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 出版社: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雪珥 页数:316
Tag标签:无
前言
一个美而多金的女子焦急地站在河边,面对湍急的河水,问道:“今晚要过河(huo),哪个来背我吗?”黑暗中响起了无数的声音:“还不是我来背你嘛!”夜色如墨,掩盖了这些人的真正面容。这个美而多金的女子,名叫“中华”,她将开始一段怎样的暗夜行程……中国近代改革史或许就是一部“石头记”,一部有关一个民族摸着石头过河的记录。过河的方法无非有三:架桥、造船、泅水。架桥与造船难度大、见效慢,而且主事者不仅需要高瞻远瞩(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看得远才能想得周到),也需要文韬武略(既能喊得出动听口号,也能拿得出扎实的技术功夫),更需要虚怀若谷(架桥、造船等于开创新路,桥通路成之日或许也该自觉或者被迫归隐山林之时)。尤其关键的是,架桥与造船需要分工协作、精诚团结,少争论或不争论。傻子都能看出,这么多的条件制约,对于这个民族而言,简直是苛求。于是,大家只好纵身入水,哆哆嗦嗦地过河。好在河里本还有些石头,可以摸着当做路标,踩着当做台阶。1909年,水越来越深、越来越急,石头却越来越少、越来越小,时不时地需要潜到水下才能摸着。石头摸多了,一部分人摸出了门道,摸出了经验。他们不再在乎石头的有无或大小,而是靠石吃石、靠摸吃摸,摸石头成为他们先富起来的路标、先贵起来的台阶。作为最为精通水性的“浪里白条”,他们甚至发展成为大白鲨,用他们的巨尾扫去别人好不容易踩着的石头——落水的人越多,他们的食物来源就越充足。也有一部分人,大声宣称自己手握终极真理、不二法门,可以实现强国梦,对摸着石头过河实在是不耐烦,他们不需要架桥与造船而能飞跃天堑,条件就是无条件地爱戴他、服从他、追随他。这些人不断地涌现,不断地试图飞跃,然后不断地从半空中重重地摔落河中。最后他只是拍拍屁股爬起来,向着淹溺在水中的大多数,一笑了之:就当缴学费了嘛!更多的人随大流瞎摸,石头没摸着,更没踩稳,摸到的是满手荆棘,甚至摸到了鲨鱼的门牙。作为“沉默的大多数”,他们也不幸成为“沉没的大多数”,他们的躯体成为新造的石头,而踩着他们前进的人则俨然成了弄潮儿……
内容概要
一贯印象,清王朝的最后改革是以“皇族内阁”的骗局和闹剧作为收场的,充满了荒诞气氛。海外学者雪珥将自己定位于“历史拾荒者”的角色,以新闻记者的敏锐和律师的严谨两项从业训练与经验,从堆积如山的史料中爬捡出许多被忽视和遗忘的真相。正如他的比喻,追寻历史真相如盲人摸象,许多人摸到了象的屁股,他却拽住了象的尾巴。 时至1909年,改革已前所未有地成为大清国的全民共识及主流话语体系的主旋律,意欲在国内挺腰,在国际昂首。然而对于摄政王载沣来说,最为郁闷的是,精心设计的改革,在经过官僚体系的执行后总是会“烂尾”:明明是利国利民的仁政,最后却被大小领导干部转变为扰民和敛财的工具。新的社会矛盾纠结缠葛,旧的官僚体制处处掣肘,大清国这艘巨大的航船行驶至暗礁林立的险滩。1909年这个春天的故事,竟是一步步演绎成了王朝悲剧……
作者简介
雪珥,澳大利亚华人、太平绅士,非职业历史拾荒者,职业商人。曾任公务员、记者、财经评论员、律师,现从事地产、金融、电子商务等热门俗务。除了花费必要的时间去赚取必要的金钱外,其余时间都投入了文物收藏、历史研究和写作,以海外史料解读中国近代史,在华人文化圈中广
书籍目录
第一章 金銮殿上新来的年轻人 紫禁城的鸡叫 1909年:春天也有故事 爱新觉罗软着陆 大清青年近卫军 “橡皮图章”雄起 大海航行“拷”舵手第二章 老官场的弯弯道 袁世凯冬眠 金枪不倒张之洞 庆亲王的首富宿命 弄潮儿溺水 不端的年代 “蒙”“瞎”官府 腐败的跳蚤 司法独立vs私法独利 善耆不善骑 “唐僧”不是吃素的 官场如赌第三章 黄龙旗下的资本主义 “铁老大”出轨 爱国公债终误国 “牛”背上的大清 开滦煤矿地道战 “黑金”超限战 帝国的墙脚 “爱国”企业家 【延伸阅读】胡雪岩:花花轿子人抬人 伶仃洋畔建“特区” 腐烂的根基 【延伸阅读】帝国商人反击战第四章 大清国的“新新人类” “半吊子”大跃进 难产的“美国梦” 文化有罪,汉字无理第五章 鼓与呼:世乱难为人 “烂尾”大清国 宜春没有“春天” 在失望的田野上 枪杆子霍元甲第六章 “圣人”不死,“大盗”不止 无毒不“圣人” 康有为“熊市” 大清国的流感 瞎眼的叹息第七章 亮剑,抑或舔伤 龙旗插上东沙岛 中朝“间岛”争端 【延伸阅读】带刺的金达莱:清代视野下的朝鲜问题 哈尔滨的枪声 日本常青藤 大清羊皮日本狼 【延伸阅读】豺狼之恋:国人对日绵羊观 流产的中美德联盟 大清海军搁浅泥沼 【延伸阅读】蛟龙捍海:晚清海军扬威世界的五个瞬间尾章 大清政改的飙车与出轨
章节摘录
一个腐败到令全地球人都知道的贪官,为什么会在风云诡谲的晚清政坛中从边缘进入核心,并始终屹立在潮头?这自然不是“纨绔”二字能解释的。尤为难得的是,无论是甲午战争、戊戌变法及政变、义和团运动及八国联军入侵,乃至随后轰轰烈烈的宪政改革,奕劻都表现出了丝毫不亚于恭亲王奕的开明姿态和灵活身段,并以其特殊地位为李鸿章和袁世凯等人保驾护航,成为致力于实践和探索的“浊流”们(与崇尚空谈的“清流”相对)的幕后支撑者。英国公使窦纳乐甚至认为他是“推动中国政府(进步)的一个杠杆”。奕劻的政治本色和品格,在庚子事变的狂风暴雨中展露无疑。作为朝廷中熟悉国际国内情况的少数明白人,奕劻坚决主张及早防止事态失控,以避免外交乃至军事上的巨大麻烦。他的“右倾”言论遭到以端郡王载漪为首的“不明外事,专袒义和团”的“极左派”的不满。英国外交官在发给伦敦的报告中认为,“在北京的主要政治家之间, 庆亲王和大学士荣禄似乎已成为对端王或董福祥提督起牵制作用的仅有的人物”。载漪等把奕劻看成是必须清除的政敌,义和团们则将他描绘成了大汉奸,攻击奕劻的大字报贴满北京街头,已经失控的民间暴力清晰地将矛头指向了这位王爷。在此后讨论局势的高层会议上,奕劻一概装聋作哑,但从未改变自己的观点。高喊着“扶清灭洋”动人口号的“极左派”们最后留下一地鸡毛,在八国联军的炮声中撒腿就跑,把收拾烂摊子乃至不得不“卖国”的脏活慷慨地留给他们本想诛之而后快的“汉奸”奕劻和李鸿章。在八国联军的刺刀下,奕劻和李鸿章 “如一囚徒”或“受到礼遇的俘虏”,为明知不可争的城下之盟而勉强一争,其间酸苦唯其自知。史家比较公认的是,因为这一功劳,慈禧太后终其一生对奕劻和李鸿章都是优容有加。从1906年开始的政治体制改革,是大清乃至中国历史上范围最广、难度最大、力度最强的改革。这一改革的主力袁世凯自然成为众矢之的,如果没有奕劻各种手段的保驾护航,小袁或许早就成为改革的烈士了。后人多将奕劻与袁世凯的交往看成是利益输送,而忽视了在大清国的特殊国情下,无论忠臣还是奸臣,其实都是孤掌难鸣的。 “君子”果真“不党”,没有统一战线,则无论好事坏事都将一事无成。奕劻的双手,在推动改革的同时也毫不掩饰地往自己兜里大把捞钱,高调地成为大清国的“首富”之一。晚清两次以反腐败的名义出现的台谏风潮,矛头都直指奕劻。第一次是1907年的一起权色交易。奕劻的儿子、商部尚书载振出差路过天津,看中了名歌姬杨翠喜,候补道段芝贵随即用重金为美人赎身,献给载部长。如果到此为止,无非是一段风流佳话。但不久,段芝贵便被破格提拔,一跃成了黑龙江巡抚。御史赵启霖立即上奏弹劾,认定之前是“性贿赂”。朝廷派了载沣等人去查,结果“查无实据”,赵启霖反被革职,激发了御史们公愤。最后,赵御史复职,段巡抚被免职,载部长主动辞职。第二次是三年后(1910年),另一御史江春霖又向奕劻发难,弹章的题目就是《劾庆亲王老奸窃位多引匪人疏》,火药味很浓,震动朝野。江春霖被责为“沽名钓誉”、“莠言乱政”,但处分仅是“回原衙门行走”,换个工作岗位;结果他干脆辞职,炒了朝廷的鱿鱼,一下子名动四海。御史们群起效仿,“不让江氏一人独为君子,访查中外大臣劣迹,联名入奏,以尽职责”,掀起了舆论监督的大高潮,逼得奕劻只好请假躲避。其实,两次反腐斗争的背后都有复杂的政治背景。前一案,正值东北“龙兴之地”改制设省,成为北洋(奕劻父子多被视为北洋的保护人和代言人)权力扩张的良机,即使没有这起风流案,北洋也会想方设法将段芝贵等“自己人”顶上关键岗位。结果因小失大,留下破绽。后一案则更是御史们的“自卫”之战。在新的干部体制改革中,1909年成立了资政院后,都察院的弹劾监督权被吸纳,对其裁撤势在必行,御史们只好冒险一搏,为了保饭碗而绝地反击,拿庆亲王开刀。载沣曾告诫江春霖等 “不可乱聪明”。此话很值得玩味:高唱着慷慨主旋律的悲情歌手,其潸然泪下未必真是为了天下之忧! 最为吊诡的是,政治经验显然极为丰富的奕劻,似乎并不想收敛和掩饰自己的贪腐形象,而且他还照样圣眷不衰,不仅得到了“铁帽子”,而且其妻妾中还可封六位福晋,超出了清制规定的亲王只能封五位福晋的限额。其实,到了奕劻这种已经“不胜寒”的地位,唯一要做的只剩下如何展示自己胸无大志。一个道德形象与工作能力都完美得无可挑剔的下属,对大多数的领导人来说,并非是件可以高枕无忧的好事。高调地展示自己对醇酒美人的低级趣味,是历史上韬光养晦的不二法则,也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既减少政治风险,又畅快地享受人生,何乐而不为呢?从这个角度看,奕劻的“首富”非当不可的。一场包括以建立高效廉洁政府为使命的改革,却不得不倚重一位享有国际知名度的大贪官;而这位巨贪之所以贪得如此高调,却在某种程度上是在以自污而获得政治上的安全感,这种看似荒谬的故事,却正是1909年乃至整个宣统朝改革的胎毒,渗透在血液之中,难以自行摆脱。……
后记
112月的盛夏阳光,明晃晃地有些伤眼。窗外已是30℃多的高温,花园里的各种花卉和蔬菜都被晒得蔫不拉及。据说,地球臭氧层的空洞正好在澳洲上方。在这样的炎炎夏日里,到处飘荡着《铃儿响叮当》(Jingle Bell)那悦耳的雪橇铃声,海滩上的比基尼女郎们居然也戴着圣诞帽,自信地展示着她们那基本属于肥硕型的身材,而穿着汗衫短裤超短裙的宅男宅女们则徜徉在用棉花装饰出来的“雪花”中,尽兴购物。冰火两重天。即使在如此盛夏,人们依然能营造出一个冰雪天地,假装这个世界还是充满了纯洁晶莹,充满了温馨浪漫。我很喜欢这种季节反差带来的奇妙感觉,尤其是澳洲人那天生的乐观与豁达。上天安排了四季,人们却可以在自己心里另有一番春秋。2圣诞节前一个月,我从澳洲的盛夏飞回了北京的冰天雪地。钻出机舱时,我还穿着短袖,却并不感觉寒冷,而是清冽。鹅毛般的雪花漫天飞洒,给大地遮掩上厚厚的白纱,假装一切都是如此纯洁。踏着厚厚的积雪,站在衔接后海与前海的银锭桥上,当然是看不到西山的美景的。海子边上酒幌林立,吆喝声四起,泛滥着似乎有点虚幻的盛世浮华。没有人注意到,脚下的土地百年前差点发生惊天动地的大事:一个名叫汪精卫的青年人,在这桥下埋下了炸弹,试图谋刺与他同样年轻的摄政王载沣,以阻止清廷正在推进的改革,为革命创造更好的条件。因为执政者的宽容,小汪意外地拣回了一条命,但他从中汲取到的最宝贵经验就是:执政者绝不应该如此养虎成患。若干年后,小汪自己也成了执政者,身居总理(行政院院长)高位,在接见“国难会议”代表时明确宣布:“我们流血革命,打出来的政权,岂能随便说开放就开放!”显然,仅此一点就足以证明历史总是在进步的:汪总理的执政能力已大大超越摄政王,民国比前清大大地进步了。3银锭桥不远处,大雪覆盖不住的,就是那些曾经显赫的王府,尤其是醇王府和恭王府。醇王府的主人奕譞,据说是道光众儿子中资质最差的,和其兄咸丰皇帝、恭亲王难以相比;但晚清最后的半个世纪基本上就是奕譞一门的天下,光绪、宣统两任皇帝都出自他的门户。可见,政治上的最后胜利者和最大受益人,绝非那些聪明外露、个性张扬的人。“待业”时的醇亲王是一个坚定的“左派”,对执政的六哥恭亲王多所不满,认为他是个当权的“走资派”。等到将六哥挤兑下岗,他喜滋滋地挑上权力的担子,才掂量出那不可承受之重。据说,尝到当家人的难处后,醇亲王曾跑到六哥家中,道歉认错,虚心讨教。看人挑担不吃力,站着说话不腰疼,这是中国社会的常态。恭王府离醇王府并不远,是目前北京城仅存的完整王府,但还是有好大一块被一个宣扬博爱仁慈的宗教机构占据着。在北京的一周时间,我五进恭王府,其中三次是冒雪而行,盘桓徘徊,难以割舍。到恭王府去得最勤的,或许是周恩来。大量的回忆录证实,周恩来生前曾经无数次地来到这里,而且十分低调。周交给谷牧的三条遗嘱中就包括尽早开放恭王府。在日理万机的周恩来心中,恭王府何以会有如此重要的地位呢?恭王府里如今游人如织、熙熙攘攘,但他们在乎的只是和珅的故居。导游卖力地讲解着和珅成为大清国超级富豪的故事,人们张大嘴听着,哈喇子直往下滴,心向往之。历史,很多时候或许就是被八卦出来的,却还端着个一本正经的架势。4100年后,我们还在河里摸着石头。2009年,也在水里挣扎着想找到个小石块的雪珥,不自量力地萌发了撰写一部“石头记”的梦想——回顾中国百年改革史。于是,有了这些浅薄而粗陋的文字。一年来,这些文字每周一次在《中国经营报》上与读者见面,居然在这打酱油盛行的蜗居时代也能引起小小的反响。我深知,那只是因为这话题搔到了大家的痒处:在河里挣扎的你我实在很想知道前人是如何摸着石头过河的。没有任何一部宝典能指引河中的十八摸,但希望这本书能不断提醒你我:此处水深、王八多、鲨鱼凶猛……
媒体关注与评论
醇亲王是个年轻人,他成长的时代正处于现代思想在东方世界取得立足点之际,他通过自己的眼睛看到了西方世界,其心智和视野并没有因为紫禁城的城墙而受到限制。因此,他可以做到中国其他统治者所没有做到的事情,即立足于现代观点,以透视的目光,从与其他世界强国的对比中来认识自己的国家。——《纽约时报》,1908年11月22日袁世凯和慈禧太后的宪政改革正在由摄政王加以筹备,在执行预备立宪上,他显然是真诚的。的确,很有可能他感到无力逆潮流而动,相信缓慢地往前走,试图减少一些风险。但对于中国引入代议制的不安,不仅限于保守派,相反,一些最开明的官员,由于了解中国人的性格,也担心宪政运动很可能失控。——美国驻华公使馆代办费莱齐(Henry P. Fletcher),1909年8月28日中国初办宪政,一切正在艰难,民意断难即恃,更不可妄恃强力……贵国办理新政,外面极为安帖,一旦有意外不测,危险不可不防。——伊藤博文,1909年10月23日 清政府开始搞改革时姿态很消极,但随着时间的流逝,特别是在日俄战争之后,它对改革的活动就越来越认真了。可是在这时候,改革并不如康有为和梁启超所主张的那样是为了富国强兵以防御列强的侵略,改革的目的勿宁说是为了保卫清政府不受汉人与外国人两者的攻击。换言之,改革是为了保住清王朝。——费正清(John King Fairbank)等,《剑桥晚清史》
编辑推荐
《国运1909:清帝国的改革突围》:有资于治道•中国改革百年回望改革最大障碍在内耗 金銮殿内外的众生写相历史照进现实 •风景旧曾谙•如何才能不折腾大国博弈 时不我待 变法图强 天助自助者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