以经师、认识为主要培养人才的方式。经师,可以同时培养一批人;人师,是一对一的。教育一定要有差异性。传统的书院礼制是严谨的,若想继承传统的书院礼制,只能与当代社会相融合,既保持了传统,又有生生不息的生命力。 ——林浩 冯哲《踵武前贤爝火相传》 在浩如烟海的传统文化经典中,如何才能让更多的人受益?在探讨和推广企业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回归路上,本着以传统文化中的经典为土壤,从日常生活中的行住坐卧培养,让“礼”生根发芽。 ——盛日《为传统文化培土》
编辑推荐
《道家内证与生命科学》编辑推荐:从上古时期开始的道家内证,像泉水一样穿透道家内丹、外丹科技等领域。有位百岁老人带着一群对社会有所思考的年轻人,致力于古老道家内证体系的恢复和弘扬。《道家内证与生命科学》还有对于中华道统传承的梳理,以及从商业、世俗应用层面展示禅文化的优美与淡雅。何谓生?何谓死?生死如寄。所谓的生死,只是开始一个新的旅程而已。所谓人生的挫折,不过是人生旅途当中遇到过的,很美妙很美妙的旅程的点缀。——南山散人《恬淡虚无 真气从之》西方的教育关注孩子的特点,注重孩子自身具备的潜质,然后不断去强化它。现代中国的教育使孩子有比较心,把成绩作为炫耀的资本。而中国传统的师徒制则以经师、认识为主要培养人才的方式。经师,可以同时培养一批人;人师,是一对一的。教育一定要有差异性。传统的书院礼制是严谨的,若想继承传统的书院礼制,只能与当代社会相融合,既保持了传统,又有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林浩 冯哲《踵武前贤 爝火相传》在浩如烟海的传统文化经典中,如何才能让更多的人受益?在探讨和推广企业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回归路上,本着以传统文化中的经典为土壤,从日常生活中的行住坐卧培养,让“礼”生根发芽。——盛日《为传统文化培土》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