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10 出版社:陕西师大 作者:吴晗 页数:440
Tag标签:无
前言
我在上海光华大学,讲过十几年的本国史。其初系讲通史。后来文学院长钱子泉先生说:讲通史易与中学以下的本国史重复,不如讲文化史。于是改讲文化史。民国二十七年,教育部颁行大学课程;其初以中国文化史为各院系一年级必修科,后改为通史,而注明须注重于文化。大约因政治方面,亦不可缺,怕定名为文化史,则此方面太被忽略之故。用意诚甚周详。然通史讲授,共止一百二十小时,若编制仍与中学以下之书相同,恐终不免于犯复。所以我现在讲授,把它分为两部分:上册以文化现象为题目,下册乃依时代加以联结,以便两面兼顾(今本书已将政治史移作上册,文化史改作下册——出版者注)。此意在本书绪论中,业经述及了。此册系居孤岛上所编,参考书籍,十不备一;而时间甚为匆促。其不能完善,自无待言。但就文化的各方面加以探讨,以说明其变迁之故,而推求现状之所由来;此等书籍,现在似尚不多,或亦足供参考。故上册写成,即付排印,以代抄写。不完不备之处,当于将来大加订补。此书之意,欲求中国人于现状之所由来,多所了解。故叙述力求扼要,行文亦力求浅显。又多引各种社会科学成说,以资说明。亦颇可作一般读物;单取上册,又可供文化史教科或参考之用。其浅陋误缪之处,务望当代通人,加以教正。
内容概要
《明朝大历史》包括三部分。
《明史简述》是吴晗在中央高级党校所作学术讲演的记录稿,扼要而系统地讲述了明太祖建国、明成祖迁都北京、北虏南倭、东林党争、建州女真的崛起、郑和下西洋、资本主义萌芽等明代历史中最基本和最关键的问题。
《明朝政治军事与社会》收录了吴晗明史研究的最重要的文章,讲述了明朝的建国与明教的关系,明代兵制的变化与明代的覆灭,明代的恐怖政治和朱元璋的统治策略等发人深省的重大问题。
《明代人物》记叙了明代历史上几个有代表性的人物,可以通过这些人物了解明代的政治特点和社会风习。
本书融明代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于一体,深刻揭示了明代历史的基本面貌和社会发展脉络,是学习和了解明史的必读之书。
作者简介
吴晗(1909~1969)中国著名历史学家、明史专家。原名吴春晗,字辰伯,浙江义乌人。先后任教于云南大学、西南联大、清华大学,曾任清华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历史系主任等职务。1949年后,历任北京市副市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北京市历史学会会长等职。1960年写成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并因此于1969年10月被迫害致死。代表作有《朱元璋传》,先后写作四稿,投入了毕生精力,是明史研究的权威经典之作。
书籍目录
上编 明史简述
前言
第一部分 明朝历史的基本情况
明太祖的建国
明成祖迁都北京
北“虏”南倭问题
东林党之争
建州女真问题
第二部分 明代历史的几个问题
郑和(三宝太监)下西洋
资本主义萌芽问题
中编 明代的政治军事?社会
明代的军兵
明教与大明帝国
明初的恐怖政治
明代靖难之役与国都北迁
明代的锦衣卫和东西厂
胡惟庸党案考
晚明仕宦阶级的生活
记大明通行宝钞
明初的学校
《金瓶梅》的著作时代及其社会背景
下编 明代人物
明代民族英雄于谦
海瑞的故事
关于魏忠贤
况钟和周忱
爱国学者顾炎武
“社会贤达”钱牧斋
章节摘录
张以宁(1301—1370),字志道,号翠屏山人,古田(今属福建)人。元泰定进士,曾在黄岩、六合任官。顺帝时,官至翰林侍读学士。元亡,至南京,奏对称旨,授侍讲学士。洪武二年秋,奉使安南,次年卒于安南归途中。他在明代只活了三年。有《翠屏集》。 ”他为官清廉,奉使往还,除.45-李外无他物。临终之日作一自挽诗云:“一世穷愁老翰林,南归旅榇越山岑。覆身粗有黔娄被,重橐都无陆贾金。稚子啼饥忧未艾,慈亲藁葬痛尤深。经过相识如相问,莫忘徐君挂剑心。”易箦之词,尤见至情。他是闽派诗的先驱,古风骨力雄健,才气充沛。他的集中吟咏李白的有好几篇,也看得出李白的诗对他的影响。其《峨眉亭》下半首云:“秋色淮上来,苍然满云汀。安得十五弦,弹与蛟龙听?沈德潜《明诗别裁集》评云:“秋色淮上来二十字,何减太白。” 送重峰阮子敬南还君家重峰下,我家大溪头④。君家门前水,我家门前流。我行久别家,思忆故乡水。何况故乡人,相见六千里。 十年在扬州,五年在京城②。不见故乡人,见君难为情④。见君情尚尔④,别君奈何许⑤?送君遽不堪⑥,忆君良独苦。
媒体关注与评论
清人章学诚在其名著《文史通义》中指出:“能具史识者,必具史德”。正史出于胜利者,而信史出于旁观者,从这部叙事心平气和、解析鞭辟入里的中国通史中,不仅能窥见作者的史德与史识,也可洞悉中国历代王朝兴替的周期律,令后来者鉴之,祈勿使后人复哀后人也。 ——章立凡编著中国通史的人,最易犯的毛病,是条列史实、缺乏见解……极为枯燥。自吕思勉先生出,有鉴于此,乃以丰富的史实与流畅的笔调来写通史,方为通史写作开一新的纪元。 ——顾颉刚论方面广阔,述作宏富,且能深入为文者,我常推重吕思勉(诚之)先生、陈垣(援庵)先生、陈寅恪先生与钱穆(宾四)先生为前辈史学四大家。 ——严耕望
编辑推荐
《明朝大历史+明诗三百首(套装共2册)》:名家经典,国学启蒙精选读本。在明初与明末,社会的变革与动荡给诗人的生活带来不幸,但也为他们提供了大量写作素材;同时因为残酷的现实,诗人们抛弃了装点门面、为作诗而作诗的假性情,直抒胸臆,使明诗充满激励人心的力量。明人强调个性,思想比较解放,吴中诗派、公安派是如此,甚至前后七子也都在大同中保留着自己独特的领域,带有一些名士气,不肯低首苟同。明代文人在政治上的倔犟耿直也都直接反映到诗歌创作中,贯穿了整个时代。金性尧先生文字清俊隽永,举重若轻,三言两语却又阐释透辟,形成了以随笔笔法编著选本的一大特色。内容上反映了作者于诗学研究的成就:博取诸家之长,斟酌取舍;谙熟诗史流变,征引得宜。是古典诗歌校注的权威读本,一经出版即风行海内外。
名人推荐
疑义相与析 好书共欣赏——《明朝大历史》读后邱承辉看完本书,感触良多,愿与大家分享。 吴晗(1909~1969),中国著名历史学家、明史专家。原名吴春晗,字辰伯,浙江义乌人。先后任教于云南大学、西南联大、清华大学。1949年后,历任北京市副市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北京市历史学会会长等职。1960年写成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并因此于1969年10月被迫害致死。代表作有《朱元璋传》,先后写作四稿,投入了毕生精力,是明史研究的权威经典之作。吴晗的知名度和历史地位就不多说了,其《朱元璋传》已成为历史的经典,几十年明史的研究,给人的感觉是透辟,深刻,让人恍然大悟,怪不得他深受毛主席的赏识,就不偶然了。 本书对明代特务政治的叙述有利于人们了解朱元璋的统治策略和方法,本以为恐怖政治能震慑大臣,分封诸藩王,足以巩固皇权。不料分封的结果导致朱棣的夺权,此后尚发生了多起同类事件。大杀功臣的后果就是朱棣起兵时明惠帝已很难找到有用的战将,看着无限江山付流水,徒叹奈何。不过江山毕竟还在朱姓手中,但其后果却很严重。本来在朱元璋极为防范太监干政,但由于太监在朱棣夺权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以后太监就成了一股政治力量与大明相始终,也可以说太监的干政导致大明外强中虚,甚至毁了大明。大名鼎鼎的郑和就是朱棣夺权时作战勇敢,立下大功的太监。太监淆乱朝纲,乱杀忠良,是从内部毁了明朝,而明代的军事制度则是从外面彻底催垮了明朝。以前一直不明白泱泱大明为何始终奈何不了野蛮落后的满洲,难道明代就不能出汉武大帝式的雄主,卫青、霍去病式的战将,一战而彻底解决建州女真吗?看了本书《明代的军兵》才明白明代的灭亡,亡在他的军事制度。明代早期,为了应对北面的蒙古,在京师集中了80万大军,军队还有很强的战斗力。但此后军官由太监和功勋之后、纨绔子弟统领,军队不是为了打仗勤于训练,而变成修建宫殿陵墓、城池、个人府第的役使,那些太监和纨绔子弟向国家要军饷,而士兵却成了私人的劳役。其次就是虚冒名额,吃空饷。权贵大官硬是把苍头老人拿去冒充选锋壮丁,支取厚饷,而他们实没有战斗力。第三就是军吏的舞弊,参军也要行贿,贫穷的壮年参不了军,而老弱的士兵得不到替换,没法退役,从此军多老弱,不能战斗。明武宗末年,军额有38万,较明初大为缩减。王佐良奉命选军,发现实存14万人,可是能用的只有2万余人。1550年,俺答围都城,兵部尚书核营发现只有五六万人,驱他们作战,皆流涕不敢前。军人日渐减少,但军官却几何级增长。朱元璋的时候军官只有2700人,到神宗的时候,武职达到82000余人,到魏忠贤卖官的时候,当时人说:不知道又增加了几倍?京军不能用,卫军(地方军队)又废弛,只有招募军队了。招募军队看似便利,但管理无方,那些人一拿军饷后就逃亡过半,于是抓捕他们的亲属充军,事实上也很难实行。而一缺军饷,立时哗变。 明初的军饷基本靠屯田收入补给,并不占用财政收入。可是明代中期以后,屯田的军队被派去做杂役,田地荒芜,这些田就被豪族吞占。军费只能由财政支给了。万历前期国家收入400万两,支出450万两,其中边关军费就占380万两。而万历二十年,由于战争,军费开支1000余万两,怎么办?只能加税了,搞得民不聊生。万历末年,在正税之外,加税1695万两,农民焉能不反?崇祯三年国库收入仅710万,而军饷支出870万,崇祯10年又增加军饷280万。 这样的军队,这样的开支,明代焉能不亡?历史似曾相识,我辈一定要引以为戒,不可等闲视之。以前读历史书看到戚继光抗倭,但对倭寇的产生和消亡,中日关系不甚明了,看了本书就清楚多了。元末的时候,日本国内四分五裂,相互征战,民不聊生,很多人跑到中国、朝鲜做海盗,为害极大,这就是倭寇的产生。中国费了很大劲把倭寇彻底铲平,此时日本幕府政府被推翻,丰臣秀吉当权,侵略朝鲜,明朝又进行了7年的抗日援朝,直到丰臣秀吉病死。可以说日本对大明的骚扰贯穿了整个大明朝。其间朱元璋曾想和日本政府交往,解决倭寇问题,但彼时日本四分五裂,不得其门而人。日本东部的军阀想和明朝发展贸易,改善自身的经济状况,但西部的军阀岂能容忍,于是加紧对中国沿海的掠夺,而明朝政府也搞不清楚日本之间的派系分别,谁是谁,谁主政,只有彻底断绝了与日本的交往。这一过程本书记述甚详。 值得一提的是吴晗研究《金瓶梅》甚早,也相当权威,作者通过各种资料否定了王世贞是金瓶梅作者的说法,同时比对明代史料和金瓶梅叙述的明代生活特点,得出金瓶梅成书于万历中期名家之手的结论,惜乎未能指出这个名家是谁,有兴趣的读者可以进一步研究。本书启迪人之处甚多,认真阅读,定会大有收获,疑义相与析,好书共欣赏。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