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9-11 出版社: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马克西姆·高尔基 页数:317 译者:吴麒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阿廖沙三岁时父亲死于霍乱,母亲带着他到外祖父家生活。在这个家庭里,父子、兄弟、夫妻间钩心斗角,为争夺财产甚至为一些小事常常争吵斗殴。外祖父喜怒无常,脾气暴躁,凶狠地毒打外祖母,把阿廖沙也打得失去知觉,外祖母对阿廖沙非常慈爱,给他讲传说、童话和民间故事,承受一切生活压力而毫无怨言。母亲被迫改嫁,几年后患肺结核病去世。外祖父破产后阿廖沙被迫流落人间,开始独立谋生。 本书真实地描述了阿廖沙苦难的童年,深刻地勾勒出一幅十九世纪俄国小市民阶层庸俗自私、空虛无聊的真实生动的图画,同时又展现了下层劳动人民的正直、纯朴、勤劳。书中塑造的外祖母形象是俄罗斯文学中最光辉、最富有诗意的形象之一。 本书是高尔基自传体三部曲中的第一部,也是高尔基写得最投入最富有魅力的作品。
作者简介
.
章节摘录
一 父亲四脚朝天地躺在地板上,房子窄小而昏暗。他穿着一身白衣,光着脚,手指僵硬地打着弯儿。他快乐的眼睛紧紧地闭上了,像是两个黑洞,脸色发黑,龇着牙咧着嘴,好像还在吓唬我。 母亲跪在父亲旁边,用那把我常常用来锯西瓜皮的小梳子,为父亲梳理着头发。母亲围着红色的围裙,粗里粗气地自言自语着,眼泪不停地从她红肿的眼睛里涌出。 外祖母紧紧拉着我的手,她也在哭,甚至浑身发抖,以至于我的手也开始抖起来。她极力把我推到父亲身边去,我不愿意去,我心里害怕! 我还从没见过这种阵势,有一种突如其来的恐惧。外祖母不停地唠叨着:“快,跟爸爸告别吧!孩子,他还不应该走呀,可是他死了,你再也别想见到他了,亲爱的……” 我一向信服我外祖母说的任何一句话。尽管她现在穿了一身黑衣服,并且脑袋和眼睛都显得出奇的大,挺奇怪,也有些滑稽。 小的时候,我曾得过一场大病,一开始是父亲看护我,后来,外祖母来了,她来照顾我了。 “你从哪儿来的呀?”我问她。 “涅日涅呀,是坐船来的,要知道,水面上是不能走的,小鬼!”她答。 在水上不能走!要坐船!啊,太可笑了,太有意思了! 我家楼上住着几个大胡子波斯人,地下室住着贩卖羊皮的卡尔麦克老头儿,沿着楼梯,可以滑下去,要是摔倒了,就会头向下栽下去。 所有的这一切,我都非常熟悉,可我却从来没听说过从水上来的人。 “为什么叫我小鬼呢?” “因为你多嘴多舌呀!”她笑嘻嘻地说。 从那一刻起,我就爱上了这个和气的老人,我希望她领着我立刻离开这儿。因为我在这儿实在是太难受了。 母亲的哭声吓得我心神不定,她可是从来也没有这么软弱过,她一向是态度严厉的。母亲人高马大,骨头坚硬,手劲儿特别大,她总是打扮得利利索索的。 可是如今不行了,衣服歪斜凌乱,乌七八糟的,以前的头发梳得光光的,贴在头上,像个亮亮的大帽子,现在都耷拉在赤裸的肩上。她跪在那儿,有些头发碰到了爸爸的脸。 我在屋子里站了好半天了,可她看也不看我一眼,只是一个劲儿地为父亲梳着头,泪水哗哗地流。 门外叽叽喳喳地站着些人,有穿黑衣服的乡下人,也有警察。 “行啦,快点收拾吧!”警察不耐烦地吼叫着。 窗户用黑披肩遮着,来了一阵风,披肩被吹了起来,抖抖有声。这声音让我想起了那次父亲带我去划船的事。我们玩着玩着,突然天上一声雷响,吓得我大叫了一声。父亲哈哈哈地笑起来,用膝盖夹住我,大声说:“别怕,没事儿!” 想到这儿,我突然看见母亲费力地从地板上站了起来,可没站稳,仰面倒了下去,头发散在了地板上。她双目紧闭,面孔铁青,也像父亲似的一咧嘴:“滚出去,阿列克塞!关上门。” 外祖母一把推开我,冲门外喊着:“你们别怕,朋友们,为了基督,请离开这儿吧!” “这不是霍乱,这是生孩子,请原谅!” 我嗖地一下跑到了角落里的一只箱子后面,母亲在地上打着滚儿,痛苦地呻吟着,把牙咬得山响。外祖母跟着她在地上爬着,快乐地说:“噢,圣母保佑!以圣父圣子的名义,沃廖莎,挺住!” 太可怕了! 她们在父亲的身边滚来爬去,来回碰他,可他一动不动,好像还在笑!她们在地板上折腾了好半天,母亲有好几次站起来都又倒下了,外祖母则像一个奇怪的黑皮球,跟着母亲滚来滚去。 突然,在黑暗中,我听见一个孩子的哭声! “噢,感谢我的主,是男孩!” 点着了蜡烛。 后来的事儿我记不清了,也许是我在角落里睡着了。 我记忆中可以接上去的另外的印象,是坟场上荒凉的一角。下着雨,我站在粘脚的小土丘上,看着他们把父亲的棺材放进了墓坑,坑里全是水,还有几只青蛙,有两只已经爬到了黄色的棺材盖上。站在坟旁的,有我、外祖母、警察和两个手拿铁锹、脸色阴沉的乡下人。雨点不停地打在大家的身上。 “埋吧,埋吧!”警察下着命令。外祖母又哭了起来,用一角头巾捂着脸。 乡下人立刻撅起屁股来,往坑里填土。土打在水里,哗哗直响,那两只青蛙从棺材上跳了下来,往坑壁上爬,可是土块很快就又把它们打了下去。 “走吧,阿列克塞!”外祖母拍了拍我的肩膀,我挣脱了,我不想走。 “唉,真是的,上帝!” 不知她是在埋怨我,还是在埋怨上帝。她默默地站在那儿,坟填平了,她还站在那儿,一动不动。 刮起风来,雨给刮走了。两个乡下人用铁锹平着地,啪叽啪叽地响。外祖母领着我,走在许多发黑的十字架之间,走向远远的教堂。 “你为什么不哭?应该大哭一场才对!”走出坟场的围墙时,她说。 “我不想哭。” “噢,不想哭,那就算了,不哭也好!” 我很少哭,哭也是因为受了气,而不是因为疼什么的。我一哭,父亲就笑话我,而母亲则严厉地斥责我:“不许哭!” 我们坐着一辆小马车,走在肮脏的街道上。街道很宽,两边都是深红色的房子。 “那两只青蛙还能出来吗?” “可能出不来了,可上帝会保佑它们的,没事儿!” 不论是父亲,还是母亲,都没有这么频繁地念叨过上帝。 几天以后,外祖母、母亲和我一起上了一艘轮船。刚生下来的小弟弟死了,包着白布,外面缠着红色的带子,静静地躺在一张小桌子上。 我坐在包袱上,从小小的窗户向外望,外面泛着泡沫的浊水向后退着,溅起来的水花不时地打在窗户上。我本能地跳了起来。 “噢,别怕!” 外祖母用她那双温暖的手把我抱了起来,又把我放到了包袱上。水面上灰雾茫茫,远方偶尔现出黑色的土地来,马上就又消失于浓雾之中了。 周围的所有东西都在颤抖,只有母亲,双手枕于脑后,靠着船站着,一动不动。她脸色铁青,双眼紧闭,一声不响。她变成了另外一个人,连衣服都变了,我觉得她越来越陌生了。外祖母常常对她说:“沃廖莎,吃一点儿东西吧,少吃点儿,好吗?”母亲好像没听见,依旧一动不动。 外祖母跟我说话总是轻声慢语的,和母亲说话声音就大了点儿,可也很小心,似乎还有点胆怯。她像是有点怕母亲,这使我和外祖母更亲近了。 “什列多夫,那个水手呢?”母亲突然愤怒地吼道。 什么?什列多夫?水手?奇怪。 走进来一个白头发的人,他穿着一身蓝衣服,拿着个木匣子。外祖母接过木匣,把小弟弟的尸体放了进去。她伸直了胳膊托着木匣走向门口,可她太胖了,要侧着身子才能挤过窄窄的舱门。她有点不知所措。 “看你,妈妈!”母亲叫了一声,夺过棺材,她俩走了。 我还在舱里,打量着那个穿蓝衣服的人。 “啊,小弟弟死了,是吧?” “你是谁?” “水手。” “什列多夫呢?” “是个城市。你看,窗外就是!” 窗外的雾气中时而露出移动着的黑土地,像是刚从大面包上切下来的圆圆的一块儿。 “外祖母呢?” “去埋你的小弟弟去了。” “埋在地下?” “不埋在地下埋在哪儿?” 我给他讲了埋葬父亲时埋了两只青蛙。他抱起我来,亲了亲。 “啊,小朋友,有些事你还不懂!用不着去可怜那些青蛙,可怜一下你的妈妈吧,你看她被折磨成了什么样子了!” 汽笛呜呜地响了。我知道这是船在叫,所以并不怕。那个水手赶紧放下我,跑了出去,边跑边说:“得快,得快!”我不由自主地也跟着跑了起来。 门外,昏暗的过道里一个人也没有。楼梯上镶的铜片闪着光。往上看,一些人背着包袱、提着提包在走动。他们要下船了,我也该下了。 可当我和大家一起走到甲板旁的踏板前时,有人对我嚷了起来:“这是谁的孩子啊?” “我不知道我是谁的孩子。” 人们摸摸我、拍拍我,弄得我有点不知所措。最后那个白头发的水手跑了过来,把我抱起来说:“噢,他是从舱里跑出来的,从阿斯特拉罕来。”他把我抱回到舱里,扔在行李上,吓唬着我:“再乱跑我要揍你了!” 我呆坐着。头顶上的脚步声、人声安静下来,轮船也不噗噗地响了,也停止了打颤。舱里的窗户外边挡着一堵湿漉漉的墙,舱里黑黑的,行李好像都大了一圈儿,挤得我喘不过气来。 我就这样永远被扔在了船上? 我去开门,开不开,铜门把手根本就扭不动。我抄起装牛奶的瓶子,拼命向门把手砸过去,瓶子碎了,牛奶顺着我的腿流进了靴子里。我非常沮丧,躺在包袱上,悄悄地哭了起来。最后,我含着泪水睡着了。 轮船的噗噗颤动把我吵醒了,舱里的窗户明晃晃的,像个小太阳。外祖母坐在我身边,皱着眉头梳头,她不停地自言自语地念叨着。 她的头发特别多,密实地盖住了双肩、胸脯、膝盖,一直耷拉到地上。她用一只手把头发从地上揽起来,费力地把那把显得很小的木梳梳进厚厚的头发里。她的嘴唇不自觉地歪着,黑眼睛生气地盯着前面的头发,她的脸在大堆的头发里显得很小,显得很可笑。 她今天不高兴,不过我问她头发为什么这么长时,她的语调依然像昨天一样温柔:“这好像是上帝给我的惩罚,是他在让我梳这些该死的头发! “年轻的时候,这是我炫耀的宝贝,可现在我诅咒它了!睡吧,我的宝贝,天还早呢,太阳刚出来!” “我不睡了!” “好,不睡就不睡了,”她立刻同意了,一面编着辫子,一面看了看在沙发上躺着的母亲,母亲躺在那儿,一动不动,像根木头。 “好了,你说说,昨天你怎么把牛奶瓶给打碎了?小点儿声告诉我!” 她的语气温柔又甜蜜,每个字都是那么有耐心,我记住了每个字。
媒体关注与评论
创造靠智慧,处世靠常识;有常识而无智慧,谓之平庸,有智慧而无常识,谓之笨拙,智慧是一切力量中最强大的力量,是世界上唯一自觉活着的力量。 ——马克西姆·高尔基
编辑推荐
《童年》讲述的是孤独孩童“我”的成长故事。小说以一个孩子的独特视角来审视整个社会及人生。“我”寄居的外祖父家是一个充满仇恨,笼罩着浓厚小市民习气的家庭,这是一个令人窒息的家庭。此外,小说也展现了当时整个社会的腐败、没落而趋向灭亡的过程。小说通过“我”幼年时代痛苦生活的叙述,实际反映了作家童年时代的艰难生活及对光明与真理的不懈追求,同时也展现了19世纪末俄国社会的广阔社会画卷。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