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12 出版社:陕西师大 作者:秦小丽 页数:21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这里所说的装饰品仅限于人体身上戴的、挂的、套的、插的、坠的以及在衣服上穿缀的等等,总之是与人的身体密切相关的。不是指一般性的装饰品,比如房屋里的或作摆设的装饰品就不包括在内。日本人叫做装身具可能更确切一些。人类天生有爱美之心,所以从很早的旧石器时代晚期(大约距今一两万年)起,就开始用美丽的贝珠等挂在颈上或戴在头上。其中有些除了觉得美丽以外,还可能有护身符的意义。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装饰品的种类、材质和加工技术不断有所发展,装饰品的功能也不断发生变化。不同地区和不同民族逐渐形成不同风格的传统,这使得装饰品的研究具有越来越丰富的内容而为广大公众所关注。
作者简介
秦小丽,山西省运城人,1984年于西北大学历史系获得历史学学士学位。同年7月进入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工作,期间曾参加陕西省南郑龙冈寺和临潼康家遗址的发掘和安康水库区考古调查工作。1987年考入北京大学考古学系研究生班,1990年获得硕士学位。1995年赴日本留学,期间曾参加河南焦作府城遗址、山西夏县东阴遗址的合作发掘工作。2002年获得京都大学大学院文学研究科文学博士学位。2003年到2005年任日本学术振兴会外国人特别研究员,在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从事两年的博士后研究。2005年移居加拿大多伦多。2007年3月进入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馆世界文化部作客座研究员至今。期间担任日本八木项目的再研究,并参加《中国秦兵马俑特别展》的前期筹备工作,同时担任同名图录的翻译和相关课题的研究论文写作。2010年7月获得日本国际交流基金访问学者资格,在日本国立文化财机构奈良文化财研究所作为期一年的研究。
书籍目录
序 章关于装饰品第一节 装饰品的过去与现在第二节 为什么需要身体装饰品第三节 装饰品的起源第四节 装饰品的特质与本书的研究视点第一章 人体装饰品的研究史第一节 发饰研究史第二节 腕臂环饰研究史第三节 串饰研究史第四节 耳饰研究史第五节 佩饰研究史第二章 装饰品的分类和解释第一节 毛发、发型与发饰第二节 腕臂环饰第三节 串形装饰品第四节 耳饰第五节 佩饰第三章 西北地区——源于黄土的自然审美情趣和朴素的艺术表现第一节 艺术特质第二节 装饰品资料的类别分析1、发饰2、腕臂环饰3、串饰4、耳饰5、佩饰第三节 装饰品的数量分析1、种类构成比及时代变迁2、材质构成比及时代变迁3、墓葬佩带实例分析第四章 东部地区——源于蔚蓝色江河湖海滋养的晶莹美玉和尽显华贵的装饰情趣第一节 艺术特质第二节 资料分析1、发饰2、腕臂环饰3、串饰4、耳饰5、佩饰第三节 装饰品的数量分析1、种类构成比及时代变迁2、材质构成比及时代变迁3、墓葬佩带实例分析第五章 中部地区——从单一的装饰品到接纳吸收不同特色装饰品的魅力型地区第一节 艺术特质第二节 资料分析1、发饰2、腕臂环饰3、串饰4、耳饰5、佩饰第三节 装饰品的数量分析1、种类构成比及时代变迁2、材质构成比及时代变迁3、墓葬佩带实例分析第六章 北方地区——源自砂石与黑土之间的平衡与粗犷之美第一节 艺术特质第二节 资料分析1、发饰2、腕臂环饰3、串饰4、耳饰5、佩璜饰第三节 装饰品的数量分析1、种类构成比及时代变迁2、材质构成比及时代变迁3、墓葬佩带实例分析第七章 长江中游地区——南北、东西文化碰冲中结出的一朵奇葩第一节 艺术特质第二节 资料分析1、发饰2、腕臂环饰3、串饰4、耳饰5、佩饰第三节 装饰品的数量分析1、种类构成比及时代变迁2、材质构成比及时代变迁3、墓葬佩带实例分析第八章 南方地区——游离中原主流文化之外独具个性的差异美第一节 艺术特质第二节 资料分析1、发饰2、腕臂环饰3、串饰4、耳饰5、佩饰第三节 数量分析1、种类的构成比及时代变迁2、材质的构成比及时代变迁第九章 装饰品佩带的地域差异与文化习俗的地域特性第一节 种类的地域问比较第二节 材质的地域间比较第三节 环形装饰品所反映的地域间社会文化现象的空间动态及时代变迁第四节 环形装饰所显示的社会功能及佩带习俗1、环饰的材质、种类构成所反映的地域间异同比较2、环径大小的比较与环饰的佩带第十章 图像资料所反映的佩带习俗及社会礼仪第一节 陶器上的彩绘图像、局部雕绘及刻画纹所体现的装饰品佩带习俗……后记
章节摘录
版权页:通过以上对西北地区三个时代装饰品种类构成比率的分析可以看出随着时代的推移,装饰品的构成主体发生非常明显的变化,首先是仰韶文化时期占据绝对优势的环形装饰品到了青铜时代发生较大的变化,其比例从占装饰品总量7成以上的绝对主体因素,减少到3成以下,显示了青铜时代人们在装饰品种类的选择上放弃使用环饰的状况。然而这一状况在同样是新石器时代的龙山文化时期虽然环饰比例略有下降,但是仍占到6成以上的高比例,装饰品的总体构成比并没有发生大的变化。耳饰也显示了同样的变化趋势,即在新石器时代的两个阶段耳饰分别占22%和19%,然而到了青铜时代则大幅上升到30%的高比例,显示耳饰随时代推移逐渐流行的上升趋势,而最应该注意的是串饰的变化,从仰韶文化仅占不到1%到龙山文化时期的5%,再到青铜时代的36%,并成为这一时期装饰品构成的主体要素,显示着串饰在时代变迁过程中的流行趋势,反映了青铜时代人们与钟情环饰的新石器时代人们相比,更加喜欢组合多变的串饰。佩饰虽然是最早出现佩带也最普遍的装饰品,然而在西北地区与其它种类相比并不盛行,三个时期都仅占极少量的比率。总结以上分析,可以说西北地区装饰品种类构成的差异与其说是在三个不同时期的转换之间,不如说是新石器时代与青铜时代的差异,仰韶文化与龙山文化时期显示了更多的相似性,然而这一点在进入青铜时代后发生本质的变化,即从环饰到串饰的根本转变(图10:西北地区装饰品种类的构成比及时代变迁)。2、材质构成比及时代变迁今天的人们在选择装饰品时不仅重视其种类、形态,更重视装饰品的质地和材质,使用什么样的材质来制作装饰品不像日常生活用品那样以实用为选择基准,还必须重视其外在形态的美观、颜色,并符合当时人们对自然的认识和审美的情趣。因而装饰品的材质也是我们在研究装饰品时不能忽视的方面。西北地区新石器时代一夏商时期的装饰品材质大约由陶质、玉石质、骨质、蚌贝螺质和金属质组成,还有一些遗址出土少量的玛瑙、珍珠,而出土量较多的绿松石则纳入玉石质一并讨论。
编辑推荐
《中国古代装饰品研究:新石器时代-早期青铜时代》是由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出版的。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